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贫困大学生资助效益调查与思考 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
 

贫困大学生资助效益调查与思考 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

发布时间:2019-01-30 04:22:08 影响了:

  摘要:调查表明,贫困生对资助(尤其是经济资助)的依赖明显大于非贫困生;除奖学金外,贫困生获得资助的机会也明显大于非贫困生。但是,仍有一定比例的贫困生未获得资助,而同时也有一定比例的非贫困生获得奖学金以外的经济资助。为提高资助效益,需为最有需求的贫困生提供最需要的帮助。为此,要把握好贫困生的资格与准入问题,要及时了解贫困生的需求与变化并关注其非经济需求,要建立多元的监督保证体系。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资助;效益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10-0003-05
  
  
  一、问题、背景与方法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已逐步形成了由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方面构成的较为完善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现在每年政府都要拨付大量专款用于资助各类贫困生,以江苏省来说,仅2009年各级财政就安排落实高校学生资助资金6.85亿元,资助27.2万名在校生,发放各类助学贷款5.15亿元,资助10.02万名大学生,各高校还通过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方式安排资金1.90亿元,资助21.99万名学生[1]。如此多的投入效益如何?这些经费是否都用在了有需求的贫困生身上?如何更好地为贫困生提供资助?
  自高校出现贫困生问题以来,我国对贫困生资助问题的研究非常多,但对资助的效益问题,人们关注得并不多。在这为数不多的研究中,大致分两类,一是思辨性地或从理论上探讨资助效益的评估原则、评价体系等[2,3],二是关于效益或绩效的实证调查。而实证研究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对各高校的资助机构的设立、师资队伍配备、资助制度、各类助学金额度、实际受助学生数等情况的调查[4,5];二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资助效益的评价。如马静等从对资助形式的了解程度、评定条件的合理程度、评定程序的公平程度、资助到位的及时程度、解决经济困难程度以及对自身的激励程度,调查了陕西省部分高校贫困生对资助绩效的评价[6];高玉玲等从学生对资助工作的满意度、资助对贫困生本人、家庭、社会等产生的影响等角度来分析资助效益[7];而赵炳起、李永宁则建立了一个评价体系,从贫困生认定、资源筹措、资源配置、资源后期检查、宏观社会效应、微观社会评价几个方面,调查贫困生对资助政策的态度[8]。
  以上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贫困生资助效益问题,但这些研究都是从学生评价的角度来反映资助效益的,或只是调查了各地资助的金额和受助学生数等,对“资助经费是否都用在了有需求的贫困生身上”这一效益的核心问题,笔者尚未看到相关研究。而事实上,对这类问题,即使在一些非常发达的国家,人们也非常关注。如在美国,很多对弱势群体的教育资助项目实施以后,都有来自官方或民间的学者去做大量的调查或实证研究,以考察这些经费的使用情况和效果,政府再根据实际情况和民众的意见做政策调整。以美国基础教育中对弱势群体提供的最重要资助项目“TitleⅠ项目”(旨在为低收入者聚居区的地方教育机构提供财政资助)为例,自从1965年《初等和中等教育法》颁布实施该项目以来,对其实施状况与效果进行考察的论文与报告不计其数,如有学者对纽约州1992/1993学年TitleⅠ项目实施情况的调查后撰文“Who Receives Federal Title I Assistance?”文中指出至少208所贫困学校(学校的贫困学生比例超过22%)未接受该项目,而一些不太贫困的学校甚至少数最富裕的学校却能接受该项目,因而该项目并未实现预期的目标[9]。目前在我国,教育经费尚不充足,在贫困生资助经费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这类资助效益问题理应成为我们日后更需关注的问题。本文拟在这些方面做些初步的探索与思考,以呼吁更多的人关注这一问题。
  本文的调查资料来自笔者对江苏苏北和苏南两所学校的问卷调查,一所是师范性大学,一所是综合性大学,抽样方法是班级整群抽样,兼顾专业。由于贫困生的标准比较难确定,本文从月消费水平、与现在生活圈相比的相对经济条件、是否弱势人群三个维度来看,即把月消费水平在300元以下者、家庭经济收入在当前生活圈中处于比较差或很差者、属于某种特殊的弱势人群者(城市低保家庭、农村五保户家庭、父母双方或一方下岗、本人在社会福利机构长大、家庭成员中有残障者或长期患病者等)视为相对贫困者。本次有效问卷总数350份,其中月消费水平300元以下的54人,占15.4%;与现在生活圈相比,经济条件差及比较差的83人,占23.7%;属于某种弱势人群的80人,占22.9%。三类相对贫困者的比例与我们一般认同的20%左右的贫困生比例大致相当。
  
