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 [论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 [论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9-01-14 04:57:33 影响了:

   [摘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语文素养”作为教学目标。从过去的“语文能力”到今天的“语文素养”,包含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体现了语文教育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终身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注重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
  [关键词] 语文素养 中学语文 培养
  
  一、语文素养的内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语文素养包括:“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显然,“能力”仅仅是“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1.横向上,语文素养是由“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构成的。这里面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它的实质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为终身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2.纵向上,语文素养是一个复合式的概念,构成的要素分为不同层级。听、说、读、写是形诸于外的显性言语行为,支配这些行为的知能因素是语文知识、言语技能、语文感悟和语文思维;参与和支配这些行为的直接心理因素是语文的动机、情感和态度、语文的习惯和语文行为的意志;作为言语行为的背景要涉及到言语主体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知识积累、智力水平、人格个性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等等。
  3.从“语文能力”到“语文素养”概念的发展变化来看,“语文素养”还包含了一些新的要求。例如,要求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突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有力地增加了语文教育的现代意识,有利于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其次,“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还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它既不以入学之时为起点,也不以毕业之时为终结。
  二、以培养语文素养为目标的语文教学策略
  1.阅读教学策略
  (1)选择案例要贴近学生的文化、经验背景。调查资料显示,当代学生对于反映当代青少年生活、情感、际遇的或者探险、考察、思辨的作品有强烈的阅读兴趣。因此,选择格调较高的时文作为学生学习的案例,并逐步培养起对文字的倾向性与感悟性,是选择案例的重要依据。
  (2)创设情景。语文案例阅读学习需要创设情景,因为案例学习是有要求的。情景创设的方法要根据学习对象、案例特点、既往学习以及类属化学习要求等状况来设计。从情景创设的中介来说,比较常见的有问题法、媒体法、事件法等。
  (3)拓展探究。如果一堂课使学生收益巨大,却就此止步,就不是一堂理想的好课。对学生来说,语文课时是一个定数,无论课堂学习的效率如何高,有限的课时显然不可能完成全部的语文素养的教育任务,这就需要有学生课外自主的拓展研究。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不要仅仅局限于对每一篇课文的阅读,还要引导学生就课文中涉及到的某些文化现象、文人心态等诸多层面生发开去,使学生跳出以往的思维模式,变单篇的学习为对同类文章、同类文化现象的领悟、联想和欣赏,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化熏陶,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文运用能力。
  2.写作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感受社会生活
  回顾以往的写作教学,我们常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如下问题:思想贫乏,空话、假话、套话连篇;语言稚化,表达苍白无力,想象匾乏,行文枯燥无味。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狭隘的文以载“道”的写作思想在作怪,也有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观念的影响,同时还有写作教学自身存在的问题。每一个人都应关注社会的变化,因为社会的变化与个体息息相关。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感受社会生活,解决的不仅是“写什么”的问题,它能促使学生产生写作的冲动,激活写作欲望,唤起写作责任感,宣泄写作激情。表现在题材上要趋于社会化,贴紧现实,更多地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美国写作教学的一些题材很值得我们思考,如《美国新的精神状态》,要求学生对海湾战争以后的美国在国际上的形象进行新的设计和评价,从而引导学生对海湾战争进行反思;涉及文化消费及社会审美时尚问题的,如《电视连续剧与今日社会》、《为什么体形纤瘦就是时髦》,等等。这些题目有大有小,有的比较客观,有的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但都与国家社会现实息息相关,这种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提高了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意识与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注重三维教学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整合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三个维度,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尤其是作为交际活动,双方在应对中的情感态度十分重要,而这一点恰恰是我国中学口语交际教学中最缺乏、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如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自信心、勇气、诚恳、尊重对方、有主见、谈吐文雅等。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只有在这些前提下,口语交际的技能要求,才拥有了意义,也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人格素养和生存能力。
  因此,在日常的口语交际教学中,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突破口,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一名初一的学生,在“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两个维度上很难有大的突破,如果教师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急于教会学生“怎么说”,只会越走越窄,越走越难。要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说”起来,关键问题是要设法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应更多地鼓励学生,一句鼓励性的话语,一脸温馨的笑容,课堂热烈的掌声,都会给学生自信心,让学生敢说,爱说,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第一步就成功了。
  叶圣陶先生说:“善于说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能言善辩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按照步骤,循序渐进,才能不断提高。在成功的第一步走出之后,教师应努力选取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由“敢说”到“爱说”,再到学会与别人“交流、沟通”,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不应将重点放在传授口语交际知识上。体现三维整合的话题很多,如“交往”类:道歉、做客、转述、劝阻、商量、请教、安慰、解释、购物,等等。“介绍”类:介绍我的家乡、介绍我国的一座城市、介绍一处名胜古迹,等等。以上所举大多是从日常生活中摄取的交际话题,有很强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探索.首都师大出版社,2000.
  [2]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3]时晓红.积淀与蜕变:古代语文教育思想浅论.课程•教材•教法,2008,(1).
  [4]潘新和.中国语文教育史论之五――教学方法:从揣摩到多元启悟.中学语文教学,2009,(7).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