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卷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卷答案

发布时间:2019-06-27 05:29:09 影响了:

单项选择题

l、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3、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9、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0、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A、 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12、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单项选择题答案:

l、C 2、A 3、A 4、A 5、C 6、B7、C 8、A 9、A 10、C 11、A 12、C.

多项选择题

I、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3、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A、李大钊的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多项选择题答案:

1、BCD 2、ABC 3、CD4、ABCD 5、BCDi、

辨析题

I、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答案要点: 这个观点不全面。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阶级性) ;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创始人角度) ;是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角度),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从理论品质角度)。

2、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不准确。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

3、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

答案要点: 这个观点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理论,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的理论。

四、材料分析题

l、[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奶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观点是否能被看做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 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

[材料2]1934 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 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 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腐朽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是正确的。材料1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的角度,明确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材料2科尔施的理解则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从政治立场着眼规定马克思主义。材料3是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一种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所谓方法至上,就是把理论方法和结论对立起来,片面强调方法而轻视结论。卢卡奇最初是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的正统性问题时提出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的。卢卡奇的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错误之一,是他把方法仅仅理解为辩证法,而否认世界观的方法意义,实际是否认唯物主义的方法意义; 错误之二,是离开论点、结论谈方法,把方法看做是可以离开论点、结论的独立自在的东西。其最终结果将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否定。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l、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C、物质性 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 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 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I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 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这里讲的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 社会基本矛盾

B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C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

D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矛盾

1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大胆地吸取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对其腐朽的东西给予坚决的批判。这种做法的哲学理论依据主要是

A.内外因辩证关系

B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C辩证的否定观

D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C 3、A 4、C 5、D 6、B 7、B 8、C 9、A 10、D.11、D 12、D 14、A 15.C 16.C 17.C、

多项选择题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画饼不能充饥

2、“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1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4、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5、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i、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7、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3、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A 、“抓典型”

B、“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C、“一切经过实验”

D、“欲擒故纵”

9、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士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0、辩证的否定是(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

D、扬弃I

1.关于事物的发展及其实质,下述正确的观点有(

A.事物的发展是永恒和普遍的

B.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发展是前进性的运动或变化

D.事物的质变和否定就是发展

12.意识的本质在于它是( )

A.人脑的机能:

B.人脑的生理活动:

C.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D.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多项选择题答案]

l、BC 2、AB 3、CD 4、ABC 5、ABCD 6、BCD 7、ABD 8、ABC 9、AD 10、ABCD 11.ABC 12.AC、

辨析题

I、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答案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不明确的: 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 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是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

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是有区别的。

4、“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矛盾规律也即对立统-规律,之所以说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矛盾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矛盾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矛盾分析法。

6、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7、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四、材料分析题

l、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 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 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 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 从平面产生出立体; 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 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 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 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请回答:

(1)材料1、2、3 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4 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1)材料1、2、3 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则在于: 材料1、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材料2 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 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它证明了: 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第E,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材料l: 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尚书》中就有:“协和万邦”的说法,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司马迁说:“合和万国”,孔子说:“和为贵”,“和而不同”,基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

材料2:“要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请结合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用矛盾学说分析我国历史上有关社会和谐思想的合理性与片面性。

(2) 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的矛盾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哲学意义。

答案要点:

(1) 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就是斗争性,统一就是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相互制约,不可分割。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矛盾学说,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我国历史上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着重强调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百姓安居乐业,这对促进社会安定,国家统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这一思想掩盖阶级对立,在奴隶社会和封建主义制度下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

(2)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转化而实现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防止有些矛盾激化,而引发的政治冲突和社会动乱,促成事物向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方向转化。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单项选择题

I、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6、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7、“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8、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9、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单项选择题答案

I、A 2、D 3、C 4、C 5、C6、C 7、B 8、A 9、A,

多项选择题

I、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

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千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6.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7、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A、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C、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

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B、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9、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认识是一个过程

10、价值的特性是

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

1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2、ABC 3、BD4、ABCD5、ABC6、ACD7、CD 8、ABCD 9、ABCD10、ABCD 11、BCD、

2、辨析题

1、“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上述观点不等同。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认为在“道”的高度去衡量,无所谓是非善恶。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

“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有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2、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 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

由于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四、材料分析题

1.[材料1] 孔子说: 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学之,又其次之;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 孟子说: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 省子说: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 孙中山先生指出: 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 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 第: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 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1) 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 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2、【材料1】 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日:“我欲之楚。”臣日:“君之楚,将昊为北面?”日:“吾马良。”臣日:“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日;“吾用多。”臣日:“用最多,此非楚之路也。”日:“吾御者善”,此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材料2】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日:“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请回答:“南辕北辙”和“引婴投江”犯了认识论上的什么错误?

