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矣_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矣_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发布时间:2019-07-18 03:57:58 影响了: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扰,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寻扁舟。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你的文章就像蓬莱宫中储藏的仙文一样高深渊博,同时还兼具建安文学的风骨。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飘逸豪放。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然而每当想起人生的际遇,就忧从中来,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猛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排遣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归隐江湖。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宣城与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共88字,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诗中蕴涵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结合。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
  送别诗中典型的意象
  杨柳、杨花或柳絮
  古人用杨柳、杨花或柳絮表达离愁别绪,好友送别。《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所出现的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由于“柳”、“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人就把“灞陵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以“杨柳”表达与恋人分别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郑谷的《柳》“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若春风”,更是以柳絮表达离别之情。
  春草
  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如《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前半写草,暗寓送别;后半写别,不离春草。使“春草”和“别情”相联系。开头实写,结尾转为虚拟。以古原上离离的春草形象,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以碧草连天,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水
  古诗中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情谊。再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连绵不断。
  春色
  王维在《送沈子福归江东》中对朋友相思的比喻更有意思。“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比作遮挡不住的江南江北的春色,想像非常新鲜,化抽象的感情为具体的意象。春草、水、春色都是具体的意象,作者以此来表达具体的情感,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更形象地表达离别之情,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宋丹丹说:“你要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就是此道理。
  送别之地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送别,此后也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如“长亭”,它是陆上的送别之地。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可见,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地。既然有陆上的送别之地,就有水边的送别之所,如“南浦”。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除此,还有谢亭、西楼等,都是著名的送别之地。
  以上几种意象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见到这些意象,就有可能表达一种送别之情。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李叔同(1880-1942),法号弘一。他多才多艺,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既是一代高僧,又是才华横溢的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和戏剧活动家。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以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大师。《送别》写于1905年,是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所作。全词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情景:夕阳下,群山相连,碧草茵茵,一望无际;近处,长亭、古道,晚风轻拂,杨柳依依,送别的竖笛哀婉幽怨。一对知心朋友分别在即,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双方都有无限的感伤。他们端起酒杯,想借酒尽最后的一点欢娱。酒醉梦别,彼此在记忆中留下那“晚风拂柳”、“夕阳在山”的难忘一幕!
  
  你读过这些送别诗吗?
  送友人
  (唐)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送灵澈上人
  (唐)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
  (唐)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山中相送
  (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送李端
  (唐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唐 )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送柴侍御
  (唐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多情自古伤离别”,人间“生离死别”是一个永远写不完的题目!“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别是一番”的“滋味”,在中国诗坛上,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历来受到人们的传咏。送别诗无论是叙友谊,还是叹离别;无论是记别,还是抒情,都不仅与诗人的个性特征有关,而且与时代精神密切相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分离的凄迷,“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是对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是对别离的伤感,“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是别离时的苦闷……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送别曲中,“离情别怨”是永恒的旋律。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