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2020全部建设新农村【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2020全部建设新农村【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02-24 05:17:15 影响了:

  1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1.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催化剂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落后首先表现在经济上的落后。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自然环境、人为因素影响,加之交通不便、生活条件严酷、自然资源匮乏等因素,全州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生产方式落后,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低下,主导产业不明显,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短,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目前,全州八个县(市)中有七个是国列贫困县;1 149个行政村中,有538个贫困村,绝对贫困人口18.043万人,相对贫困人口50.65万人,分别占全州总人口数的10%和26%。所以,对农村贫苦人口较多的临夏少数民族地区来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想方设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把“生产发展”的要求融入全州群众的实际行动中,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心同德谋发展,齐心协力促发展,使之成为少数民族地区不甘落后、自强不息的催化剂。
  1.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谐进步的平衡剂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根本政策和目标。各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周边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差距,这种差距和差异性造成了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从发展进程来看,这种不平衡不会在短期内消除。并且从全州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临夏州城镇化率仅为11.40%,与全国和全省相距32和24.60个百分点,大量人口滞留在农村,“三农”问题突出,人口、就业和生态环境压力大。在这样一种形势下,要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整个社会和谐进步,就要不断实施新农村建设的新举措,深化农村改革,拓宽农民致富门路,提高农民收入,拉动农村需求,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加速经济发展的步伐,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逐步缩小与周边地区的差距,达到平衡协调,进而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1.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的稳定剂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互助。“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临夏各民族间相互关系的调节和良好行为规范的塑造提供了明确的导向,有利于引导帮助各民族群众提升境界,提高素质;有利于各族干部群众建立和保持诚信友爱、融洽相处的关系;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共同繁荣。
  “十五”以来,临夏州的农村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使农村经济呈现出活力增强、结构优化、发展加快的良好势头,农村面貌和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较快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农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各项支农政策落实到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和夯实;教育卫生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农村贫困面貌得到改变;农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小康建设进展顺利。虽然全州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也还非常艰巨,存在的主要困难是:自然条件严酷,农村经济基础较差;贫困面较大,扶贫任务很艰巨;村级集体经济匮乏,建设资金短缺;生产方式落后,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滞后,投入严重不足;劳动力素质低下,输转就业难度大;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农民增收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展。
  
  2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思考
  
  2.1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典型示范、稳步推进”的原则,在深入调查研究,反复论证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全州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村镇住宅建设、农民教育培训等专项规划,按照发展现状的发展潜力,分层面梯度推进。第一层面主要是分别从各县筛选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具有较好经济基础、发展势头强劲的1~2村镇,作为示范建设村镇,力争通过3~5年的时间,率先达到初级型的新农村,通过政府引导和支持,扩大其影响力,带动具有相同基础条件的其他村镇。然后递进到第二层面的具有一般条件的村镇,力争通过5~8年的时间完成基本建设。最后扩展到相对落后的村镇,使其得到较快的发展和提升。
  2.2发展经济,突出实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实力放在第一位。围绕构筑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体系,通过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增强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收入;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业人口输转;发展商贸流通,活跃农村经济;完善基础条件,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推动农村全面进步。
  2.3发挥优势,增加收入引导农民积极转变生产方式,因地制宜的发展畜牧业和特色种植业,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以此扩大农民增收空间。同时,努力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增加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显著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扩大农民增收空间。
  2.4立足实际,攻坚扶贫首先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多方争取国家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大力发展生产,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创新扶贫开发机制,逐步形成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实行异地搬迁扶贫和就地扶贫相结合的办法,以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同时要动员全社会来参与脱贫事业,继续组织实施“321”结对帮扶活动和社会各界的扶贫工作。从以上三个层面为着力点,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农村致富的步伐。
  2.5强化培训,提高技能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必须紧紧围绕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社会主义新农民为目标,充分利用镇村两级文化教育阵地和辖区内各中小学,大规模、深层次地开展以农业技术和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技术培训活动,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同时增强农民转产转岗能力,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2.6健全组织,全面发展坚持抓班子、带队伍、建阵地、创载体,以“双培双带”工程为载体,深入开展和巩固提升“三级联创”工作水平,创新党建工作机制,选强配强组织班子,特别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不断培养带头致富,能力强,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党员,并使其担任村组干部,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