【答案要点】

认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人的目的、愿望要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南辕北辙就好似一味朝着反方向强调客观条件的优越和主观能动性,违反了事物的客观规律,结果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引婴投江则犯了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的错误,同时混淆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5、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6、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7、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8、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9、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10、社会革命根源于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1.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12、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3、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单项选择题答案]

1、A2、C3、A4、C5、D6、D7、B8、B9、C10、D 11、C12、C13、C、

多项选择题

I、社会存在包括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

D、全部社会关系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4、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A、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它属于上层建筑

C、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5、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6、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8、“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9、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A、古为今用方针B、历史分析方法

C、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D、阶级分析的方法

[多项选择题答案]

I、ABC 2、ABCD 3、ABCD 4、ACD 5、AD 6、AB 7、ABC 8、ACD 9.BD

【辨析题】

I、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

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只靠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2、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3、“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4、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四、材料分析题

.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材料1]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省子认为:“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

[材料2]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 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

[材料3]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 《历史哲学》)

请回答:

(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2 和材料3 的思想倾向。(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答案要点]

(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 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 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 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

(2)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3)材料2 和材料3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2、用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根据,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材料2] 科学悲观主义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精神堕落、贪图享受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社会状态中去。

[材料3] 科学乐观主义则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真挚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请回答:

(1)材料2 与材料3在本质上是否相同?

(2)材料1与材料2、材料3 相比,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3)比较材料1、2、3,请回答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

[答案要点]

(1)科学悲观主义与科学乐观主义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相反而已。二者的共同特征是科学单线论,或者说科学至上论,二者都是从科学出发; 只不过科学悲观主义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科学,而科学乐观主义则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结为科学。

(2)爱因斯坦的观点不同于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他把科学技术与人的作用联系在一起,在看到科学技术强有力的作用的同时,更重视人的作用。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工具是中性的,工具对人与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完全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

(3)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进步力量,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生产力对社会的作用要通过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展开。生产力的作用与社会制度以及人的价值观念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坚持先进生产力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的发展要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在科学技术、社会、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我们才能全面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的共同问题,就是只见物不见人。马克思主义要求又见物又见人,并要由人来控制物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人的控制。

问答题

1、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答: 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树立这样的价值观,不仅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下,我们的亿万莘莘学子,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受住磨练和考验,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卓越的贡献。

2、如何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人类最初的意识,是“纯粹动物式的意识”,是“被意识到了的本能”。经过漫长的生产和交往的发展,伴随着脑、体劳动的分工,产生了人类最初形式的思想家、僧侣。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另外,历史上也有这样的情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 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统一性,决定了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时,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答: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有两重性,一方面有认识功能、生产功能、经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社会政治功能,另一方面又像一把双刃剑,既为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在一定程度上由于科技被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引发了危机地球生命的“全球问题”。

4、结合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答: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不同于参与者,因为历史的创造者指的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及总趋势的决定者。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强调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他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为我们树立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主张以人为本,都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求,解群众之所忧,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5、运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的原理,说明发展先进文化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性。

答案要点: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表现为;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先进文化是对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先进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先进文化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先进文化能够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全民族素质; 先进文化能够丰富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单项选择题

I、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

A、使用价值 、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4、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5、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I 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6、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7、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8、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

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

9、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A、具体劳动 B、剩余劳动C、商品的生产形式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0、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1.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1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过剩的危机 B、生产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1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 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14、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

A、政治职能 B、经济职能 C、社会职能 D、对外交往职能

15、资本主义法制的核心是(

A、民法 B、宪法 C、刑法 D、行政法

16、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D、人民当家作主

I7、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

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

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

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18、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A、文学、艺术和宗教 B、道德、伦理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哲学、历史

