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赴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文化工作考察报告]云南贵州广西三省交界处
 

[赴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文化工作考察报告]云南贵州广西三省交界处

发布时间:2019-07-02 09:17:44 影响了:
【摘要】: 为学习借鉴文化工作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我盟组织了文化工作考察团于2006年11月17日至27日,对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部分市的文化工作进行了学习考察。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一、学习考察的基本情况

  为学习借鉴文化工作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我盟组织了文化工作考察团于2006年11月17日至27日,对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部分市的文化工作进行了学习考察。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习考察的基本情况

  这次文化工作考察是我盟近年来文化系统进行的规模较大的一次学习活动。行署对这次考察活动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盟文体部门进行了充分准备,按要求精心确定了考察路线和考察内容。全盟组成了由行署分管秘书长为团长,盟文体局、广电局主要负责人为副团长,各旗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分管文化工作的旗县市(区)长、文化广电局局长为成员,共计26人的锡盟文化工作学习考察团。考察团先后赴云南省昆明、丽江、德洪,贵州省贵阳、安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等6个市,实地考察了与文化工作密切相关的靖江王城、木府等历史名城和天龙屯堡、青岩古镇、丽江大研古镇、束河古镇及南蛮部落、东巴文化村落等14个文化氛围浓郁的古镇村落,期间观看了《云南映象》、《丽水金沙》、《勐巴拉娜西》、《多彩贵州风》、《梦幻漓江》5台精彩的大型民族歌舞晚会。学习考察活动结束后,在锡盟驻京办事处(北京小汤山疗养院)召开了考察交流座谈会。会上,考察团各成员紧紧围绕学习考察所见所闻,结合个人感受体会,围绕做好本地2007年的文化工作和积极筹备迎接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文化活动、加快民族文化大盟建设等内容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大家普遍认为,这次学习考察活动组织有序,内容充实,学习借鉴到许多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开阔了视野,开拓了思路。特别是三省区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民族文化的挖掘利用、旅游和文化的完美结合、文化产业的培育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二、西南三省区发展文化工作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有力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统筹规划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所到考察地区在规划、布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时,都是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把文化和旅游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及中心工作来抓。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地区特点,准确进行产业定位,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如:云南省丽江市以实现文化和旅游业“二次创业、提质增效”为目标,确立了文化和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积极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文化旅游,各级政府都成立了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良好的决策和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文化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强化文化旅游管理部门综合协调、监督检查、行业管理和指导服务职能,形成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联动机制,各部门都在围绕文化和旅游业做文章。政府政策性引导拉动、多元化投资文化旅游产业的大格局已经形成。

  (二)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突出品牌效应。西南三省区始终坚持实施精品战略,突出抓好了生态和民族文化特色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和综合开发,努力打造靖江王城、木府、丽江古城、玉龙雪山等文化旅游品牌。围绕文化发展旅游,注重对民族文化的深度开发,大力培育文化旅游市场,加快精品文化旅游产品的培育和建设,开发特色多元化民族旅游文化产品,打造文化旅游名市。塑造了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摩梭风情等人文资源品牌,使文化成为旅游的灵魂,旅游成为文化发展的依托。

  (三)加大文化旅游产业的宣传和促销。我们每到一地,首先进入视野的是旅游景点、文艺表演的大型宣传广告。各地制作的宣传册、磁带、VCD等宣传品精美别致,引人注目,宣传的方式多种多样。如:丽江市通过举办“让世界了解丽江、让丽江走向世界”、东巴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活动及参加世界遗产论坛、中欧国际论坛和参加“国际游客最喜欢的中国旅游城市”等评选活动,提升了丽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更多的国内外游客从了解丽江,进而来到丽江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西双版纳对歌舞节目《勐巴拉娜西》的宣传更是细致入微,游人从进入机场到观看演出前半小时的整个过程中,始终都有主要演员通过手持宣传册、光碟、扩音解说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促销活动。

  (四)多渠道投入资金,努力改善文化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文化产业首先需要投入,没有有效投入就难以形成产业规模。西南三省区在实施政府主导型的文化旅游产业战略的同时,注重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一是以更加开明和开放的姿态,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出台土地、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了一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和跨国公司进入文化旅游市场进行开发和经营,形成了多元化投资体系。如:云南省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通过以旅游资源为抵押或以景点门票收入为抵押的方式争取银行贷款,加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丽江市先后投资3亿多元,对地震后的丽江古城进行综合改造,拆除了不协调的建筑物,建设了排污系统、消防报警系统等,修复了古城原貌,特别是深入开发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使丽江市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3项桂冠的地级市,创造了“民族文化与经济对接、世界遗产保护与带动旅游发展”的“丽江现象”;丽江市的一群土生土长的文化人,用一笔3360万元的世行贷款,恢复重建了享誉海内外的“丽江木府”,推动了民族旅游文化的发展,被世界银行和文化部分别确定为“文化产业的典范”。二是不断完善旅游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的服务功能,重要的景点都有标准化的机场,各大旅游城市和景区间都有铁路、公路纵横连通。

