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天津]天津地铁
 

[天津]天津地铁

发布时间:2018-12-29 04:00:00 影响了:

  天津卫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州,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一百年前。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振聋发聩!
  
  现在。倘若把伊利看成翩翩少年,那么你一定会时时听到他自信的宣言:有我中国强!
  
  天津卫/饮冰室・梁启超
  
  梁启超与康有为并称“康梁”,戊成变法代表人物。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海外。1912年10月,他结束流亡生活从日本神户乘船回国,抵达天津。打算“总住津,不住京”,并着手在天津寻找居住地。
  1913年底,梁启超在意租界买到一块称心的地皮,遂请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承担设计,在同一院中,先后建起旧楼和新楼两所楼房,南北毗邻。对于融文人与政治家于一身的梁启超来说,新楼“饮冰室”已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文人书斋,而是一个政治符号了。
  饮冰室书斋其实是先有其名,后有其楼。早年,梁启超即以“饮冰子”、“饮冰室主人”笔名发表文章,并在《新民丛报》上开辟《饮冰室诗话》专栏,出版的各类文集也冠以“饮冰室”之名,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1915年夏秋之际,蔡锷将军假就医之名来津,多次亲临梁启超寓所商讨,一时间,这里成了讨袁护国运动策源地。
  在此,梁启超写成《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这篇惊世之作,袁世凯闻讯贿以“二十万元,令勿印行”,遭严词拒绝。此文刊载后一时洛阳纸贵,一连几日报纸一印再印,竟至将此文印成单行本发售。
  在饮冰室,梁启超将自己的学术活动和著述推至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1921年9月,梁启超作为嘉宾,在南开大学即席讲演,不久又在南开创办东方文化学院。随即,欣然应邀在南开讲授“中国历史研究法”课程,后经整理,于1922年以《中国历史研究法》为书名正式出版。
  梁启超无时不关心天下大事,“饮冰室”二楼的会议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当时,这里总能听到各种关于时政的议论。用“身在曹营心在汉”来形容当时的梁启超一点也不为过,因为,他心目中的政治模式在当时的中国还未得以实现,他还想用最后的努力来实现他理想中的“少年中国”。
  梁启超故居位于天津河北区民族路44号;饮冰室位于该路46号。民族路寓所为意式两层砖木结构楼房,主楼为水泥外墙,塑有花饰;书斋“饮冰室”为浅灰色两层洋楼,梁启超后期著述均于此完成。这两所住宅现辟为梁启超纪念馆。
  严修1860年生于天津,为近代著名教育家。主张变革封建科举制度,学习西方新式教育,严修和张伯苓一道建立了南开系列学校,还以极大的精力致力于发展天津教育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资助周恩来留法勤工俭学。1929年3月病逝。被尊为南开学校校父。
  严修故居坐落在和平区重庆道144号。
  
  天津卫/《大公报》
  
  近代天津报业发达,有华北地区新闻中心之称。早在光绪二十八年,袁世凯将北洋官报局迁至狮子林集贤书院,发行清王朝第一家官方报纸――《北洋官报》。
  提起范长江、孟秋江、彭子冈、朱启平、萧乾这些名字,都有个共同的关联点,那就是《大公报》。他们编纂出版的范长江通讯报告集《中国的西北角》,被报人奉为经典之作。
  有人说,旧时的天津是座以码头为文化背景的城市,但正是这个码头,驶进的是普通人,驶出的却是批批杰出的报人。
  
  《大公报》1902年6月17日创刊于天津,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一家报纸。它以“忘我之为大”和“无私之为公”的“大”和“公”字作为报名,这是一个响当当的报名。在旧中国,《大公报》曾出版天津,上海、武汉,重庆,桂林,香港六个版,日总发行量接近20万份,当时,是一个空前的数字。
  中国近代报界,《大公报》素以“敢言”著称。二战时期惟长驻欧洲的中国战地记者,就是《大公报》的萧乾,第一个派记者深入边区,发表系列通讯,向全国公众报道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各方面情况的,也是《大公报》,派出的记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范长江。
  抗战胜利后,《大公报》在天津复刊。1949年天津解放后,《大公报》改名为《进步日报》出版。1949年6月17日,《进步日报》与上海版《大公报》合并重新出版天津《大公报》。1956年10月1日,天津大公报馆迁至北京前门外永安路,出版北京《大公报》。至此,《大公报》在天津出版42年后与这座城市彻底告别。
  《大公报》在天津旧址现保留有两处:1902年创刊时位于法租界的社址,即今哈尔滨道257号,现属天津京剧二团,目前尚有部分建筑遗存;1906年报社迁入日租界旭街,即今和平路169-1号一幢日式小楼,该建筑保存完好,2000年和平路改造时曾进行整修。
  《新天津报》/刘髯公
  刘髯公,曾充当清新军士兵和天津法租界工部局侦探长。1 924年与段松坡、薛月楼合作,创办《新天津报》。为迎合读者趣味,试行“评书上报”,以整版篇幅连载《三侠剑》等长篇评书小说,行销远及东北、西北各地。此后还陆续发行了《新天津晚报》、《新天津晓报》、《文艺报》(三日刊:《新天津画报》(周刊)、《新人月刊》等六种报刊并扩充报社,设立私家电台,办新闻函授学校刘髯公故居位于河北区建国道66号。
  
