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祖父 [祖父的家书]
 

祖父 [祖父的家书]

发布时间:2019-04-13 04:11:35 影响了:

  在家里众多长辈中,我最敬重的是祖父。  祖父名叫赵福顺,辛亥革命那年出生。85岁去世,到今年已离开我们16年了。70年前,祖父背井离乡“走西口”、“闯关东”,曾留下一封家书,虽然我们自家没能保留,却至今在故乡口耳相传。
  2009年夏天,父亲病逝,小叔(在我父亲他们兄弟姊妹中排行最小,仅比我大6岁,我习惯称他为小叔)从张家口回到故乡,不少乡邻又和他谈起祖父的家书。安葬好父亲,小叔和我谈起祖父的家书。这封家书比小叔的年龄还大,他希望我抽空走访走访尚记得家书内容的乡亲,把祖父的家书记下来,传下去。
  我是长房长孙,又是家里第一个大学生,学的是汉语言文学,这事就该我来完成。今年是父亲去世3周年,按故乡习俗应好好祭祀。我回到故乡祭祀祖父、祖母和父亲、母亲,并完成了小叔的愿望。
  本家年届80岁的赵文彬,(因属狗,我一直叫他“狗子哥”)和我祖父年轻时的好友何孟令的孙子、小我一岁的何会生,帮我记录下了祖父当年的家书,虽残缺不全,但也弥足珍贵。
  吾妻及幼女娇儿:
  见字如面!
  先代福顺不孝儿,叩首向母问安康。
  吾妻吾儿听其详:咱地方,外寇横行似虎狼,连旱三年缺食粮,万般出自无可奈,离家别亲奔异乡。为妻在家多忍耐,替夫在家敬高堂。爱女小乾性刚强,别跟母亲干饥荒。(饥荒:引申意,着急弄事)
  ……众位乡邻可安好,景圈、祥瑞是否还在炸麻糖?……吾儿金榜年纪小,耕种不会靠老乡。
  …… 1941年X月X日
  当年,一封普通的家书,为什么能够传扬开来,受到乡亲们的称赞,并流传至今?
  想历史,看传统,忆人品,我明白了:
  这封普通的家书,使人们看到祖父孝敬老人、怜爱妻儿、和睦乡邻的品德,而这些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封普通的家书,显示了那个年代一个中国工人的儿子、一个贫苦农民不一般的才华,对祖父的才华,乡亲们是引以为豪的。
  这封普通的家书,真实记录下了国家、民族、家庭那段不堪回首的苦难、屈辱的历史……
  曾祖父也是苦命儿。曾祖父名叫赵万春,11岁就成了孤儿,被亲戚送到天津一家织布厂当了童工,成年后和我的曾祖母张凡结婚,24岁染重病被资本家一脚踢开,病死家中。出殡那天,我的祖父刚刚满月,曾祖母攥着他的小手把曾祖父的招魂幡打出了我家那条长长的小胡同,全村人都跟着哭成一片……此后,曾祖母和祖父开始了孤儿寡母度日如年的悲惨生活。
  曾祖母是一个性格刚烈而又心地善良的女性,她含辛茹苦卖房子卖地把我祖父养大,并送他进村里的私塾学会了识字算账。她不识字,却知道文化重要,这才有了以后的这封家书。
  祖父长大成人后,在我们村里被称为“四大能人”之一,即“能说会道的赵福顺”。他不但善于调节邻里纠纷,还有一手好厨艺,村里的大事小情都离不了他。著名作家方纪称他为“半拉圣人”,念过书,有文化,能拉会唱,骂人从不带脏字。(见《老桑树底下的故事》)
  祖父在村里更是有名的孝子,他深知母亲把他从苦难中拉扯大不容易,对母亲十分孝顺,到我记事后,更是亲眼目睹。他在东北工作,每年都要回家和母亲一起过年,一进腊月我和曾祖母就数算着他回家。曾祖母不愿意人说她脾气暴,忌讳说家里是“小屋小院”,祖父就对儿孙们约法三章:谁也不许当着老人的面儿说她脾气不好,不许说“小屋小院”,以顺为孝。
  “先代福顺不孝儿,叩首向母问安康。”“为妻在家多忍耐,替夫在家敬高堂。”家书就很好地体现了祖父的孝心。
  苦难中长大的祖父,确实是个多才多艺之人,他青少年时还是村里“哈哈腔剧团”的鼓手、琴师和演员,曾在《窦娥冤》、《花田错》、《河伯娶妻》等传统戏中饰演女主角,在《猪八戒背媳妇》的折子戏中,本家叔叔扮演猪八戒,他演小媳妇,演到哪里都是满堂彩。后来他还给冀中抗日剧社编过不少节目,可惜没有留下来。流传下来的这封家书,虽残缺不全,但文白相间,言简意赅,读起来合辙押韵,字里行间透着才气,更充满了对贼寇的仇恨,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祖父的家书,正是一封“抵万金”的家书。我的家乡地处冀中抗日根据地,一九三九年正月初一,侵华日军占领了我的家乡饶阳县城。可我们影林村有半年多时间就是不“维持”,摊派的钱粮一点儿不缴,三五个日伪军是不敢进村的。当年十一月初十,天刚拂晓,趁着大雾200多名日伪军包围了村子。尹玉庆老人最早发现敌人,敲钟报警时牺牲在大钟之下,很多乡亲也没能转移。敌人当天打死村里18人,70多名青壮年被绳子捆着押到县城。第二天又用刺刀挑死8名青年,制造了当年连延安党中央、毛主席都知道的“影林大惨案”。那天,祖父也没来得及转移,钻进一个秫秸垛,躲过了一劫。1940年初,在日寇的残酷统治下,为了保护青壮年等有生力量,在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祖父与几个同乡结伴踏上了先“走西口”后“闯关东”的艰难困苦的疏散之路。由于战乱,很长时间音讯皆无。祖父这封写于西口的家书,辗转捎回家中,老友何孟令(信中提到的景圈就是他的儿子、我祖父的徒弟)等乡亲,看到这封家书,大加称赞,一传十,十传百,迅速传遍了全村。
  3年后,日寇逐渐成为“秋后的蚂蚱”,祖父从关东回到家乡。1947年作为贫农团的会计,祖父在著名作家方纪的领导下,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全国解放后,祖父谢绝时任天津文化局局长、文联主席方纪的邀请,又回到当年“闯关东”的本溪、鞍山参加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愿望。年过半百后调回河北张家口,和妻子、儿女团聚,直到退休。
  祖父的人品、才华,祖父的关心、体贴,一直激励着我学习、进步、奋斗,后来我成为村里贫苦农民中的第一个大学生,又分到华北油田工作,一直是祖父的骄傲。1994年至1995年,祖父和我在华北油田生活了近一年的时间,这时祖父虽有些“老年痴呆”,但生活是快乐的。后来,我的父母把他接回老家,并在老家去世,这也算叶落归根吧!
  令我感到一丝遗憾的是,没趁祖父健在时,把他那封家书较为完整地整理好。现在我已经把内容不全的家书,存在电脑里,放进新修的家谱里,我们将作为家训,把它世世代代传下去。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