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高中英语泛读_高中英语泛读教学缺位及其对策
 

高中英语泛读_高中英语泛读教学缺位及其对策

发布时间:2019-07-18 03:55:23 影响了:

  [摘 要] 当前高中英语泛读教学存在的缺位现象已影响着高中英语教学质量和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因此,改变高中英语泛读教学的缺位现象是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教师应给泛读教学一个恰当的定位,同时保证教学课时,以完成《阅读训练》教材为基础,努力扩大学生阅读量。
  [关键词]高中英语;泛读教学;缺位现象
  高中英语泛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就笔者掌握的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校高中英语泛读教学存在着缺位现象,高中英语教学未将泛读教学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作为高中英语泛读教学配套的《阅读训练》教材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高中英语教学总体上靠讲授学生课本、外加各种练习题或模拟题方式进行。这种缺位现象使高中学生英语语言输入量严重不足,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速度较慢,语言运用能力差。
  一、重视高中英语泛读教学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纵观近几年的英语高考卷,不难看出,加大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是高考试题的一个主要趋势和特点,新大纲也对课外阅读量提出了具体要求。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评价方式在不断改进,由测试语言知识向测试语言能力方向发展。因此,重精读、轻泛读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它不仅直接影响学生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而且会影响日后进一步的学习与提高,甚至影响到学生参加工作后英语的实际运用。
  二、重视高中英语泛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内在要求
  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现行高级中学英语教科书,总的目的是给师生提供必要的教学材料,以达到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这套教材的设计反映了这一教学目的与大纲要求。这套教材由学生课本、听力训练、阅读训练及练习册(附在学生课本中)组成。
  三、改变高中英语泛读教学缺位现象的思考与对策
  笔者认为,高中英语泛读教学之所以存在缺位现象,首先是教师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精、泛读之间的关系及泛读教学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其次是学校领导不重视,教学管理部门监督力度不够;再次是学生由于繁重的课业负担,只顾应付各种练习题、模拟题而忽视泛读学习。所以,高中英语泛读普遍存在的这种不正常的缺位现象应引起高中英语教师的足够重视。
  1.明确目标恰当定位
  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泛读教学目的,突出泛读教学多、快、广的特点,充分利用《阅读训练》教材,教学方法应适合泛读教学的要求,着重学生的独立阅读,注意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加快教学进度,对语法不做过细的要求,鼓励学生在完成每一学期《阅读训练》教材的基础上扩大阅读。
  2.合理安排课时
  高中英语教学每周开设一节泛读课是可行的,一般在每个单元的第5节课上使用,应分散安排,不宜集中。
  3.选好泛读材料
  在认识到位、课时保证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泛读材料就成为泛读教学成功的关键,而《阅读训练》为教师开展泛读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它具有以下特点:具有足够的语言输人量,据统计,三年6册《阅读训练》教材的阅读总字数可达到50万上下;具有可理解性,《阅读训练》语言、话题内容与学生课本一致,难度略低于课文;每篇阅读材料长度为300~500个词,生词率不超过3%。
  4.循序渐进方法灵活
  泛读教学可分为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首先在教师指导下实施课内阅读,在完成《阅读训练》教材的基础上,再扩大到课外阅读;泛读教学应从高一到高三不间断,教师可分三个阶段进行:高一年级阶段,学生刚从初中进人高中,教师应注意初、高中英语知识的衔接,引导学生把精读课中学生所学知识返用到泛读课上,向学生介绍阅读技巧,利用阅读教材中的限时阅读材料加强学生阅读速度训练;高二年级阶段,学生经过一年的英语学习与训练,词汇量大大增加,掌握了一些阅读技能,阅读速度比以前加快了,基本上养成了一些较好的阅读习惯,有了一定的阅读兴趣,但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这一阶段还要进一步加大阅读量,除完成《阅读训练》材料外,逐渐增加课外阅读,教师还可选择一些有关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的材料;高三年级阶段,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词汇量加大,阅读速度大大加快,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有较强的阅读欲望,除完成《阅读训练》外,教师应鼓励学生进一步加大课外阅读,同时继续加大命题话题、命题作文的练习,逐步加大训练的难度强度。
  只要教师意识到高中英语泛读教学的缺位现象带来的后果,更新观念,认识到位,措施得力,通过在教学中增加泛读教学,加大英语语言输入量,必然会逐渐改变英语教学中长期形成的“耗时低效”状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编辑 周正旺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