  天津卫/津门大侠霍元甲
  
  “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每当这首歌的旋律响起时,很多人就会想起津门大侠霍元甲。
  天津在建城之初就是座兵城,尚武之风兴盛,这个风气逐渐传到了民间。天津的市井村镇到处都可以看到习武之人。
  霍元甲出身于武术世家,父亲霍恩第是当地名显一时的“秘宗拳师”,霍元甲自幼苦练武功,练就超群武艺。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霍元甲耳闻目睹了洋鬼子血淋淋的罪行,雪耻之心就此而生。当时正值清末,国运日衰,俄国大力士贝洛尼加和美国拳击好手“杀人王”麦尔逊,先后在天津和上海摆下擂台,侮辱中国人是“东亚病夫”。
  霍元甲挺身而出打擂,打断了麦尔逊的一条右臂,击倒身形健硕的贝洛尼加,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被称为“七世善拳”。
  为了强国强民,霍元甲创办了上海“精武体育会”,打破霍家迷踪拳不外传的戒条,亲授门徒以迷踪拳。他还礼聘各派高手到精武体育会当“教头”,使徒弟们能够集各家所长,练就上乘武功。
  1910年夏天,霍元甲患病不起,生病之前,他曾用一盏茶工夫,击败十个日本柔道高手,大振国威。9月14日,霍元甲与世长辞,年仅42岁。
  霍元甲故居位于南河镇小南河村,霍元甲去世后,最初葬于上海北郊,后迁葬回天津。故居内陈列着霍元甲练武用的兵器、文房四宝以及霍元甲创办的精武会会旗等实物和资料。小南河村 历来习武的风气都很盛,如今该村还开了武术班,许多人就在霍元甲的墓前练武强身。
  
  尽忠报国张自忠
  在天津,张自忠先后有两处故居。一处在河北区金钢桥医院;另一处在和平区成都道60号。两处故居相比,后者保留更为完整,张自忠时任天津市长期间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居住在此。
  张自忠是中国近代赫赫有名的抗日英雄。
  
  1940年5月,张自忠率第三十三集团军在湖北同日军主力激战九昼夜,壮烈殉国。国民党政府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毛泽东亲自为其题词“尽忠报国”。1946年,当时的市政府将天津市海河西岸一段马路命名为“张自忠路”,沿用至今。
  
  天津卫/天津的桥
  
  有人说:一座城市有了水就有了活力,有了桥就有了诗意。天津是一座以“水文化”为依托的城市,桥对于每一个天津人来说,都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
  清雍正八年,天津人口不断增多,贸易的往来使修路架桥成为头等大事。当时的五品官员孟周衍筹集捐款,请人设计建造了天津的第一座桥――盐关浮桥。
  1906年,天津有了有轨电车。因铺设由东浮桥到老龙头火车站的路轨,将东浮桥拆除,改建为永久性的钢梁铁桥,取名“金汤桥”,寓意为固若金汤。
  解放天津的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东西对进在金汤桥会师,所以人们又把金汤桥叫会师桥。金汤桥又成为象征天津市解放的标志性建筑。金钢桥:坐落在中山路南端、横跨海河之上的金钢桥,连接三岔河口两岸,是目前天津市内重要的交通桥梁之一。金钢桥是1903年直隶总督袁世凯为开辟河北的发展而修造的。当时还特聘了英、日两国工程师设计修建。解放桥:建成于1902年,“年龄”和金刚桥相仿。在解放桥还没有建造时,法国要求清政府在海河下游老龙头车站附近(即现在的天津站),修建一座桥梁,当时被称为老龙头桥。由于城市交通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开始筹建新桥。1926年新万国桥建成(即今解放桥),遂将旧桥拆除。旁边一条街上,汇集着各国在华的银行,万国桥的名字也由此演绎。
  
