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对江苏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的几点认识|进入了新阶段
 

对江苏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的几点认识|进入了新阶段

发布时间:2019-07-30 09:24:14 影响了:

  本栏编者按:本期“热点论坛”的中心话题是,如何认识江苏人均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向5000美元攀升时期的新趋势新特征。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李源潮书记指出,“今后五年,是江苏人均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向5000美元攀升的重要时期,江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我省正处在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市场化完善期和国际化提升期,经济社会发展将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和特征。”“这些新趋势新特征新要求,使江苏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同时也蕴藏着难得的机遇。”正确认识江苏人均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向5000美元攀升时期的新趋势新特征,是正确理解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发展政策的重要前提。本栏所刊文章即围绕这一中心话题从各个不同角度所作的阐发,以期和读者共同研究,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省十一次党代会所作的科学判断上来。      对发展阶段的判断,是谋划未来发展的重要前提与依据。“今后五年,是江苏人均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向5000美元攀升的重要时期,江苏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这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判断。深刻理解这一重要判断的内涵与依据,是我们全面把握省党代会报告中揭示的江苏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可能出现的新趋势、新特征以及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新转折的一个关键。   1、科学判断所处的发展阶段是执政党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党代表大会和党的重要全会的报告,可谓执政党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执政纲领和方针政策。有什么样的阶段判断就会有什么样的纲领和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基于对国情的科学分析,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论断。自此之后,我们党制定各项政策,都是从初级阶段这一前提出发,不断克服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脚踏实地地制定符合所处发展阶段的规律与特征的各项政策,成功地推进改革和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五大报告,专门用一个章节的篇幅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特征、根本任务、基本路线和行动纲领。党的十六大之所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重要的依据也正是报告中所分析的,“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的主要矛盾”。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对发展阶段的判断十分用心,作出“江苏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这样的判断,与前几次我省的党代会报告相比,结论更加明确,考量更加科学,标志更加鲜明,依据更加充分。   2、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是“江苏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人均GDP1996年达到1000美元(1016美元);6年后,即2003年突破2000美元(2029美元);再仅用2年时间,即2005年,又突破3000美元(3038美元),这是江苏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一个核心标志。这标志着江苏比全国提前15年实现了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指标。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设计,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也就是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江苏实现这一指标在时间上也比全国提前了15年。此外,这还标志着江苏已由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地区)迈进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行列。世界银行在每年出版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即人均GNP)把世界各国(地区)分为三种类型:即高收入国家(地区)、中等收入国家(地区)和低收入国家(地区)。《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确定低收入国家(地区)的人均GNP为755美元或以下,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人均GNP为756-9265美元,高收入国家(地区)的人均GNP为9266美元及以上。其中:中等收入国家(地区)又分为下中等收入国家(地区)和上中等收入国家(地区)。下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人均GNP在756-2995美元之间,上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人均GNP在2996-9265美元之间。尽管人均GDP与人均GNP之间在计算上有差异,但总体口径是基本一致的。现在,江苏以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为标志,总体上已迈进了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行列。   