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浮世绘】 如何画出浮世绘风格
 

【浮世绘】 如何画出浮世绘风格

发布时间:2018-12-29 04:04:35 影响了:

  德川幕府时代,出现了反映社会民情的“浮世绘”。浮世绘是绘画艺术,描绘妇女生活,记录战争事件或抒写山川景物,涵盖了日本妇女与风景所包容的秘密,有人说:“……浮世绘必定永远传递着亲密的情话。浮世绘的生命确实和日本的风土同在。”浮世绘因此被称为江户时代人们生活的百科全书。
  浮世佳人・艺伎文化
  
  苍白的脸孔,红艳的嘴唇,亮黑的眉毛,整齐光亮的发髻,身着和服,长袖着地,后领大开,腰带低垂,陪客人喝酒聊天,表演舞蹈,演奏乐器……这是对日本艺伎的最直观了解。
  经过几百年历史演变,艺伎从一度是妓女的演艺直登大雅之堂,成为高尚艺术,成为与富士山和金阁寺并称的日本三大名片之一。东游日本,可以参观艺伎训练,进一步理解“艺”字的真正含义。权作欣赏日本历史的一抹余辉。
  
  艺伎起源八坂神社
  
  艺伎最早出现于日本元禄年间(1688~1704年),那是一个武士统治的时代,上流阶层的筵席上,出现了艺伎并得到武士的宠爱。艺伎引领了武士的审美方向,更引领了日本时尚的方向。
  
  京都被誉为艺伎文化的发源地,而京都艺伎的起源可追溯到约17世纪的京都八坂神社所在的东山。
  八坂神社是京都众多神社及寺庙中一个非常著名的神社,历史悠久。当时参谒八坂神社的人很多,附近聚集了很多商店,形成一个商业区。其中有许多“水茶屋”,让各地信徒休憩。
  在“水茶屋”工作的“茶汲女”会用歌曲、舞蹈来吸引客人。日子久了,有些水茶屋老板开始对旗下的茶汲女做有计划的训练,这就是艺伎的雏形。
  此后,被称为“置屋”的专业培训中心及业者应运而生,以艺人身份待客作艺的艺伎从此形成。
  
  花街祗园・浅草
  艺伎居住的地方称“廓”。艺伎馆、茶屋,饭馆一般都集中在“廓”附近,东京主要集中在新桥、深川,京都则集中在祗园一带。
  京都花街
  1665年,江户幕府允许茶屋在祗园营业,当时祗园的艺伎达3000多人。倒幕时,许多志士如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高杉晋作,木户孝允等人,都曾在祗园茶屋密谋。商讨大计。
  现代日本最著名的“花街”要数京都的祗园。祗园位于京都鸭川以东的东山区,是日本历史上三大“花街”之一,17世纪全盛时期,开设了700多间茶屋。
  京都的花街,除了祗园甲部,还有宫川町、祗园东、先斗町,上七轩,共五处花街,泛称五花街。每条花街都拥有自己的艺伎培养学校和歌舞表演场,表演的舞蹈流派各不相同。现在五花街加起来约有200艺伎,60舞伎。
  
  花见小路通街道是祗园街正中南北走向的一条保持了京都历史古老风貌的著名街道。特别是四条通南到建仁寺一带,古香古色,竹篱红墙的茶屋、高级餐馆料亭鳞次栉比,店头悬挂标有“舞妓”的小红灯笼示意店内有歌舞陪客服务,整条街充满浓郁的花街柳巷风情。
  薄暮华灯初上,是最美丽也最热闹的时刻,花见小路两旁的木造房屋纷纷亮起迎客的灯火,低垂的竹帘下传来酒客的谈笑声,妆扮华丽的艺伎带着年轻的舞伎穿梭在祗园街头,忙着赶赴一场又一场的宴席,宛若夜影中艳丽的蝴蝶。
  “富士艺伎”
  1867年,应拿破仑三世之邀,日本派遣了3名艺伎参展巴黎博览会,无意之中将艺伎推为日本文化的代表。
  明治年间,日本人到美国演戏,6岁进入花柳界的艺伎贞奴上台跳舞,轰动一时,社交界妇女争相模仿她的歌舞伎服装,令西方人惊艳。
  此后。西方人游日本无不被领到花街,游廓,心荡神驰之余撰写见闻录,给欧洲人留下了“富士艺伎”的印象。
  当时京都祗园有一个14岁出道的艺伎阿雪,胡琴尤其拉得好,美国大亨摩根的外甥对她的娇小身躯和黑发一见钟情。阿雪有恋人,予以拒绝。对方软磨硬泡了3年,用4万日元的天价(当时小学教师起薪是12日元)为她赎身,终成眷属。
  
