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你是无意穿堂风 偏偏孤倨引山洪 穿堂风
 

你是无意穿堂风 偏偏孤倨引山洪 穿堂风

发布时间:2018-12-28 04:21:47 影响了:

  说起江南的老弄堂,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于是,条条原本默默无闻、或曲或直的灰白不弄,便有了一份扑朔迷离的情感。与此同时,江南也因此而多了一份悠长而又浪漫的表情。
  江南弄堂一般都很狭窄、幽长,再加上弄堂两侧高墙的遮挡,因此弄堂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一只深锁在江南烟雨中的洞箫。冬去春来,寂寞芬芳,忧愁彷徨以及旧梦与往事,似乎是它恒久不变的主旋律。所谓“宅弄深处,曲径通幽,不知深几许,行至尽头,豁然开朗,别有新洞天。”说的其实只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对生活在弄堂内的人来说就是他们最普通的生存空间,但对整个江南文化来讲,却是最根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可以这么说,弄堂就是江南的命脉。从高空俯瞰这些间隔交错在现代建筑与老宅之间的弄堂,它就像是条条纵横交织的记忆线条,把江南的昨天、今天都编织在经纬之间。这其中既有最普通的市井生活、故事和传说,也有昔日名人的轶闻趣事,更多的是属于江南的历史文化,以及江南人家的那份难以割舍的精神依托。于是穿行在江南的弄堂之间,便成了种解读江南的最好方式。
  八月的江南,梅雨 过,高温酷暑就如影随形而未了。于是,“避暑”便成为了整个夏天里最流行、曝光率最高的 个词汇。对于许多江南人家来说,那条条或曲折或幽深的老弄堂,就是他们天然的空调机;那阵阵穿堂而来的穿堂风就是最凉爽最舒坦的免费冷气。因此,每当夏天来临之时,特别是骄阳如火或热浪令人窒息的日子,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思念起从家乡老弄堂口吹拂而来的那阵穿堂风。因为那幽深绵长的老弄堂以及穿弄而去的弄堂风,不仅是我童年最清凉的记忆所在,同时也是整个炎夏江南之阴凉所在。
  在我的记忆中,夏日午后的弄堂是最宁静的时候。虽然,弄堂外骄阳似火,热浪滚滚,然而,弄堂内因为有高墙的遮挡,再加上幽深逼仄,不时有穿堂风吹过,弄堂内始终是阴凉阴凉的。只要不下雨,总能看到几个老棋迷围坐在弄堂的一隅,“啪啪”的落子声能借着穿堂风之刀,从弄头直传到弄尾。每当老棋迷为一步悔棋而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也许在弄堂的某个窗户里就会传出一二声很地道的越剧。于是原本在为悔棋而争执的老棋迷们又会为那几声越剧到底是属于徐派还是范派而大眼瞪小眼。但更多的时候,弄堂的下午是在幽婉的二胡声中度过的。因为,有穿堂风,所以,有二胡声飘摇的下午会变得很长很长。对于许多曾在老弄堂内生活过的人,那一阵阵穿堂而去的弄堂风,不仅能驱除高温酷暑,而且还能清静人的心灵,抚慰人的伤痛。因此,即便是在空调冷气普及的今天,在江南许多的古镇上,依然有些许人,把老弄堂作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依托,视老弄堂为最理想的避暑天堂。一把小竹椅,或张凉榻,头顶着一片狭窄的天空,不必追忆,也不需期待,任穿堂风轻拂肌肤身体,穿过心窗,清凉世界便由眼至心了。
  