[单项选择题答案]

I、B 2、D 3、B4、A 5、B 6、A 7、C 8、D 9、A

10、D 11、C 12、C 13、B 14、A 15、B 16、C 17、D 18、C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B、所有权是所有制的基础

C、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是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D、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权

2、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

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B、商品的社会属性

C.交换价值的基础 D.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A、个别劳动 B、社会劳动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4、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5、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这表明

A、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

B、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C、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

D、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也不是商品

6.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

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C、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7、价格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作用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

A、商品交换都是按照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的原则进行的

B、从商品交换的总体看,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C、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间看,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D、各种商品价格的波动,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

8、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主要有(

A、劳动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增加了

B、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了

C、农业劳动已成为物质生产劳动的基本形式

D、在总的劳动消耗量中物化劳动的比重增加而活劳动的比重相对减少了

9、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这种商品的(

A、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C、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

10、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B、劳动者维持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价值

C、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D.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11、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

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B、剩余价值/ 全部预付资本

C 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D、年剩余价值量/ 预付可变资本

1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

A、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B、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1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

A、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B、政治组织形式C、选举制度 D.政党制度

14、资本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有(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主权在民 C、人们当家作主 D、分权制衡

15、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是(

A、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B、集中地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文化的精华

C.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D.是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16、我们可以借鉴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有(

A、关于人类政治生活客观规律的探索B、关于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揭示

C、关于思维规律的研究D、关于司法实践历史经验的描述

[多项选择题答案]

I、ACD 2、ABCD 3、CD 4、AB 5、ABCD 6、ABC 7、BCD 8、ABD 9、BC 10、ACDAC 12、ABC 13.ABCD 14、ABD 15、CD 16、ABCD,、辨析题

I.现实中,商品的市场价格常常与价值不符,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这一看法是不正确的。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即要求价格与价值相一致。但在现实的商品交换中,由于受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价格常常会偏离价值而与价值不一致: 另一方面,由于价格变化又反过来会影响供求关系,使价格不会偏离价值太远,并使偏离的价格向价值回归。因此,从较长时间看,价格虽然有时高于有时低于价值,但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波动。这不但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正是价值规律得以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

2、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调节生产和流通,使生产和销售、供给和需求保持大体平衡; 第二,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促使商品生产者展开竞争。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生产者在价格的引导和利益的驱动下,必然将资源从投入过多,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低、获利减少的部门,向资源投入少,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获利多的部门转移,从而起到自动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但是,价值规律的调节即市场机制有其自身弱点和消极面: 市场机制的启动,是基于微观经济主体对自身近期局部利益的追求; 市场信息反馈的只是资源配置的方向而非精确的数量,而且具有滞后性: 它不能自发地实行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稳定增长,对某些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会导致垄断,妨碍自由竞争,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等。市场的这些缺陷和不足,需要国家对市场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来弥补和克服。it 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3、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以流通为媒介,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剩余价值是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其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价值增殖的秘密就在这里。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4、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简答题:

I、简述商品的: 二因素之间的关系

答: (1)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3)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

(4)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2、试述价值规律的作用

答: (I) 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商品的价格因供求关系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引起价格高于价值,获利较多,就会扩大生产,从而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这个部门,反之退出这个部门。

(2) 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 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3、试述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

答: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即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即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3)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作为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表现在: (1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看,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3二者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4、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资本的前提?

答: (1)资本即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因此,一般的货币并不是资本,只有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那么,货币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带来剩余价值呢?(2)剩余价值的产生,关键在于资本家用手中的货币购买并使用了种特殊商品一-劳动力。(3) 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劳动者除了自身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4) 作为商品的劳动力,与一般商品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从价值方面看,其特点有: @价值构成与一般商品不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即劳动者维持自身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劳动者繁衍后代所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2 价值决定要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从使用价值方面看,其特殊性在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的源泉。这是劳动力商品最重要的特点。(5) 正是由于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方面的这种特殊性,使得劳动力在进入生产过程后,不仅重新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还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一剩余价值,从而使资本家的货币得到了增殖,这样一来,这个货币也就不是一般的货币了,而成了能够带来剩余价值一一资本。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四、材料分析题