  翩翩艺伎发型・妆容・服饰
  艺伎清新脱俗,再加上美艳而华丽的装饰,光彩照人。从头饰、服装到木屐,身上的每一丝颜色,都绚烂迷人、盛满风情。
  发髻
  艺伎的发型形成于江户时代,沿用至今。她们把一种黏性很强的发膏涂抹在头发上,在头顶盘成发髻,发髻里衬上一块绸巾,使发髻饱满高耸。用发叉绸带固定后,再插上发簪。这样的发髻需要无数发簪,头油,发蜡和时间打理。因此,艺伎们都十分小心地维护自己的盘头,睡觉时恨不能把头吊在空中,她们使用高15厘米左右的木制高脚枕,枕在脑后,防止发髻变形。
  
  妆容
  艺伎脸部之所以涂得非常白,是因为过去没有电灯,都是蜡烛,只有涂成那样才能看上去更漂亮。至于艺伎的手没有涂白,则是为了显示艺伎的清洁,提供餐饮服务时让客人放心。
  艺伎通常会把眉毛剃去,在眉毛上方额头画上微微挑起的“娥眉”。整个脸部脖颈只在脖子后面露出个像叉子一样、不涂粉的地方,称为“三足”,让人产生想像。
  嘴唇也被涂上白色,只在上面画一个小小的樱桃口。海明威就曾把日本艺伎的嘴唇比做“白雪上的一点血”。
  服饰
  艺伎的和服是和服中最为华丽的。一件件花团锦簇的和服不是剪裁、缝纫而成,而是一整块绣花的布料,一层层地包在身上,由一排布带系成。上下一体,斜襟右掩,中间用腰带束起。一件手工缝制的和服要1.5万美元,如果租用,两个小时要100美元。每个艺伎起码有10件和服。
  艺伎穿和服的过程极复杂,有很多配套,光是绳子就有10条。穿和服最高技巧就是要把和服绑得又稳又漂亮。所以这是一门专门的职业,要考牌拿执照的。和服腰带有很多种绑法,最重要的是外面一层腰带,手帕,扇子,钱包全都塞在里面。
  身看和服,行走时要手提衣襟。因和服门襟是从左向右掩,门襟合在右侧,一般日本女性都是右手提襟。但艺伎是左手提襟,这样就把右侧的门襟合缝拉到中间,盖住了和服里面中衣的门襟合缝,据说这是表示艺伎“卖艺不卖身”。
  从里到外一套和服,加上带子,据说有20公斤重。
  
  雅丽才艺乐器・舞蹈
  演艺是艺伎的看家本领,也是培养艺伎气质的重要方式。在艺伎馆汇集的地方通常有培养艺伎的学校,教授日本传统乐器和歌舞。如京都的祗园,就有艺伎培养学校,除教授三味线、击鼓,舞蹈和谣曲外,还教授茶道、花道、书道等传统艺术。
  艺伎的表演,一般用三味线和乐鼓伴奏。乐鼓用手击,三味线为弹拨乐器,两者都是音色单纯的乐器,越是音色单纯,演奏难度就越大,演艺者只有技艺精湛,对乐曲有独到的理解才能充分展示乐曲的魅力。
  