  二、调查结果
  
  1.贫困生对资助的需求状况
  贫困大学生,即经济困难,无法依靠个人及家庭经济力量完成大学生活和学业的学生。贫困的经济状况影响了他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给他们的身心都带来影响。对于问卷中的问题“经济上的压力给我的身心都带来很大影响”,三类贫困生都基本上认同,而且与其相对应的各类非贫困生态度差异显著,也就是说贫困生比非贫困生感受到更大的经济压力,而非贫困生总体上并不认同存在经济压力影响身心的状况(见表1)。
  那么贫困生对各种资助的需求状况是怎样的呢?本研究中设计了10类支持,让被调查者判断这些支持对他们学习的重要程度,“最重要”为1,“比较重要”为2,“一般重要”为3。从表2可以看出,“月消费300元以下”和“相对经济状况差及较差”两类贫困生对所有支持方式判断的均值,除了“绿色通道”和“精神关注外”,都是2分以下;“弱势人群”对“减免学费”、“奖学金”的判断也在2分以下,这表明他们都认定这些资助方式超过了“比较重要”。从对资助方式重要程度的排序来看,三类贫困生都把“减免学费”、“奖学金”、“助学贷款”、“助学金”几种资助方式排在前面;另外,出乎意料的是,不管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都把“提供找工作、升学等相关信息”列为各类帮助之首,认为是最重要的支持。这可能反映了就业不景气情况下,大学生对就业等问题的担忧,而且贫困生的这种担忧可能更甚于非贫困生。
  从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比较来看,贫困生对各种经济资助的需求程度都大于非贫困生。表2表明,对于各类经济资助,所有贫困生的赋分都小于非贫困生,对很多资助类型的判分如“减免学费”、“助学金”、“助学贷款”、“困难补助”等,贫困生都明显小于非贫困生。这就是说,贫困生对这类经济资助的需求或依赖都大于非贫困生;而在“提供学习辅导”、“提供找工作、升学等相关信息”、“提供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精神关注”等非经济资助上,贫困生在前两项赋分更低,显得更有需求,但差异并不显著;“精神关注”是唯一项非贫困生比贫困生更重视的支持,但两者差异也不显著。
  2.贫困生接受资助情况
  贫困生对经济资助明显有更大的需求,实际上他们的受助情况如何?奖学金、助学金都发给了哪些学生呢?
  本调查列举了减免学费、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困难补助、校勤工助学岗、“绿色通道”7种资助,让被调查者选择在大学期间获得过的资助。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接受资助的比例还是较高的,总体有69.1%的大学生接受过一种以上的资助,当然其中多数人(获得资助者中的约77.2%,约占全体学生的43.4%)获得的是一种资助;而且,贫困生受助情况明显多于非贫困生,如月消费300元以下的学生中有92.6%的人获得一种以上的资助,但月消费300元以上的学生中只有65.0%的人获得一种以上的资助。
  但这并不表明没有问题,仍然有一定比例的贫困生未获得任何资助,月消费水平300元以下者中的7.4%、与周围生活圈子相比经济条件比较差及很差者中的10.8%、属于某种弱势人群者中的29.1%的人都没有接受过所列举的任何一种资助;而另一方面,非贫困生获得资助的比例却也不小,月消费水平300元以上者、经济条件一般及其以上者、非弱势人群者获得一种及以上获得资助的比例分别是65.0%、63.0%、68.7%,获得两种及以上资助的比例分别是16.0%、11.4%、21.7%,甚至还有部分非贫困生获得4种以上的资助(见表3)。
  调查中我们知道,不管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都把“提供找工作、升学等相关信息”列为最重要的支持。另一个与此相关的题目是“你认为自己目前最大的困难或忧虑是什么?”问卷设计有7种答案供选择,结果三类贫困生排在前三位的选择都是:就业前景不好、学习压力大、家庭负担重,似乎贫困生的就业压力、学习压力已经超越了经济压力。事实上研究国外发达国家的资助政策,我们可以发现除了直接的经济资助外,还有许多针对贫困生或其他弱势人群的各种帮助和干预计划,如学习辅导、信息咨询、帮助生活适应等,资助的目的已不仅仅是解决经济压力,还要帮助这些弱势人群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资助的理念已经更进一步。如“TRIO计划”(the TRIO Programs),就是一种旨在帮助低收入家庭和残疾学生克服接受高等教育的阶级、社会和文化障碍,确保其获得平等的大学入学机会、顺利完成学业并更充分地参与美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干预计划[11]。在我国,直接的经济资助普遍实施之后,我们也可借鉴国外的做法,由政府出资,以一些项目的方式来为贫困生提供就业咨询、学习辅导等,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3.建立多元的监督保证体系
  建立多元的监督体系,以保证教育经费投入的效率和效益,在我们这样一个教育经费尚不充足的发展中国家,显得尤为重要。如前文所述,即使一些非常发达的国家,同样关注经费投入的绩效问题。
