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明天更美好 色达的明天更美好
 

明天更美好 色达的明天更美好

发布时间:2018-12-28 04:38:38 影响了:

  色达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北部,县府驻地色塘,距州府康定444公里,离省会成都810公里。   色达,藏语译意为“金马”,因历史上曾在色塘坝发现一奔马形天然黄金而得名。色达长期为部落制,历代中央集权均未设治,由部落世袭头人统治,古称“化外之域”。藏语称境内部落集团为“瓦修・色达”,是我国藏区历史上最著名的部落集团之一。“瓦修”是色达草原诸部落的核心和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部落联 盟的最高统治者。
  
  色达的传说
  
  据民间广为流传的“瓦修・色达”部落族谱记载:“瓦修”部族的先祖系古藏族六大姓氏之一的“东”氏,居住在青海湖以北的草原上,以游牧为业。“东”生有四子,前三子先后归西,为保四子命,“东”请来本教巫师、喇嘛扎西让布,为其念“丹增瓦曲”,四子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并因此取名“东・瓦色交”又名“瓦曲交”,从此形成一个新的血系,即“瓦修”骨系,并以此演变为姓氏号。
  到第四代瓦修・格泽兄弟四人时,因部落间战争及逐渐增长的人、草、畜矛盾,“瓦修”人千里迢迢,向青海湖以南宽广富饶的草原迁徙。明末到达今杜曲河上游一带,从事半农半牧业,在这里居住约一个世纪。到“瓦修”第九代瓦修・夏甲它三兄弟时,再一次大规模向着更南边的色达迁徙。大约在清康熙至雍正年间(1636-1686年),最终到达上有“竹日”,下有“额拉”,中部有金子般美丽富饶的“色塘”宝地。就像《格萨尔》中传颂的那样,他们以草原主人的身份在此定居下来,并以赛马的方式推举部落头人。瓦修・夏甲它便是获胜者,被众部落推选为首领,成为色达草原第一代瓦修部落集团的大头人。
  
  瓦修人阻挡的岁月
  
  色达草原地域辽阔,水草丰美,“瓦修”以其公正和强大深得人心。色达草原远近逐水草而居的牧民带着他们的牛羊、战马、女人和孩子,归附到“瓦修・色达”麾下。数代以后,旁支别出,演变成瓦修三大部落,即瓦修・上下修它,瓦修・上下邱果,瓦修・约若、若撒部落。到瓦修色达第六代头人拉则四郎多吉时,是瓦修最兴旺的时期。疆域纵横千里,游牧于翁柯、泥柯、达柯、杜柯等地区的大小70多个部落,先后归附于瓦修头人。“瓦修”以格萨尔王般的传奇业迹,统一了色达诸游牧部落,成为一直抵达巴颜喀拉山以南广袤草原上的主人和郡王。“瓦修”在色达草原称王的那些岁月里,草原之外的世界也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来自汉地名叫赵尔丰的人威震康区。关于他的种种传闻,沿着太阳河传到了色达草原。有消息说,这个叫赵尔丰的人正在康区推进改土归流;另有传闻,因汉地辛亥革命的爆发,“改革”的浪潮未能推向色达草原。接着是从青海 骑马而来的一个名叫马步芳的军阀,在用长枪征服了青海果洛诸游牧部落后,一路南下。但是,他前进的马队和枪炮又一次被色达草原和草原上的瓦修人坚决地阻挡在岁月之外。
  
