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小学阅读教学学法指导_小学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小学阅读教学学法指导_小学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发布时间:2019-07-04 04:12:20 影响了:

  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学生如何学,这个“学”,不仅是“学识”,同时也更体现为一种学的方法和能力。因此,我们将学法指导尽力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凭借教材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凭借教师的教法来掌握知识,学会一定的方法。
  一、学法指导在阅读教学中的价值
  显然,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他们的阅读活动只能通过他们自己的阅读实践去完成,因为别人谁也代替不了。因此,教师优化阅读方法的指导,就如同是交给学生打开语文阅读大门的钥匙。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
  阅读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掌握了科学的阅读方法,阅读的主动性就会增强。同时,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运用学习方法,就会逐步使学法由知识变成学生的阅读行为方式。日复一日地训练,逐步迁移内化,便形成了阅读能力。这一点正是优生和后进生在阅读方面的存在的差异。有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一般方法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经常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这样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良好的阅读技能。
  (一)根据作品的文体特征抓住阅读的重点
  如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倾向,并在审美层次上对作品中人物形象及塑造方法、情节结构、语言表达等做出自己的判断;阅读哲学、美学、政治、历史等人文科学作品,要领会作品中作者的观点和内容要点,学习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阅读科技作品,要理解科学的观点、依据和结论,汲取作品所体现的科学态度、方法,以及探索精神等。
  (二)从文章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感受思想和感情的能力
  文章总是表现某种思想或某种感情,这种思想或感情更多的时候是从细微处表现出来的,有时是一个动作,有时是刹那间的心理活动,有时是一个颇为奇特的用词,并且这样的表现恰恰是最真实的,最贴近文章的主旨的。比如,把握鲁迅先生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少年鲁迅对阿长感情深化发展过程,就必须抓住阿长的行为、动作、语言等描写,特别是文章的最后一段话,最能体现鲁迅的感情。
  (三)结合作者的总体情况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能力
  文章的产生必然无法超越作者的思想、人生观等诸多因素,尽管它可以超越历史,但它也总要受到时代的影响。因此,把握文本,必然将作者与历史和时代相结合,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更深层次的内涵。
  三、培养习惯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就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语文阅读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我认为,阅读教学中应主要培养学生的以下几种良好习惯:
  (一)按文章顺序阅读的习惯
  我们学习一篇文章,一般都需经过从阅读到领悟的过程,其中包括感知、理解、鉴赏等几个关键的环节。在各环节之间有序排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反映了阅读能力的层次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平时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有序阅读的习惯。如教学《驿路梨花》时,首先应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写了什么,教师可布置以下预习题进行引导:(1)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还刻画了哪些人?(2)课题为何取名“驿路梨花”?(3)故事情节怎样?(4)找出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的语句或段落,并体会它们对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的作用。这样有计划、有重点地布置预习题,让学生熟悉、感知教材,抓住重点,认真细致地加以分析综合,理解怎样写。
  (二)经常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勤查词典的习惯,不望文生义,不凭想当然,也不依赖别人。另外,根据实际情况,还应及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其他工具书,如《古汉语字典》《现代散文鉴赏辞典》等,并传授一些查阅图书资料的知识和方法。这样,日积月累,久而久之,学生既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增长了许多知识。
  (三)引导学生积极发问的习惯
  从心理学观点看,“问题即思维”,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深刻,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因而是否善于就课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检验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尺之一。笔者在阅读教学中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教学《闲情记趣》时,在预习的基础上,要求每位学生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谁提出问题最多,就给谁表扬鼓励。学生先后提出:(1)沈复为什么要写着些小事?(2)为何作者要“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3)作者得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4)作者在观察二虫争斗时为何会被癞虾蟆吓到?……这样课堂气氛热烈,思维活跃,学生发问,师生商讨,对课文的理解由浅入深。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