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金陵十三钗结局_《金陵十三钗》:民族伤痛抒写人性之歌
 

金陵十三钗结局_《金陵十三钗》:民族伤痛抒写人性之歌

发布时间:2019-06-21 03:59:54 影响了:

  [摘 要] 张艺谋的新片《金陵十三钗》选取“*****”题材,在战争背景下关照女性对战争伤痛的个体体验,呈现出这场民族浩劫对女性的非常伤害,让观众对战争及其带来的毁灭性灾难进行多角度的深刻反思。典型的金陵风格描摹凸显了十三钗边缘人物群体形象,张艺谋特有的浓烈色彩描绘,把灾难中十三钗舍身赴死、勇敢无畏的高尚精神充分地展示出来。影片以特别的题材、特殊的人物与特色的风格完成了对人性之歌的崇高礼赞。
  [关键词] 电影;《金陵十三钗》;民族伤痛;人性之歌
   2011年12月,张艺谋筹备4年,投资6亿人民币打造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公映。影片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讲述的是在*****的背景下,一座教堂里金陵女子舍身赴死、荡气回肠的感人故事。电影通过特别的题材、特殊的人物和特色的风格这三者的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了其主题精神的饱满阐释。在残酷的战争机器背后,跃动着一股温暖人心的力量,在窒息的沉重氛围中,渗透着一抹触及灵魂的亮色。这惨烈的、悲壮的、无奈的民族伤痛里写就的十三钗,唱出的不是一曲风花雪月的《秦淮景》,而是高尚的、纯洁的、伟大的人性之歌。
  一、二战题材反思:被践踏后的民族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史上伤亡人数最多的战争,受到了世界各国电影人的关注。自二战结束,欧美各国陆续拍摄了诸多反法西斯电影,包括波兰、前苏联在内的许多受害国电影,都慢慢从歌颂英雄式的宣传胜利,转向深入战争本身的反思。近年,《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钢琴师》等奥斯卡获奖影片在各国观众中广受好评,就连德国国内也涌现出一批此类题材的优秀电影,如《帝国的毁灭》《纳粹军校》《浪潮》等。
  在日本法西斯发动的这场侵华战争中,中国人遭受的惨烈记忆与民族耻辱早已形成一道无法弥合的创伤。国内电影人对抗战题材电影的关注,也随着国际走势,由英雄传奇演绎,转而进入战争还原反思,从颇具民族主观情感的机智打日寇,逐渐转移到叩问战争与思考生命。早期在意识形态影响之下,歌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影片,随着“**”的结束也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最终成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红色记忆。改革开放后,国内电影放眼世界,展开了历史和战争的人性化叙述,《太行山上》全面真实的战争描绘、《紫日》普通个体的遭战刻画,把抗日战争的反思逐步向普通民众推进。2009年,反映“*****”的电影《南京!南京!》聚焦民间抗战主题,民族伤痛的触动进一步升级,体现出电影艺术全民化思考下,文化与商业价值的巧妙平衡。
  《金陵十三钗》关注的仍然是*****这段悲情历史,试图从一个小场景力透整个大环境的民族耻辱。战争的硝烟不是主题,战火所带来的民族伤痛是电影故事展开的背景与基础。面对日军40多天的屠城,30万百姓的罹难,一个被集体践踏过的民族从未停止过声讨,中华民族对日本军国主义所犯的滔天罪行,铿锵有力地质问着,但内心却因不可挽回的无奈而无力地愤懑着。电影的沉痛与历史的真实纠葛一体,如同每年12月13日南京城上空的警报声,一次次撕裂全民族的伤痛之疤。罪恶的战争机器把兽性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却也更能凸显人性的丰富:卑微的人物也有崇高的人性。善恶美丑在战争中的扭曲与复杂甚至不乏传奇色彩。在炼狱般的阴森恐怖之中,向善的力量,浇灌出一朵朵凝聚着希望与温暖的人性之花,被践踏的悲凉回忆,警示着也鼓舞着深陷哀痛中的国人。《金陵十三钗》通过“*****”对二战题材进行反思,对民族伤痛进行挖掘,将人性的光辉深刻地阐释出来。