  从部落跨入现代
  
  瓦修・色达,从“东・瓦色交”算起,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漫长岁月,继后又以“瓦修”为头人在色达草原统治了400余年,传至第九代之后,历史将这块神秘的“化外之域” 带向了新中国时期。
  1952年8月,原西康省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派出以彭措郎加为团长的访问团首进色达,色达和平解放。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展现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的天空下面的色达,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色达是一个以牧业为主的行政县,牧业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70%,牧业收入占整个农村经济收入的70%以上。1959年,全县各类牲畜存栏150472头,1999年达411906头。截止1999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5840.73万元;财政收入344.5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40.22元。
  1952年和平解放前的无数个世纪,色达境内无一所严格意义上的医院和学校。自1955年,中央民族卫生大队进入色达开展卫生防治工作,1960年成立县人民医院至今,已建成以县防疫站、县妇幼保健站、县中藏医院及乡镇、村级卫生院(所)等31个医疗卫生机构为一体的医疗卫生网络。其中全民所有制医疗机构有病床72张,平均千人拥有病床2.1张,现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113人。教育方面,在原教育设施的基础上,近年筹集并建立的教育基金会已基本解决新形势下本地区贫困农牧民子女读书的费用;截止1999年,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53.8%,在校学生巩固率达75%,小学升初中的升学率为38.9%,初中升高中及中专的升学率为96%。
  1999年,全县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43.99%及47.22%。全县17个乡(镇)66个行政村,除一个乡外,其余全部修通公路,实现全县通车里程345公里。全县一半以上的乡(镇)通电话。
  1952年色达人口29551人,1999年达34584人,其中藏族32981人,占人口总数的95.3%;1954年人口增长率为2.22%,1990年上升为4.41%。另据《甘孜州志》载:1952年和平解放前,色达藏族平均预期寿命不足40岁,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上升到66岁,其中男姓64岁,女性68岁。
  1952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色达从原始部落制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1999年,色达累计在全县范围内建成人、草、畜三配套户4405户,占全县总牧户的80%,如今,全县已有6485户(34395人)牧民实现定居,占全县总牧户的96%,结束了千年来逐水草而居的原始游牧生活。
  从此,广袤的色达草原,在半个世纪里,从社会结构到生产生活方式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和进步,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请到色达草原来
  
  色达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提供了场所和实物,作为“化外之域”,千百年来 其广袤的草海,蓝天白云下延绵千里的群山,阻挡了以牧草和雪线为时季和生存方向的瓦修人与草原之外风起云涌的广大世界的交流,就其血源和文化习俗,相对而言,无不保持了人类早期许多单向进化的特征。其中,有的因素肯定是迄今人类尚未搞清楚的,有的或许在民族大融合中逐渐消失。这对于人类正在和必将走向的文化一体化的未来社会而言,意义重大,“考古”价值深远。
  色达草原,位于长江主要河系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上游地带,与甘孜藏区石渠扎溪卡草原构成境内最著名的天然牧场。沿色曲河北上,河的两岸,成百上千条牧草丰美、开满各色野花的草沟,延绵起伏的山脊,向东西方向延伸而去。其间,是音符一样流动的黑色的牦牛和白色的羊群,以及被风吹来的时有时无云朵般柔和的牧歌。天高云淡,碧空如洗,色曲河与两岸宽广的牧草带,像大路一样伸向远方,与天边相接。置身其间,有一种通向世界尽头无限苍茫的感觉。到色达草原,去看看大地多少个世纪之前就有的面貌,无疑是一种快乐的事。
  
  色达藏戏走向世界
  
  色达的民俗文化丰厚、独异。作为体现民族文化心态和形态的甘孜藏区三大藏戏之一的色达藏戏,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种。甘孜藏区文化,是藏文化重要的一个组成部份,在无数个世纪的发展、衍变中,兼收并蓄了古氐羌文化、西夏文化、蒙古游牧文化、汉文化而独树一帜,色达藏戏正是吸收了康区文化中适宜于自身生长的文化因子,并融合了本地区的曲艺、歌舞等,成为有别于西藏、青海及甘孜境内其它地区的藏戏剧种。
  自1980年初,色达县原政协副主席塔洛活佛组建色达民间藏戏团至今,20年间,他们踏遍草地,跑遍祖国大江南北,足迹跨越海内外;被中央电视台,香港、台湾电视台,西藏、四川、青海、浙江、广东、黑龙江省电视台,以及美国、日本 、瑞士、尼泊尔、印度、新加坡等国的新闻媒体先后报道。色达藏戏,正如色达地区广为流传的《格萨尔王传》一样,是研究该地区民间故事、历史传说、方言歌舞、工艺服饰等民俗文化的又一部活的史诗。
  色达草原历史上曾长达数个世纪拒绝外面的世界,保持了自身的个性和品格,在新的历史时期,在祖国的怀抱中,她将以草原人特有的宽广和豪放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们。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