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在循环和发散中体现课本习题的价值
 

在循环和发散中体现课本习题的价值

发布时间:2019-01-24 03:45:18 影响了:

  新课程提出:“学生的数学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践行新课程理念,而且做得自然?最近笔者上了一节习题课,对其中一些环节的处理,至今难以忘怀.以下是教学过程的实录.�
  
  1课堂实录�
  
  1.1习题初步解答�
  题1:已知平面OAB,OBC,OAC相交于一点O,∠AOB=∠BOC=∠COA=60°,求交线OA与平面OBC所成的角.(苏教版新课标选修2-1第97页)�
  生1:在OA、OB、OC上分别取点D、E、F使得OD=OE=OF,则在正三棱锥中求OD与底面EOF所成的角.�
  生2:过A点向平面OBC作垂线于M,易证点M在∠BOC的平分线上,∠AOM即为所求.过M作MD⊥OB于D,作ME⊥OC于E,连结AE、AD,可通过解几个直角三角形,最后求得∠AOM.�
  
  2后记�
  
  2.1对本节内容的处理�
  本节课,笔者在初步完成两道习题后,没有轻易收场,考虑到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自然设问,将学生引向理性反思的舞台――比较联系,从几个特殊角之间的特殊关系适时地再将学生引向提炼模型、想像创造的空间――直线l存在的情形.虽然似乎前后思维“战线”拉得较长,但始终离不开主旋律――重视数学双基、发展思维能力,也许这叫形散而神不散.“这样的直线l有几条”曾经多次出现在高考题中,教者理应重视,如何把他自然引出,引得好?笔者这次采用同座合作,以实验想像做支撑,从课堂效果来看,这一内容得到较好地理解与吸收.�
  2.2对课堂反映的思考�
  笔者一直实施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学生的思考与配合,但不少老师发现,高中生似乎在这个方面缺乏主动,一方面由于学生的生理、心理等发生了变化,不大愿意主动回答问题;还有是问题本身让他无所适从,再有数学本身是抽象的,能否对一些抽象的现象实现“软着落”,让学生的思维更有着落点?本节课,学生有点兴奋,可能与适时地抛出话题,进行可以操作的实验或合作实验,思考摆在面前的空间问题有关.�
  2.3对习题课的思考�
  如何有效地利用课本习题,充分发掘其积极的功能?笔者一直在反复思考着、积极探索着.循环与发散地处理有关联的习题,提炼有价值的问题,既有效地巩固了双基又必要地拓展了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