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种粮热中的冷思考]电商热的冷思考
 

[种粮热中的冷思考]电商热的冷思考

发布时间:2019-02-17 04:28:11 影响了:

  今年以来,夏秋粮小麦、玉米一登场,外资、内资,国有及民营企业,储粮公司纷纷入市抢购新粮,企业的委托代理人、粮食经纪人进村入户登门收购。一些农民的粮食刚从收割机上下来,就被购走。近期安徽省稻谷已经上市,开磅价高于去年同期,其中中晚籼稻每百斤市场收购价97~100元,优质中籼105~110元,呈现高开稳走的态势,因而今年制订的最低收购价的执行预案一直没有启动。近两年来,粮食销售势头十分火爆,收购价格一年比一年高,粮食生产面积逐年扩大,总产呈上升趋势。2003年以前那种卖难买难交替出现,导致粮食生产大起大落的局面已成过往的记忆。经常乘车出差的人如注意窗外的庄稼,就可以发现大田作物构成与前几年发生较明显的变化,三大主粮玉米、水稻、小麦的面积占了绝对优势。午收季节几乎是清一色的小麦,秋收北方旱作区是一望无际的玉米,南方主要是水稻夹杂部分玉米,而历年常见的油菜、大豆、花生以及种植面积较小的杂粮、杂豆及其他一些经济作物难觅踪迹。前几年农村兴起的“毁粮种林”风潮,现在掉转潮头变为“毁林种粮”。据统计,2009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09亿公顷,比2003年增加0.096亿公顷,预测今年种粮面积将近一步扩大,农民种粮积极性持续高涨,种粮热正在升温。
  
  一、种粮热持续升温原因分析
  
  一是健全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我国在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的基础上,实施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并逐年加大补贴力度。其次是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等保护性政策,逐年稳步提升了粮食收购价格。使得三大主粮生产相比其他粮经饲作物风险小、收益稳、有利可图,从而有效地调动亿万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是构建粮食宏观调控政策体系,调动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实行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加大对粮食生产区转移支付力度。建立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支持粮食主产区做大做强粮食特色优势产业。除上述国家层面的扶持外,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对粮食生产系列支持政策如安徽省的‘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玉米振兴计划’,使主产区的粮食产量普遍提升10%以上,助推安徽粮食总产量在2008年首次突破300亿公斤大关,示范带动全省粮食生产水平大幅度提升。
  三是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使得农民种粮成本大幅度下降。现今的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机械化导向十分明显,耕种收机械化程度越高的作物,越受农民欢迎。据统计,2009年我国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49.1%,比2004年提高15个百分点,远高于其他类作物。近年来,农民购买、使用粮食生产机械热情逐年高涨,粮食生产机械加上粮食轻简化生产栽培技术(俗称‘傻瓜技术’)应用推广,从而使得粮食生产越来越省工、省时、省力,而且经济、实惠,成为推动种粮热持续升温的最重要原因。傻瓜技术即是在农作物播种时,农民将种子,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一并施下,很多是由农业机械一次性作业完成。作物生长期间如需病虫害防治,家中留守妇女老人即可完成。而且现在植保机械化、组织化、专业化程度提高,不少地方实行统防统治,完全不用操心。然后农民就等着机械收割,这种生产方式农民戏称种懒汉田、卫生田。据农民反映,现在的生产过程所需人工只相当于传统精耕细作栽培模式的二成左右,粮食生产成本最少下降50%以上。二是有效缓解了农村愈来愈严峻的用农荒。农村的青壮年多外出打工,而现在农村的年轻人即使在家守着,也不愿下地干农活。由于农业生产一线劳力越来越匮乏,劳动报酬提高,劳动力成本已纳入粮食生产成本核算。过去乡亲们在农忙季节互帮互忙,从不计较薪酬,现在则分毫必争。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尤其在抢种抢收的大忙季节,往往集中高强度用工,即使有钱也难请到人,而农业机械化则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方便大量外出农民工,不需为干农活而往返于城乡之间。
  
