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炉石传说安卓版官网 “恶名”之下达姆弹的传说与现实
 

炉石传说安卓版官网 “恶名”之下达姆弹的传说与现实

发布时间:2019-02-12 04:01:24 影响了:

  在庞大的枪弹家族中,有这样一类特殊的枪弹:它对有生目标有着超乎寻常的强大杀伤力,同时也因由此带来的人道问题而臭名昭著,以至于在它诞生数年之后,就有国际公法严禁在军事;中突中使用这种枪弹,但在民间狩猎和治安执法领域至今却仍在广泛应用。这就是著名的达姆弹(Dum-Dum Bullet)。
  
  达姆弹的科技和理论基础
  
  说到达姆弹的产生,首先要从枪弹本身以及创伤弹道学的发展说起。早期前装滑膛枪发射的枪弹都是圆球状的铅质弹头,铅具有密度大、质地软、熔点低的特点,在同等质量时体积较小,而且成型容易、对枪管磨损小,是当时制造枪弹最主要的材料。随着科技的进步,膛线开始普及使用,出现了尖头凹底的米尼厄弹头,直至最终发明了定装式枪弹。枪械的射速、命中率和杀伤力得以明显提高,但发射动力仍是延用了数百年的黑火药。因此,不管弹头形状如何改变,仍然全部是由铅或铅合金制造的。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886年法国率先研制成功采用无烟火药的8毫米勒贝尔M1886步枪弹。随后,又相继出现了德国8毫米M1888步枪弹、英国,303MK1步枪弹和奥地利8×50毫米RM1895步枪弹等无烟药枪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为使弹头能够承受高温高压的烧蚀以及膛线的作用力,将其结构分为两部分,外部是一层称为“被甲”的筒状金属薄壳,一般使用白铜或镀镍钢皮来制造,内部为铅芯,以确保弹头有一定重量。被甲尾部向内卷入并压紧铅芯,形成完整的弹头,这种结构就是今天仍广泛使用的全被甲弹头(FMJ)。这种弹头相对于老式裸铅弹头来说,能够承受更大的发射动力,因此具有更高的初速,直径可以做得更小,具有较大的断面比能,侵彻力较高,射程、精度和杀伤力都有明显的提高。
  伴随着枪弹的进步,对于弹头及各种破片对人体组织杀伤机理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进而发展出一门复杂的实用学科――创伤弹道学。它为军事医学、司法痕迹检验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科学基础。通过研究发现,弹头对人体的损伤可以用侵彻力和停止作用来共同考量。侵彻力即弹头对目标的穿透能力,一般用断面比能衡量其大小,同等面积上能量越大,则表示侵彻力越强,对目标的穿深越深。而停止作用是指弹头接触目标后,使其失去反抗能力时间的长短,一般时间越短,停止作用越高。不过人体并非均质,弹头击中不同部位,以及以不同角度和速度击中时,停止作用千差万别。所以停止作用至今仍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只能进行概念性的描述。伴随着弹头贯穿过程中能量的传递和转移,人体组织出现伤道,枪弹的杀伤效果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用伤道本身情况来反映。如果弹头直接穿透飞出,这种伤道就称为贯穿伤,而如果未能穿透弹头最终停留体内,则称为盲管伤。就理论而言,盲管伤对人体的杀伤效果最强,此时弹头的能量100%都被人体所吸收。但在实际中致伤机理极为复杂,还与其他许多因素有关,比如瞬时空腔和永久空腔的问题。由于弹头的冲击和剪切作用,对伤道四周形成巨大压力,而人体组织具有一定弹性,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压缩变形,压力消失后又会恢复原状,这种现象称为瞬时空腔。空腔越大说明弹头能量释放越大、传递越远,但对周围组织的破坏却不一定是永久性的。而永久空腔是弹头经过后周边组织缺损和坏死所形成的,无法恢复,空腔越大表明弹头对人体组织破坏愈严重,伤口也愈加难以恢复。大量实验表明,全金属被甲弹头具有较好的侵彻效果,如果初速提高,瞬时空腔也会变大,但永久空腔增加不明显,因为往往能量未及释放目标就已击穿。而老式的裸铅弹头,击中目标后会因镦粗而直径变大,形成的永久空腔也相对较大,不过初速较低,瞬时空腔体积远小于高初速弹头。
  19世纪末研制的各种全被甲弹头由于无烟火药的应用和膛线加工技术的进步,都具有较高的初速和稳定性,侵彻力较强,在击中目标后形成的瞬时空腔较大,但永久空腔有限,甚至未来得及形成空腔弹头就已穿过目标了,停止作用总体来说较差。而即使是神枪手,也不能保证发发都命中敌人要害,在以单发步枪为主要火力的年代,如果不能在一两枪之内就放倒迎面扑来的敌人,就可能造成最致命的后果。此外,战场上也需要金属被甲带来的穿透力,至少需要穿透衣物和木板之类的简单遮蔽物,回到裸铅弹头时代不再可能。想要让弹头具有更好的停止作用,只有进一步增大弹头造成的伤道,最理想的状态是小直径弹头以高初速击中目标,造成巨大瞬时空腔,然后弹头快速膨胀扩张,直径变大,使弹头进行“紧急制动”,尽可能形成盲管伤,将所有能量都释放到目标体内,形成最大体积的永久空腔,即使没有命中要害,也能使人体因为巨大的伤口和出血而迅速失能。究竟有没有一种方法能使弹头产生这种效果呢?达姆弹的出现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达姆弹的出现和制式化
  
