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从敦煌书仪看中国中古社会 敦煌教仪
 

从敦煌书仪看中国中古社会 敦煌教仪

发布时间:2018-12-27 04:20:42 影响了:

  [摘要]书仪作为古代应用文的范本,从形式和内容上体现着传统礼制的各项规范和要求,是一个时代社会风貌的反映。敦煌遗书中的书仪写本为我们了解中古社会的面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书仪 ;礼制;中古社会
  [中图分类号]K8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2-0041-02
  
  中国人自古十分重视礼的作用,认为一切皆有法度,一切都应由礼来主导。因此,历代中央政府都不断强调礼,并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不断修订和加强礼,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庙堂之礼”。①民间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有礼仪,但民间礼仪历来不如正统的庙堂之礼受到学者的重视,同时,与民间礼仪相关的文献资料也比较少,在这些为数不多的资料中,敦煌书仪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所谓书仪,就是书的仪则,即写信的范本。《汉书•游侠传》中记载:“陈遵善于文辞、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去以为荣。”这说明汉以前人们就有收藏书信佳作的习惯,其目的就是欣赏和摹仿。②人们对于书信的格式有了一定的要求,也就逐渐形成了后来的书仪。但书仪的真正作用却远不止是信件范本那么单一。以敦煌书仪为例,它通过记载各类书信格式和婚丧嫁娶、亲朋往还、官场酬应等详细内容,向人们展示了由朝廷到民间不同层次、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从而清晰地反映了中古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文心理的变化。③
  
  一、书仪的分类
  
  (一)仪注型
  仪注型是着重表现文体格式,以此来体现“三礼”的封建礼仪规范的一类作品。在敦煌遗书中,仪注型的书仪写本有40多卷,如杜友晋的《吉凶书仪》、《书仪镜》、《新定书仪镜》,郑余庆的《大唐新定吉凶书仪》,张敖之的《新集吉凶书仪》、《新集诸家九族尊卑书仪》。这一类作品大多体制浩大、内容繁富,它们有的以五伦纲常作为内在体系,有的以吉凶事务进行构建。文体格式因不同的社会阶层而有区别,又因不同的社会交际内容和事由有所不同。而且这种分类标准也应用到了诸如封题函样、面礼口辞以及车舆服饰、年节制度等外在形式上。这类作品以彰显封建礼制为目的,其范文紧扣典章礼仪的要求,虽然有形式呆板,文字晦涩乏味之弊,但却因形式上整齐有序、庄重得体,将一系列的礼节仪式形象地表现出来,使文体与礼制互为表里,有机结合,因而这一类作品比一般的纯文学作品更有实用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研究当时应用文体特征的途径。
  (二)专题书仪
  专题书仪是指一些在形制上继承魏晋时期的《月仪》,并根据实际需要和用途进行改变从而在事用上更加集中专一的作品。在敦煌遗书中,此类作品存有70多卷,可细分为三个类别。
  1.朋友书仪
  朋友书仪的前身是魏晋时期的月仪,月仪以月为篇,描写不同时节景致,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之情。敦煌的《朋友书仪》(S•6180)就是如此。以如二月的往返书信为例:
  
  分颜两地,独凄怆于边城;二处悬心,每咨嗟于外邑。月流光于蓬径,万里相思;星散彩于蒿蓬,千山起恨。且兰山四月,由结冷而霜飞,灵武三春,地乏桃花之色。蒲关柳媚,跃鲤蓬辉。蜂歌绕翠叶之欢,蝶舞戏红芳之乐。愁人对此,倍更相思;远念朋友,何时可忘。想上官登春台而执卷,望夜月而题篇。含璋每寿于陈思,怀藻岂殊于颜子。追朋就酌,岂忆愁人;择侣言谈,谁思远客。某乙离家弃梓,远役边州,别于�榆,远赴碛石。荒庭独叹,收泪思朋,草堂孤嗟,行啼忆友。今回去次,略附寸书,书若至宾,愿知委曲。
  答书:岁暮将终,青阳应节,和风动纳,丽景光辉。加以翠柳舒鳞,低桃结绿,想俊遨游而缘地,从赏嘉宾。酌柱醑以申心,玩琴书而写志。每念披叙,聚会无因,谨遣数行,希垂一字。
  