  江南弄堂之形成
  
  明代祝允明在他的《前闻记》里说:“今人呼屋下小巷为弄。”同时其文还注释说,小巷俗称弄唐。所以弄堂也叫“弄唐”。“唐”这个汉字最早是出现在《诗经》里,它在古代汉语中有多种含义,虽然《尔雅・释宫》给它下了“庙中之路谓之唐。”的定义,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唐”作为“路”的这层意义也就渐渐地消散在了穿弄而去的尘风中了。及至今天,人们似乎已想不起这“唐”字到底与江南的小巷还有什么瓜葛,取而代之的却是另个直隐秘于江南民居内的“堂”。“堂”原来是对房间的称谓,与大路、小巷无甚关系,但在近现代汉语中,它在建筑中的类比性毕竟比“唐”更贴切些,而且又与“唐”谐音,这样“弄唐”也就演变成了“弄堂”。因此弄堂的确切解释应该是:街路的支巷或屋边的陪弄。
  江南多湖泊河道,许多城市、古镇都是因水成市,因水成园,因水成街的。因此,水弄也是江南弄堂中居多的一种形式。水弄、顾名思义,应该是与水有关的。在旧时,船是许多江南人家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为了出入便捷,行舟坐船的人往往会选择 条就近的水弄来停泊,然后,再从水弄行至上街,或去其他的目的地。同时,水弄也是附近人家出行及去河边汲水、浣洗的主要通道。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水弄,江南的弄堂才有了一份似水年华的感觉,才有了一个可以向外呼吸的窗口。于是,在此起彼落的摇橹声中,水弄的功能也逐渐由最初的汲水、浣洗,蜕变成了商贸、运输等多功能的交通枢纽。
  宅弄,是依附在宅院或民居内的次建筑。江南自古多富庶,这其中,既有金门绣户的豪宅第园、高墙朱门的深宅大院,也有灰墙斜坯的普通民居。在江南的文化意识中,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概念,宅屋最直接的解释就是 个“家”字。俗话说“无宅(屋)不成家”。有了宅屋,人才能安定下来,才能安居乐业。因此,在江南,许多人生奔波劳累,就是为了买地建屋盖宅修院。所谓“宅深弄长”,宅院深了,与之相依的弄堂也自然而然地被延伸了。而宅院内也因为院宅的进深层次,平添出了许多的内宅弄或陪弄。在江南,大户人家的宅园一般分三进或五进,或甚至六七进,一家几十或上百人全住在一个院子了,内进外出,均有宅弄相连。“雨天不湿鞋,照样走人家。”就是江南的宅弄的写照。内宅弄,顾名思义,是建筑在内宅里的,它往往是连接厅、堂、园及天井的交通主干线。在旧时,女人与下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故而,隐秘在宅院里的陪弄,又称之为避弄(取回避之意),是专门供女眷和下人行走的。一主一次,一明一暗,一条短短的宅内,折射出的却是封建社会伦理宗法的个缩影。
  连街弄一般是指两条平行且与街道连通的弄。它就像大河的支流般,不管是静谧幽深的,还是曲折迂回的,连街弄的主要目的就是融入社会、出入街市。“以暗为安”是江南人家为人处世所奉行的一个理念。尽管,大户人家之间的公用弄堂,偶尔也会有宽敞明亮的,但 般的连街弄都是比较昏暗、潮湿的,且弄墙上也很少开窗户,最常见的就是在弄堂墙挖几个安放照明灯具之用的小洞。
  虽然,在结构和形状上看,江南的弄堂无论是水弄,还是宅弄抑或连街弄,大多十分相似,但仔细品味,这些看似相近相似的弄堂在它们的最深层处却有着天壤之别的差距。这种区别并非是在弄堂建筑的构造或本体上,而是在于居住生活在弄堂内的人的文化层次、社会背景等因素。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的弄堂载体,因居住人的不同,往往会演绎出不,司的生活内涵与人生轨迹。因此,可以说一条弄堂、就是一个小社会,就是种社会形态、区域文化、历史文化背景的浓缩。那么,这一条条或明或暗,或宽或窄,或曲或直的老弄堂,到底有多少故事、有多少传说、出了多少个名人、留下了多少的记忆,唯有亲自走进这些湿滑阴暗的弄堂;踩踏在那些“咔吱、咔吱”作响目。四周攀满青耸的青石板上;过眼一番岁月残留在弄堂两侧灰墙上的沧桑;扣扣斑驳在每一扇木门上的铜环、铁锁,那样你才会明白什么叫弄堂,什么才是江南的弄堂。   
  弄堂的名称就是一种文化
  