  二、种植业内部结构失衡的产生及其影响
  
  综上述,由于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对玉米、水稻、小麦三大主粮从政策、资金、项目上密集投入,更得益于农业机械化的使用推广,使得三大主粮的发展势头日趋强劲。而其他粮经饲作物,政策保障不够,资金项目投放少,尤其对这类作物机械化生产及其与农艺性状结合的研究推广更显不足,耕种收操作仍沿袭过去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很难适应现今农村劳动力极度缺乏的现状。在产品销售上,基本上由市场控制,几乎重蹈前些年粮食生产的复辙,买难卖难并存,一哄而上、一哄而下,风险大而收益难以预测。由此导致了其他粮经饲作物面积和产量逐年下降,面临被边缘化趋势。种植业内部形成三大主粮一家独大的局面,结构严重失衡。我们的政策总好矫枉过正,抓住了‘米袋子’,却放弃了‘菜兰子’,丢掉了‘油瓶子’,所以近两年市场出现的“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就不足为怪了!
  现阶段强调粮食安全,往往误入使大三主粮面积无限制扩大的岐途。由于近年来粮价稳步攀升,农民对粮食涨价的预期十分强烈,如任其发展,预计明年三大主粮的面积将会加速扩大,进一步挤压其他粮经饲作物的发展空间。种植业结构严重失衡将导致以下倾向性问题。一是影响市场农副产品供应的的均衡性。仅靠大米面粉难以满足人们对食物多样化的需求,现在市场上除主粮外的粮油副食品尽管仍有上市,但价格上涨较快,少数品种价格奇高,普通老百姓消费不起。二是影响耕地生产能力和生态安全。由于大三主粮面积逐年扩大,难以做到和其他作物轮作换茬,导致每年的连作面积急剧上升,削弱耕地生产能力。而且长期连续大面积种植单一作物、单一品种,会造成病虫草害发生逐年加重,农药化肥用量上升,不利食品和生态安全。三是近两年,农民种地以三大主粮为首选,对种植其他作物兴趣锐减,耕地在作物宜播期内如不适合种粮,宁肯任其抛荒。如安徽省淮河以南原是油菜籽的主产区,水稻收获后的水田,因土壤宣耕性差,很少种麦,过去传统习惯是种植油菜,现在则多改为冬沤田,少部分改种小麦或种植绿肥作第二年水稻生产的基肥,导致油菜籽面积大幅度下滑,耕地复种指数下降,季节性、隐性抛荒现象再现。四是现行的粮食生产机械化配合傻瓜技术的推广,使得农民打工种田两不误,已逐渐适应了中国农民超小规模的生产方式,并正在形成一种稳定的家庭生产经营模式。加之国家对种粮优惠政策逐年加大、农地价值的提升,所以现在农民大多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土地流转正面临着新的挑战,这种新趋势值得关注。
  
  三、关于粮食安全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性建议
  
  今年以来,尽管中国整个粮食局面向好,连续7年增产、农民手中有余粮,粮库充裕,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矛盾得到 相当程度的缓解。但对于多数农民来说,种粮并不能使农民富裕,相对二三产业,种粮效益仍然偏低: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的面貌没有根本改变,因此粮食安全的政策体系总体上应保持相对稳定,但政策调控的着力点和次序应有所变化。对于种植业结构失衡问题,应当引起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加大政策调控和市场调节力度、确保事关国计民生的食用油、蔬菜等农副产品正常供应,价格让普通老百姓能够承受。
  1.加大对产粮大县的扶持,增加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产粮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的长效机制,缓解产粮大县的财政困难;使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粮大县能够静下来专心致志发展粮食生产。对粮食生产区,尤其是商品净调出地区,建议按所提供的商品粮数量,作为财政转移支付奖励和农业项目分配的依据。其次是扶持产粮大县的粮食产业化建设,通过粮食的精深加工,把农业项目转化为工业项目,增加就业和税收,发展其造血功能。
  2.调整强农惠农政策,增加农民收入。强农惠农政策的着力点是增加农民收入,据农民反映,目前补贴效率较高的是农机购置补贴,而对农民增收作用较明显的是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但与农民的期盼仍有差距。国家应根据农民种粮收益变化情况,随时调整最低收购价水平,使最低收购价始终高于粮食生产成本,确保种粮农民的利益。其他如粮食直补、种子补贴等,针对性不强,平均化倾向严重,补贴投入多数转化为生活消费性支出,没有用到粮食生产上,政策导向不明确,补贴效率不高。又由于这类补贴额度有限,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也不大,象征性意义大于实际内涵,亟待完善补贴机制,调整补贴方向。
  3.加强种植业结构调整,保障农副产品市场供求均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多样化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生产要走出现今的‘重粮抑经’、‘重主轻杂’的误区,必须对种植业结构进行调整。现阶段,应加强对大三主粮和其他粮经饲作物供需信息的调查发布,并据此调整种植业结构趋向合理,形成以粮食为主、多种经营并存的局面。其次要加强对种植结构调整的政策调控,对我国食用油安全有重大影响的油菜、花生、大豆等作物,及时启动相关补贴政策和临时收储政策,已经启动的要加大支持力度。政策调控的重点首先应促进生产上规模、保证一定的种植面积,制止生产急剧萎缩的势头。另外,还要加大应用在这些作物上的农业机械化及农机农艺性状结合的研究,提升机械化应用水平,提高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