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FMC从理论到实际|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FMC从理论到实际|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发布时间:2019-03-11 03:57:09 影响了:

  推动人们改用FMC的是多股潮流,包括用户流失和忠诚度变化、下一代电话服务、创收机会以及基础设施技术的进步。      2006年FMC从理论更接近现实了。作为无线和有线服务及其提供商的混合体,有线服务提供商与有线网络再也不是紧紧地拴在一起。相反,他们会与利用视频和个性化铃声等粘性服务继续获得市场份额的无线提供商建立起竞争合作的关系。无线与有线的界线正在真正模糊起来。
  推动人们改用FMC的是多股潮流,包括用户流失和忠诚度变化、下一代电话服务、创收机会以及基础设施技术的进步。这几股潮流合起来成了促使运营商目前进行投资的动因,这将在今后几年为真正的FMC奠定基础。
  推动FMC主要的还是供求关系这一影响市场的传统因素。对有线网络而言,语音邮件和呼叫转移等服务曾经很常见,但移动用户认为它们是先进特性。而如今移动服务提供商致力于通过下一代创收服务来增加网络价值。移动用户很快习惯于随时享用这些服务,同时还在享受移动电话带来的灵活性。结果是,越来越多的用户在远离有线通信。
  这对还没有加入技术革命的传统电话提供商来说可能是灾难性消息。电信业在未来的丰厚利润将来自全动态视频这些先进服务。这种服务要取得成功,提供商就得通过宽带和IP技术,保证提供服务质量及最佳用户体验。
  最佳用户体验表现为如今的双模电话,它让用户只需一部电话就可以在家里及外面移动时使用。这将使用户对谁将成为领先的提供商有了更大的控制权,因为他们要求位置的灵活性、没有任何延迟或者性能问题的优质内容,还需要个性化服务。电信业正从提供以网络为中心的功能变为提供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功能。过去,用户选择只能局限于网络最初设计的功能。如今,用户要求越来越多的内容和服务,从而迫使设计的新网络能够支持众多功能和内容。提供的服务类型也不是以网络为中心的传统单一服务(呼叫转移),而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如网络会议和通信的在线状态及好友名单)。
  
  新兴的个性化服务
  
  除了视频和铃声这些新兴特性外,我们还会看到其他哪些个性化服务呢?个性化回铃音或者基于位置的服务这些服务已经在目光长远的服务提供商当中迅速流行起来。个性化回铃音服务可能会采用广告形式,这样百货商店可以向用户通知贱卖活动; 而基于位置的服务可能会具有这项用途: 餐馆把菜单以及/或者餐厅的视频片段发到用户的移动手机上。
  
  其他流行的创收改进服务包括:
  
  充值移动游戏。游戏服务用户能够牢牢地吸引用户,是因为它提供了高度互动、个性化、媒体丰富的体验。把歌曲、声音、视频及Web和媒体内容加入到吸引人、玩家互动的充值游戏服务这一功能提供了丰富、动态的服务体验,从而会引起用户的兴趣。用户可以通过状态信息来找到其他用户,请对方一起玩网上游戏,还可以边玩边聊。
  移动虚拟交换机。这项功能把企业语音功能集成到了托管的虚拟交换机方案中。此外,双模手机让员工在本地和远地只要使用一个电话,就可以获得同样的特性集,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
  未接电话提醒。这项服务可以发现通过无线网络的未接电话,然后发送文本消息提醒客户。随后,客户可以回电拨叫方。这项现有服务可进行拓展,加入显示呼叫方身份的功能,或者添加视频消息。
  漫游者服务。“欢迎消息”代表了吸引人的服务系列,因为服务提供商可以把漫游用户吸引到网络上。漫游用户到了某个国家,“欢迎消息”会在对方停留期间定期发送给他,可以包含实用信息,譬如天气预报、货币汇率及本地知名餐馆。服务提供商可以利用定制信息吸引进出的漫游用户,从而为移动漫游用户改进服务体验,增加他们对服务提供商的忠诚度。
  基于位置的服务。该服务让移动运营商可以使企业有机会向处在同一地方的移动用户进行推销。一旦移动用户在移动网络的两个不同区域之间移动,移动站(MS)就会发送“位置更新”信息到网络上。应用软件检测到“位置更新”信息后,就会搜索数据库查找向这位客户发布的广告。
  
  变化的基础设施
  
  部署了用丰富内容和多媒体开发的新型服务后,底层的基础设施必须允许可从任何设备来访问它们。这种基础设施要能够灵活应对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先从小处着手,尽量减少风险和成本,然后随着用户数量增加进行扩展。网络要使用便于通用接入及内容提供的开放标准来构建。这些标准和技术将来自何处?互联网革命期间创建及开发的互联网和基于Web的技术将是关键所在。
  由于移动网和固网提供商都期望避免客户不断流失的棘手问题,他们会明白这些新服务是加大客户忠诚度的途径。需要在这种混合网络环境下维护它是IP还是TDM、固网还是移动网的服务信息,而由3GPP定义的IP多媒体子系统(IMS)提供了满足这些要求的标准架构。据最近的行业调查表明,大约25%的运营商期望在2006年年底之前看到IMS技术在自己的网络中大规模部署; 另有38%期望在2007年或者2008年看到这一幕。
  