  具体来说,这种监督体系应该是多方面的。第一,负责资助项目的组织内部就应该设立专门的监督系统,负责监督各种资助项目的实施进展和目标达成情况。如我国负责大学生资助的组织――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其中就可设专门的监督机构,对每年的奖助学金落实情况进行全国范围的调查,建立数据库,并根据调查情况适时地调整方案。第二,专家监督,鼓励专家学者对所实施的项目进行调查研究和评估。第三,社会监督,这里特别指接受学生的监督,资助项目实施后并不表明事情已经完成,相关老师还要主动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对资助工作的看法和意见。第四,建立受助者的动态管理系统,了解受助者接受资助之后的状况,如资助多大程度地解决了问题,是否足够,或者是否恰当等等。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大学生资助政策简介(2010年版),http://aid.ec.js.edu.cn/art/2010/6/18/art_4_803_1.html,2010-06-18.
  [2]钟一彪.高校贫困生资助绩效及其评估原则[J].中国青年研究,2010(7).
  [3]马桂兰,张东升.贫困生资助体系指标与特征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
  [4]姜旭萍,洪鹏,陈玲.大学生新资助政策落实状况调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2).
  [5]熊立新,张勖.2001―2008年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实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09(12).
  [6]马静,宋德安,王峰虎.陕西省属高校贫困生资助绩效实证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6).
  [7]高玉玲,吴成霞,杨小玉.高校贫困生资助效益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9(12).
  [8]赵炳起,李永宁.高校贫困生资助绩效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
  [9]Paul H. Carmichael(Winter,1997).Who Receives Federal Title I Assistance?Examination of Program Funding by School Poverty Rate in New York State.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Vol.19,No.4: 354-359.
  [10]【美】Neil Gilbert,Paul Terrell.社会福利政策导论[M].黄晨熹,周烨,刘红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11]http://www.trioprograms.org/abouttrio.html
  
  Research on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Assistance to Needy College Students
  
  YU Xiu-lan
  (Research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Abstract: This research shows that needy college students depend on assistance especially financially more than non-poor students, and poor students also receive more aids besides scholarships than non-poor students. However, still there are some needy students who cannot be funded, while some non-needy students are funded. The most needy students should be offered aids they need in order to improve efficiency of assistance. Hence, we should manage the qualification and access for needy students, pay attention to changing needs of these students, and establish a multiple supervision system.
  Key words: efficiency; financial assistance, needy college students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