3、全省“三化”进程出现明显转折是判断“江苏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的重要依据。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既是推动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又是今后一个时期江苏寻求发展新动力、增创发展新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路径。现在,江苏的“三化”进程出现了明显转折。一是江苏的工业化已由中期步入中后期。全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01年的17.4%增至2005年的24.3%。纺织、食品等传统产业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下降,其中纺织业由2001年的第1位降至2005年的第2位。电子信息产业占全省制造业的比重已达40%,成为全省第一大产业。江苏工业产值从以往轻工业为主导到重化工业为主导再到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演变,说明江苏的工业化已进人中后期发展阶段。二是江苏的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的中后期阶段。2005年底,全省城市化率上升到50.5%,江苏的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全省7474.5万人口已有一半以上进入各级城镇,城镇人口已成为全省的主体。著名的诺瑟姆曲线揭示了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城市化率在30%以下为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为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率在70%以上为趋终发展阶段。依据于此,江苏的城市化已进人中后期发展阶段。三是江苏的经济国际化出现了新转折。2005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2279.4亿美元,按当时汇率折算,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已超过100%。这说明,江苏经济已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了全球生产体系,无论是在生产环节还是在销售环节都与国际经济循环有着深层次的互动。江苏生产的最终产品大部分已用于出口。江苏提高国际竞争力、防范国际风险的压力在明显增大。这些都表明,江苏的国际化也已进入中后期阶段。   4、环境、资源的瓶颈制约加剧同样是判断“江苏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的重要依据。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受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区域位置等多重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资本和技术的制约往往是最突出的矛盾,而到现在,这种情况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环境和资源的制约正在上升为主要矛盾。2005年,全省已经有三个“一万亿”(即国有、民营和外资资本各一万亿元)的资本积累,这一方面说明江苏的所有制结构已由相对单一的所有制演化为国资、民资、外资三足鼎立的新格局。另一方面也说明,江苏发展所需的资本要素,已不再

是发展的最大制约,发展的最大制约已由资本转向资源和环境。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加剧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高密度人口造成的人均环境容量减少。江苏人口密度全国最大,世界罕见。2005年,我省人口占全国的5.7%,人口密度为72.9人/平方公里,居于全国各省区之首。这一密度,不仅远远超过全国(136人/平方公里),也远远超过同处东部沿海的山东(580人/平方公里)、浙江(451人/平方公里)和广东(511人/平方公里)的水平。与国际上最具可比性的日本,韩国、印度等国相比,也大大超过这些国家的平均水平,日、韩、印三国的人口密度分别为337、480、314人/平方公里。欧美国家的人口密度更是明显低于我省,如英国、德国、意大利、美国分别只为242、23l、193、30人/平方公里。此外,由于我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于一些兄弟省份,导致我省每年净增加的省际流入人口在10万人以上,这种在高密度基础上的人口净流入,又明显压缩了全省的人均环境容量,总体环境压力在不断加大。二是土地和矿产资源稀少。目前,我省既要养活占全国5.7%的人口,又处于资源、能源、土地消耗较大的发展阶段。全省的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的1.1%,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9%,煤炭基础储量仅占全国的0.77%,石油仅占全国的0.95%,天然气资源仅占全国的0.11%,仅煤炭一项每年就得从省外调入1亿吨以上。三是环境负荷不断加大。全省的污染排放量和强度在全国处于前列。2005年,我省每平方公里废水排放强度为5.1万吨,COD排放强度为9.42吨,大于全国0.55万吨和1.47吨的平均强度;每平方公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为12.79吨,大大高于全国2.26吨的平均强度,环境处于空前超重负荷状态。四是森林资源稀少所造成的生态自我改善能力偏弱。森林是自然界最具有生态修复和再生能力的资源。科学研究表明,每公顷森林土壤能蓄水640-680吨,每天释放750公斤氧气,吸收1050公斤二氧化碳,每月约可吸收几十公斤的二氧化硫、氯气和氟化物。世界上工业化、城市化十分发达的国家森林覆盖率都很高,如美国为31.3%,德国为33%,日本为67%,而我省仅为14.8%。我省的林木资源总体稀少,对大气、土壤、水质的改善能力十分有限,加之目前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又亟需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改善与修复。目前,我省森林就面积而言,列在宁夏、青海之后,全国倒数第三,面积数仅相当于同处沿海省份山东的1/4,浙江的1/12,广东的1/20;就覆盖率而言,去年我省森林覆盖率既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26%),也低于同期全国的平均水平(18.2%),并大大低于山东、浙江和广东的水平。五是全省环保形势相当严峻。这几年我省在环保工作不断加强的同时,环境问题相当突出,环保形势依然严峻。全省水和大气污染仍然严重,农村环境污染继续恶化。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出现。在一些地方,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成为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各方高度关注的突出问题。