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生命之美与心灵之笔】心灵的交流生命的对话
 

【生命之美与心灵之笔】心灵的交流生命的对话

发布时间:2018-12-25 03:58:11 影响了:

  20余年间,始终怀抱非常敬爱之心,陪伴一位代表了一个文学时代的巨匠,而且经常朝夕相处,亲承馨�:这当然是陆正伟的幸运。自不必说,陆正伟因此而对巴金先生的作品更为挚爱,接受更切,理解更深,悉心研究的愿望更强;尤为重要的是,他如巴金先生的亲属一般地与之亲近在侧,在陪同与照顾巴金先生的时候,将无数涌现生命之美的老人的言行举止,一一印在眼帘,刻在心里。陆正伟是有心人,为了让自己不断亲见的巴金先生的历史定格,他拍了许多照片。这些照片的意义,将会随着时日的推移而越发显示。又为了让自己长年亲见的巴金先生的历史流动,他挥动自己的心灵之笔,绘声绘色地记叙自己的所见所闻,包括巴金先生的日常言行,连同他的所思所想。他已经由此而出了几本书,它们无疑会对巴金文学研究乃至当代文学研究起到独特的作用。而他的新作《巴金:这二十年》,我觉得更有价值,似应重视。
  这是一个堪称伟大的生命。伟大的生命的光辉,在巴金先生最后的20年间闪耀得更为璀璨夺目。他20年的生命内容异常丰富,又异常美丽。陆正伟在这本书里的三十三篇文字(不连年表),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展示了巴老晚年整体生命的美的部分。虽然只是部分,却已美不胜收;而其中的坚韧之美,纯真之美与朴实之美,显然更为突出,最能扣动与启迪人心。
  许多人可能只知道巴金先生晚年病魔缠身,但未必知道他与病魔顽强斗争的详情。陆正伟在书中多处记叙了老人这方面的不屈精神,颂扬蕴含在这颗非同寻常的灵魂里的坚韧之美。如他不仅抱病参加一些重要会议,而且在会上支撑病体,忍住痛苦,为文学方面的事或别人的事操劳挂心。如他重病之时,仍然艰难地为赠书而签名,“两本书上的十三个字足足用了半个多小时”;又如他95岁时,竟还“拖着一条残疾的腿”,依仗助步器进行锻炼。老人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设鞠躬尽瘁,“廿年呼唤梦成真”,从挚情创建到最终成功,这曲折途径,刻印着老人曾经为此呕心沥血的过程。而渗透在这无数心血里的,亦是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坚忍不拔。上述坚韧种种,与巴金先生在毕生创作中一以贯之地守持的人生理想与审美理念其实一致。于是,只要融会贯通,就会因巴金先生的坚韧而生起对于生命之美的许多联想。
  再说纯真之美。最晶莹剔透的人生之美莫过于纯真。陆正伟在书中描绘了巴金先生与一些我国文坛享有盛名的文学老人的交往:他们深厚无比的友谊,他们并肩奋斗的业绩,他们在艰危之时的相濡以沫,他们在安乐之所的关爱与共。有风云变幻中的思念,有浩劫过后的重逢,有对文学事业的关切,有对天上人间的思考。无论是同怀前尘,还是共话当下,抑或齐观未来,老友风义相期,难得一朝相聚。此时情景,真是难以形容。陆正伟以浓笔重彩所描绘的老人间的叠叠高情,无不让人顿有感动,并且频生感慨,立起感奋。仔细想去,必能发现巴老与这些老人可以称之为莫逆之交甚或生死之交的情谊,其核心乃“纯真”二字,无不洋溢纯真之美。而巴金先生身上的纯真之美,又总是指向极致。例如他闻知曹禺先生逝世,始则沉默,继而叹息,欲动笔作吊唁之词先行流泪不止,然后强振病体,以抖动的手,十分艰难地为曹禺家属写下“请不要悲痛……”的揪心之语。这极为真挚动人的感情,如蓝天碧云,如深潭清水,是巴金先生才有的高深清澈的纯情,发之于他那颗博大慈爱的真心。
  还有质朴之美。书中多篇文字,勾勒巴金先生品格中的质朴一面,也感人至深。如老人平时待人,总是相当实在,十分周全,无论对谁,一视同仁。这一点,在他对待一些普通人的时候最为明显。其中一位老花匠,是上海作协大院里的一名平常职工,巴老天长日久地与他情愫深深。陆正伟记述了巴老与老花匠交往的感人细节,这些细节,渗透着的是一位文学巨匠与一位平凡花匠的浓浓情意,而挺立着的,是人生难以达到的高高质朴。陆正伟还记述了巴老为10个孩子指明生活方向的故事。这10个在校学生自称为“十只迷途羔羊”,一时精神世界迷乱,无所适从,给巴老写信要求指点迷津。巴老“在病中用那颤抖不已的手”,为他们写了一封3000多字的长信。这封长信,被孩子们誉之为“神秘的金钥匙”,为他们开启了通向崭新的心灵之域的大门。巴老的这一举动很质朴,而表达的又是为孩子塑造善心的质朴的内容。自然,巴老对待平常的老人与孩子的事例,闪耀着他生命之美的许多层面的光亮,但其中的质朴无华,最能显示他人格的魅力,是他生命之美的一个特别闪光的侧面。
  陆正伟以自己的亲见亲闻,将巴金先生的生命形之于文字,用的是心灵之笔。我认为这是《巴金:这二十年》在写作上的特色,也是作者能把巴金先生的生命之美表现得既传形又传神的关键所在。所谓心灵之笔,即是说,这些似清清的水流一般,奔流或激荡于作者的心灵,流泻或喷涌的是十分自然十分贴切毫不做作毫无隔膜的真情实感。这当然与陆正伟长年陪伴在巴金先生身边,因老人耳濡目染深受熏陶教诲很有关系。他对巴金先生感情很深,对巴金先生的创作经历与文学活动感知很深,再加上他20余年在亲见亲闻之时感触很深。这很深的感情、感知和感触,化为描绘巴金先生的文字,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鲜明的富有真情实感的文字。作者写出的巴金先生的生命之美,我们读来那样真切生动;透过书页,一个德高望重的伟大灵魂,如此逼真地活耀在我们面前,正是由作者一枝心灵之笔遣动了真情实感所致。季羡林先生最近在与《新民晚报》一位编辑谈到散文创作时说,他常有写散文的冲动,是因为“想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他认为“散文的关键就是写出真情实感”。散文创作真正的奥秘,其实也在这里。《巴金:这二十年》的成功,关键就在于以心灵之笔,写出了对于巴金先生的真情实感。所以,这也是一部很好的散文。我们在这部书里,能强烈地感受到真情实感对于散文的重要作用。我想,这对于我们当下的散文创作,也是不无启迪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