  在1895年,驻印英军的一名上尉发现,如果将普通圆头步枪弹顶端的被甲剥掉,使一部分铅芯暴露出来,那么它在发射出去并击中软目标后,就会迅速扩张开裂,释放几乎所有能量并形成巨大的永久伤道,杀伤力比此前的各种空尖裸铅弹头更加可怕。这一发现得到英军高层的重视,因为他们此前已经发现其装备的李・梅特福德步枪在发射标准的,303MkⅡ型步枪弹时威力不足,在巴基斯坦吉德拉尔地区镇压当地起义者这一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面对骁勇善战的当地土著,英军的步枪齐射火力根本无法阻止其进攻,有的进攻者中弹后能坚持冲到距离英军防线只有数米的地方才倒下,甚至有人在身中6弹后仍得以生还。这种情况对士兵的心理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以至于造成恐慌并失去对手中武器的信任。这种特殊弹头的效果显然是迎合了殖民者们对更强火力的渴望和依赖,库思・莫顿少将命令在这个本是为了方便猎取大型动物的发明基础上,研制生产一种新的枪弹。由于首批产品是在加尔各答附近一个叫达姆一达姆(Dum-Dum)的地方制造的,尽管它们并不是最早的弹头具有快速扩张变形能力的枪弹,但由于该弹的巨大影响力,后来还是习惯于把此类枪弹统称为“达姆弹”。
  早期达姆弹其实是一种简单地截去了顶端部分被甲、使铅芯露出的全被甲弹,虽然可以对有生目标造成较大的不规则伤口,但它是一种应急产品,没有经过充分的试验。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其弹尖容易损坏,命中精度反而有所降低,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1898年即行停产,总产量亦很有限。在实战方面,早期达姆弹只在1897―1898年间的印度西北地区和苏丹有过应用,同期大多数英军使用的仍是普通的Mk Ⅱ弹。1899年,英国又研制出性能更好的MK Ⅴ型步枪弹,其弹头顶部向内冲压有一个小孔,周围的被甲被压入空腔内形成翻边。这种弹头外部被甲相对完整,不易损坏,一致性较好,而且铅芯中增加了2%的金属锑, 以提高硬度,使其与被甲的结合更加牢固,在发射时不易脱出,加上规则的空腔设计,使得弹头的扩张开裂更加均匀和可控,杀伤效果大大优于只有顶部铅芯外露的早期达姆弹。
  当时的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殖民地,需要不断巩固其强权统治。达姆弹和马克沁机枪的出现,解决了英军对“屠杀机器”的急需。就像当年南美印第安人面对西班牙征服者的火绳枪时完全处于被动一样,在第二轮殖民狂潮中,非洲、亚洲土著在面对达姆弹和机枪的时候也根本无力反抗,很多时候镇压和驱逐的过程都是一场由殖民者发动的单方面屠杀。达姆弹通过在各殖民地的使用,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
  一战开始后,尽管有着《海牙公约》的限制,但达姆弹依然在战场上不时出现,使用者中自然少不了英、法等协约国方面的士兵。这时的达姆弹种类繁多,除MK V这样的制式产品外,还有民间狩猎用弹,更多的则是士兵们在战场上自行改装的,通过将弹尖剪断、打孔或掰弯,由普通枪弹改装成的达姆弹。这让德国对手们感到十二分的厌恶和恐惧,因为被这种弹头打中,既便只是四肢,由于伤口较大,肢体多半会失去功能。以当时的战地医疗条件又难以彻底清理伤口,极易出现败血症,很多时候都需要作截肢手术,而被命中要害部位更是必死无疑。当时德军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如果抓到对方俘虏时发现其携带有达姆弹,一律就地枪决。尽管有“五十步笑百步”的嫌疑,但率先使用了更加残忍的毒气战的德国方面,当年确实曾全力开动宣传机器,向全世界谴责协约国使用不人道的达姆弹。在有关达姆弹的各种资料中,有一张照片常常被标注为当年英国在达姆-达姆生产的早期达姆弹,实际上这是个误会。这张照片其实来自当年德国发行的一张宣传明信片,其说明是:“与德国交战的敌人们在使用达姆弹”。但照片中的枪弹全部是法国的8毫米勒贝尔步枪弹,是德军在战场上缴获的,与英国人没有直接关系。这几发达姆弹有的截去弹尖、有的在弹尖处钳出凹槽,目的是使铅芯得以外露,明显是用制式的全被甲枪弹改装出来的。而真正由达姆一达姆原产的达姆弹至今仍无实物出现。
  
