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一节数学课教学心理历程及反思:我的大学生活历程反思
 

一节数学课教学心理历程及反思:我的大学生活历程反思

发布时间:2019-02-07 03:59:48 影响了:

  一次,笔者接到学校通知,要求上一节课,内容是苏教版第八册上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笔者认为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它只能规定教学什么,至于怎样教则是教师的事情。虽然是“老”教材上的教学内容,没有经过新课改的包装,但它与新教材呈现的数学知识是相同的,完全可以按新课程的理念来设计这节课,让“老”教材上的内容具有新活力。
  【教学设计
  1.导入:××、××两位同学就在这两天过生日了,我们一起来为他们庆贺,我为他们准备了一些生日礼物,谁来统计一下,有些什么?
  (完成表格)
  2.新授:认识1/2,强调平均分。
  师:把这些礼物平均分给他们,每人能得到多少?蛋糕该怎样分呢?(用圆形纸片折一折,出示,贴到黑板上)每人得到多少蛋糕?你准备怎样表示出他们各拿半个蛋糕?你在哪里见过二分之一?你能告诉大家它叫什么名字吗?(在图上示范写一个1/2)结合图说说1/2的意义。
  (1)折一折:你能折出其他图形的1/2吗?
  (动手操作,到台前展示。平均分成两份,形状不一)
  师:除了能折出这些图形的1/2以外,你还能折出这些图形的几分之一? 动手操作,告诉同桌你是怎样得到这些分数的?
  (2)贴一贴:将得到的新的分数贴到黑板上,说说含义,师帮助写出分数。提问:像这样贴得完吗?(有无数个分数)
  3.判断。下图中表示1/4的方法对吗?(图略)
  比较分数大小。
  师:你们愿意请好朋友来共同分享这块蛋糕吗?每人能拿到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折、贴)每人1/2个蛋糕和每人1/4个蛋糕有什么不同?你怎么看出的?全班的同学都来分享,行吗?每人分到多少?与每人1/4比多了少了?让客人老师也来分享这块蛋糕,愿意吗?每人分到多少?人越多每人分到就越――
  4.小结。练习判断分数的大小。
  5.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
  6.介绍分数的发展史。
  (写分数)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分数,你能用分数表示出这些图形中涂色的部分吗?
  7.升华认识。找生活中的分数。
  8.读报。
  9.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事物的多少或大小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10.用分数说一句话。
  11.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分数,对于分数你有哪些新的认识?
  【教学过程】
  终于到了上课的这一天,教案及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已熟记在心。笔者检查了每件教具和学具,乃至上课用的那几支粉笔,总之一切的一切,“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就看学生的反应了。课一开始,按照笔者设想的进行得很顺利,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在折分数这个环节时,笔者发现学生折二分之一速度还挺快,在折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的时候,慢多了。怎样才能做到平均分成三份、四份?学生边尝试边总结,失败、尝试,会折的同学不停地在指导同一小组里的那些不会折的同学,笔者看了看时间,糟了!已经超过预定时间五分钟了!这时,脑海中出现两种想法:
  (甲):完了!学生这样慢吞吞的,肯定是会拖延时间,四十分钟的设计任务肯定完成不了,那不就出丑了,按原定计划我不能等了,赶快结束这个折分数的游戏,(管他们会不会折呢!)进入下一个环节,请几个折的快的学生回答一下就行了(谁知道我请的是好是差!),要是影响这节课的速度,不能按时结束,那可就惨了,就等着挨批吧!
  (乙):草草收兵能让这个环节糊过去,快抢时间能让课完整的结束了,可是这样做,会有许多学生丧失应有的体验,这个环节不就浮于表面了。平时也听过一些公开课,自己不支持那些惟恐教学进程偏离了教案而无法控制、无法收场,就指派优等生回答的做法。这会儿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应该给些时间让他们去动手折一折,掌握“平均分”,也许一两分钟就可以了。试一试吧!
  课上遇到这种情况,笔者抱着课可能不能按时完成的想法,采用了后一种应急措施。待到下课铃声响的时候,预案上还有两个环节没有结束,不过比预料最差的情况好多了。走出教室,笔者想的最多就是大家该怎样对自己的这节课评价了。对比,笔者也有两种想法:
  (甲):肯定不行了,大家都知道教案上还有两个环节没完成,肯定会指出学生在折分数时浪费了时间,肯定会认为自己不会把握时间,课上还有一些任务没能完成,这节课肯定会成为反面教材。
  (乙):没关系!即使得不到肯定,得不到好评!但是在课堂上应该把学生放在首位,谁不知道各个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但能允许这种差异的存在、承认这种差异带来的速度上的快慢、并给予一定的时间,就是尊重了学生学知识的权利。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它并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扪心自问,给予学生时间、提供帮助的机会了吗?答案是肯定的,那就行了,这节课有了这样一个实践上的收获就行了。
  【教学反思
  一段时间后,笔者再就教学预案与课堂实际时间分布产生差异的关键进行了反思:
  1.对学生的解读应重于对教材理解。本节课笔者从贴近学生的“现实”入手,以常见的分蛋糕引出分数的认识;以折纸的游戏形式加强对“平均分”的理解;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分数是由何而来;结合所给图形,理解分数的含义,学写分数;通过“读报”,了解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和现象是可以用分数来描述、展示的,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是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的重要途径。的确,在教案设计时,笔者尽可能地发挥教材的教学功能,却忽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高估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课上要留有学生个体差异的空间。就“折分数”这个细节,能轻松地折出分数的同学本身就有一种优越感,在指导他人学会折分数的时候,他不仅仅停留在优越感上了,还上升为成功感,这样的体验会促进他积极思维;不能很熟练折出分数的同学在会折的同学的影响下,也能以一种追赶的信念、积极的态度接受同伴的帮助。教师要尊重和保护这类的自助行为,并给予宽松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
  3.课堂非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新课程的精髓在于呼唤一种人性化的一种生命化的温暖的人的教育。在课堂活动中,我们往往能看到比知识更重要更精彩的“风景”:爱,自由,思想……教育不再仅仅是知识获取的过程,而是知、情、意所有心理因素全部激活的活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要被预定的教学设计“禁锢”,盲目追求课堂结构形式的完美,忽视学生的实际基础;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真实反映,适时调控课堂。
  一节不完美的课,哪怕是上砸的一节课,只要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这节课就是一笔财富!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