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三十讲第九讲内容【第九讲 比较阅读】
 

三十讲第九讲内容【第九讲 比较阅读】

发布时间:2019-06-18 03:49:09 影响了:

  【能力解说】  比较阅读是近年来经常出现的一种阅读理解考查题型,考查范围比较广泛,比如两篇文章中字词运用的比较,修辞手法的比较,还有写作方法、表达方式、语言风格、构思和立意等方面的比较,都在考查范围之内。比较阅读可以让同学们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思考,更清楚地认识文章的本质特征,同时,对于同学们的理解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对于这类题型,同学们应在明确比较的对象后,反复阅读相关的文字,按照题目中的提示点品味相关语
  段,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处或不同点。
  【应对策略】
  比较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同学们在对文章与文章、段落与段落、句子与句子、词语与词语之间进行比较时,可以先精读文章,作细致周全的分析之后再进行比较阅读。比较时可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类比侧重于求同,找出相同点;对比侧重于求异,突出被比较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具体解题时可以按照下面几点思路来展开:
  一、认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段的主要内容
  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全文。
  二、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地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比如在回答词义、句意及写作手法的比较时,应
  从与之相关的语句入手进行分析,找准答题的切入
  点,并注意选文、注释、题目中各选项间的相互联系,寻找突破口。这样就可以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联系全文,整体分析,准确作答
  解答时同学们要借助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所形成的能力和所掌握的方法来答题,注意知识的迁移、拓展和创新。
  四、准确把握文章中心思想
  同学们可以借助文中的议论句和抒情句来把握文章的主题,明确所要比较的两篇文章在主题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准确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有助于对文中重点语段或句子的含意的理解,所以同学们要学会抓住关键句段,领会文章的主旨。
  【美文展示一】
  百衲衣
  □叶大春
  故乡风俗:常生病遭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方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我小时候经常生病,父母就让我吃千家饭,穿百衲衣。
  吃千家饭,就是挨家挨户讨一把米混在一起煮饭吃;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缝在一起做衣穿。千家饭象征性地吃一顿就够了,百衲衣却要常穿,有点像“护身符”。
  小时候,我不愿意穿百衲衣,爹娘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就差没跪下磕头了。10岁那年,妹妹在灶前烧红苕吃,把柴堆烧着了,烈火忽地蹿上了房顶。娘冲进火中,没有去抢救粮食和铺盖,也没有去抱那只闹钟,而是抢出了那件百衲衣。娘的头发烧焦了,脸上被火燎伤了一大块。我啜泣着埋怨娘:“冒这么大危险抢那破衣服值得吗?”娘嗫嚅道:“值得值得!”
  在故乡,13岁就算成人了。我13岁就可以不穿百衲衣了,脱下百衲衣时,我仿佛飞出樊笼的小鸟一样自由快乐。我不知道娘仍然珍藏那件百衲衣,她真以为我能平平安安地长大,都多亏了灵验的百衲衣。她很感激百衲衣。在我考上大学进城时,娘把百衲衣放进了我的行李箱里,说:“要出远门了,带上它,让它庇护你,提醒你:你是吃千家饭穿百衲衣长大的山里孩子,要好好读书,替山里人争气!无论你走到哪里,干什么事,都不要忘了山里人!”
  后来,我结识了一位民俗学家,便向他谈起穿百衲衣的风俗。民俗学家说:“按照风俗习惯,穿百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的。你家还情了吗?”我惊诧:“怎么还情?”民俗学家说:“一般来说,讨过布的人家得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我恍然大悟:难怪我满13岁那年,娘通宵达旦地纺线织布,原来娘已经悄悄替我还情了!
  我想,这获之碎布、报之衣料的百衲衣风俗,多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呀!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衲衣——人生的百衲衣。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到生活的馈赠、命运的庇护、时代的恩泽和社会的援助,那么就不应该忘记报答。知恩图报,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的事,就像给穿百衲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已……
  (选自《真爱无声》,有删改)
  阅读感悟
  一件小小的百衲衣,千家万户的热心,被母爱用柔韧的线缝在一起。这是一件在风俗里成就出来的衣服,也是浸透了母爱的一件衣服。一块块花色不同的布片,被母亲细心缝制,她把这件带着千家万户的温暖和祝福的“百衲衣”,浸着融融母爱给孩儿穿起。孩儿长大,母亲还情。这爱,谁能说得清,谁能还得清?唯有也做一个爱心满满的人,把爱点点滴滴播撒;唯有也做一个肯赐予温暖的人,把温情带给生命中那些需要被扶助的人。
  母爱的颜色
  □方益松
  刚搬到这个小区,常常见一个5岁的男孩,剃阿福头,走路外“八”字,模样很是滑稽。男孩目光呆滞,说话也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时间久了,我也渐渐地知道:男孩,原本有一个很幸福的童年。父亲是某私营企业的厂长,属于那种事业有成、家境富裕的成功人士。然而,不幸的是,两岁时,一场大病,男孩从此痴呆。再后来,更大的不幸降临到他们母子俩身上,父亲丢给母子俩一套房子,无情地离开了这个家。从此母子俩相依为命。
  孩子的妈妈我见过,30岁不到,鱼尾纹却过早地爬上了她的眼角,头上的白发也依稀可见。白天,她要去街道清扫马路,就把儿子丢给热心的邻居,男孩不哭不闹。常常见男孩一个人,在妈妈回家的路口一直等着,无论严寒酷暑。小区里,每个人都很同情男孩。爷爷奶奶们也常常给他一些吃的,或者给他披件衣服。有事没事地,大家总要和他拉上几句家常:“妈妈好吗?想不想爸爸?”男孩不言语,只是一个劲傻笑,或者回答,妈妈是绿色的!也只有在这个时候,男孩的语气,才铿锵有力,充满自豪与满足。
  听的次数多了,才知道,这不是男孩的随口乱答。可是,男孩为什么会说,妈妈是绿色的?妈妈又怎么会是绿色的?这句话从此就烙入我的记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