  达姆弹的法律限制
  
  达姆弹白面世之日起,就一直面临着舆论、道义压力和国际公法的重重制约。早在1868年,《圣彼得堡宣言》就已经对在国际战争中使用某些特定的爆炸型弹头作出了限制,它宣称:“国家在进行战争时唯一合法的目的在于削弱敌人的军事力量。只要让尽可能多数的人员失去行动能力就已足够达成这个目的,使用会造成受伤人员更多痛苦或导致必然死亡的武器会超出这个目的。因此,使用这些武器违反人道法则。”该宣言所说的爆炸型弹头主要是指在弹头中装有爆炸元件,但也涵盖进入目标后即行解体的粉碎型弹头或发生膨胀的扩张性弹头。前两种弹头侵彻力很差,并无多大军事价值,而达姆弹恰好符合扩张性弹头的定义。但这一宣言并没有实际约束力,也从未真正生效过。当时正是帝国主义扩张和武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各列强为了亚、非殖民地你争我夺,竭力扩张自己的军事实力以作筹码,对这样一个宣言根本就视若无物,它们认为有用的新武器绝不会轻易放弃。所以,英国虽然是《圣彼得堡宣言》的签字国,仍研制了达姆弹并不断加以改进,对其在殖民地的使用也处于放任状态。
  19世纪末,各种军事联盟和无休止的军备竞赛已经将欧洲推到了战争的边缘。因此,1899年在荷兰海牙召开了国际和平会议,试图为“火药桶”降温。这个会谈最终通过了《海牙公约》。其第三项宣言即是有关在地面战争中禁止使用扩张型或粉碎型弹头的著名规定,即“缔约国同意放弃使用容易在人体中扩张或变形的弹头,例如被甲没有完全包住铅芯或是被甲带有切口的弹头”,基本上还是继承圣彼得堡宣言的精神。英国由于生产和使用达姆弹,在会议上受到对手们巨大的政治压力。尽管英国代表极力辩解,说“野蛮人”(指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当地土著)与西方“文明人”是不能同等对待的:“文明人比野蛮人要容易受伤得多,野蛮人就像老虎一样不容易受伤,并且就算受到了致命伤害,他们还会继续战斗。”但这一辩解并未得到其他列强的认同,最终英国也被迫签字同意了《海牙公约》。恰好在同一年,在南非爆发了第二次布尔战争,作战的一方是荷兰移民的后裔布尔人。由于双方同为白种人,因此英国人顺理成章地在战争中使用了全被,甲枪弹,自己也避免了遭到来自布尔人的达姆弹的打击。这种模式自此一直保留到1914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甚至在二次世界大战和整个冷战时期都没有改变过。达姆弹的威胁一直存在,也经常被交战的各方用作口诛笔伐、声讨对方的理由之一,但确实一直没有再被大量和普遍使用过。从这一点来看,公约的确是功不可没的。
  不过,即便是《海牙公约》,也并非没有漏洞可钻。除了采取某些技术措施规避禁止被甲露铅或开槽的规定,但仍保持弹头在人体中的快速扩张能力之外,宣言的管辖范围仍是模糊和暧昧的。它只适用于缔约国或准缔约国(即明文承诺遵守宣言的非缔约国)之间的国际战争,各国在国内使用达姆弹则属于内政问题,不在禁止之列。另外,条约有所谓“全体参与”条款,即如果有任何非缔约国牵涉在战争之中,该宣言就自动暂时失效。美国至今仍不是《海牙公约》的缔约国,只在口头上承诺遵守公约及宣言精神,因此就理论上来说,只要是美国参加的战争,禁用达姆弹的法条就会自动失效。而1907年的《海牙公约》和1977年的《日内瓦协定》,则将对禁止武器范围的表述改成了更加模糊不清的“引起不必要的痛苦”,其余都是重申和整合以前的条文。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由于公约的制订多少受到了舆论对达姆弹非人道性批评的影响,使得达姆弹背上了所有扩张型弹头的恶名,所以直到现在还经常被一些不了解内情的人误用来称呼结构类似的软尖弹或空尖弹。
  以上对达姆弹等扩张型弹头的限制,都属于国际法的范畴。在各国内政方面使用类似的弹头是否违法,完全看各自法律的规定。比如美国就不限制民间用于狩猎及自卫的此类弹头的使用,而且几乎所有的执法单位都有装备。邻近的加拿大却长期将其归为爆炸物,完全禁止使用,但在警方强烈要求下,1996年将中空半被甲弹头(JHP)改为管制使用,仅供执法单位使用。欧洲各国情况更加特殊,重点监督的是所谓“不当使用”,对执法单位使用此类弹头的情形进行严格管制。
  