[NextPage]  (五)不断提升文化旅游的内涵。在西南三省区考察期间,我们处处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没有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没有活力”这一论述有了切身感受。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节庆旅游活动始终是旅游的主轴。西南三省区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民族歌舞、民俗民风、历史遗迹、名人故里、宗教文化、饮食文化、民间工艺品等各种形态的旅游文化产品,投巨资扶持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精心打造的一个个文化精品工程,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提高了旅游的品位,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大研纳西古乐会”演奏的“纳西古乐”,年演出收入1000万元,实现利润500多万元;东巴宫股份有限公司演出的东巴乐舞、纳西族歌舞,每年都有数10万游客观赏;大型民族歌舞晚会《梦幻漓江》、《多彩贵州风》、《云南映象》、《丽水金沙》、《勐巴拉娜西》等均成为本地旅游的一大热点和一大特色。各旅游景区均建有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村,大部分景区景点、宾馆饭店、会馆、餐厅都设计有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审美价值和时代气息。

  (六)注重文化旅游产业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第一资源。西南三省区各地自上而下都十分重视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用好本地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和加强学习培训等方式,全面提高旅游人才队伍素质,为当地旅游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七)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与扶贫等工作有机结合。西南三省区在培育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时,注重与扶贫等工作相结合,通过有选择地安排旅游线路休憩村落,使旅游景区贫困群众能够直接参与到文化旅游的不同环节中,实现脱贫致富。我们参观的玉龙雪山下的一处民俗村落就是旅游扶贫地区,当地农民通过开发和销售旅游食品、纪念品等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增加了收入,迅速摆脱了贫困。

  三、我盟加快民族文化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发展优势:我盟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和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在文化产业发展上与西南三省区有许多相同之处。

  一是我盟与西南三省区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黔、云、桂三省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是少数民族最为聚集的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出古朴淳厚、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大型舞台表演及特有的洞穴文化、服饰文化、节日文化、茶文化、傩文化等旅游文化亮点,极大地吸引着中外游客的兴趣和关注。我盟也是一个美丽而又富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底蕴的地区,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存,秦汉时匈奴、东胡、鲜卑、突厥等北方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辽为上京道,13世纪中叶建元代第一都城―――元上都,1260年忽必烈在此即位。我盟悠久的历史,创造出了极具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人文特色的灿烂文化,盟内具有远古人类活动印记的洪格尔岩画群,有元上都、贝子庙、汇宗寺、山西会馆、恐龙墓地等众多历史古迹,有忽必烈、明安图、纳・赛音朝克图、都仁扎那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有蒙古族传统文化精髓的民族舞蹈、蒙古长调、马头琴、男儿三艺(赛马、搏克、射箭)和特色鲜明的四大部落服饰文化,有彰显民俗文化魅力的那达慕、祭敖包、婚嫁、剃头等民俗民风。

  二是我盟与西南三省区都有秀丽风光和宜人的景色。西南三省区特有的地质、地貌,形成的“山青、水秀、洞奇、景美”的自然风光,构成了自然资源的特色旅游。喀斯特岩溶地貌遍布三省区,动静结合的自然景观,其奇特、其壮美、其秀美,令人叫绝,使久居喧嚣城市的市民以清新、淡雅的感觉,犹如进入世外桃园,使人流连忘返。锡林郭勒大草原,一望无际,空旷、辽远,体现出“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另一番景象,广袤草原自由驰骋孕育了马背民族特有神韵,同样也是喧嚣城市市民心弛神往的神圣之地。

  三是我盟与西南三省区民风都很淳朴,且保留较为完整。西南三省区的民族文化、民族风俗,浓郁、古朴且保留的较为完整。如:贵州许多苗乡侗寨、布依石寨至今仍原汁原味地保留着汉晋遗风、盛唐发型、宋代服饰等古老的生活习俗,蕴含的神秘色彩和历史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了游客寻踪探秘的兴致。我盟的民族特色文化也得到了完整保留,天籁之音蒙古长调成为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那达慕、祭敖包、勒勒车制作技艺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蒙古图案及四大部落民族服饰特色鲜明等等。