I、[材料] 19世纪中期马克思写《资本论》时,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工资水平,约比德国、俄国等大陆国家的工资高出50%。从那时到现在,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工资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试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有关原理,说明资本主义各国工资水平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

[答案要点]

(1)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工资原理表明,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其货币表现是劳动力价格。但表面现象时,工资却取得了“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的特点在于,它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延续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以及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等。劳动力价值的特点在于,它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水平,受到自然条件、民族特性和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凡是影响劳动力价值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工资水平。

(3) 各国工资水平的差距,主要是由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国工人阶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等因素决定的。无产阶级为提高工资而进行的斗争,对整个工资水平有重要意义。一般说来,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工资水平高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因此,资本主义各国的工资水平,过去存在差距,现在仍然存在差距。

2、[材料] 美国是当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却仍然存在着失业工人。据美国劳工部宣布,1992年5 月份950万人失业,失业率达7、5%。

试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阐明工人失业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伴侣。[答案要点]

近几年美国经济一直不景气,失业人数时多时少,但始终存在着失业现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对人口过剩形成的原理才能正确分析这个问题。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商品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多余的过剩人口。它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工人。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在不断提高。这必然造成两种对立的趋势: 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 社会上劳动力的供给在增多。两种趋势的发展,会使劳动力商品供过于求,形成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单项选择题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2、金融资本是由(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3、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

A、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C.银行资本代替工业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是(

A、国有垄断资本 、资产阶级国家C、私人垄断资本 D、资本输出

5、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

A、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B、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

C、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D、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握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A、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B、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7、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借助于(

A、“代理制” B、“个人联合”C、“企业联合” D、“参与制”

8、各国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产生了(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国际垄断同盟C、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D、殖民地和宗主国

9、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

A、有利于所有国家 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10、下列不属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选项是(

A、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制 B、区域经济集团日益发展C、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 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11、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

A、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B、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C、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 D.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单项选择题答案]

I、D 2、C 3、A 4、C 5、C 6、C 7、D 8、B 9、B 10、D l1、D、多项选择题

I、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

A、垄断不能消除商品经济的竞争基础B、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激发新的竞争C、中小企业仍然大量存在 D、垄断组织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生产

2、垄断统治下竞争的特点(

A、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B、竞争的手段有政治上的力量

C、竞争更为激烈、破坏性更大 D、竞争的范围除经济领域外还包括政治、军事、文化领域

3、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因为(

A、垄断价格的形成只是使价值规律改变了表现形式

B、从整个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一致的

C、垄断高价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垄断高价的商品上

D、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不能完全离开商品的价值

4、资本主义无法根除的主要矛盾是(

A、垄断资本与中小资本的矛盾

B、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D、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5、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A、促使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

B、追求剩余价值的动力和竞争的压力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6、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表现在(

A、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B、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CD 2、ABCD 3、ABCD 4、BCL 5、ABCD 6、ABCD、辨析题

I、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1) 工业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促进银行资本的集中和垄断。大公司既有大量闲置资本为大银行提供充足存款来源,又能获得大银行的贷款。大银行能筹集大量货币资本,迅速增强实力,加剧兼并中小银行,走向垄断。(2)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通过股权结合、人事结合的途径相互渗透融合为一种新型资本,即金融资本。

2、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制定的,因而否定了价值规律。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垄断价格的制定仍然要受到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垄断价格虽与价值有较大偏离,但从全社会看垄断部门和非垄断部门的市场价格总量是在社会产品的价值总量基础上进行调节的。而且,垄断价格制定仍会受到市场需求、供给和成本三因素的制约。因此,社会产品价值总量仍是垄断价格变动的轴心。

3、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是伴随着科技和社会生产达到更高水平,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大大加强,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削减,规范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而出现的一种客观历史进程。早在150 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宜言》中就科学预见到了“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的趋势。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不以任何人、任何国家的意志为转移。任何国家都只有积极参与,趋利避害,才能求得自身更好的发展。

4.垄断是竞争的对立物,因而垄断消灭了竞争

此观点错误.垄断从自由竞争中形成,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

首先,垄断没有消除竞争产生的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形成没有改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因而不可能消除竞争.其次,垄断必须通过竞争维持.垄断组织在取得了一定的垄断地位后,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内在动力和面临的外在竞争压力,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最后,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这些非垄断的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垄断程度高的部门也不可能只存在一个垄断组织,不同的垄断组织为了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