  若干流言及破解
  
  达姆弹在民间俗称“炸子”或“开花弹”,大概是各类枪弹中名气最为响亮的一种。与之有关的坊间传说很多,特别是关于其弹头构造和制造方法,有着许多神乎其神的传言,比如说其弹头内装有炸药或者水银,不管击中人体任何部位都会致命,或是将枪弹在头发或鞋底上蹭几下就能变成达姆弹等等。虽然 达姆弹具有巨大杀伤力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些传说基本上都是以讹传讹或是捕风捉影。下面,我们就来一一给出科学的解释:
  
  流言之一:达姆弹装有炸药?
  对于真正的达姆弹来说,弹头内不含有任何炸药成份,其杀伤力完全得益于弹头的独特设计。当高速飞行的达姆弹击中有生目标时,由于肌体组织比空气密度大得多,弹头会受到极大的阻力。由于铅比较软而且有一定流动性,弹尖部外露的铅会首先变形,进而撑开并撕裂弹尖周围的被甲,而如同花瓣般张开的被甲会由于人体组织的阻力,不断向后变形和翻卷,弹头直径会变得更大,因此在弹头边旋转边前进的过程中伤道是逐步扩大的。随着弹头能量的完全释放,产生的瞬时空腔会相当可观,而且由于径向尺寸增加,加上尖利的被甲边缘对途经的肌肉组织的破坏,造成的永久伤道也很大,从弹头上脱落的被甲碎片和碎铅屑也会在伤道中以不规则的轨迹运动,造成难于处理的多发伤道。因此,达姆弹远比全被甲普通弹头直接穿透人体造成的伤害大得多,当然这其中没有炸药的任何功劳。
  那么有没有弹头内装炸药的枪弹呢,答案是肯定的。在早期设计的枪弹中,的确有一类弹头内带有炸药的品种,称为爆炸弹。各国设计的这种枪弹结构都大体相同,一般用在航空机枪上,通常具有爆炸/燃烧的双重效果,用于指示弹着点或射击飞艇、气球、飞机等薄皮易燃目标。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英国早期生产的一种,303口径爆炸弹,该弹弹头内部设有一根铜管,内装少量的钝化硝化甘油炸药,管底装有黄磷或黄磷基物质作为助燃剂。但硝化甘油很不稳定,因此这种枪弹贮存和使用都比较危险,很快就被淘汰了。到二战期间,只有大口径机枪弹上还在广泛使用爆炸弹头,这种弹头一般在头部都有单独的引信,结构类似于缩小比例的炮弹。而普通枪弹中只保留了爆炸燃烧弹作为一种辅助用特种弹,典型的有德国的7.92毫米B型爆炸燃烧弹和俄国的7.62毫米3D燃烧弹。二者弹头结构基本相同,弹头前部均装有燃烧剂,中部装有用来引燃燃烧剂的击针和针刺火帽,尾部有铅垫密封。这类弹头在碰撞到人体这样的软目标时,也有爆炸燃烧的可能,此时的杀伤效果一点不比达姆弹低。
  