  但我盟在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方面,与西南三省区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西南三省区文化产业链延伸的深度、覆盖的广度都是我盟所无法相比的。西南三省区的文化旅游业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形成了良性互动的产业化发展格局。一是形成了以多个文化旅游景点为支撑的多条旅游线路,可供游人选择,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娱乐消费需求;二是民族特色文化深深熔铸于旅游的各个环节,从不同层面、多个角度集中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且每个旅游景点都有自身特色,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憾。三是每个文化景点都有游人参与的互动节目,寓相对静态的旅游于动态的节日娱乐参与中,使旅游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发展劣势:我盟的文化产业处于刚刚起步的初始阶段,现阶段呈现的特点主要有:一是规模总量偏小,门类单一趋同。主要集中在棋牌、网络、音像放映等为数不多的几个领域,带动旅游发展的大型歌舞表演基本没有,这与我盟富集的文化资源极不相称。二是文化产业虽有一定的市场,但由于缺乏扶持和培育,除少数当地居民消费的文化娱乐业外,多数经营状况萧条。三是外输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档次低、规模小,且随意性大。全盟专业艺术团体外出演出缺乏统一的组织、策划、包装,推出文化产品代表性不强,没有整体的规划设计包装,打造地区特色品牌的连续性不够,对外宣传造势没有形成规模,影响力小。四是文化产业支撑体系尚未形成。文化发展扶持政策落实不很到位,部门间协调配合不够有力,政府政策引导、多元化参与开发建设的大文化格局尚未形成。

[NextPage]  四、加快我盟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近几年,我盟在推进民族文化大盟建设中,各地都依托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构筑“特色文化”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全盟总体上看,民族文化挖掘开发不够,还没有形成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品牌效应。特别是在文化装备旅游业、丰富旅游内涵方面做的远远不够。为此,我们建议:

  (一)充分调研并制定全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要在全盟树立大文化的工作理念,组织人员力量,在充分调研、全面掌握盟内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进行统一规划、有效整合,形成全盟统一规划下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布局,有效扭转当前文化、旅游“两张皮”、各自为战的现状。改变旗县特色文化挖掘大体雷同、同一模式的现状,树立一旗一品。以旗镇为点,精心设计开辟挖掘几个文化特色浓郁的亮点,形成几条旅游精品线路。如多伦主要突出满蒙汇宗、旅蒙晋商历史,让游客了解宗教文化和古建筑文化;正蓝旗要突出蒙元宫廷文化和奢华的宫廷盛宴及华丽的服饰,让游客体验皇权的浩大;锡市通过蒙元文化苑实物展览,观看大型民族歌舞晚会等,使游客了解草原文化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东、西乌要真正体现出“搏克之乡、健将摇篮”搏克文化的粗犷、豪放。二连要利用口岸城市优势,打造中、俄、蒙三国大型民俗歌舞晚会。也就是说,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各地要精心策划包装最具表现本地民族文化特性的旅游景点,使游客始终保持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注重蒙元历史遗存文化和民俗风情文化的综合开发利用。发挥“蒙国长调”、那达慕、祭敖包、勒勒车制作技艺、乌兰牧骑、搏克等文化品牌优势,突出文化旅游的“人文核心”作用,深入挖掘、整理、开发我盟特有的民族歌舞、历史遗址、民俗宗教、饮食文化和手工艺制作,形成以“蒙古包为形、马背文化为魂,礼仪为形、草原饮食文化为魂,歌舞为形、民族文化为魂”等注入多种文化元素的特色文化产品,融入并提升旅游内涵。深入挖掘、开发民族文化,打造民族文化特色突出、代表性强的民族文化旅游精品,策划包装形成全盟统一品牌后,向国内外进行全方位的推广、宣传。要跳出单纯进行民族文化表演的传统模式,使外地游客除了浏览和观赏自然景观和民族民俗表演外,还要能够融入到现实的、具体的、表现浓郁民族风情的文化活动中,使单一的节假日演出活动成为群众性的文化娱乐,增强节日的感染力和游客的参与性。