  天津卫/才子法师李叔同
  
  从天津走出去的历史文化名人中,具有世界影响的,首推弘一法师李叔同。
  李叔同出生于天津盐商巨富之一的“桐达李家”,自幼酷爱文学艺术,以擅长书法、绘画、音乐、篆刻闻名,常与严修、王守恂、王襄等津门名士圈中人往来,切磋请益。后来,李叔同又对戏剧艺术产生浓厚兴趣,曾结识孙菊仙、杨小楼、刘永奎等名角学习京剧,遇有义演,常粉墨登场,显露了其在表演艺术上的才能,被誉为“津门才子”。
  
  受时代思潮推动,1898年戊戌变法,李叔同曾有“老大中华,非变法无以图存”等言论,并在一方闲章中公开宣称“南海康君是吾师”。“变法”失败,李被当局怀疑为康梁同党,他便奉母携眷去了上海,时年19岁。
  此后的20年间,李叔同曾先后就学上海南洋公学,留学日本东京美术学校,任教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对中国话剧、美术、音乐等艺术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成为中国近代艺术的先驱者。而作为艺术教育家,李叔同门下涌现了丰子恺、潘天寿、曹聚仁等一大批杰出的文艺人才。
  1918年,李叔同遁入空门,将湮没了800余年的南山律宗好流播弘扬,故被尊为第十一代传人,誉为弘一法师。在书法艺术上,他则创造了结体、运笔、字态等独具一格和法味氤氲的“弘体”,被公认为20世纪中国大书法家之一。
  李叔同在天津有两处故居,其一,在河东地藏庵(今河北区粮店街陆家胡同),是他的出生地。其二,在今河北区粮店后街60号,叫洋书房,前后左右共有四道宅院,这座呈“田”字形的清代建筑,距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
  
  天津卫/《雷雨》《日出》
  
  1910年9月24日,曹禺出生于天津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常随继母看戏。在南开中学,南开大学等天津生活期间,打下了坚实的戏剧创作知识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开始构思《雷雨》。
  曹禺虽然不是“戏剧世家”出身,但是,“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运动影响下的剧作家”。《雷雨》的问世,不仅奠定了曹禺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大师地位,也使我国戏剧进入了雷雨时代,文学巨匠茅盾曾以“当年海上惊雷雨”的诗句,热情称赞30年代话剧《雷雨》公演的盛况。
  就在《雷雨》上演的同时,曹禺已在酝酿《日出》剧本的写作。他那时在天津市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执教,为写《日出》,他在宿舍的墙上,用摁钉一条一条钉着剧中的人物,有时撤去一条,有时又添加一条新人物,而且都注明剧中人的性格特色。
  1936年,曹禺完成了《日出》的创作。《大公报》在授予《日出》“大公报文艺奖”时认为曹禺“对社会的正义,又怀了怎样的热情……他由我们这腐烂的社会层里雕塑出那么些有血有肉的人物,责罚,继之以抚爱,真像是我们这时代突然来了一位摄魂者……”
  曹禺的作品被一遍一遍地搬上话剧舞台,又被一遍一遍地改成过电影、歌剧、舞剧……
  曹禺旧居坐落在河北区民主道23号、25号,曹禺在这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是他艺术生涯的起点,30年代轰动文坛的《雷雨》、《日出》等话剧名作就是在这里酝酿出来的。
  
  天津人艺
  五十多年来,从这里走出了著名编剧周振天、著名作家航鹰、著名演员马超、颜美怡、路希、李起厚、郑天庸等。天津人艺硕果累累,一部《雷雨》久演不衰,令观众荡气回肠,流连忘返;一部《钗头凤》至今证人传颂,扼腕叹息。
  近年涌现的《蛐蛐四爷》《夏天的记忆》《为你喝彩》《望天吼》《日出》《原野》等,更是特色鲜明,好评如潮,享誉大江南北。
  华世奎出生于天津“八大家”之一。“百日维新”后,以省亲为名弃官隐居天津,以清朝遗老自居,自号“北海逸民”,终生不剪辫子,不用民国年号,不再入仕,不再参与政事,惟以诗文、书法自娱。与孟(广慧)、严(修)、赵(元礼)并称为四大家,他手书的“天津劝业场”五字巨匾,被国家定为中华历代名匾之一。
  华世奎故居位于河北区北安道3号。
  