  在江南一直有一种说法:什么样的人住什么弄堂,什么样的弄堂里走出什么样的人。虽然此话有些夸大,但从另一方面却反映出了弄堂――这个江南所特有的载体的产生,与当地的人文历史、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可以从每一条弄堂的名称中得到一些印证。
  在江南古镇,弄堂的名称花样百出、应有尽有,极富民间色彩,但无论怎样变化、弄堂名称的来源却始终固定在家族姓氏、商贸的具体内容、历史事件、民间传说、名人的名字、人民祈求吉祥如意的愿望、弄堂周边建筑物的特点,以及弄堂本身的构造特色的范围内。如古镇同里的尤家弄与西塘的叶家弄就是因为当时居住着家尤姓的大户和叶姓的家族而得名的。
  杭州的皮市巷弄、硖石镇的菜市弄只因为是专门买卖皮货和蔬菜而命名的。在菜市弄的顶端,便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故居――眉轩。位于上海高安路18弄内的大亨弄堂,就是因为坐落着“面粉大王”、“纺织大王”荣德生的豪宅而得名的。四明 (上海)弄堂内,曾居住过近代著名思想家章炳麟,诗人徐志摩、画家陆小曼,电影演员胡蝶等14位名人,因此,被称之为明星之弄,也算是名副其实了。而狡黠之弄(上海愚园路749弄内),走出来的人物,必然是狡黠、歹毒之人,臭名昭著的汪伪七十六号特工总部头子李士群、大汉奸周佛海、汪伪的头号人物特工总部打手吴四宝,均居于此。洗粉兜弄,是在南浔古镇的百间楼河东边的一条小弄。传说战国时范蠡曾带领西施等美人在此河边洗脸,故得此名。
  在江南的弄堂中,以名人姓名或姓氏命名的,大多非常有历史纪念意义。如位于苏州阊门下塘的文丞相弄。弄内有文山寺、潮音禅寺,皆为纪念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而设,所以称文丞相弄。据说,他任平江(苏州)知府时,曾经居住在这里。虽然如今故人已逝,但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英雄气概,却与幽长小弄样,长驻在了姑苏百姓的心府里。
  在所有弄堂中,以吉祥如意之名命名的弄堂最多。这在江南随处可见。什么众安弄、太平弄、同泰弄、福多弄、和合弄、朝阳弄等等,几乎每个城市、乡镇都有类似的弄堂名。
  
  弄堂里的美好时光
  
  前几年,为了写一篇有关江南弄堂的论文,整整大半年的时间,我 直在江南的老弄堂内穿梭着。六月正值江南的梅雨季节。潮闷的空气,淅沥不止的梅雨,让整个江南沉浸在了一片灰蒙之中。当我在北丽桥(浙江嘉兴)的一家小吃店与曹大爷相遇时,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荷花堤这带的老弄堂都快要消失完了。”说完,他就把一本画册递给了我。这是一本由他画的弄堂市井图、画中的弄堂曲折、绵延,就像是段割不断理还乱的记忆。“每每看到一条条耳熟能详的弄堂从我的眼皮底下消失的时候,我真的很痛心……”曹大爷点上了一支香烟,仿佛唯有在袅袅而起的轻烟中,他的思绪才能沉浸到曾经烟雨蒙蒙的老弄堂中去。
  曹大爷说,他家祖辈几代,一直住在江南,自19世纪40年代始,就一直住在嘉兴城西北老弄堂内、在旧时,嘉兴荷花堤一带,弄堂纵横交错,老宅、庭院、民居、店铺鳞次栉比,小商小贩成群。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出现在弄堂上空的时候,人们便忙碌了起来。因为都是老宅,没有卫生设施,因此倒马桶的“哗啦”声与人们踩踏在石板上的“咔哄”声、咳嗽声、洗漱声,夹杂着喧软的话语以及小贩的叫卖声,便汇成了一曲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交响曲。八点钟一过,一切又归于平静。如果是冬天或早春,这时,弄堂里的老年男人们便会端着椅子和茶壶陆续地出现在能晒到太阳的地方,或聊聊天,或谈谈山海经。而老太太们和闲在家的妇女们,这时就会找个有阳光的地方拉上根塑料绳,然后把一家人的被子、褥子统统拿出来晒在上面。阳光一照,再经风吹,樟脑香与新洗的衣服中洗衣粉味道,便会在老人嘴边的烟斗上乱蹿。弄堂口只要有叫卖声,抱有共同兴趣的主妇们就会应声而出,或对小赈的货物评头论足,或讨价还价,而那些多管闲事的老太太们也趁机大咬耳朵,什么东家的媳妇西家的小子了等等,“叽叽喳喳”之声就像每天清晨出现在飞檐或马头墙上的席雀声,没完没了。对此情景,那些在阳光下聊天、喝茶或看报的老爷子们、只能用“哼、哼”来表示他们的不满。这时,只要有人说声“十点了。”那么不管是在讨价还价的,还是在说东家长西家短的主妇们,都会迫不及待地扭转过身,急匆匆地往自家厨房去。不用 会儿的工夫,饭香、油烟昧便会从弄堂甲的每一个窗口飘溢而出。
  当最后一缕炊烟消失在弄堂尽头的时候,电就是弄堂最热闹的时候,放学回家的孩子们,下班的男女,以及趁机来推销他们手中剩余物品的小贩们便纷纷涌向弄堂。时间、冷落了一下午的弄堂又变得喧闹起来了。如果是夏人、那么那些习惯在弄堂里吃饭的人就干脆把饭桌摆在了弄堂里,一边吃着喝着聊着,一边享受着弄堂所特有的那份凉爽。尽管经常有李家菜跑到了张家的饭桌上,而张家的老酒倒进赵家的酒杯里的事发生,但彼此间从来不斤斤计较。这就是弄堂特有的随意、融洽和友善……曹大爷的香烟是根接着根,尽管我无法揣摩出老人目光中到底有多少是追忆多少是叹息或憧憬,但他的眼神却分明在告诉我,昨天不再,弄堂老了他也老了。一个典型的江南老人,八十多年的记忆,到最后浓缩成的就是条条令他刻骨铭心的老弄堂。对于一个在弄堂内生活了八十多年的江南老人来说,老弄堂消失的不仅是他生活的一个空间和建筑形式,真正消失的其实还有许多其他的东西、如街坊邻里的那种守望相助的生活习惯,以及在这空间中的那份暖暖的生活情趣。
  