  舞蹈也是艺伎表演的重要内容。舞蹈源自歌舞伎等日本传统戏曲。艺伎身穿靓丽和服,以绢伞或纸扇为道具,和着鼓声弦乐缓缓起舞。舞蹈动作幅度不大,看重手势语言,内容大都是伤春、孤独、怀念等传统意境。
  
  艺伎生活京都清水寺
  传统意义上的艺伎在过去并不被人看作下流,相反,许多家庭还以女儿能走入艺 坛为荣。实际上,能当上一名艺伎也确实不易。学艺,一般从10岁开始,要在5年时间内完成从文化、礼仪、语言、装饰、诗书,琴瑟,直至鞠躬、斟酒等课程。
  成为艺伎之前的见习生称为舞伎,年纪约15岁到20岁。装扮上,舞伎与艺伎大不同,舞伎的穿着年轻华丽、颜色较亮,背后绑着快垂到地面的宽腰带,而艺伎的衣服颜色和样式较为成熟妩媚,腰带是绑在背后的鼓结样式;舞伎的发髻是用自己的头发梳结的,而艺伎则是配戴假的发髻。
  
  由于服务对象地位特殊,艺伎们平日深居简出,很少抛头露面。一脸浓妆掩盖了她们的喜怒哀乐,在客人面前也保持着委婉和矜持。由于种种原因,艺伎的世界始终充满了一种神秘感。
  成为艺伎,可以干到30岁。年龄再大,就要降等,作为知名年轻艺伎的陪衬。年老后,比较理想的是嫁个富翁,过上安稳生活,但这是极个别的。
  培养一名艺伎投入很大,一旦其出山成名,要价也很高,但巨商富贾、花花阔少,大企业大公司却不惜千金一掷。经济繁荣时,大公司为揽生意,总要请艺伎作为公关手段。
  艺伎社会有着非常规范的各种戒律。比如女人不能结婚,但是可以找个男人当“旦那(资助者)”。为了避免竞争,一个男人只能做一个女人的“旦那”。传说在“丙午年”出生的女性会给男人带来灾难,不宜结婚。结果当年很多日本女性因此被父母送入花柳界,独身一生。因为艺伎能歌善舞,又恪守贞节,很多达官贵人都对她们爱慕有加。
  艺伎业如今已经成为夕阳产业,人数越来越少。为了招揽游客,日本通过很多方式阻止艺伎业走向衰落。如今,那种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艺伎形象,基本只作为日本文化的象征,成为追求完美女性的符号了。
  
  风云艺伎京都御所
  300多年的艺伎发展史上,曾有过许多著名艺伎,历史开合的瞬间,总有她们俏丽的身影。
  19世纪的艺伎为明治维新出了不少力,有人戏称,如果没有艺伎,日本的历史恐怕就要重写了。
  维新之花――君尾
  君尾出身于武士家庭,因父亲被仇人所杀而家道中落,进入艺伎界,经常在一家叫“鱼品”的茶屋表演。当时,幕府势力和维新派在京都展开了激烈竞争,两派人物经常以京都的声色场所作掩护,召开秘密会议。
  君尾在“鱼品”结识了许多来自长州藩的勤王志士,像后来成为明治维新核心人物的高杉晋作、木户孝允,并对他们提供了多方帮助。当时京都祗园,君尾是最著名的勤王艺伎。
  
