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学术欺诈背后的制度阴影等|禁止欺诈制度
 

学术欺诈背后的制度阴影等|禁止欺诈制度

发布时间:2019-06-26 04:00:17 影响了:

  学术欺诈背后的制度阴影  “科研其实是一个很好玩儿的游戏”,在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招生网页上,陆俊的简介中曾写着这么一句给学生的寄语。现在,这个游戏者和他的简历一起,“消失”在北京化工大学。而让“千人计划办公室”更为沮丧的是,作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主要裁判方,他们正在遭受一拨又一拨“南郭先生”的挑战。究竟是学者们的学术道德已然沦丧,还是规则本身出现了问题?
  以学术打假著称的方舟子最近又出手了,而且命中两个“十环”。不幸中枪倒下的一位是北京化工大学首位“青年千人计划” 入选者、该校生命科技学院教授陆俊。而另一位来自方舟子的家乡——厦门大学医学院“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傅瑾。
  与之前的学术打假要经过几轮“殊死较量”不同,这次两人都在学校核实的时候承认自己的造假行为,其所在学校也快速做出反应——与二人解除工作合同。
  一场学术闹剧就这样收场,但是留给我们更多的反思:难道在引进留学归国人员的时候,我们的高校和相关审批部门不应该“擦亮眼睛”,早早识别出其中“滥竽充数”的东郭先生吗?如果不是像方舟子这样的“外人”介入,难道他们就可以安稳地拥抱美好未来了吗?
  破格聘用,待遇优厚
  记者来到了位于北三环和平东桥附近的北京化工大学东校区进行实地探访。
  走进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大楼,记者看到,虽然还处于放假期间,但大部分实验室都有学生和老师在做实验。一位女生告诉记者,陆俊的办公室原来在二楼。但是,记者没有找到。在楼道走廊的宣传栏上,也没有找到有关陆俊的“蛛丝马迹”。而在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网站上,也没有发现陆俊的任何信息。连对其作出的“调查结果和处理决定”也只能从网站搜索中找到,但是已经点击不开。
  在三楼,记者敲开了院长办公室的大门,一位正在值班的男性老师接待了记者。但是,他拒绝透露自己的姓名,只愿意和记者聊一聊自己知道的情况。
  “陆俊是去年11月才正式来的,还没有给他安排课程。”他回忆说,自己只见过陆俊一面,是在去年年底学院的一次全体会议上,当时,学院领导介绍,引进了一位海外留学回归人才,破格聘任为教授。“当时听说他还不到40岁,就当上了教授,我很佩服。”目前还是讲师的这位老师说,由于北京化工大学一直以来以石油产品加工和利用等下游方面为主要研究方向,在产业的上游研究方面比较薄弱,所以准备招聘优秀人才来弥补,而陆俊所从事的研究正属于招聘范围。
  记者在北京化工大学的网站上找到一份2011年6月10 日发布的“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高层次人才招聘启事”,在相关待遇这一栏中写明,“到我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标准的应聘者,将被学校直接聘任至相应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并提供给相应的科研启动经费、实验和办公用房和周转住房等,且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解决配偶及子女的落户问题。”“他也是经过了层层审批才过关斩将,最后应聘到我们学院当教授的。” 这位老师说。
  在北京化工大学的网站上查到,该校校报曾经在2012年3月10日有以下报道:中组部正式发布了国家第二批“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名单。我校高层次引进人才、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陆俊教授,入选为本批“青年千人计划”218名海外高层次优秀青年之一。自2011年实施“青年千人计划”以来,陆俊教授是我校第一位荣获此项殊荣的教师。
  这位老师说,陆俊应该具备一定水平,只不过现在看来没有简历中所写的那么高。而目前,陆俊已经从学校为其准备的宿舍里搬走,办公室里的东西也已经搬完,不知道现在人去哪里了。
  一则招聘启事引发的质疑
  被曝光前,陆俊头上的“光环”可谓颇多。北京化工大学官网资料显示,陆俊1973年出生,先后于1998年7月、1999年7月和2004年7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机械与生物医学工程系和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8年5月之前,在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在默克公司任研发科学家。2011年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北京化工大学引进,而且,陆俊是自2011年实施“青年千人计划”以来,北京化工大学第一位荣获此项殊荣的教师,担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但是,围绕在陆俊头顶的“光环”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可以说,陆俊造假经历被揭穿完全出于自己的一次“粗心大意”。已经身为“教授”的陆俊发布了一则招聘科研助手的启事。启事称,其是北京化工大学重点扶植的药物载体研究课题组负责人,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RNA干扰。课题组计划招聘两名讲师作为科研助手。
  在这则招聘启事中,陆俊附上了自己的个人简历,以及七篇重点论文。这是事后被证明作假的简历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而之前这份简历只是“躲藏”在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站上。
  在这份简历里,陆俊为自己列出七篇论文,其中包括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两篇论文、《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三篇。
  7月27日上午,有网友发布题为《一件奇怪的事》的帖子,称其在查资料时“偶然看到一件奇怪的事”,耶鲁大学一名助理教授和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另一名教授同名,都叫“Jun Lu”,简历上的文章一模一样。此后,有热心网友给耶鲁大学的Jun Lu发去求证信件,得到回复证实,陆俊确实盗用了他的论文。
  同名论文巧妙“移花接木”
  7月27日下午,方舟子一上网就收到一大堆电子邮件、微博私信。虽然深陷质疑的漩涡,但在学术打假领域屡屡得手的方舟子,还是得到了很多人的信任。而这天,他收到的消息纷纷反映,怀疑北京化工大学教授、“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陆俊冒用耶鲁大学遗传学助理教授卢俊的论文。
  此时,陆俊的简历已经从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网站上神秘消失。但是,有生物学背景的方舟子还是通过网友提供的简历发现了其中的问题,这些都是生物学领域权威期刊的论文,如此集中在一名国内大学教授身上是很罕见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