  (三)精心打造体现民族特色高质量的民族歌舞晚会。游客在旅途中对旅游地人文历史的了解,需要一种解读,解读的方式多种多样,但通过一场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艺演出来体现一个地方民俗风情是最容易获得成功的。西南三省区的5台民族歌舞晚会,就是适应旅游市场需求催生的文化精品,这几台歌舞晚会借用高科技手段,艺术化地再现了民族特色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巧妙呼应游客观光所见的标志美景,不管是来自哪里的游客,都可在艺术化的娱乐中去读懂她,触摸到她的历史和人文脉搏,而且这5台晚会节目制作、舞台设计都是由文艺界名人策划、制作,投入非常可观,每台晚会推向市场演出周期近十年,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远远超过其本身。我盟要在尊重文化作品创作、生产规律的前提下,包装、策划精品文化作品的演出,一定要改变成型作品演出几场就束之高阁的现状,通过市场化的运作,使我们的文化产品能够在文化市场中立足,产生长远的影响力。

  (四)大力开发文化旅游系列产品。在加大文化旅游品牌的选创和树立,创造更加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还要做好文化旅游产业的上下游产品的开发工作,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考察的西南三省区这类产品开发极具特色和代表性,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实现人员就业的重要渠道。我盟在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上,要依据地域和民族文化历史文脉,组织专业人员集中研发一批有市场潜力的文化旅游产品,带动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要建立特色文化商品一条街,配有专业讲解员,提升民族工艺品所包含的精神内涵和表现价值,使民族工艺品能够折射出更深的民族内涵,引导外地游客选购消费。

  (五)多渠道进行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西南三省区各类宣传品不仅外观精美,而且文化内涵深厚,成为游客了解本地文化历史的重要途径。如:观看的几场舞台表演,都通过形体语言与宣传品及字幕解说的配合,使游客很容易把握剧情,而我盟制作的文化产品,在宣传的设计、包装上做的很不够。如马头琴演奏、呼麦演唱,所运用的技巧及蕴涵的内在文化,都没有权威的文字表述,舞台表演仅有形体语言,缺乏连接游客融入、产生共鸣的纽带。要对我盟特色文化进行重点策划、包装,提升文化产品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要通过新闻媒体、报纸、宣传画册、互联网等加大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宣传,特别是要在旅游景点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以VCD、图片、多媒体互动屏幕以及民间艺人的即兴表演等形式,使游客一进入旅游景区,就始终处在一种民族文化氛围的包围中,在浏览、观光中逐渐领悟和解读民族文化,在旅游观赏的休闲娱乐中,接受一次民族文化的洗礼。

  (六)提高专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很好展现民族特色文化。西南三省区每个景点的专业导游,对本地区的历史人文资源了如指掌,说起来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使导游成为折射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宣传窗口。因此,我盟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大专业导游人才的培养,使其成为我盟文化旅游活动中的第一张名片和第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要加快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建立文化经纪人队伍,发挥文化经纪人桥梁纽带作用,着力培养一大批既尊重文化规律、又尊重市场规律,善于经营的文化管理本土人才;落实人才优惠的政策,吸引优秀文化管理人才参与我盟文化建设,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七)制定优惠政策,营造文化产业发展宽松环境。西南三省区文化产业运作现在主要依靠各类文化经营实体来推动,在起步初期,政府的扶持引导起到了重要作用。我盟今后要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必须要积极发挥引导、规范、扶持、保障等作用,在政策上给予最大支持,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最多优惠,在交通、供电、供水、供暖及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优先保障,营造良好、宽松的发展环境,加大政府政策拉动的力度,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和盟内外的资金参与盟内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建设。各地要特别加大对地方特色鲜明、经济效益好、具有开发潜能的文化企业扶持、引导力度,尤其是要扶持培育具备规模的民族服饰加工企业做强做大。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扶持鼓励个体、集体、民间、社会兴建经营性文化实体,进行文化演绎经营的招商引进,尽快带动我盟文化产业的市场经营运作。

  (八)努力形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社会合力。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培育发展中,各地政府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要成立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领导和工作机构,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定期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相关举措,及时协调解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作用,发改部门要优先包装、上报争取文化旅游产业项目;交通部门要努力改善交通状况,积极为旅游景点铺路架桥,创造便利的交通条件,修建的公路、铁路和机场要尽是靠近或经过旅游景区,以缩短旅游路途行程;建设部门要把文化旅游建筑项目纳入城乡整体发展规划,要把文化特色突出的建设项目安排在繁华街区、城镇黄金地段,提高其经济、社会效益;文化部门要加大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对文化产品的挖掘、包装,旅游部门要加强旅游市场的管理、规范;供销部门要畅通文化产品的流通渠道;商贸部门要加大民族特色产品的开发、推广。总之,要尽快在全盟形成一种政府政策性引导拉动、各部门配合推动、社会力量多元化参与投入的文化旅游产业大格局。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