  高杉晋作时常往来京都,是“鱼品”常客。一天,他携好友井上馨到“鱼品”,井上馨对君尾一见钟情。不久,京都负责追捕维新志士的幕府高官岛田左近也看上了君尾,君尾拒绝了岛田的求婚。不久,井上謦派人找到君尾,要求君尾为维新大局考虑,接受岛田求婚,借机刺探幕府机密。君尾含泪答应了爱人的请求,嫁给了岛田。
  靠着岛田对她的宠爱,君尾套出了大量幕府情报。在她的帮助下,许多维新派志士得以逃脱幕府追杀。后来,维新派根据她提供的情报,成功刺杀了岛田,给幕府势力以沉重打击。
  井上譬后来和伊藤博文等去英国游学,临行前和君尾告别。君尾把自己佩戴在身的铜镜赠送井上馨。铜镜在当时被看作是艺伎之魂,如武士的刀一样,不可轻易送人。井上馨以自己的武士刀回赠君尾。后来井上馨遭人暗杀,因君尾所送铜镜藏在胸前,挡住刀锋,逃过一劫。
  君尾还曾救过“维新三杰”之一的木户孝允和其他倒幕志士。
  明治以后,君尾在祗园买地造屋,安享晚年。
  京都御所
  京都御所位于京都御苑内,公元1331年定为皇居。现在的御所为公元1885年重建。
  正殿叫做紫宸殿,清凉殿则是天皇日常生活的场所。御所内处处给人以平安朝优雅的历史气息,游客可在此感受日本皇族往日的优雅生活。
  
  浮世民情・日本物语
  
  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民间文化。“浮世绘”反映日本世俗生活方式和种种习惯趣闻,如饮食、生活、娱乐、怪谈、风光等等,无所不有。
  
  饮食
  素食文化
  日本是岛国,资源缺乏,为此日本人尽量不用或少用油烹制菜肴,久而久之发展为以清淡新鲜为主流的日本菜肴。
  
  日本人惯吃“和食”。“和食”已有几千年历史,名目繁多,但究其本质则不离三种日常食物:饭,日本酱汤、时菜。
  除了“和食”,日本人常吃素食,有着丰富的素食文化。人们熟悉的寿司、刺身、麦茶,养麦面,纳豆,昆布、煎饼、牛奶,腌咸菜等主副食,无一不体现日本素食文化的精髓。
  日本人离不开丰富的海产品。每年初夏,令江户仔“宁愿典当老婆也非吃不可”的美食,是当年最早上市的鲣鱼,抢购刚上市的新鲜海鲜,是江户仔一年仅数次的奢侈。
  日本菜讲究“色、形、味”。尤其注重“形”,所以说日本菜肴是用眼睛吃的。
  握寿司
  德川时代,江户(东京)成为日本新兴都市,一般庶民中,多为单身男子,女子格外稀少,无法在家自炊。因此,江户不但是个消费都市,也是个“速食都市”。
  1823年,住在江户城的一位名叫华屋与兵卫的人简化了寿司的做法和吃法,把米饭和用醋泡过的海鲜握在一起,把它命名为“与兵卫寿司”,就是现在握寿司的原型。现东京及近郊不少地方可以看到挂着“华屋与兵卫”字号的日式餐馆连锁店,即源于此。
  江户中期,路边摊开始普及,到1860年。竟达近4000家。路边摊最有人气的是寿司,很快,握寿司成为路边摊主要小吃之一。
  河豚
  对日本人来说,河豚是美丽而致命的诱惑。
  在日本吃河豚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它含有剧毒,只有特许经营店持有专门执照的厨师才有资格制作河豚料理。加上捕获量逐年减少,河豚价格不断上涨,平均每条高达15万日元,还需要提前几个月订位,才有可能吃到。许多日本人都望而却步。
  吃河豚的时节一般是在一、二月之间,这个时候的河豚味道最鲜美。常见的河豚料理方法是所谓的“菊盛”,就是先将河豚切成薄薄的,近乎透明的菊瓣形切片,再放入盘中由外向内叠层排成菊花的形状。吃的时候,用筷子由外向内层层剥着吃。
  丰臣秀吉曾因士兵食用河豚而被毒死,下令严禁捕食河豚。明治时,伊藤博文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吃到河豚料理,直叹天下竟有此美味,当即取消对河豚的禁制条例。
  日本下关市的唐户、南风泊是日本最大的河豚集散地。
  清酒
  日本人习惯下班后三五成群地去喝酒。他们最喜欢日本清酒,称清酒是上天的恩赐,清酒可以热喝也可以冷饮,是日本菜肴的最佳搭配。
  