  流言之二:“水银弹”真的存在吗?
  这种说法的源头来自于1981年2月由群众出版社翻译出版的《豺狼的末日》。该书作者是英国政治惊险小说家弗・福赛斯,他的作品以丰富的知识面和巧妙的细节安排而见长。该书描写一名代号“豺狼”的职业刺客,受雇刺杀法国总统戴高乐的虚构故事。为完成任务,“豺狼”自己设计了一支可以拆开并藏匿在拐杖内的小型狙击枪,并为其配备了弹头内灌有水银的“炸子”。书中对制造这支武器以及枪弹的过程描写非常详尽,给所有看过该书的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该书在西方影响很大,1973年还被拍成了同名电影,在国内也曾多次再版,因此“水银弹”的说法也不胫而走。水银有毒,同时密度和流动性比铅更大,理论上确实能提高达姆弹的威力。但这种设计看起来似乎可行,实际上却没有多大的应用价值。书中提到的“水银弹”是用一种镍铜合金被甲,22马格努姆步枪弹改造而来的,由于弹头体积有限,水银是通过在弹头纵长部分钻孔放入的,然后用熔化的铅液密封。而水银常温下是液态的,受热后会产生剧毒的水银蒸气,吸入或皮肤接触这种蒸汽都会造成中毒。即使在常温下,如果没有良好密封的话,水银也会缓慢挥发,因此制造和使用这种弹头对使用者本身来说就有很大的风险。水银还有一个特性,就是能与铜等多种金属互溶生成相应的汞齐,对密封条件的要求很高。就弹头本身结构来说,由被甲和铅芯组成的“外壳”必须足够厚,以保证内部的水银能够承受发射时的高温,而且不会因为强大的离心力而过早破裂释放出水银,这些条件在实际中是很难满足的。最关键的一点是,由于“外壳”与内部的液态水银无法紧密结合,因此“外壳”在膛线作用下旋转时,无法带动水银一起旋转,而水银的密度又比“外壳”大得多,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弹头出枪口后立即失稳,根本不能准确命中目标。最后,即使能够一同旋转,但在打孔、加注水银和密封的过程中却很难保证每颗弹头的份量都一样,弹头有轻有重,自然弹着点不可能保持一致。所以“水银弹”就像“冰弹头”一样,虽然符合物理学上的定义,但在操作中却是无法实用化的。
  
  流言之三:普通弹可以通过一些简单改造而变成达姆弹?
  对这个说法最直接的支持,来自于一组一战时期英军士兵利用早期李一恩菲尔德步枪上的弹仓隔断片改制达姆弹的照片。这组照片一共三张,第一张是士兵将,303步枪弹的弹尖部插入步枪弹仓隔断片的扳手孔内,第二张是用力撬动枪弹本身,使弹头尖部折断或变弯,第三张是取出的枪弹外观,可见弹尖部已经折断或弯曲,这样原本普通的制式枪弹就变成了达姆弹。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英国当时使用的是,303 MK Ⅶ步枪弹,其弹头尖部为铝或压缩纤维,其下才是铅芯,这与当时大多数步枪弹弹头内全部填充铅芯的结构并不一样,同时303步枪弹弹壳颈部较长,弹头装入弹壳的长度比其他枪弹大得多,综合这三个原因,才能这样轻易地将弹尖折弯。如果换了别的弹种这么干,尤其是像德国毛瑟7.92毫米S尖弹这类弹头装入弹壳较浅、弹头内又全部为铅芯的枪弹,弹壳口部首先就会因承受不住而出现变形,弹头会直接脱落。所以,这种做法并不具有普遍意义。而在国内流传甚广的一种说法是,只要将普通弹的弹头在头发或鞋底上蹭几下,就成了达姆弹,这就更是无稽之谈了,头发和鞋底并不是砂纸或锉刀,其摩擦力远不足以破坏弹头被甲,顶多是使被甲表面变得粗糙,还不如直接在地面磨几下更加来得靠谱。另外,瑞士国家弹道研究实验室曾做过大量相关实验,他们的研究表明,简单地通过剪断弹头尖部、磨平弹尖或给弹尖钻孔等手工方式来使普通弹头射入目标后“炸开”,是不太现实的,因为枪弹的终点效应和弹头种类及具体结构有很大关系,而且这种手工改制的弹头精度没有保证,在自动武器上使用时容易造成卡弹故障,总体来说无法与工厂里专门制造的达姆弹相提并论。
  