总体上,目前我省正处于经济发展上升期、环境污染高峰期和环境违法行为多发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将更加突出,环境保护具有相当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5、“江苏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也意味着全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入决战阶段。2003年7月,省委十届五次全会作出的“两个率先”决定,提出到2010年左右,全省总体上建成全面小康;到2020年左右,全省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全省三大区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序要求是:2007年前、2012年前以及2017年前,苏南地区、苏中地区以及苏北地区分别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省委、省政府明确把实现第一个“率先”作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不仅进度上要先于全国,而且水平上要高于全国。经过三年的奋斗,全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已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对照省定四大类18项25条指标,到2005年底,全省已有12个指标达标,23条指标实现时序进度。经测算,苏州和无锡市已率先达到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要求,昆山、张家港、常熟、吴江、太仓和江阴成为全省首批全面小康达标的县级市。与此同时,全省全面小康建设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与建设一个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相对照,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可以说,未来几年,是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一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在我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中,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美元是核心指标之一,但实际情况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3年未达到时序进度要求,尤其是经济薄弱地区,农民增收的难度更大。二是社会发展滞后的现象仍较突出。就业再就业任务依然繁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总体上仍滞后,尤其是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组成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对非公经济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转移劳动力等群体的社会保障不足。三是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有待提高。全省科技投入相对不足,苏北五市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处于很低水平,仅为0.1%-1%之间。同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继续加速,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也步入高发期和突发期,各市要达到全面小康指标体系中的环境质量指数要求难度加大。四是一些地方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难度不小。按照既定时间表,无论是苏北、苏中甚或苏南地区,要如期达到小康,都有一定难度。苏北是总体上实现不容乐观,苏南、苏中则主要是内部发展不平衡。苏南以丘陵山区为主的县(市)、苏中靠北部地区的县(市)要按时达标,尚须下很大的力气。   6、“江苏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也昭示着江苏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期。人均3000美元正好位于中下收入和中上收入国家(地区)水平之间,从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水岭”。如果能较好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通常会出现一个较长的高速增长期,人均GDP向更高水平攀升的时间会缩短,并转入发展的良性循环时期;如果不能妥善处理、积极应对,很有可能进入矛盾的多发期、尖锐期,经济社会发展反而会徘徊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如成功跨越这一重要“分水岭”的国家,美国人均GDP从2000-3000、3000-4000、4000-10000美元分别用了12年、7年和10年,法国分别用了7年、3年和7年,日本分别用了3年、2年和10年、韩国分别用了4年、2年和9年,可以看出这些国家在越过3000美元门槛以后,每增加1000美元所用的时间是缩短的。但要成功迈过这一重要分水岭并不容易,国际上也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未能成功跨越这一重要“分水岭”。对比明显的是:如东亚的日本、韩国在经济政策上实施出口替代战略,实现了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过渡,并实施一些积极的社会政策、环境政策,虽艰难但成功实现了跨越。拉美一些国家在达到3000美元时,则实施耐用消费品的进口替代战略并基本放开本国金融市场,最终导致本国企业竞争力下降,跨国垄断资本左右本国经济,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失业增加、社会混乱。如巴西,1990年人均GNP达到2780美元,世界排名58位;2002年为2850美元,排名跌至第70位,成为“失去的10年”。   总之,科学认识和深刻把握“江苏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这一重要判断,有助于全省上下统一对国内外形势的认识,有助于各级党委、政府增强对复杂局势的驾驭能力,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正确把握国情、省情,顺势而为,未雨绸缪,更加主动超前地应对挑战,更加自觉有效地化解风险,更加清醒科学地利用机遇,切实将一切发展行为纳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轨道,为江苏发展不断寻求新动力,增创新优势,拓展新空间。      (作者:范朝礼系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副主任、吴权系副处长)   责任编辑:戈尚达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