  天津卫/寓公・租界
  
  “寓公”本是一个很古老的名词,是对丢失了爵位或丧失了封地的王公贵族寄居他乡之后的一种别称。到了明清时期,当“寓公”,就成了某些人“隐居”的代名词。民国后,“寓公”还有“寓居外国租界”,当一当“公寓主人”的意思。
  到天津租界地置地当寓公,曾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下野政客们一件颇为时髦的事情,,
  就清朝遗老遗少来说,地位最显赫的莫过于逊帝溥仪。其他贵胄人物如溥仪的父亲载沣、庆亲王载振,以及满汉臣僚载涛、那桐、铁良、荣庆、李淮、张鸣岐、马玉昆乃至太监小德张等等,都在天津筑有安乐窝。
  北洋政府的许多要员,还在台上掌权的时候便在天津安置了私宅,以为退身之路。北洋政 府的五位大总统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和曹锟,在天津租界都有奢华的宅邸。北洋政府时期的32届内阁,有三分之一的总理,如段祺瑞、靳云鹏、唐绍仪、张绍曾、龚心湛、颜惠庆、顾维钧、熊希龄、梁士诒、潘复等,都曾在天津或久居、或暂住,设有公馆。内阁部长一级的人物更是大有人在,名声显赫的如曹汝霖、王揖唐、王克敏、曾毓隽,段芝贵、鲍贵卿、陆锦、刘冠雄、吴毓麟、吴光新……至于下野的督军、督办、巡阅使和省长一类的人物也是多不胜数。
  
  有人曾做过估计,天津租界里的寓公先后不下500人之多,随便拎出来一个,就是军政界的大腕。他们形成了天津社会一种潜在势力,让天津成为了一个酝酿政治风云的“大后台”。
  天津租界始设于1860年,各国列强每发动一次大的侵华战争,天津的租界就增加和扩大一次。至20世纪初,在天津城厢东南的海河两岸,先后设有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俄国、意大利、奥地利和比利时九国租界,成为全中国乃至世界上租界最多的城市。
  建筑规模宏大的金融建筑主要集中在解放北路一带,被称为“东方华尔街”:近代商贸性风貌建筑主要集中在和平路,而中式商贸性风貌建筑主要集中在估衣街、古文化街一带:居住性历史风貌建筑主要集中在河北区“一宫一、建国道一带的原意租界和河西区大营门、下瓦房一带的原德租界,以及和平区五大道风貌区及中心花园附近。
  天津五大道汇聚着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国各式风貌建筑230多幢,名人名宅50余座。
  马场道是五大道地区修筑最早、最宽、最长的马路,19世纪末,英商在佟搂“养牲园”一带修建别墅和赛马场。此后在马场以东修了一条连接英租界墙子河的马场道。并设街心花坛,马场道121号小洋楼,原为英侨学者达文士居住,称“达文士楼”。这座典型的西班牙花园别墅,是五大道上最早的建筑
  其次是睦南道,有风貌建筑74幢、名人故居22处,道路两旁绿树掩映着风格各异的小洋楼,漫步其间,使人感到路、房、树的空间尺度恰到好处睦南道20号为孙殿英旧宅。24号为中国近代外交家颜惠度旧居28号的罗马柱廊意式公馆为天津八大家李善人的后代李叔福旧居。50号为张学良二弟张学酩旧居。
  五大道上还有两座中西合璧的公馆,仍保存完好。
  
  天津卫/石氏家族
  
  由于盐行的专利,粮行的垄断,海船的独占,再加上官商勾结,清朝咸丰年间,天津就出现了一些豪门巨富,号称“八大家”。石家就是“八大家”之一。
  石氏家族久居杨柳青,历时已200多年。从清中叶到民初,其财势号称津西首富。从石万程开始发家到石元仕一代,为石家鼎盛时期。
  清末民初,石氏家族四门之中,仅四门“尊美堂”石元仕一家,就有土地700多顷,地跨静海、武清、文安、霸县、安次、固安等县。另有当铺6处,银号、绸布棉纱庄、酱园、杂货姜厂、煤炭厂等多处工商,金融字号,聚敛着巨额财富。
  石元仕结交官府,洋人,手眼通天。有民谣说:“杨柳青煞气腾腾,无有金銮殿,有瓦屋几层:无有真龙天子,有石元仁应涿;无有保驾的人,有保甲局服从。”
  