  SIP扩大应用范围
  
  由于越来越多的语音通话时间迁移到蜂窝网络上,融合两个网络对如今的服务提供商来说既是业务需要,又是技术需要。FMC技术结合了VoIP和蜂窝网络,集成了有线和无线技术及服务,还可以在固定线路(WiFi或者802.11)和无线(蜂窝)网络上无缝切换IP呼叫,跨两个网络移动时只有一个用户身份。
  然而,不是所有的FMC方法都能获得全面的服务模式以及可跟踪漫游用户的先进应用。最先进的融合解决方案采用基于会话初始化协议(SIP)的应用服务器与WiFi/蜂窝FMC双模手机协同工作。
  会话初始化协议(SIP)是由IETF标准小组定义的一种比较新的基于文本的会话管理协议。SIP负责处理用户位置、可用性及呼叫建立,运行在TCP或者UDP上。SIP及其相应的协议组正在开始取代H.323及协议组。
  SIP已成为通过融合网络提供电话特性和增强服务的行业标准,非常适合支持移动应用。如果运营商使用这种方法,就可以提供新颖、增强的基于SIP的应用和增值服务,从而可以吸引客户、减少客户流失。有了基于SIP的FCM解决方案,各种运营商不但可以无缝切换VoIP呼叫,还可以跨WiFi和蜂窝网络无缝切换先进的呼叫特性和应用。用户只要使用一个设备就可以从任何地方访问一系列独特的移动应用,包括个性化的服务管理、会议、协作、通信及在线状态等诸多应用。
  这些应用对期望添加先进特性集的集成服务提供商及其无线运营部门来说尤为重要。使用基于SIP的服务器的FMC解决方案使运营商能够扩大网络,加入这些新的先进特性。FMC还降低了最终用户使用移动服务的成本,因为托管的FMC服务可以大大降低每个用户的资本开支及总体拥有成本。
  真正的融合可以在有线VoIP网络和蜂窝网络上扩展企业特性,从而使服务提供商能够提供服务给企业。这特别吸引集成服务提供商的无线运营部门,因为它们通常没有企业级特性集。有了基于SIP应用服务器的方法,企业用户的FMC电话就可以充当企业电话系统的扩展部分,从企业内外使用企业特性。并不基于SIP的FMC解决方案,比如使用免执照移动访问(UMA)技术的方案并不提供这些企业级特性,也就无法为集成服务运营商的蜂窝运营部门提供进入有利可图的企业市场。
  
  无缝迁移至3G
  
  虽然单单先进的移动应用这一理由就足以采用基于SIP的FMC解决方案,但运营商们还获得了另一个重大好处。因为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运营商都声称旨在把网络迁移到3G网络,他们现在部署的FMC技术必须在迁移时能继续提供增值服务。基于SIP的方法使服务提供商在按自己的进度迁移到真正3G的同时,现在就能够部署3G Release 6+应用,不必对现有的2.5G网络作任何改动。随着运营商扩建3G R6+网络,客户在现有网络和新的3G网络之间漫游时,运营商可以继续为他们提供先进特性。一旦运营商迁移到了全面实施的3G网络上,还可以在同一应用服务器上继续添加新的先进应用。
  FMC吸引着许多不同类型的运营商,包括拥有有线和无线资产的集成运营商、只有有线资产或者无线资产的运营商,以及多服务或者有线电视运营商。有线运营商将属于早期采用FMC技术的行列,因为他们进入这个市场有着很强烈的动机。如今,有线运营商多达40%的通话时间被蜂窝网络提供商抢去。FMC将帮助这些运营商通过提供移动服务,同时保持对呼叫的控制,从而夺回这些失去的通话时间、保持利润。融合将有助于留住客户、吸引新客户、提供竞争差异、创造增加收入的服务机会。
  集成有线/无线提供商也将受益于VoIP/蜂窝融合,因为这让他们得以提高效率、解决网络覆盖和容量问题。提供商只要一个网络来提供固定和移动服务,用不着维护几个网络。
  一度害怕WiFi竞争的蜂窝运营商现在也拥抱这项技术,以此拓展业务、能够在室内及室外提供服务覆盖、减少客户流失。FMC的一个额外优点是,它可以帮助运营商更加有效地利用发射塔。如果传统网络在一个地区的用户数量增加,发射塔的容量可能会达到极限,从而无法服务于用户――而增建发射塔成本非常高。FMC缓解了容量方面的压力,因为它使运营商能够构建两层网络,通过扩建WiFi热点――可以在客户所在的任何地方供室内使用,从而在更多地区服务于更多用户,成本远低于发射塔。据估计,亚洲的一个蜂窝运营商如果构建两层网络、在建筑物里面安装WiFi网络,而不是竖更多的发射塔,最多可节省3亿美元。
  消费者需求和设备功能、市场认识到传统有线和移动网络通过合作伙伴和新服务最终会融合,这些因素已经共同为固网移动网融合成为眼下的战略计划,并在不太遥远的将来成为现实创造了条件。(清水综合编译)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