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茶水发炎”闹剧重演说明了什么 茶水发炎事件
 

“茶水发炎”闹剧重演说明了什么 茶水发炎事件

发布时间:2019-07-09 03:52:54 影响了:

  批评要出以公心和善意,是建设性的,绝不能图一时之快,甚至为了吸引眼球,不顾效果。  五年前曾发生过的“茶水发炎”事件,最近又再次出现。这不能不引发对某些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思考。
  7月29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透露,记者在石家庄男科医院博大医院尿检时,故意做了点文章,送检的样品并不是尿液,而是一小杯绿茶。尿检报告表明,小便里面有白细胞,有细菌、霉菌、杂菌、淋球菌,记者也因此被说成重度肾虚、前列腺炎、附睾炎等。
  2007年,就有记者为了揭露无良医生导演过“茶水发炎”事件。他乔装成患者,用茶水冒充尿液,到杭州10家医院化验,其中6家检出阳性。这件事引起医疗界和一些媒体的激烈争论。起初媒体占上风,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许多媒体载文,纷纷指责医院和医生,但是全国92家三甲医院联合以实验得出结论:茶水当成尿液检验,九成化验单呈假阳性,从而说明问题并非出自医院,而是出自少数媒体的“大胆创意”。在确凿证据面前,最终这些媒体败下阵来。人民日报也来了个180度转弯,发表题为《“茶水发炎”与媒体责任》的时评,指出:“媒体记者假扮患者、伪造病史的‘游戏’,不仅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也干扰了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严肃性。”
  可是,我们的个别记者似乎记性太差。居然在五年之后又导演了同样的闹剧。这是否说明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任重道远?
  这次“茶水发炎”事件再出江湖,记者把自己装成患者,用近似**的手段,去证明医院和医生“过度治疗”、“高额收费”,这种故意设圈套的“钓鱼式”手段,违背了职业道德,也达不到“高尚”的目的。世界不少国家都有相关文件,规定记者要严守道德规范,不搞欺骗式采访。美国普利策奖的评委指出:“报纸本身获取新闻时不诚实,怎能为诚实和尊严而奋斗?”CNN有线电视新闻网规定了采用非常规手段采访的严格条件,俄罗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规定:“在从事新闻工作中,新闻工作者不得采用不合法和卑鄙的方式获取信息。”在这次“茶水发炎”事件中,记者并不是不能采取正常手段获取事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先到其他可信的医院,化验尿液,其实那位记者已经这样做了,再拿尿液到这家男科医院化验,从比较中看是否存在问题。五年前的那次事件,如果还可以用记者缺少常识、不够严谨解释的话,那么,这次故伎重演,就难以用同样的理由辩解了。
  当前,我国医疗界确实有许多弊端,特别是不少民营医院存在欺诈行为,引起公众不满。记者负有舆论监督的责任,应当选择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事例,进行批评揭露,促进他们改弦更张。这种批评要出以公心和善意,是建设性的,绝不能图一时之快,甚至为了吸引眼球,不顾效果。在医患关系已经比较紧张的情况下,类似“茶水发炎”这种闹剧,只能给医疗界抹黑,并进一步加剧医患矛盾。
  “茶水发炎”,从采访方法看,属新闻暗访。批评制造“茶水发炎”事件,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新闻暗访。新闻暗访,是记者隐瞒身份、目的,通过秘密手段获取新闻事实的一种必要的调查手段。我国相当长一段时间,是不允许暗访的(至今仍有争论)。这些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闻观念更新,暗访也常被使用,而且有不少成功的例子,例如关于揭露地沟油、黑矿主“封口费”的报道等。南京“冠生园”用陈馅做月饼的事实,是记者隐瞒身份,暗暗蹲守了一年时间,才获取的,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可以说,没有新闻暗访,就没有许多重要的舆论监督报道。但是,暗访是在正常访问无法得到真实情况下采取的采访方式,不能随意采用。时隔五年之后再现“茶水发炎”闹剧,除了反映新闻职业道德的失范,还说明某些媒体和记者对什么是暗访,什么是介入式暗访,在什么情况下才能采用暗访手段,以及暗访中应注意之点这些问题,不甚了了。
  媒体的公信力,是其核心竞争力。放弃舆论监督的责任,会影响公信力;同样,采用不恰当的手段搞所谓的“舆论监督”,也会损伤公信力。传媒大亨默多克旗下的英国《世界新闻报》由于身陷“窃听门”丑闻而停刊,默多克的“传媒帝国”因此遭受严重损失,急剧走下坡路,连英国首相卡梅伦都受到牵连。我们曾批评《世界新闻报》滥用新闻自由,难道不应从中汲取一点教训吗?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系教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