  清酒是秋季收获的大米在冬季经发酵后酿成的,度数处于糯米与蒸馏酒之间。因其颜色清亮透明,故名。据史书记载,古时日本只有“浊酒”,没有清酒。后来有人在浊酒中加入石炭,使其沉淀,取其清澈的酒液饮用,于是便有了“清酒”之名。那时奈良地区所产清酒最负盛名。
  日本人在不同的时节喝酒有不同的名堂, 比如,春节喝“屠苏酒”,春天喝“花见酒”,梅雨季节喝“夏越酒”,中秋节喝“月见酒”,重阳节喝“菊酒”,雪天喝“雪见酒”。日本的9大清酒有,大关、日本盛、月桂冠、白雪、白鹿、白鹤、菊正宗、富贵、御代荣。
  
  生活
  浮世绘艺术
  天保三年(1832),35岁的歌川广重第一次有机会沿着东海道旅行。这次旅行的结果是诞生了53幅浮世绘――《东海道上的53个驿站》系列。当时,东海道是江户和京都之间的主要通道,因为广重的生动绘画,激起很多人的兴趣做同样的旅行。
  
  “浮世”一词,源自佛教用语,“尘世”,“俗世”,它是江户时代兴起的独特的民族艺术奇葩。浮世绘以写实的手法暴露现实百态和社会万象,因而被京都人称为“江户绘”。
  浮世绘的内容都是当时人们最时尚的生活,比如和服时装、艺伎表演等。江户时代,因幕府在江户,地方的大名武士都到江户来述职,述职后把浮世绘带回去,地方妇女就会效仿浮世绘上的时尚。
  中国唐宋的佛画,明初的小说插图,木版画及彩色套印术,都为浮世绘艺术提供了基础。19世纪,无论是马奈,莫奈,塞尚,还是凡高、高更,无不看重浮世绘。
  民居
  除东京外,日本建在山间盆地和海边的房屋,基本上是一个模式,一种颜色,即青灰瓷瓦盖顶、青灰色材料当外墙,在农村,这种模式这种颜色不但突出,而且所有房屋均四面挂披。有人说,这种建筑模式起源于中国的“唐瓦”建筑风格,使人看了有一种古色古香之感。
  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为了抵御地震,在农村建筑房屋一般以平房和两层楼房为主,在城市则以矮层建筑为主,如果所建房屋超过三层以上。除了讲究防震抗震外,在窗户玻璃贴上个红色三角标志,如果发生地震,专业救护人员一拿钥匙就可以打开窗户施行救助。
  东京―京都―大阪―路城镇和乡村,集中了日本典型民居建筑。
  传统的日本房屋是在平坦的地基上,用直立的木头柱子建造而成。地基里填满泥土或石子。
  为了避开地面的潮湿,地板被抬高几十厘米。交错铺设在水平放置的木质地板横梁上。厨房和走廊铺设木地板,而在人们要坐下的房间,例如起居室,则铺设一种叫做榻榻米的垫子,由草编织而成。日本人一般不在榻榻米上放椅子,所以人们不是直接坐在榻榻米上就是坐在一种叫做“拜垫”的平垫子上。这就是进入日本人家里要脱鞋的原因。
  房屋的一个特色是有着大大的屋顶和深深的屋檐,以使房间避开夏天阳光的照射,并使房屋的结构能够支撑起屋顶的重量。屋内有许多可以滑动的门将房间隔开,上面粘着方形的纸,柔和的光可以照射进来。
  日本民居一般采用木结构体系,用材最多的是针叶树,最重要的是能够防御地震。
  园艺
  德川家康建设江户时,为了防御火灾,命令每位驻江户的大名至少要拥有三处住宅,而大名宅邸必定都有庭园。因此整个江户土地面积的百分之七十都是庭园。
  这种规定带动了江户园艺热潮。家康将职位让给秀忠以后,便开始沉迷园艺,他特地在江户城内辟了二万坪花圃(现在是皇居吹上御苑森林),专门栽种四季花草,其中约半数是山茶花。二代将军秀忠也极爱山茶花。三代将军家光则沉溺于盆栽,尤其爱松树盆栽,他钟爱的一盆小松树盆栽,几经辗转献给天皇,据说至今树龄已五百余年了。
  
