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女慕贞洁 男效才良
 

女慕贞洁 男效才良

发布时间:2019-04-06 05:32:23 影响了:

  和摩登青年特别是摩登女郎聊“贞节”, 怕是不免要挨骂的。道德范围内的“贞节”,被许多知识女性视为封建主义禁锢妇女的绳索,聊不得;在性学范围内谈“贞节”,则恐怕又有人以为不合“扫黄”的时宜。前几天,有作者送来一篇言论稿,主张不但要“扫纯黄”,而且要“扫半黄”——包括性科学。
  倘一听“贞节”就厌烦,又懒得读书,那么,将“贞节”以至整个性科学视为异端邪学,既不足怪,别人也没法可想。如果读些书,就不但觉得这问题有点意思,而且这“贞节”或许不无可爱之处。
  《辞海》里的“贞节”和“贞操”意思差不多,都是指女子不改嫁或不失身。这当然与“从一而终”乃至“三纲五常”相配套,是封建礼教所规范的。在这个意义上解释得最清楚的,我以为是清人朱彝尊的《原贞》:“夫妇之道,守之以恒而始之以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因其所感,不以死生异其志,乃所谓恒其德也。”“恒其德也”典在《易》里,曰“恒其德贞”。又读潘光旦先生翻译的英国霭理士的《性心理学》,我认为潘先生使用的“贞节”一词是相当考究的。与《辞海》 比,至少有三点不同:一、不只女人有“贞节”问题,男人同样有,二、“贞”和“节”是两码事,虽然很有联系。“贞”确有从一而终、“恒其德贞”的意思,但“节”却是“节制”的意思。儒家讲“中庸之道”,对性的态度自然也是中和的,怕走极端,即绝欲和纵欲。这和不改嫁或不失身就很有些不同了。三、礼教教条中的“贞节”是一种封建的道德规范,强制性的。而性学范围内的“贞节”主要强调自律,是甘心情愿的自我节制。其动力来自于对性价值、修身养性等方面的“悟”。
  我本人是对《辞海》定义持怀疑态度的。礼教教条范围内的“不改嫁、不失身”在许多情况下完全等同于禁欲。而儒家从来承认“饮食男女,大欲存焉”、“食色性也”,要求是“发乎情,止乎礼”;道教徒也并不全信邱长春,有的主张寡欲,有的则主张纵欲,所谓“采补”。清代纪晓岚号为名儒,但简直是道教的“纵欲派”,清人采蘅子的《虫鸣漫谈》里说他“日必五度(五鼓入朝、归寓、午间、薄暮、临卧各一度),否则病”。至于佛教,有时简直对“男女关系”见解精辟(如“非法出精”)。把“贞节”弄成今天多数人理解的这种意思,从“宗教”的角度考,莫名其妙。我以为是封建统治者从自身利益考虑,不顾先儒,大删大改地成就了系统的礼教教条,与“贞节”原意相距乃远。
  事实上,礼教教条中的“贞节”因为扼制了人的本能,因而便变成了荒谬。首先,它要求女人“守贞”而放纵男人“败德”。其次,它表现出极端的性愚昧,连“食色性也”也不懂似的。沈起凤的《谐铎》里有个讽刺故事:“荆溪某氏,年十七,适仕族某,半载而寡;遗腹一子,氏抚孤守节。年八十岁,孙曾林立。临终召孙曾辈媳妇,环侍床下,曰:‘……倘不幸青年寡居,自量可守则守之,否则上告尊长,竟行改醮,亦是大方便事。’”这个节妇青壮之时,不耐长夜,差点向一亲戚荐枕。节妇不但难当,且当成了多半已经变态。清人青成子的《志异续编》记载了一个寡妇守节的故事。她懂得“劳则善,逸则淫”的道理,因此每夜熄灯后撒百枚钱于地,缺一个摸不齐便不睡,直弄得神倦力乏。60年如一日,可谓悲哉。有一首出自和尚之手的《叫春》诗,用来讽刺这种强制性的“绝欲”,可能更刻薄些:“春叫猫儿猫叫春,听它越叫越精神。老僧亦有叫春意,哪敢人前叫一声。”
  和强迫绝欲一样,**、乱交之类的“性解放”,也是性愚昧的表现。溯起源来,“性解放”的始祖正是封建皇帝。《青琐高议》里有一个皇帝让宫女们裸身顶着荷花入水,皇帝老儿畅游其间;《千古秘闻》的作者考证,春宫画(当然是宫中的了)一开头就是性变态的画,即以今日的观点看,怕至少也是3个“×”级的。“性解放”的结果必定是害人害己害社会,所以,浪荡男女死到临头可能会爱书的。
  礼教教条上的“贞节”,实际上是要妇女当贡品,或贡给皇帝国戚、达官显宦,或贡给某个男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但“绝对自由”怕也达不到真正的妇女解放,社会会把女人当作商品。如果把“贞节”从礼教教条里解放出来,我以为它就是个很不错的东西了。潘光旦仅仅从性科学的角度谈“贞节”,便使人觉得有了科学价值,不敢不“贞”,不敢不“节”。倘若我们再赋予它时代特色,让它表现出科学、文明、法制的新内涵来,这对于匡正风气、增进家庭幸福、社会安定,或许是“善莫大焉”之事。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