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矫正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矫正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发布时间:2019-01-13 16:36:38 影响了:

  摘要: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参与体育活动可以有效矫正学生的心理困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体育教学 矫正 中学生 心理问题   据有关资料显示:20%~32%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心理失控、心理危机。加之社会上出现的道德滑坡、理想迷失、信任危机等现象,也波及到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引导并加以解决,就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者还会出现行为障碍或性格缺陷。笔者通过师生问卷调查、科任教师座谈、重点学生的跟踪观察、家访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等方式掌握中学生的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本文从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锻炼以改善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一、学习方面常见的问题
  1.自负心理。有这种心态的中学生,表现出一种过份的高傲、自满。引导他们积极参加中长跑等项目的体育锻炼,磨炼意志,锻炼毅力,经历磨难和挫折教育,养成“自尊而不自贵、自信而不自满、自觉而不自私”的心理调适方法。
  2.学习厌倦感。这种由于长期不间断学习而产生的厌倦情绪使人脑细胞活动受到抑制,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反过来又加重了对学习的厌倦感,形成恶性循环。要通过转换兴趣来唤起其参与集体活动(如打篮球、跳校园集体舞等)的热情,让其在集体活动中享受到喜悦、美好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消除厌学情绪。
  3.自我失败感。它反映了中学生由于学业不良而形成的自我认识上的偏差和自我评价的心理倾向。这种自我意识一旦产生,就可能内化为一种人格缺陷,构成中学生终身发展的人格阻力。运动可以改善人的情绪。一个人亲历体育运动时,会产生各类感情刺激和情感体验,要善于在运动中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以此为鼓励学生的动力,在这种良性诱导下,学生会逐步找回自信,就会感到生活中充满阳光与快乐。
  4.自卑心理。也是一种胆怯心理,指的是由于某些生理或心理缺陷及其他原因,而产生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他人的心理状态。自尊自信是学生对现实状态的内心体验。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中学生应对社会、迎接未来挑战和承担风险的一种必备的心理品质,是应对挫折和失败的一种健康心态。阳光体育活动中的快乐情绪体验,可以激发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热情,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稳定、和谐、完善的心理素质。
  5.学习心理压力过大。在各方面的期待与压力之下,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普遍较大,会造成食欲不振、失眠、思维迟缓,严重地导致精神萎靡不振,神经衰弱。一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二是积极促进体育活动缓解心理压力。参加健康有益的体育活动,能改善睡眠,改善食欲,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开阔视野,增强体质,逐步消除心理压力,达到内心的平稳与和谐。
  6.偏科。孩子形成偏科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对学科的好恶不同;二是老师的影响;三是错误观念的影响。要让孩子在运动中体验成就感,老师和父母要帮助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形成健康的心态。指导孩子通过体育活动改变与任课教师的关系,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二、中学生的主要情绪特点
  1.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中学生自我意识强烈,自尊的需求迫切,他们珍重自己的荣誉,尽一切努力保护自尊心。体育的亲和力和内聚力可以促进学生心理方面的不良情绪朝着积极的心态转化。
  2.情绪反应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且强度大。中学生情绪变化快,一是欢乐,二是焦虑。欢乐是由于生命力的活跃所致,焦虑是由于学习负担所致。积极从事体育锻炼,转换学生的思维方式,对情绪的自我控制和行为的自我激励有着特殊的“催化”作用。
  3.个别差异与性别差异。学生中有的爱动,有的喜静,有的易怒,有的易悲,中学生的情绪反应千差万别。心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它是有针对性地选择调适心理问题的方法的发展空间和不断开发心理素质教育途径的有效资源。
  三、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
  焦虑的产生。焦虑是人们对当前活动或未来活动的预想而产生的带有不愉快情绪的适应行为,表现为不安、忧虑、紧张甚至恐惧。要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好学习、休息、娱乐的时间,平时多练习,“把平时当考试,把考试当平时”,从而提高应试心理。引导学生建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成才观:承认人的能力有大小,智力有高低。只要尽自己所能努力拼搏了就可以无愧于心,从而坦然面对现实。目前,应试教育造成的价值观念误差仍然根深蒂固,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和载体的学校体育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和加强,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娱乐活动将学生的心理困惑冲淡,减少了不健康心理的干扰。
  四、适应性存在的问题
  1.倾听。让学生有诉说、宣泄的机会。老师以恳诚的态度,关切的表情,微微前倾的坐姿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出来,从中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2.寻找问题行为的原因,剖析行为后面掩盖着的情感因素。阿德勒曾说:“孩子做的每一件事似乎都表达了他的全部生活和人格,不了解这一隐情背景就无从理解他做的事情”。
  3.改善家庭和班级环境。(1)约谈家长。(2)要设法改善成长环境,要努力营造关心互助的氛围。一是尽量让学生以自己过去的成就和经历来激励自己,相信别人能做到,自己也一定能做到。二是发挥自己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门学科的特长,要积极在教师、同学们面前展示出来,从而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与鼓励,增强自信,以提高自信心,三是为自己树立榜样。四是不断总结自己。
  随着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不断提高,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已成为一种社会财富,心理疏导已成为人们家庭幸福和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参数。体育健身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在学生体质普遍下降的今天,阳光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倍受学校、家长和教师的欢迎,学生的健康成长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社会要靠规范的行为来维护和体现,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让青少年养成规范的行为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自尊自信、心理平和、积极向上的平稳心态。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差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任课老师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学生的可塑性很大,要用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生活调节学生的情感和心理,消除忧郁感、孤独感、失落感等不良情绪,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要着眼于教育、引导、鼓舞,又要尊重、理解、关心学生,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实现学生的心理和谐。总之,学校、家庭应密切配合,社会重视,共同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让学生健康成长,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