总之,垄断阶段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四、材料分析题

1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微软公司是20世纪90 年代对美国新经济有重要贡献的成功企业,但微软仍遭遇垄断案。对于新兴产业和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的企业政府并不放松反垄断行为。1994 年7 月,美国政府与微软达成一项协议,即不再要求计算机制造商将其视窗操作系统作为必备原件安装。但在1995 年11月因与对手网景公司划分浏览器市场遭到拒绝,微软便要求安装视窗操作系统必须同时安装其“探索者”浏览器。1997 年10 月,微软实施将浏览器与视窗操作系统拥绑出售。拥绑销售使微软市场份额大增,从原有的3%~4%的市场份额上升至、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为此,美国反托拉斯部门与微软公司开始了漫长的诉讼之路。2000 年6 月地方法院法官判决微软公司分解为两个独立公司。政府拆分微软行为在于保护市场竞争。微软不服又提出上诉。其结果微软虽未被拆分,但上诉法院确认微软的市场垄断事实,违反了美国的反托拉斯法。(根据刘峰、靳立新: 《微软垄断始未》,《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11月17 日整理)

请回答:

(1)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2)通过微软垄断案,你从中可以深刻领悟哪些经济学原理?[答案要点

(1) 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与竞争并存的格局仍不会改变。其根本原因: 第一,垄断或国家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市场竞争的一般基础。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和途径。垄断只是改变市场结构而不能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第二,不存在“绝对的垄断”。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了不可能形成一家垄断组织独霸天下的局面: 同时社会需要多样化,并有多变性。这使垄断企业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的生产和流动。第三,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激发垄断竞争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会突破人为垄断的种种限制。科技创新会缩短产品和行业的生产周期,从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这就使竞争无处不在。

(2)通过微软垄断案至少可领悟以下经济学原理: 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 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 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政府反垄断行为表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2、根据下列材料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影响。

[材料I]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亚洲和拉丁美洲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引进直接投资和其他形式的外国资本,并且采取一系列鼓励措施促进出口。它们持续保持了5、5%~8%的年经济高速增长,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出口国向制成品出口国转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891994 年,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为3、65%,而发展中国家为9、59%,其中发展最快的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材料2] 经济全球化使美国获得了巨额的国际资本。过去十多年里,美国始终是全球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同时也是最大的资本输入国。大量的外资净流入,有效地抵销了国内私人储蓄水平持续下降和巨额贸易逆差的不利影响,对于保持较高的就业和经济增长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为美国保持较低的物价水平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摘自《世界经济》1999 年第8 期)

[材料3] 有资料显示,近几年来,绝大多数最不发达国家除了得到捐赠和多边经济援助外,几乎吸引不到任何外国直接投资。(摘自《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8期)

[材料4]有关统计资料表明,40 年前全世界最富的人口和最穷的人口人均收入是30: 1,而现在已上升到74:I。目前联合国成员国中有48 个最不发达国家,而20年前仅20 有余。(摘自江泽民: 《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9月7日)

[答案要点]

(1)经济全球化使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着世界经济增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可能从中受益。

(2)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的地位和处境是很不相同的。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美国就从国际资本流动中获得E 大收益。发展中国家获益很少,有的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发展资金质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广大发展中国家仍饱受贫穷落后之苦,世界的贫富差距在扩大。

问答题:

1、垄断为什么不能消除竞争?

答: 首先,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核心机制和内在规律,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竞争当然不会消失。其次,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经济主体来看,虽然在某些部门存在着垄断组织,但也还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这些主体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 即使是已形成垄断的部门,也绝大部分是几个垄断企业并存,它们之间本质上仍然是相互竞争的关系。因此,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竞争,而且竞争的主体、形式、内容和激烈程度都有新的发展。2、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有哪些?