  流言之四:如果伤口巨大则证明一定是被达姆弹击中?
  早先人们在没有了解弹头在各种特殊条件下的杀伤机理的情况下,笼统地认为只有达姆弹才会造成恐怖的巨大伤口。但随着人们对创伤弹道学的认识不断深入,发现其实任何能在短时间内释放巨大能量的弹头,均可以造成与达姆弹类似的效果,即便是普通全被甲弹头也能如此。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跳弹,即正常稳定飞行的弹头以某种角度碰撞到较硬物体表面后,发生了反弹,改变了弹头飞行的轨迹和稳定性。如果这种弹头又击中人体,由于弹头碰撞后已经发生变形,变得很不稳定,一般会以侧面撞击目标,进而弹头发生解体和破碎。这类伤口一般较浅,但弹头在进入目标很短距离后就将能量释放完毕,伤口尺寸会比较大,损伤破坏较为严重,看起来几乎与达姆弹的杀伤效果无异。有时弹头的杀伤效果与被甲的结构和材料也有很大关系, 比如说二战期间日本使用的6.5×50毫米SR有坂步枪弹,弹头较长,为使其质心保持在靠后一些的位置上,弹头被甲前面的弧形部分很厚,而圆柱部分较薄。虽然38式步枪缠距小,弹头转速高,相对比较稳定,但弹头出枪口后章动效果比较明显,近距离内击中有生目标时极易失稳翻滚,发生严重变形或断裂,杀伤力和达姆弹类似。但章动消失后,进入稳定飞行阶段,弹头就不易翻滚,造成的伤道比较平直,杀伤效果明显降低。这也是同一种枪弹在实际应用中对其杀伤力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的原因。战争后期由于物资短缺,日本生产的有坂步枪弹被甲质量明显下降,瑕疵较多,但击中人体后变得更容易破裂和翻滚,杀伤力反则比以前的产品有所增加。此外,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几种小口径军用步枪弹,在设计上也都利用了这种失稳杀伤原理。典型的象美国5.56毫米M193步枪弹和俄国5.45毫米M74步枪弹。M193弹头初速很高,但膛线缠度设计刚好使其能够在空气中稳定飞行,一旦碰到人体立即就会失稳、翻滚、破裂,造成很大的杀伤后效。但该弹没有钢芯,而且稳定性偏低,侵彻能力受到很大影响。后来的M855弹在铅芯前增加了钢尖,增大了弹头质量,以提高其稳定性和远距离侵彻性能,但这也带来了停止作用不及M193弹的问题。而M74的弹尖部为一空腔,钢芯头部还有铅套的延伸部分,当弹头碰撞到目标后,空心弹尖很容易变形弯曲,弹头减速后,钢芯前面的铅套发生位移,促进弹头进一步失稳和翻滚。由于其弹头长径比达到4.52左右,因此能量释放迅速而彻底。M193和M74的杀伤力已经在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期间得到了证实,因此也有人谴责这类枪弹是变相的达姆弹。
  
