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浅探: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浅探: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发布时间:2019-02-06 04:12:36 影响了:

  1 有效备课   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深夜人们在梦中露出笑脸/惟有你的窗口灯火闪耀/映出你伏案备课的身影……”这是教师真实的写照。备课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和前提。不备课就不能走进课堂。什么是备课?顾名思义,备课就是教师在讲课前准备讲课内容。但是,备什么?怎样备?备课要注意三标、三点。
  1.1 三标
  1)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课程标准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的。这里面体现了学科的性质,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训练和潜在的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必须注重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不能片面强调突出其中某一方面。
  2)备各单元或各章节的目标。各科教材都是按若干单元或章节编排的,各单元或章节又包含一定的知识范围。某一单元或某一篇章只是体现一定单元或章节的一个方面。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了解某一篇章或某一个篇目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吃透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全面地、整体地去把握知识,掌握这个单元或章节的目的。
  3)备课时的目标。一课时是45分钟,要设计好每一节课所要达成的目标。课时目标应该是根据形式实情与新课标要求去定,目标不可太高,高,就不可攀;不可太低,低,学生吃不饱。应该想挂在头顶上的苹果,踮一踮脚就能摘到。
  1.2 三点
  突破重点、讲好难点、说明疑点。在任何一篇教材里,都有一些在同类知识中分量大,重要的或主要的内容,这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学生难懂的,费解的,不容易掌握的就是难点;学生混淆不清且容易误解并产生疑惑的就是疑点。
  2 必须协调的两对矛盾
  2.1 互动的“真”与“假”
  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是学生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是否真正“动”起来和在“真”动中获得教学的最大效益。“动”不只是行动,更是“神”动。许多课堂问与答接连不断,此起彼伏,笑声不断,掌声连连,气氛非常热烈。表面上看,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师生互动,而实际上,互动基本上是单向的,教师直白提问简单知识,学生依书读答,缺少一定的认知深度性和思维延展性;一些合作讨论的话题就是让学生分小组一起找几个定性的结论,或者由老师设定几个问题交由学生讨论,没有来自学生自己思考的问题;有些话题远离学生生活,甚至有些论题“高深莫测”。这样的互动讨论,名为讨论,实为浪费时间;一些表演蕴涵的道理过于浅显,为表演而表演,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大。这种教学互动不是“真”动,而是典型的“假”动。
  真正的互动不仅是师生互动,也包括生生互动、生问师答和生问生答。真正互动的教学应该是师生在共同创设的教学情景中共同讨论,在共同体验的基础上感悟,从而达到思想上的共鸣,情感上的共融,知识上的融会,能力上的贯通,最终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和目的性。
  2.2 探究的“深”与“浅”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探究学习一般分为知识探究、问题探究和活动探究。其实,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探究,有探究价值的应该是具有一定深度的知识和问题,并通过探究明理寻的,最终形成能力。
  设计探究活动,旨在引发学生思考,从情景活动中体验或感悟道理。然而有的探究,看起来层出不穷,接二连三,活动接着活动,实际上学生总是跟在教师后面,思维既无深度,也无广度。有的为了赶时间,没有真正探究学习的过程,布置的课后探究只是书面作业而已。
  好的探究活动,问题应该深浅适度,次数多少适宜,指导学生得法。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本身更加重要,所以,探究学习的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通过文本学习,引导学生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应引导学生关注什么(对问题现状的分析)、为什么(分析问题造成的原因、后果)、怎么办(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和思路)。
  3 建立和谐自然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历来是教育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从卢梭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到追求民主、以人为本,以至后现代主义强调平等与对话的师生关系,都在探寻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师生关系。但笔者认为,师生关系贵在和谐自然,建立互相理解、帮助的关系。这需要教师先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当他感到教师的真诚关心、教师接受他的看法、建议,他会主动亲近教师并表达他自己的想法,这是师生互动的前提。
  语文老师是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的人。执教的内容事关为人处事之法,在平日课堂教学中就需让学生体会语文教师对其为人之期待。并且语文教师可以看到流露学生心事的文章,适时地交流,也可以更了解学生。
  (作者单位:河北省玉田县林南仓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