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数字时代对电影的渗透和干涉:什么是数字时代
 

数字时代对电影的渗透和干涉:什么是数字时代

发布时间:2019-06-21 03:59:41 影响了:

  [摘 要] 本文以笔者长期的影视实践教育为基础,探讨数字时代下涌现的新兴影视处理技术及其相关技术在众影视平台上的运用。比较胶片时代,探讨在数字技术渗透下影视艺术在各领域的潜移默化,提炼出数字技术从技术平台的改观开始,继而改变了人们的欣赏方式和审美取向的观点。
  [关键词] 数字技术;电影;电影特效;人文主义
   自1895年12月28日,电影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阴湿的地下室公映以来,就拉开了以卢米埃尔使用的胶片为基础的化学媒介帝国之序幕,继而研发出各种胶片时代的相关技术和拍摄方式,这些模式在100年内都未变革,直到1975年柯达应用电子研究中心开发出世界第一台数码相机。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随之数字技术在几何化发展速度下,成熟并平民化,弥漫于我们的生活。影视媒介作为现代信息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数字技术的影响显著。数字技术改变了我们观看的效果、观看的方式、视听的标准,并给我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和自我认同感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数字时代的作品质问我们并重新思考:我是谁?我们从哪来?我们去向何处?
  一、电影介质中的数字技术
  电影艺术的发展胶片都在默默无闻地贡献着。乔治?伊斯曼率先发明了软质连续胶片是电影得以诞生的物质基础。继后,胶片的品质和品种日新月异,最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有言,胶片浓缩了人类百年的历史镜像,沧海桑田尽收其中。或许我们以为它陪伴了我们前百年,他还会忠实地相伴后百年,但革新一夜,变化瞬息。1975年柯达应用电子研究中心研发出了用光电转换原理拍摄图片的首台数字相机,用卡式磁带记录图片信息。对比以胶片为代表的化学存储方式,光电数字化存储方式便捷、无损、海量,可以说有着巨大的优势。因而,第七艺术在数字化进程上的第一步是从承载介质上开始的。
  DI(Digital Intermediate)数字中间片。由于数字影像技术的诸多优势,电影媒介从化学介质逐渐转换为电子介质,在这个方面运用的较早、较广泛的就是DI技术。传统电影通过剪辑制作最终在银幕上放映的拷贝和母片相比各项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通过特殊的手段,DI数字技术使高保真的采集数字信息得以实现,因此,这种处理方式在现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胶片的位置。DI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视觉效果,它为影片的后续制作提供了极为完美的影像平台,电影经过DI技术处理后各项指标都有很大的提高。同时,DI技术也为后续的特效制作提供了基础数字平台。在大量电脑后期的影片中,只有DI技术才能使实景拍摄和后期特效完美衔接。和传统影片制作流程相比,DI技术可以实时观看及样品处理,并可以及时有效找到特效的处理方式,这在胶片时代是很难做到的。同时,它也省去了胶片繁琐的拷贝过程,既降低成本也避免污染。生成的数字拷贝,其商业用途的适应性也是非常乐观的。
  DI技术的出现使得各种电影数字后期成为可能,并重新划分了电影制作流程的工作重心,逐渐以后期数字处理为核心,而且这种趋势还在逐渐加剧。
  二、电影摄制中的数字变革
  数字化电影逐渐成为当今电影艺术的主流,各种数字设备和数字技术层出不穷。数字技术对电影的渗透和干涉无处不在,惟一保持不变的是电影的叙事方式和镜头语言。随着CCD和COMS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小型化之后,电影前期的摄影阶段也受到数字技术的不断渗透。数字摄像机的诞生依赖于光电传感器(CCD、CMOS)的诞生,随后也实现了光电传感器的高像素、低成本、小型化的要求。并且,数据的五花八门的载体已逐渐向纯数字介质汇聚。
  拍摄电影不再是专业摄制组的专利。自5D MARKⅡ2008年问世以来,很多学生、影视爱好者和视频制作公司都争相购买了5D MARKⅡ,没多久许多用5D MARKⅡ拍摄的影片就纷纷问世了。这些影片题材各异,内容涉及广泛,既有短小精悍的故事片,也有感人肺腑的MV;既有制作精良的名品广告,也有严肃认真的政府宣传片;包括很多个人及小型视觉公司都拿5D MARKⅡ来拍独立电影和视频写真。5D MARKⅡ最大优势在于机身小巧轻便,很多大型摄影设备无法使用的地方它往往能一显神威。影片《最后三分钟》(The Last Three Minutes)里很多视角都是用的第一人称,拍摄时把相机架设在演员佩戴的头盔上,配合时常在镜头中出现的主角的手脚,我们被真切地带入了演员所处的场境中。另外,网上热传的短片《老男孩》也是用5D MARKⅡ拍摄的,全片情节感人,大量运用浅景深画面渲染情绪,广泛引起了“70后”和“80后”的情感共鸣。由于5D MARKⅡ的这些技术特点,它独特的视觉语言反而成为一种风格,给人以一种真实可信又不失专业水准的感觉,符合现今人文主义倾向的影视基调。
  三、电影特效的数字革命
  数字技术早在1977年就被乔治?卢卡斯带入《星球大战》,其中,卢卡斯作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数字化变革,其一是首创了运动控制系统(Motion Control);另一个创举就是建立了专门的后期数字特效部门——“工业光魔”公司(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ILM),在过去的30来年中,工业光魔的业绩彪炳电影史,获得28项奥斯卡奖,其中最佳视觉效果奖14项,技术成就奖14项,同时获得了美国国会设立的科技领域专项奖——“National Medal of Technology”。
  在电影数字特效的众多杰出成果中,有一些甚至改变了电影的发展方向。1982年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外星人ET》凭借优秀的编剧和精湛的视觉特效赢得了空前的成功,票房高达8亿美元,并且为以后的《侏罗纪公园》确定了视效导向,也奠定了数字技术基础。同年,乔治卢卡斯执导的《星际迷航2》、迪斯尼的《电子世纪争霸战》公开上映,影片特效制作中所使用的软件CG(Computer Graphics)正式成为电影数字特效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它生成的画面效果可以代替传统胶片画面,成为独立的“镜头”语言。1985年的《年轻的福尔摩斯》中出现了第一个由数字技术生成的角色。1989年的《深渊》诞生了第一个电脑三维角色。1991年的《魔鬼终结者2》中的T1000成为第一个数字创造的主角。1994年的《侏罗纪公园》创造了有血有肉的恐龙角色。《谁陷害了兔子罗杰》首创了电影实拍和卡通角色的融合,跨越了电影和动画的鸿沟,实现了多种媒体的融合。随后的影坛逐渐成为了数字特效技术的天下,《玩具总动员》《埃及王子》《泰坦尼克号》《拯救大兵瑞恩》等。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