  八代将军吉宗则是江户人的赏花舵手。为了培育庶民的赏花习惯,吉宗命令在江户城内栽种了数千株染井吉野樱花苗木,再大量移植到隅田川堤岸、小金井堤岸、飞鸟山公园,御殿山等地,使这些地方成为江户赏樱胜地。吉原游廓每年三月一日举行樱花祭,成为赏夜樱的起源。
  榻榻米
  榻榻米在日本已有1300年历史,是最适合于日本风土气候的住居用品,即使是现代日本家庭,住房内仍至少有一个铺设塌塌米的房间。
  榻榻米用新鲜的干草织成,结实、透气而有弹性。光脚踩在上而,感觉十分舒服,那股好闻的清香,弥漫于房间,经年不散。
  据说如果摆放方式不合风水,就可能会带来灾祸。榻榻米一定不能摆放成整齐格子形状,绝对不能出现三或四块榻榻米的角聚在一起的情况。
  榻榻米用“席地而坐”和“席地而跪”,把在特定空间里的男人和女人严格区分开来。
  榻榻米除“炕席”和“地毯”外,还是“一把尺”。在日本,不论走到哪里,每块榻榻米的面积都相等。日本习惯上以房间里能放下几块榻榻米来作为房间面积的表述。这是全球独树一帜的房间面积计算法。
  和服
  除了艺伎服装,日本民间的传统和服也很有讲究。每个日本人,一生必须有三套和服:第一套,3―7岁的时候,参加“儿童祭”;第二套,20岁的时候,参加“成人祭”;第三套,作为结婚礼服。这三套和服,必须当作“传家宝”珍藏起来。
  未婚少女穿“紧袖外服”:已婚妇女则穿“宽袖外服”。发式也与之匹配,比如,梳钵壮的“岛田”式发型,就要穿红领衬衣,这是未婚女性的装扮;梳圆发髻,穿素色衬衣的,则是已婚主妇。所有的和服,都不用钮扣,只用一条打结的腰带。包裹起来的身体,暗藏在各色薄薄的衣料中,若隐若现,更添几分朦胧美。
  和服有选择,有节制地裸露女性的迷人,从装饰上刻意突出这些部位的脖子与后背。
  一袭绚烂,飘逸的和服,一藏一露,既掩饰了某些先天不足,又突现出日本女性独有的魅力。
  徐志摩有一首著名的短诗《沙扬娜拉》,对日本少女说再见的姿态津津乐道:“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为了宣传日本的传统服装――和服,京都市政府决定,所有身穿和服的人都可以免费出入地铁和博物馆。
  和纸
  日本传统将和纸视为神圣之物。日本人的文化中有所谓洗礼的习俗,他们将剪成人形的和纸放进河里,意谓让流水洗净身体的不洁。远在江户时代,风雅之士更视和纸为丰盛的精神生活的象征,他们喜欢用纸来造衣服跟被褥,披上纸衣,感觉到和纸的植物纤维里有石头与金属所没有的温暖。
  和纸还用作屏风、纸门等家居用品。
  “和纸之乡”
  关西福井县北部的今立町,虽然只是一个1万多人的小镇,但和纸产量和品质却是日本第一,是名符其实的“和纸之乡”。“和纸之乡会馆”,是记录和纸发展历史的博物馆。
  团扇和折扇
  团扇是中国的发明,后传入日本;折扇是日本发明,而后传入中国。
  战争时代,武将们将团扇作为阵地指挥的工具。元禄时代,团扇成了日本女子晚间乘凉时不可缺少的配带物。扇子还被作为舞台小道具使用。歌舞伎用扇子的张和、举动表示剧中角色的心情。如喝酒,可不用酒杯,用扇子可形象地表示饮酒、酒醉。
  
