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处处留心,时时在意】 如何体现黛玉步步留心
 

【处处留心,时时在意】 如何体现黛玉步步留心

发布时间:2019-06-30 03:52:43 影响了:

  【摘要】语文学习是一个细心观察、不断积累、用心感悟的过程。用心留意生活的点点滴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关键词】语文;留心观察;感受生活;不断提升  学习语文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学习生活中的语文。“与有肝胆人共事情,从无字句处读书”说的就是要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要学好语文就要用心积累,积累生活,社会生活中处处皆语文,处处可学语文,要做生活的细心人,善于小处学习大语文。
  一、用眼睛留意优秀广告
  如今广告铺天盖地地进入人们的生活,它通过各种方式触击我们的视觉,连街头巷尾的墙壁广告也不绝于眼。虽然良莠不齐,却不乏有一些优秀广告词,这些对学习语文是很有帮助。
  例如:某电视台一天不止十次地播放:“胃,你好吗?”这是一种胃药的广告词,简洁明了,意义丰富。既有“喂,你好吗?”的意思,又有“胃,你好吗?”的含义。又如湖北金龙泉啤酒集团征集一则广告词,其中获得一等奖的是“我醉爱喝金龙泉啤酒”,一个“醉”字道出了人们喜爱喝金龙泉啤酒的程度,一层是说我最喜欢喝金龙泉,另一层是说我醉了也爱喝金龙泉,利用谐音为金龙泉啤酒打下了广阔的市场。再如:凡尔登服饰广告是这样的:布一样就是不一样。在这里我们既可以为布是一样的但质量不一样,也可以很自豪的说不一样就是不一样。读来朗朗上口,嚼来余味无穷,再加上台湾歌星王杰很男人味的打扮,不知吸引了多少顾客。
  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留心身边的语文,多多积累,那么运用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二、用耳朵倾听诗词歌曲
  祖国传统文化中,诗词歌赋是我们的瑰宝。新课标要求学生多记忆背诵一些优秀的篇目,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学习中要注重对古文的诵读,这是很有必要的,由于历史条件的缘故难以透彻理解一些古诗的意境与感情,这时我们可以用一些歌唱演员的古诗新唱来帮助学习理解。
  例如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通过演唱者的倾情演绎以及声情并茂的演唱,加上环境的渲染,我们不难理解词中所蕴涵的作者对丈夫真切的眷恋之情。在学会歌的同时记住了词并理解了诗词的含义与意境,一举三得何乐不为?
  三、用嘴巴诵读精彩片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标准提倡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作者的感情,并在读中对作品扬弃的接受,也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阅读是一种享受,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在学习中要用口读,用心读,用情读,用心感悟,与作者共鸣,进而达到身心愉悦,思维活跃,提高素养的效果。
  课内外有许多值得我们好好读的作品,例如朗读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就会联想到牛郎织女在天空自由翱翔的情景;朗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就会使人联想到辽阔无边、无限美好的北国雪天风光图。朱自清的《春》,文章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朗读时,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营造一种氛围,展开联想和想象,反复朗读。
  中国浩如烟海的文章中有许许多多的好词好句好篇,我们要留心阅读,用心感悟。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把它译成现代文,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诗句中所营造的意境,只有通过诵读,才能体会到作者于皎皎月辉下,独上西楼,举一壶醇酒对月仰望,怀念远方的兄弟的幽寂与清淡。
  四、用心灵感悟生活语文
  生活中我们与语文息息相关,语文无处不在,用心观察,细细琢磨,会发现语文真是奇妙无穷。
  过春节了大街小巷都贴满了对联,比如有一次我布置的作业中有这样一道题:收集春联中个行各业的对联三副。开学时交流,一学生拿出了他的对联:多吃一点少吃一点多少吃一点,早来一餐晚来一餐早晚来一餐(饮食行业)。这副对联通俗易懂,语言简洁,平而不俗,细细琢磨是在“多少”、“早晚”四字上下了工夫。巧妙的处理,情趣昂然。还有:虽是毫毛技艺,却乃绝顶工夫(理发店)。对联言简意赅,意思一语双关,想来想去还真是那么回事。这就是语文,也是生活中的语文。
  有次去办事,去了一下洗手间,里面非常干净,墙壁上有一行字:来也匆匆,去也冲冲。念毕,拍手叫绝。匆匆者是如厕急,人有三急嘛,冲冲者是离开时用水才冲冲厕所,语言文雅不俗,对仗工整,读来上口,意思明了。比起那些“严禁随处大小便”、“保持厕所卫生”之类的话语来更具作用且更有品位。
  总之,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所以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内容与课堂讲授,要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语文,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用心留意身边的语文,在生活中的各个地方学习语文、品位语文、积累语文、运用语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