  老弄堂――江南抹不去的一个胎记
  
  如果说江南老弄堂延伸的是一份昨天的记忆的话,那么当一条条老弄堂从人们视线由消失殆尽时,一个没有昨天记忆及历史印迹的江南,凭什么来求发展谋未来呢?许多时候,忘却与铭刻就在念之间,然而,当这份属于昨天的记忆――弄堂、已被深深地烙上,“江南”这个胎记的时候,再忘却就意味是背叛与出卖自己。
  前几年,老家的同学打电话给我,说位于永年路149弄的巴金旧居要拆了,可我是否有兴趣把那些珍贵的资料摄入到镜头里去。某个黄昏,当我赶到永年路时,夕阳已经下山。沐浴在夕阳余辉中的老弄堂内,一片沧桑,浮泛而起的光泽就像弄堂某个春日中的个梦晕,迷离的只是生活在弄堂外的人们对弄堂的份憧憬和美好的回忆。当弄内的居民告之老弄堂及周边的老房子即将被拆除时,一种难以遏止的失落感在我的心头由然生起。与此同时,在新天地,一个叫做陈逸飞的画家,却在巴金旧居不远的地方开始了他修建弄堂的创作。我之所以把他这一举动称之为创作,是因为原本的弄堂是 种生活的空间,是种生活方式的载体,它是因生活所需自然而然地孕育而成的,其宽、其长都没有什么规划。一切因地制宜,随意延伸。有人说陈逸飞所创造出来的弄堂重现了弄堂的风光韵味。但我却认为,真正的弄堂风光韵味不应该是弄堂的本体,而应该是生活在弄堂内的人家或人们的日常生活,而这些却是任何人也创造不出来的。
  随着近几年江南水乡古镇热的兴起,弄堂、老宅、小桥流水、廊棚等都成为了水乡古镇面向游客或市场的一种标志性品牌。一些原本被拆了的弄堂又被重新包装,没有了生活气氛和生存愿望的弄堂,最初的那份生存意思和建筑形式已荡然无存了,剩下的就是一份观光旅游的目的和它的商业利用价值了。有人说江南的城乡要发展要走出那份狭窄的地方意识,就必须拆除弄堂,而又有人说,保护弄堂的价值远远超出保留其物质外壳的意义,它更大的价值在于,通过保留居民的生活居住方式,来流传一份历史文化和真正的江南韵味。但不管保留还是拆除,江南的城乡发展,首先必须建立在一个规划性、长远性以及有次序性的基础上,既要有发展的目光,又要有历史及文化的识辩能力,既不能让历史成为未来的包袱,也不能让未来失去历史的基础。
  老弄堂,作为江南人最普通的一个生活空间,承载着的不仅仅是千百年的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与整个江南历史文化相融的血脉的延伸。建筑的形式与类型并不是最重要的。最最重要的,应该是生活在弄堂内的那些普通人家,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因此,保护了老弄堂,就是保护了江南的命脉,就是保护好了江南人最朴实的灵魂。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