  李鸿章接见过一次石元仕,石送礼银1万两。慈禧太后接见石元仕,封给四品卿衔。石元仕之妻是两广总督张之洞的侄女。石与直隶省长曹锐(曹锟之弟)等军政要人来往密切。
  石元仕卒于71岁(1919年),大出殡时,天津警察厅长杨以德为之祭门杠。可见石家之显赫一时。
  估衣街47号为石家大院即“尊美堂”石府宅第,号称是“津西第一宅”,《日出》、《活着》等多部影视剧都曾在这儿取景。现辟为杨柳青民俗博物馆。
  “先有一条街,后有天津卫”估衣街,通常被人们指作是天津的雏形,坐落在繁华的东北角和北大关之间,是天津一条有600余年历史的古老的商业街,这里曾是天津商业的摇篮。
  600年前,估衣街只有估衣铺,伴随着服装商业的兴隆,很多老字号如“九大祥”就在这里落地生根,一些娱乐设施也慢慢添加进来,除了戏院、影院外,泥人张、同升和、盛锡福、乐仁堂、中英大药房、八大成饭馆等都是从这里起家的。
  劝业场被称为天津的“城中之城”、“市中之市”,因该店地处旧法租界,因此开业时曾定名为“法国商场”。
  过去,一、二、三楼的一部分租给各个铺户或贷摊,经营日用百货,四、五、六层是剧院、影院、茶社等游艺场,著名的有“八大天”,即带“天”字的娱乐场所,还有两家相面馆,一家草虫社(专卖蛐蛐、蝈蝈)。
  作为旧中国的华尔街,这里曾经掌控着天津市甚至是中国北方的经济命脉。
  从泰安路到解放桥,之间就是天津最有历史色彩的解放北路金融街。20世纪40年代,天津解放北路就有49家国内外银行,其中12家国内银行的总部设在天津。
  漫步解放路,大街两旁一幢幢造型独特的西洋建筑,形成了一组宏大的建筑群,被誉为近代建筑展览会,如原新华信托储蓄银行、原法国工部局、原大清邮政总局、原东方汇理银行、原华俄道胜银行、原英国怡和洋行等都集中在这条路上。
  始建于1905年,当时以锦州道为界,以北属日租界,名旭街;以南属法租界,名杜领事路。19世纪20年代未,随着天祥、劝业、泰康三大商场,国民、惠中、交通三大旅馆以及渤海大楼、浙江兴业银行等建筑的落成,日益繁荣。
  1946年,这条商业街统称罗斯福路,1953年取“热爱和平”之意更名“和平路”。
  今天的和平路,是一条集购物、观光、餐饮、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商业街。
  
  天津味/相声逗你乐
  
  每个城市都能列举几个自己的大腕,天津最大的腕不是歌星、影星,而是相声演员。马三立无疑是天津地面儿上走出的最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直到今天的郭德纲。
  相声发源于北京,但成熟于天津。天津是相声的“码头城市”,艺人只有在天津说红了,才敢进北京,侯宝林、张寿臣、郭荣起莫不如此。
  光绪初年,一个叫裕二福的满族人来到天津,在天津的北开市场撂地“画锅”,说起了相声,这是相声最早来到天津。“画锅”是当时的说法,是指早期相声艺人用白沙子在地上画个大圆圈,就地现场表演,取靠它吃饭的意思。
  至1900年以后,来的人多起来,当时有点名气的有李德锡(艺名“万人迷”)、焦德海、马德禄、张德泉《艺名“张麻子”》、郭瑞林等来津,演出于西城根儿的“明地”。以后有的往返京津之间,有的定居天津,一些人在天津收徒传艺,成为天津相声的开拓者。
  当时相声艺人自嘲过的是“雨来散”的日子,即“刮风减半”,“下雨全无”。一下雨,人一跑,摊子就散了。“撂地”卖艺挣钱很不容易,艺人惯耍的“生意口”是:“小哥儿几个伺候您一场不容易,玩艺是假的,精气神儿是真的。带着零钱,您费心掏点儿。带多了多给,带少了少给。”“您若身上不方便,没带钱,许您白瞧白看,请您站脚助威。”   进入曲艺场是所有旧时相声艺人的向往,意味着上了档次。旧时天津的曲艺场有“四海升平”,“宝和轩”:南市的连兴茶社、鸟市的声远茶社等。20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又有剧场式的杂耍园子“小梨园”、“大观园”等。能进这些地方说相声,大小也得是个腕儿了。天津相声地图:名流茶馆,和平区新华路177号;中国大戏院小剧场,和平区哈尔滨道104号;燕乐茶祉,和平区荣吉大街66号;谦祥益啜茗阁茶园,红桥区估衣街谦祥益;
  滨湖剧院,河西区环湖中路6号;劝业场天露茶社:劝业场7楼。
  