  吉庆时,日本把折扇作为赠送礼品之一。折扇打开时向两边伸展,象征着人走的路愈来愈宽广、前途日益光明。
  
  日本三道
  茶道
  在日本,茶道是一种通过品茶艺术来接待宾客、交谊、恳亲的特殊礼节,是一 种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和进行社交的手段。
  茶道不仅要求有幽雅自然的环境,而且有一整套煮茶、泡茶,品茶的程序。其中还有一项很重要的过程,就是对茶器的欣赏。茶器一般有釜,柄勺、风炉、茶碗、茶巾,茶勺、建水等。“釜”是烧水用的,一般为铁制。“柄勺”是把烧的水倒入茶碗的用具,一般为竹制品。“茶碗”是饮茶用的,一般为陶瓷制品,是茶道中最重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器具。
  茶道在日本已上升为宗教崇拜的开场仪式。讲究一点的日本人家都设有茶室,组织茶道时全体人员都要穿和服。主人迎客入茶室时,要跪在茶室门口,让客人一个一个走进去。客人经过门口时,要向主人鞠躬致意,在门旁洗手,脱鞋入茶室。主人最后才进入茶室,和客人鞠躬还礼。
  主人开始煮水时,客人们要整齐排列两侧,以标准的跪姿:挺直腰板,双手扶膝,静观主人的表演。主人也是跪着沏泡茶叶。沏茶的方法是使用滚开的水先洗杯,然后冲茶,茶水比是对半冲入公道杯中。而且还要用一种竹皮做的刷子搅拌器。快速搅拌出茶沫来,冲出来的茶极浓,奇苦无比,然后只倒入茶杯里一点点分送给各位客人品茗。所用茶杯都是祖传下来的极品古董,容人拿过茶杯后不能马上喝,要先查看茶杯底下的出产年份,欣赏茶杯图案,赞赏茶杯,然后才是闻茶香,品茶味、发表对茶的评论。所谓喝茶也只是抿茶而已。饮完茶后,主人还要跪坐在门外,向客人祝福道别,客人也要鞠躬还礼拜别。
  
  书道
  奈良时代,日本全面吸收中国唐朝文化,书道也不例外。754年,鉴真东渡,带去”二王”书法真迹,使书法在日本流传,并产生空海、嵯峨天皇等著名书法家。到了清末,清朝公使馆官员杨守敬带去一万多件拓本碑帖。将中国六朝书风传入日本,给日本书法带来划时代变化,被尊为日本书道的现代化之父。
  平安时代是书道全盛时期,对于皇亲贵族的子女来说,书法是必不可少的修身课。实用的书法转变为技艺之道则是在日本镰仓末期至室町时期。并产生了不少流派。
  花道
  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变化明显,为花草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花道最早来源于中国唐朝的佛堂供花,传到日本后,先后产生了各种流派,并成为女子教育的重要部分。各流派基本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最高的一枝象征天,最低的一枝象征地,中间的一枝象征人,表示圆满如意。
  “花道三要素”包括色彩、形态、质感。如色彩由明度,色调,饱和度构成。赤橙黄绿蓝紫六色,分别代表热情、喜欢、愉快、温和,敦厚、忧郁。三个最基本的美感要素通过花材表现出来,即为花道艺术。
  与日本其他“道艺”一样。花道要求在学习技艺的同时,更注重品行人格的修养。
  