  二、边缘人物关照:灾难中的女性
  电影《金陵十三钗》的主人公是以玉墨为代表的秦淮妓女,妓女在人们的情感取向上是被贬斥的,是无法得到社会认同的边缘群体。在人们的刻板印象里,其所代表的肮脏、卑贱、低俗等一系列词语,似乎很难让其存在于一部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严肃作品里。然而在文学影视创作中,对于妓女群体的观照反而更能凸显最真实的社会图景,透视最清晰的人性隐秘,不论是莫泊桑笔下的羊脂球还是托尔斯泰笔下的马斯洛娃。所以,当灾难来临时,妓女们不再被僵硬地固化在人们的概念中充当替代品,而成了艺术家调动各种艺术手段精心雕琢的水晶棱面。以书娟为代表的教会女学生的情感变化,诠释了人们对于这个边缘群体的看法转变。女学生起初看不起这些妓女,当妓女们抢占了地窖时,所有的风流举止更是让学生们反感不屑。纯洁与污浊的两个对立群体不可避免地争吵着,冲突着,直到日本兵冲进教堂,女学生才发现,自己与这些妓女在灾难面前其实同样卑微。当妓女们母性地照顾着受伤小兵浦生时,当豆蔻为给浦生弹曲寻琴而惨死后,女学生不再抵触妓女了,人性的复杂与丰富开始一点一点地展现出来。直到为日军唱歌“请柬”的到来,呼吸着每一寸凌辱赴死的空气,女学生在书娟的带领下爬上教堂楼顶,她们要用死亡抵抗蹂躏。就在此时,玉墨带领着妓女选择了牺牲与救赎,用她们的牺牲换取学生们的救赎。这是电影的高潮部分,观众通过女学生的视角对卑微的妓女产生了敬意。电影的主题精神就在对这群边缘人物态度戏剧性的转变之间全面铺开。特定的环境中,潜藏在人心深处的东西一点一点被激发出来,妓女与众人平等的本真之美顿时生长成一朵朵绚丽夺目的战争之花,正如电影的英文译名the flowers of the war,这充满着原始力量的花朵仿佛鲜血凝成,流淌在罪恶的泥沼之中,闪亮在善良的光晕之间。这个决定的艰难做出与小蚊子的反悔等细节,真实地反映出人性内涵的复杂性,妓女们没有高昂的革命斗志,除玉墨外也没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舍身救人的决定只不过是人的本能反应。“你们要替姐姐们活下去”,这种不需要任何代价的交换生死是女性间纯粹到没有一丝杂念的姐妹情。社会所不认同的边缘人物,并没有失去其作为人的道德良心,社会所看到的负面形象,恰恰正是社会本身的丑恶面施加于人的结果。妓女在民族灾难前的良知被唤醒了,她们努力证明着“商女不知亡国恨”只是人们的误判,在这场生存与人性的较量中,人性毫无疑问地胜利了,似乎低微卑贱与崇高伟大之间的距离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遥远。
  善于表现女性的严歌苓说:“我只觉得女人比男人有写头,因为她们更无定数、更直觉、更性情化。”因此故事里妓女们从求生到赴死的大转变也显得更加可信。同时,将柔美的女性放置于战争后屠城的大环境中,其美学效果显然是超乎一般的。这就如同在黑暗了无生气的幕布上撒几瓣鲜红的玫瑰,潜藏的张力顺着纹路丝丝伸展,文学作品的冲击能量就火山喷发般地释放出来了。另外,女性对于战争的恐惧除了杀戮还有凌辱,抒写战争给女性带来的灾难更能揭露战争本身的罪恶,而刻画女性的战争体验更能审视侵略者的暴行。不论是坠楼的女学生还是寻琴遇害的妓女,惨烈刺骨的画面,让观众从一个角色可以看到那个年代南京女性的痛处,赤裸的批判揭示出深刻的人性意义。电影正是通过观照妓女这个边缘群体在战争中的变化与选择揭示人性内涵的:妓女们开始仓皇逃难、无处可去,只得强行进教堂,本能的求生与不良的习性让人鄙视之余略带同情,可相比女学生,妓女显然是低人一等的。影片末尾,妓女们居然保护起女学生,毅然走向女人的一方战场,她们把能做暗器的东西都藏掖到身上,她们用自己的方式与日本兵抗争,“一根发卡也可以赚他一只眼珠子”,她们担当起了中华民族不屈抗争的责任。还是那群人物,但电影的视角却把这个边缘群体由抢占地窖自保的妓女,转换成舍身杀敌助人的英雄。电影着重处理苦难环境中人物情感的变化,丰富饱满地塑造了玉墨等妓女的人物形象,使人性的主题昭然若揭。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