导致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第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加快。在此过程中,国际分工与协作的发展进程加速。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是获取剩余价值。当国内市场不能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时,资本必然向全球扩张。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是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第三,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随着各国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国的交通运输和通讯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客观上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第四,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由此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第五,各国经济体制的改革。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逐步减弱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的作用; 进入20世纪90 年代以后,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其成员国对本国市场的控制也大大放松,这都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3、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答: (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资本主义私有制经历了从私人资本所有制到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再到私人垄断资本所有制,直到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

(二)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其一,实行所谓“民主管理”。其二,终身雇用制。其三,职工持股。其四,实施社会福利政策。

(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战后,资产阶级阶层结构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随着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进步分离,资产阶级中的食利者阶层大为膨胀,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经营者阶层。此外,,工人阶级的内部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人阶级总的文化教育水平和技术熟练程度也在提高。

(四)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市场机制不再是唯一的经济调节机制了,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五) 政治制度的变化。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权利的配置与行使的法制化得到加强。

4.简述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答: 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正像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一样,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资本主义初期: 其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社会化程度得到很大的提高;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虽然资产阶级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范围内调整这种生产关系,这种调整对生产力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终究不能解决社会化的生产力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作用,必然要求以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单项选择题

l、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进行阶级斗争 B、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C、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3、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A、集体领导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民主集中制

4、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5、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6.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

A、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B、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

C、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的极大提高D、国家政权问题

7、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A、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 B、农民问题

C、武装斗争问题 D、国家政权问题

8、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B、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

9、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0、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 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11.列宁对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

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理论

12、在理论上第一次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13、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B、唯物史观

C、无产阶级专政 D、国家政权

[单项选择题答案]

I、D2、A 3、D 4、C 5、B 6、A 7、D 8、B 9、C 10、A 11、C 12、A 13、A、多项选择题

I、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

A、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

B、坚持按劳分配的标准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

A、剥削制度的消灭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B、按劳分配

C、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3、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两次飞跃

A、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B、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发展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D、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4、之所以说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A、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的革命

B、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C、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

D.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5、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形式的基本观点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B、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形式

C、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争取革命的和平发展D、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和和平两种形式

6、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

A、剥削制度的消灭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B、按劳分配

C、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共产党的领导

7、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所具有的特征有(

A、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B、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C、国家开始消亡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多项选择题答案

l、CD 2、ABCD3、AD 4、ABD 5、BCD6、ABCD7、ABCE、辨析题

I、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坚持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统治。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必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统治。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确实非常强调无产阶级必然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这是因为,当时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争取自由的革命几乎都给予了无情镇压。后来,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无产阶级争取到了合法斗争的权利。所以,马克思恩格斯也不排除无产阶级通过和平手段争取统治权的可能性。

3、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就不可能有反复。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其实现过程是会发生曲折的。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资本I 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认为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唯一的出路是把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变为公有的,即社会主义的占有形式。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要实现的客观规律。

20 世纪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说明马克思的上述论断是科学的,富有预见性。然而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从世界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的历史还是短暂的,总的来说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还要看到,十月革命以来先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原来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国家。彻底改变这种落后面貌,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后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前进途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与风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须充分估计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长时期的努力奋斗。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发生这样那样的失误以至挫折。但是,不管出现多大曲折,由社会规律所决定的发展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它将在漫长、曲折的斗争过程中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最终得到实现。

四、材料分析题

1、[材料1]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弊病; 消除这些弊病是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于是,就需要发明一套新的更完善的社会制度,并且通过宣传,可能时通过典型示范,从外面强加于社会。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4 页)

[材料2]列宁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创造者的社会力量....”(《列宁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313 页)

请回答:

(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2) 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够实现从空想到科学发展?

[参考答案]

(I)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潮,是历史上进步的思想体系,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其历史局限性在于:

第-一,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第三,空想社会主义者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总之,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是不具备科学的和实践的品格。

(2)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经济原因,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所依靠的力量和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由于这两个发现一 -唯 物 史 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现实。

2.材料一: 考茨基认为: 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做法,就像“一个孕妇,她疯狂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引起早产。”“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早产论”的内

容和论证方式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但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影响却不一样。20 世纪末,由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早产论”似乎得到了某种“验证”,因而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

材料二: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十月革命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严重的挫折。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没有哪-次E 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邓小平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383 页)“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说明的是什么观点? 你认为正确吗?(2) 材料二中邓小平的论断说明的是什么问题?