  休闲运动
  赏樱花
  樱花就像中国的“报春花”,开得较早。日本有句俗语叫“樱花七日”,就是说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为七天,整棵樱树从开花到全谢大约半月左右。日本人认为欣赏樱花的最佳时机是樱花开始凋谢时,于残缺中欣赏樱花之美,才是赏花的至高境界。
  每年3月15日至4月15日是日本“樱花节”。日本各地都会举行“樱花祭”,亲朋好友围坐在樱花树下,取出各自准备的便当,饮酒谈笑。
  在日本赏樱花最有特色的地方当属本州神奈川县的箱根。在这里,可以一边泡温泉一边赏樱花。
  东京也拥有许多历史悠久的赏樱场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鲁迅先生笔下的上野公园了,这里樱树密集,达1300株之多。在千鸟之渊赏樱被日本国人所推崇。
  古城京都也有不少赏樱佳处,比如圆山公园,仁和寺也以高达2米的樱树群著称。
  日本最长的樱花路叫做二十间道路,位于北海道静内町。路长约8公里,两旁密密麻麻种了约1万株不同种类的樱花,其中大部分为“大山樱”。这里樱花的开花时间为5月上旬,每逢樱花季节,这里都会禁止车辆驶入,游客大可慢慢赏花。樱花树夹道而长,走在其中气氛浪漫之极。
  
  泡汤
  世界上恐怕没有人比日本人更喜欢洗澡了。晚餐前、睡前,早上起床后各入浴一次,洗澡本身已经超出了清洁的目的,连带衍生了热衷“泡汤”的习惯。
  所谓“泡汤”,在日本指的就是泡温泉。日本温泉众多,节假日去泡温泉已成为众多日本国民的习惯。
  奈良时代,由于佛教的传入,各地兴建寺庙,其中,僧侣们的沐浴对温泉开发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那时人们就已经发现了温泉的治疗作用。
  秋冬时节,是泡温泉的好季节。
  在日本裸体泡温泉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在天体营温泉世界,袒然相对,涤荡身心,融入自然的意境,妙不可言。把泡汤当至爱的日本人认为,温泉是他们的“心的故乡”。
  已走过千年历史的日本温泉,各地的温泉弥漫着浓浓的人文气质。“穿过县境的长长隧道,就是雪国了……”这是川端康城的得奖巨作《雪国》的开卷语,此书的背景地新泻县汤泽当然成为冬天人气最旺的地方。
  川端康成因为伊豆的山水、名汤的绝美景色,创作出了《伊豆的舞女》,成为游客对伊豆的基本印象。有马温泉与丰臣秀吉的关系颇深,丰臣秀吉曾几次到访这里,并建造了专用的浴场――汤殿馆。孙中山当年也曾踏访箱根的温泉乡……
  日本中部的长野被誉为“日本的屋脊”。山峦叠嶂,而且到处都有温泉,深受当地居民和海内外四方游客青睐。
  长野的观光资源很丰富,穗高群峰是日本山岳旅行最佳选择,附近松本城的天守阁是日本历史最长的城堡之一。城里还有日本司法博物馆、日本浮世绘博物馆。往北走,有著名的善光寺和长野市立博物馆。中野市附近有著名的温泉乡,在地狱谷的野猿公园居住着好多爱洗温泉的猴子。
  相扑
  日本国技相扑的起源,有很多的神话传说,其产生与日本神道的宗教仪式有关。
  奈良时代,相扑在宫廷,民间同时盛行。1176年以后开始了武家政治时代。相扑作为武士们锻炼身心的武术也被大力推崇,德川幕府时,相扑变得大众化。明治时期,政府实施断发废刀令。但相扑界却允许留发结。
  18世纪中叶,相扑成为体育运动项目,形成了现在的相扑比赛模式。
  相扑选手被称为“力士”。成为一名力士的最低标准为身高173厘米,体重75公斤、“必须修完义务教育且未满23岁的男子”。
  
  相扑运动员有着惊人的食量,大概是正常人的10倍。他们经常吃一种专门的相扑料理――力士火锅。具有独特的食品结构和丰富蛋白质,一般进餐后马上睡觉,以增加体重。历史上最重的相扑手是小锦,体重263公斤。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