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析《送东阳马生序》的说理艺术] 送东阳马生序采用什么说理方式
 

[析《送东阳马生序》的说理艺术] 送东阳马生序采用什么说理方式

发布时间:2019-07-13 03:55:32 影响了:

  明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是长辈对晚辈的临别赠言,此文数百年来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究其原因,不独在于阐述了深刻的道理,更在于它有着相当高明的说理艺术。  本文的特点是:寓理于事,以事明理。文章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采用叙述事实来说服其晚辈。它一开始就按照三个层次逐一深入进行:首先叙述怎样解决读书而无书的矛盾,以获得“遍观群书”的结果。“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这就道出了爱读书与无书可读的矛盾。作者的办法是“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借书阅读并非难事,难在“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但作者却做到了“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借”、“录”、“还”三个字,反映出作者的意志、毅力和信用。像这样的读书精神与品质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既而又怎样去解决求师而无师的矛盾?“既加冠,盖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这写出了求师的困难和矛盾。那作者又持何态度?“尝趋百里之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这就发挥了作者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带着先贤的著作,跑到百里之外的地方,向学术界的前贤们虚心讨教。随后,作者叙述了自己求学的诚心、对待老师的谦恭态度,以及“虽愚卒获有所闻”的结果——由此可见主观能动作用之重要性。
  文章的第三层着重叙述如何处理客观条件与主观精神的关系。一是写自己求学从师之苦,客观条件之差:“行深山巨谷中”,“寒穷冬烈风,大雪浑数尺,足肤皱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住在旅店里,一天只食一顿“无鲜肥滋味之素”;二是写同舍物质生活的优厚:同舍诸生,多为富贵家子弟,他们衣着锦绣,头戴珠宝装饰的帽子,腰系着白玉之环;左偑刀,右香囊,光彩耀人,宛若神仙般。作者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并没因为自己的窘境而消沉乃至放弃读书。他更是“余则蕴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样的思想境界何等之高!最后提出设问,收束全段,再度指出读书要专心致志,成为学习主动者。由此观之,作者虽然主要是在叙述自己求学的经历,但实际上由于作者交代了事由和解决困难与矛盾的做法,自然收到了事毕理出、以事明理的艺术效果。
  本文的说理艺术,还表现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文中运用对比手法明显之处有二:一是自己与同舍诸生的生活条件作比较,借以说明读书成败的肯綮,主要不在条件之优劣,而在于是否用心专一。这样一对比,文章的说服力自然就增强了。二是以自己与太学生作比较全面的对比:“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师不未余成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的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从这几行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与太学生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作者读书求学有冻馁之患,太学生无;作者有奔走之苦,太学生无;作者有求师之难,太学生无;作者有借书抄书之累,太学生无;作者是逆境成才,天才闻名,太学生身居顺境而“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这一正一反的鲜明对照,使文章更有了很强的说服力。
  《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在语言运用和典型事例的选择上也具有说理的艺术性。文章语言表达言简意赅、质朴通畅。比如:在叙写他读书的艰苦历程方面,平易亲切,如话家常。他还善于从亲身经历中精心选取感受最深的事例,让人悟其理、受其益,剪裁精当,主旨突出,说服力强。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