  
  天津味/小吃惹你馋
  
  到天津,吃从来就不是问题,满街的各色小吃不仅漾着甜蜜的香味儿,还透着天津人骨子里的那种悠闲。正是这种悠闲,给中华美食界留下了津味儿三绝――狗不理的包子、桂发祥的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的炸糕,也让这经济实惠的特色食品飘着香味儿走向了世界各地。
  俗语说:“人到天津卫,不用过半辈”。在这个五方之民所杂居,又以河海而兴盛起来的都市里,不论是满清的遗老、北洋的高官,还是江南的华族、华北的农民,时间一长,都会染上浓浓的天津味,喜欢上这个“三岔河口向东流”的风水宝地:登鼓楼,逛庙会,年年如此的娘娘宫。走街头,串胡同,津味独特的吆喝声;唱时调,听京韵,百听不厌的津评梆:炸蚂蚱,嘎巴菜,回味无穷的津味小吃。
  
  天津卫1928
  位于天津女人街2楼,其名是因为1928年中原公司、劝业场等大型商场开业,天津逐渐发展成为领全国风气之先的繁华都市。
  
  七十二沽帆影林立的河海之地,造就了天津卫六百年的热闹繁华,形成了“烹调最说天津好”的独特风味。1928年前后,天津已成为北方消费生活的中心和京剧曲艺和烹饪美食的时尚舞台,并形成了以河海时鲜为主料,以扒、爆、烧、炖为特色、独具风味的“津幕”。
  天津卫1 928风情食街具有20世纪初叶老天津卫大宅门气派。25家雅间均以具有典型天津地方特色的地名、景观等命名,如三岔口、大直沽、杨柳青、丁字沽、数帆台……还布置了不同主题内容的珍贵厉史照片、画像,大饱口福的同时还可以欣赏老天津卫的历史景观。能吃的博物馆
  在天津,如果你只有吃一顿饭的时间,我们推荐粤唯鲜。粤唯鲜酒家坐落在天津河北路上的小洋楼集中区域,这座1938年由意大利建筑师鲍乃弟设计施工的建筑是一座联排式四层小楼,固外墙使用了一种极难烧制的疙瘩状“琉缸砖”作点缀,在天津常常被称做“疙瘩楼”,这里曾是京剧大师马连良的故居。
  就在这座极具意大利风情的“疙瘩楼”中,粤唯鲜却是一家地道的中国餐厅。而且,粤唯鲜不仅仅是家餐厅,它的另一个招牌叫“华蕴博物馆”,这里既是天津有名的粤菜馆,也是天津首家私人博物馆,是老板张连志别出心裁的独创。著名作家冯骥才将这里称为“能吃的博物馆”。
  在粤唯鲜,随处可见的西周至清朝典型的青铜器、造像、石碑、石刻、木雕、屏风、桌椅、烟具、木箱、提盒、钟等,3000余件文物点缀于就餐顾客的周围,可以随时走近看个仔细。
  张连志不仅有一幢“能吃的博物馆”,还有一座瓷房子。瓷房子位于天津市和平区新华路与赤峰路道上(赤峰道,是天津旧法租界的“督军街”),本是一座年久失修、有着百年历史的法式小洋楼。张连志用数亿以宋元钧瓷为主的古瓷片嵌入建筑物表面,其中有1 2000多个古瓷碗、古瓷瓶,300多个古瓷猫枕,300多个石狮子,300多件石雕,20多吨水晶……2007年9月3日开馆,正在成为天津新地标。
  
  天津味/民艺供你玩
  
  天津作为当时距离北京最近的大都市,是京城达官贵人养神散心的宝地,宫廷文化随之传入,市井文化也逐渐发达起来,民间工艺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等享誉海内外,曾被称为天津民间艺术的“老三绝”。
  天津古文化街位于老城东北角,是天津的发祥地。古文化街有别于一般的商业街,是一条具有天津古文化特色的街道,这里集中了天津乃至全国四面八方的各种工艺品和文化用品。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