  在内容上,朋友书仪较仪注型书仪范文更加丰满生动,它结合不同月份的不同景致,借景抒情,表达的情感真挚浓厚,景物描写细致入微,足以与此类题材的诗文相媲美,有不可低估的文学价值。
  2.佛教书仪
  释门文范主要是指与佛教有关的书仪。此类书仪写本在敦煌遗书中情况较朋友书仪更为复杂,分类更细,且子目更加繁杂,大多是以事由作为分类标准,例如有用于日常宗教活动仪式的《礼佛文式》、《受戒文范》,有用于宣讲教义、唱赞人物的《释门颂语书仪》,有用以表达佛徒特殊情感体验的《祭文范例》等。这类范文虽范围狭窄,只限于佛教内容,但其文笔绮丽、语言华美,有很强的文学性,且能反映当时敦煌地区的佛教情况,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3.官场书仪
  官场书仪即表状笺启书仪类书仪,这部分内容有不同的名称,如P•3723称《记室备要》,而P•4092和S•5623为同一内容的《新集杂别纸》。此类书仪为行政公文往来及官场答贺之用,作品虽多是官方话语,比较枯燥,但有的也内容充实,记实性强,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二、书仪的变化
  
  (一)内容的变化
  作为封建礼制在形式上的体现,书仪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密不可分,因此,书仪的变化反映着一个时代的变化。如吉凶书仪是南北朝时世家大族的产物,而从敦煌书仪中发现,自唐到晚唐五代,吉凶书仪在以前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已有了数十种,分类更加细化,内容更加丰富。一件完整的吉凶书仪有关于朝廷、官场和民间三个方面的内容,但三者的比重在不同时期又有区别。如唐早期乃至开元时代的吉凶书仪明显可以看出是以家族的婚丧礼仪为中心。而到了天宝年间,官员往来书疏大量出现,家族吉凶书仪有所减弱。到了元和年间,家族吉凶书仪又被强调,并在原有内容中增加了“门风礼教”一项,以体现大族家规的重要性。而到了大中时代,官场往来的贺官、谢官启状成了主要内容,而且越到晚唐,吉凶书仪内属于官场酬应性质的内容就越多,实用性及地方色彩也越浓厚,这充分说明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的衰弱和藩镇割据的增强。
  (二)种类的变化
  唐人很重视官爵,因此,唐人对于贺官书仪非常看重,特别是下级僚属对上级长官的升迁要表示庆贺,贺书内常用“承加厚命,但多喜慰;相望云霄,攀附何及,唯知叹咏”或是“适往得意,深为慰也。复加恩命,攀仰何阶”之类的词句来表示对升迁者的祝贺以及自己羡慕的心情。答书也照旧要谦让一番,说“忽辱芳问,用慰悬情。自顾不才,叨班荣命,何幸更劳专使,悚愧倍深”或“自顾无才,擢承奖用,叨滥至甚,薄效微班”之类的话语。④由于中央政府日渐衰弱,藩镇割据越来越严重,因此,吉凶书仪中官牍文范因地方官场的实际需要而日益膨胀,与此同时,和朝廷礼制相对应的书仪却日渐萎缩。最终,反映官场生活、围绕藩镇和中央关系、以贺谢长官为主的书仪脱离了传统的吉凶书仪而形成了一种单独的形式――表状笺启书仪。
  (三)写作人群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吉凶书仪大都出自世族之手,唐前期直到中唐时吉凶书仪的作者如卢藏用、杜友晋、郑余庆等也多是旧族士人或中央官僚,但这时地方书仪也开始出现,大中时代《大唐新集吉凶书仪》的作者河西节度使掌书记张敖就是其中的代表。时代相近或更后的晚唐五代书仪,如《晚唐河北地区的吉凶书仪》(P•4050、S•5613等)和五代的《新集书仪》更是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这说明其作者只能是地方官吏,而这一点正是晚唐五代表状笺启书仪的特点。
  书仪作者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旧的门阀制度不断衰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变弱,地方势力和藩镇日益强大,正是导致书仪内容和作者发生转变的原因所在。
  
  三、结语
  
  书仪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因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当今学者可以通过敦煌遗书中书仪写本的产生、发展、变化看到中古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转变,从而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研究这段历史。
  
  [注释]
  ①吴丽娱:《中古书仪的的型制变迁与社会转型》,《史学月刊》,2005年第5期。
  ②周绍良、颜廷亮:《敦煌文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③杜琪:《书仪缘起蠡测及敦煌书仪概说》,《社科纵横》,2002年第6期。
  ④吴丽娱:《敦煌书仪中的贺官》,《文史知识》,2003年第5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