(3) 请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答案要点:

(1) 考茨基的观点认为: 社会主义早产论,把社会主义看作是畸形的早产儿。认为社会主义发生在相对落后的国家不可能取得胜利。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 材料二邓小平的论断说明的是; 社会主义的发展同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不会一帆风顺,也会发生曲折,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相统一的过程。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进行改革,逐步走向辉煌。

(3) 第一,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是有原因的;

I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但由于受到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等,社会主义的发展也由一定的曲折性。

第二,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相统一的过程。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

要妥善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简答题:

1、试概况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答: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体系,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国家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试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总之,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一个客观真理。但是在认识这一真理的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却是沉重的。实践证明,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坚持某一种特定的社会主义模式; 改革或放弃某一种社会主义模式,不等于放弃社会主义; 某一种特定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也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多样化的趋势日益突出。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单项选择题

1、下列提法正确的是(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2、“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3、“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

A、《共产党宜言》中的一段话 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4、“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A、是矛盾的 B、是两回事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5、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

A、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消灭利益差别

6、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7、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

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8、江泽民说:“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江泽民所说的“远大理想”是指

A、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D、个人对将来职业的向往与追求[单项选择题答案]

I、D 2、B 3、A 4、C.5、D 6、D 7、D 8、A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共产主义含义的有(

A、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B、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运动

C、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D、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A、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D、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3、下属现象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

A、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

B、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

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要消失的“三大差别”有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差别B、工业和农业的差别

C、城市与乡村的差别D、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5、人的全面发展是指

A、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B、人的需要的全面丰富和充分满足

C、个人潜力和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D、人的各种要求都能得到满足

6、下列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有

A、实现了共同理想也就实现了远大理想

B、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远大理想的必经阶段

C、实现远大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D、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是辩证统一的

7、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

A、实现了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

B、默认劳动者不同的个人天赋

C、体现着等价交换原则

D、有其历史局限性

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

A、现阶段我党的低级纲领

B、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

C、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D、通向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

9、关于共产主义理想,下列提法正确的有

A、共产主义渺茫论

B、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理想

C、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不应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D.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CD 2、ABC 3、ACD、4、BCD 5、ABC 5、BCD 7、BCD 8、ABCD 、BD、

2、辨析题

I.实现共产主义可以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高级阶段是建立在低级阶段基础上的,没有低级阶段的发展,也不会有高级阶段的到来。为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继续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走好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们在当代世界为共产主义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放弃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放弃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就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背叛。

四、材料分析题

l、[材料I] 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列宁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186 页)

[材料2]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 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64 页)

[材料3]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643 页)

[材料4]我们可以绝对有把握地说,剥夺资本家一定会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但是,生产力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向前发展,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到打破分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把劳动变为“生活的

青农服务站qq2979851263 青岛农业大学学生必备,新生入学攻略

第一需要”,这都是我们所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的。(《列宁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197-198

页)

[材料5]我们只能谈国家消亡的必然性,同时着重指出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指出它的长短将取决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发展速度,而把消亡的日期或消亡的具体形式问题作为悬案,因为现在还没有可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材料。(《列宁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198 页)请回答:

I) 马克思主义在预测未来社会问题上的基本态度是怎样的?(2) 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理解未来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关系的?[答案要点]

(1) 马克思主义反对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从主观愿望出发,详而又详地预测未来社会,他们只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社会的特点。

(2)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现在的美好愿望和具体计划都不能对未来社会有任何作用,我们现在的实践活动是通向未来世界的,但进入理想社会需要我们长期的在实践中积累更多的条件。问答题:

I、试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 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第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第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根本特征。2.简述“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

答案要点:“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时间、分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 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诚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把握“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之间的关系,既有利于人们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坚持科学态度,充分尊重客观规律,脚踏实地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

3.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请用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来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答案要点: (1) 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者并不期望在一个早晨突然进入理想境界,而是把实现最终理想看作一个有着不同历史阶段的过程。在每一个阶段上都有相应的目标,这些阶段性目标彼此联结,通向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过程就像万里长征,应该从第一步走起,踏踏实实地向着未来迈进。我们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统一的。在当前,我们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期末考试试题

(时间: 120 分钟 共100分)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类别: A

一、单项选择题: 1~40 小题,每小题1分,共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I.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实事求是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2.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