  与达姆弹有关的两起刺杀事件
  
  达姆弹体积小、杀伤力强,理论上应该是暗杀等要求一击成功时的首选用弹。在20世纪最为著名的分别针对前苏联领袖列宁和美国总统里根的两次行刺事件中,都出现了这种枪弹的身影。
  1918年8月30日,列宁在莫斯科郊外米赫尔松工厂的一个工人集会上发表演讲后,刚要坐车离开时,一名混在人群中的刺客向其近距离连开数枪。现场抓获了一个名叫范妮・耶菲莫芙娜・卡普兰的女社会革命党人。在审讯中,卡普兰承认因对革命不满而刺杀列宁,并表示这完全是个人行为。9月3日,她未经审判即被处决。目前绝大多数俄国历史学者认为,卡普兰就是刺杀列宁的真凶,但也有人持反对意见,最直接的证据是她视力极差,无法及时瞄准目标,加上其他疑点,使之成为俄罗斯历史上最著名的谜案之一。无论如何,刺杀事件是真实存在的,凶器就是一支7.65毫米口径的勃朗宁M1900手枪。凶手用它打了4枪,其中两枪射中了列宁,其一击中了左肩,另一颗枪弹穿过左胸并停留在颈部。凶手显然是存心要置列宁于死地,所有弹头事先都被拔出并经过改造。但由于对达姆弹的一知半解,凶手不是在弹头顶端,而只是在每颗弹头的底部锯了一个“十”字形的缺口,然后再把弹头在氰化物溶液中浸泡过。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这些画蛇添足的做法根本没起到多少作用。因为7.65毫米勃朗宁手枪弹的初速较低,设在底部的开口根本不足以让弹头产生足够的变形,表面的一点氰化物也被枪管内的火药气体烧灼殆尽。列宁恢复意识后,并没有前往医院治疗,只是在克林姆林宫接受了外科手术。这两枪当时未对列宁身体健康造成明显影响,不久便逐渐恢复并重新投入工作。但由于第二颗弹头位置距脊椎过近,手术风险较大,当时未能取出。1922年4月,将这颗弹头取出后不久,列宁即出现第一次中风,导致身体右侧部分瘫痪,不到两年后逝世。虽然不是直接因被达姆弹击中而受致命伤,但应该说列宁的早逝与这次刺杀的确有很大的关系。
  时隔63年之后,在美国又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刺杀政要事件。1981年3月30日,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结束了在华盛顿希尔顿饭店举行的一次劳工集会演讲后,正准备走向轿车,突然从围在饭店前面的一群记者和工作人员中传来数声枪响,里根胸部受伤,然后被特工推入轿车驶离现场。当时在里根身边的新闻秘书詹姆斯・布拉迪、特工迪姆・麦凯锡以及当地警察托马斯・德拉汉三人,也同时被枪弹击伤。行刺者约翰・欣克利在打光了手枪中的子弹后,被当场制服擒获。据查,欣克利心理失常,他因疯狂追求电影明星朱迪・福斯特,而产生了刺杀总统以证明所谓“爱情”的念头。欣克利准备的行刺工具是两支口径分别为0.22和0.38英寸的廉价转轮手枪,最后用于刺杀的是0.22的那支。他所使用的枪弹,据说是一种由小弹药商改装的达姆弹,在弹头前端钻孔并装入少量钝感炸药,在撞击目标时会发生爆炸,但侵彻力很低。但实践证明,这种弹头性能很不可靠,其中一颗弹头穿透了布拉迪的前额而没有炸开,最终致使其大脑严重受损而瘫痪。而打中里根的那颗弹头实际上射偏了,打到了轿车防弹玻璃上,也没有爆炸,撞击使弹头发生了变形,变成了一块像硬币一样的扁平金属片,然后再反弹到里根身上,从腋下击中后者的一根肋骨,然后斜着切向肺部,最后停在离心脏只有2.5厘米的地方。这一令人意想不到的路线反而造成了比达姆弹本身更大的损害,里根的失血达到了2000毫升,几乎是正常血量的一半,若非抢救及时,很可能会当场殒命。即便如此,里根也在治疗了7天后才基本恢复正常体征,13天后才康复出院。事实证明了这种自制的达姆弹根本没有效果,如果欣克利使用的是普通的狩猎用空尖弹或者干脆改用0.38口径的那支左轮,美国的历史也许就会因此而改写。
  虽然从19世纪末开始,以枪械为工具谋刺政要的事件层出不穷,但其中使用了达姆弹的必竟是极少数。这里面既有暗杀者有担心使用达姆弹会给人留下手段卑鄙印象等顾虑外,其侵彻力弱的问题也是弃用的重要原因。因为重要人物周围往往有多重保护,现代政要还一般会穿着防弹衣等个人防护用具,使用达姆弹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刺杀目的。
  
