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中医谈耳|中医谈禁欲
 

中医谈耳|中医谈禁欲

发布时间:2019-06-27 03:56:20 影响了:

  耳位于头部两侧,左右各一。因其位居于头侧,犹如屋笼之窗户,故古时又称其为“窗笼”。因耳司听觉,古医籍《河间六书》又称其为“听户”。全身经络会聚于耳,使耳与脏腑及全身各部产生密切联系。诚如《黄帝内经》所言:“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也常可反映或累及于耳。
  肾开窍于耳
  耳听觉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精、髓、气、血的濡养,尤其与肾的关系较为密切。《黄帝内经》指出:“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中藏经》也说:“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肾为先天之本,内藏五脏六腑之精。肾精充盈,髓海得养,则听觉灵敏,分辨力强;反之,肾精虚衰,髓海失养,则听力减退,耳鸣耳聋。
  随着肾中精气的盛衰盈亏,人的听力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婴幼之年,肾精充而未实,生而未盛,成而未盈,则听觉较弱,听声辨音能力差,且听而不远;青壮之年,肾中精气充盛,耳受精气充足,故听觉聪敏,听声遥远,辨别语声能力强;垂暮之年,肾中精气逐渐衰少,化生无力,耳之精气不足,故听觉渐衰,迟钝不灵,听声难远,甚或听觉失聪。
  因此,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将年迈老态形容为耳聋眼花、耳目失灵。临床上,常见因年迈体弱,或房劳过度,或久病重病,或药邪所伤,以致肾精亏虚者,必因无力滋养清窍而听力减退。
  心寄窍于耳
  心开窍于舌而寄窍于耳。唐代医著《千金要方》对此解释:“心气通于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荣华于耳”。明代医著《医贯》说得更明确:“盖心窍本在舌,以舌无孔窍,因寄于耳,此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
  验之于中医临床,心火亢盛或心阴不足的患者,常有耳胀耳鸣、听力下降等表现。突发性耳聋的病因,亦有因心神紧张而使内耳血管痉挛所致。心血瘀阻也可致耳鸣耳聋。现代临床研究认为,突发性耳聋的病因与血管因素、病毒感染等有关,其中血管因素在致病原因中占多数,如血管栓塞就可能影响内耳,可见心血瘀阻可影响及耳而患病。
  脾升清濡耳
  脾主运化而升清。所谓升清,即脾具有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向上升至心肺头目的生理功能。耳窍必赖脾所升清气的濡养,方能维持其正常功能。耳为清阳之窍,喜清恶浊,性好清灵,故脾之升清功能对于维持耳窍的清灵之性至关重要。脾胃强健,升降有序,清升浊降,生生不息,耳得清阳之温煦,清气之充灌,则清灵聪敏,听觉敏捷。
  若脾胃虚弱,化生精微不足,且升清无力,引起头脑、耳目失养,则见听力减退、耳鸣、眩晕等症。
  耳为肺之用
  清代医籍《温热经纬》说:“坎为耳,故耳为肾水之外候,然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龙葱,专主乎听。”“龙葱”,相当于现代解剖学的鼓膜,说明耳的听觉功能与肺有着密切的联系。“肺开窍于鼻”为“肺为耳之用”提供了解剖学依据。现代医学认为,上呼吸道感染后,由于咽部病变导致咽鼓管咽口阻塞,致使鼓室负压,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鼓室产生积液,可导致非化脓性中耳炎等疾病。
  耳为宗脉之所聚
  清代医籍《张氏医通》指出:“十二经脉之中,除足太阳、手厥阴外,其余十经脉络,皆入于耳中。”“故凡一经一络有虚实之气入于耳中者,皆足以乱主窍之精明,而兼至聋聩”。
  从具体的经络循行路线而言,耳与手三阳经、足三阳经的循行关系较为密切,尤其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皆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环行耳之前后,与耳脉的关系最为密切,故有“耳病实则少阳”之说。若经络之气逆乱,可循行入耳为病。如肝火上炎或暴怒伤肝,均可导致肝胆经气厥逆,阻塞脉络而产生气闭耳聋。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