A,社会理想 B.道德理想 C.生活理想 D.职业理想

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 D.逻辑性

4.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不可逆性 B.客观现实性 C.可知性 D.伸张性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3.“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I1.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A.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

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C.普遍联系的观点 D.矛盾的观点

1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知觉到表象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

A.真理的相对性 B.真理的绝对性 C.主观真理论D.客观真理论

15.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16.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把握事物的度

C.确定事物的质 D.认识事物的量

17.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 B.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18.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风来雨至 B.冬去春来 C.摩擦生热 D.电闪雷鸣

19.实践和认识的客体是(

A.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外部自然界

C.客观存在的事物 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0.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 B.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C.黑格尔哲学的功绩 D.康德哲学的功绩

21.概念、判断、推理是

A.感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

C.社会意识的三种基本形式 D.社会心理的三种基本形式

22“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一种(

A. 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2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大学对科学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小D.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24.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A.地理环境 B.社会意识 C.生产方式 D.人口因素

25.下列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的是

A.逻辑学 B.自然科学 C.艺术 D.语言学

26.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C.分配关系 D.消费关系

27 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现实本质在于(

A.社会关系 B.社会劳动 C.意识 ).语言

28.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接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说明(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C,人民群众总是被动地创造历史

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条件和作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9.国家就其起源来说,它是(

A.暴力掠夺的产物 B.社会契约的产物

C.产品分配不公的产物 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30.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

D.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3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A.I(v+m) >IIC

B.I(v+m)-IIC

C.II (c+v+m) =l (v+m) +I1(v+m)

D.1(c+v+m)=I (v+Ov) +I1(v+Ov)

32. 劳动生产率变化与商品价值量变化的关系是( ;

A.与单位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总量成正比

B.与单位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总量成反比

C.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

D.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33.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C.全部预付资本 D.剩余价值

34.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B.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35.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表现的是商品的(

A.交换价值 B.价值 C.使用价值 D.价格

36.资本有机构成可以用公式(

A.V:C表示 B,C:V表示 C.Pm:A表示 D.m: V 表示

37.商品必须是(

A.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B.耗费了人的劳动为自己需要而生产出的产品

C.对生产者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的产品

D.消费者所需求的有价值而无使用价值的产品

38.公式........表示的是产业循环的(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C.销售阶段 D.实现阶段

39.私人垄断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相结合即是

A.垄断资本 B.金融资本C.国家垄断资本 D.金融寡头

4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A.国际卡特尔 B.国际托拉斯C.国际辛迪加 D.跨国公司。

二、多项选择题: 41~4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1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二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41.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有(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D.科学社会主义

42.下列各项属于对人的本质的正确界定的有(

A.劳动是人的本质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

C.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性 D.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43.下列正确说明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的有(

A.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

B.才能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C.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

D.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44.剩余价值(

A.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

B.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的收益

C.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D.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45.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是(

A.垄断是在竞争的基础上产生的 B.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

C.垄断使竞争更加剧烈和复杂 D.垄断与竞争并存

三、简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 分)46.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 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2) 意义: 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47.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 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实践是人的主观见诸于客观的活动,只有它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是否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

(2) 实践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人们通过实践把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并把这种实现出来的东西同原来的思想理论相对照,从而判明其是否正确。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48.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2)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9.简述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社会作用。

(1) 价值规律的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 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第二,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四、论述题: 50-51小题,每小题15 分,共3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试题后相应位置上。

50.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的成都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结束在旧质基础上的量变,为在新质基础上的量变开辟道路; 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第四,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导致激变论和庸俗进化

(2) 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千、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51.试述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1)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构成的。

(2)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有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等的差别。投资于条件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其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价格而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可获得作为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3)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它限制了农业资本的竞争,使经营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从而使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可长期稳定地获得作为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4)级差地租的源泉: 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一、单选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I.D 2.A 3.C 4.A5.B6.A 7.B 8.B9.C10.D11.B 12.B 13.A 14.C 15.A 16.B 17.C 18.C 19.D 20.B21.B22.B 23.B24.C 25.C 26.A 27.A28.D 29.D 30.A31.B 32.D 33.D 34.C 35.A 36.B 37.A 38.B 39.C 40.D

二、多选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41.ABD 42.ACD 43.ABCD 44.ACD 45.ABCD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