  现代达姆弹的两个代表
  
  虽然禁止将达姆弹用于军事目的,但这一弹种并没有就此消失,其特有的低侵彻、高停止作用,在狩猎和警用两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几乎国外所有的线膛狩猎步枪所配用的枪弹均采用类似弹头。同时,因为这种弹头能量释放快,可有效避免过分穿透,很适合特殊环境下的执法用途,因此获得了执法机构的青睐。不过,它们已经不再叫达姆弹,而是根据结构上的特点,称为空尖弹或半被甲弹。在当今发达的设计和加工技术帮助下,这些现代达姆弹能够精确地控制弹头变形的方式和大小,从而更加有效地利用自身能量,达到最好的侵彻和杀伤效果。在现代空尖弹研发生产领域,美国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几大弹药公司都有自己性能优异的拳头产品。下面介绍的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两个代表:
  温彻斯特的“黑爪”(black-talon) 该弹是温彻斯特武器弹药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初研制的具有可控的优良膨胀性能,同时又兼顾了对目标穿透作用的一种特种空尖弹。该弹自成系列,除了各种口径的手枪弹外,还有步枪弹用的型号。之所以叫“黑爪”,是因为这种弹头是黑色的,射入目标后被甲会均匀地向后翻开成6瓣,就像6个带有倒钩的爪子,弹头直径最终膨胀到口径的两倍左右。就对有生目标组织的破坏能力而言,该弹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空尖弹。其弹头加工方法比较独特,与一般的前收口空尖弹头很不一样,首先按正常生产弹头的方法加工成完整的圆头全被甲弹,然后再用专用模具将弹头顶部切成6瓣,同时中心冲压出空孔,迫使将弹尖处被切开的被甲向内翻转,形成了特有的“内翻式尖爪”,最后再用模具压出弹头的完整外形。虽然6瓣弹尖紧压在一起,但实际上还是切开的,所以弹头膨胀时会沿着这些切槽均匀地向后翻卷开裂。由于锋利的被甲边缘会切割和撕裂经过的所有肌肉组织,所以这种弹头形成的伤道非常可怕,在取出弹头时必须要连缠在弹头表面的肌肉一并切除才行。但特殊的加工工艺使得该系列弹药的价格居高不下,因此逐步退出民用市场并最终停产。不过作为温彻斯特公司最著名的一种产品,“黑爪”至今仍旧是空尖弹药的巅峰之作。后来温彻斯特研制的“SXT个人防御弹药”也参照了“黑爪”的设计,但为降低弹头对肌肉的破坏,其向内翻卷的尖爪比“黑爪”略小。
  霄明顿公司的“金马刀”(Golden-Saber)该弹是雷明顿武器弹药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末研制的专供手枪狩猎用的一种弹药,用于个人自卫更不在话下。该弹除了有很好的停止作用和杀伤力外,还具备比赛级弹药的精度。该弹采用了一般空尖弹的前收口设计,弹头被甲有预制槽,其特殊之处是弹头被甲使用的是与弹壳相同的黄铜材料,硬度较高,可以避免膨胀时被甲折断,影响均匀膨胀的效果。此外,该种弹头的圆柱部位位置靠后,直径略大于弹头前部,发射时仅弹头后段嵌入膛线,避免膛线压痕对弹头前部开裂产生影响,同时弹头的定位更好,有助于提高射击精度。这种弹头前部被甲是螺旋状叠加并依次收口而成的,由于被甲相互叠加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控制被甲变形程度,不至于过份膨胀。同时铅芯下部与弹头底部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避免过早分离造成弹头质量的损失,以保持杀伤能量。“金马刀”系列枪弹也有多种类型可供选择,至今仍在雷明顿公司大量生产。其缺点是作为一种高端的空尖弹药,其售价相对于普通全被甲弹来说还是有些昂贵的。
  除上述两者外,美国联邦弹药公司的Hyrda-Shock系列空尖弹、斯皮尔弹药公司的“金点”(Golden-Dot)系列空尖弹等,都是优秀的现代空尖弹代表作,但限于篇幅原因,不再一一介绍。
  
  结语
  
  达姆弹只是为提高枪弹杀伤力而对弹头进行的诸多改进中的一种,因为舆论对它的宣传和国际公约的禁止,使其最终成为所有扩张型弹头中最著名的代表。其实,它既不是最早的此类弹头,也不会是最后一种。虽然军队系统不能成为使用这种弹头的客户,但就目前来看,它在民用以及警用市场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反恐的需要,执法机构需要更多这种能够一击致命的弹头。而且随着科学技术和加工手段的发展,今后还会有结构更加新颖、杀伤更加精确有效的新型“达姆弹”出现。
  
  (编辑 天 天)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