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我们向名师学什么] 海淀名师伴你学同步学练测答案
 

[我们向名师学什么] 海淀名师伴你学同步学练测答案

发布时间:2019-04-20 04:11:36 影响了:

  一提“名师”,我们会联想到充满教育智慧和艺术魅力的课堂教学,还会联想到包含了超前教育理念、激情四射的学术报告。何以这样联想?因为“名师”是将高深的教育理论和高超的教学能力完美结合的人。你我都是教坛一介匹夫,向名师学什么呢?荡尽铅华,从源头探寻名师的成长之路,思考从平凡到伟大的过程,才发现漫漫长路上洒满了一个个不畏艰辛化蛹为蝶的动人故事。我们幡然醒晤:那平凡中的默默积淀,那黑暗中的苦苦坚守,那黎明前的奋力跨越才是我们真正该学习的!
  一、善思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的深度决定人生的高度。只教书,不思考,只能当教书匠,而不会成为名师。通俗地讲,学习和思考就好比进食和消化,如果任凭嘴巴一味地吃,而胃肠却不肯工作,势必导致食积而病。所以,不但要学习,还要不断地思考。不但要勤于思考,还要讲究思考的方法,善于思考。
  首先,作为教师要思考教学内容。如果课堂是一个容器,教学内容就是容器里的液体,装得满满的,但其形可变。我们每堂课用这些“液体”喂养我们的学生,怎能不考虑其营养价值?我们必须精心挑选、科学搭配,保证我们的学生吃得好,吃得饱,吃得乐。其次,要思考教学方法。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假如我们能做到每日三问自心,我们的课堂肯定会更精彩。第三,要思考我们的学生。新课改提出以生为本,什么是以生为本?就是要求老师不但眼中装着学生,时时关注到学生的表现,更要心里装着学生,时时关爱学生的发展,以学定教,因材施教。著名学者于光远说:“教育过程是否能够收到最好的效果,要看能否充分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个能动作用和这两个能动作用是否结合得好。”教师要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还要思考怎样因材施教。
  二、重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备课是思考,是设计,课堂是实践,是验证,所以说,教师的工作是实践性最强的工作。当我们端起课本走进课堂的那一瞬间,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在检验着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学能力和工作态度。没有精心的备课,就没有精彩的课堂;没有深入的思考,就没有深度的教学。看教育大家上课,有的如画家作画,挥洒自如;有的如诗人高歌,气势磅礴;有的如琴师抚琴,行云流水。这份胸有成竹的从容、这种指点江山的睿智来自于日积月累的实践经验。
  观名师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们身上是否少了某些宝贵的坚持和坚韧?心中装着目标,脚下却踯躅不前,让梦想一次次陨落在懒惰的枕头边,让决心一次次淹没在茶前饭后的抱怨里。直到有一天,身边那些“坚持的身影”成了里程碑,才悔之晚矣!
  三、敢创新
  大凡名师都是勇士,是教育革新的探险家。当素质教育刚刚提出来时,谁也不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大多数人在素质教育的路上走得小心翼翼,不断四下张望、打听,怕触了素质教育的“雷”。而有一小部分人不怕输,敢冒险,他们不但大踏步地走,而且摇旗呐喊,他们用自己的脚在素质教育的路上结结实实地留下一个个脚印,然后让后人沿着这脚印跟上来。他们,我们称之为教育家,称之为名师。名师敢创新,所以李吉林创出了“情境教学法”,郭思乐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窦桂梅老师提出了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如果我们真要向名师学习,还是学一学他们的创新精神吧!
  四、懂谦虚
  谦虚与名气没有关系,谦虚与学问也没有关系,谦虚是修养的孪生兄弟。我尊重名师,但不盲目崇拜,我只崇拜那些有修养的名师。他们学高而不骄,名大而不躁,虚怀若谷,平易近人,对他们而言,对教育梦想的追求比名利更重要。
  老百姓有句话说得好:“叫得越响的水桶,越是空桶。”与教育大师相比,我们的水桶里“水”不过点滴,大师们都如此谦虚,我们有什么资本浮躁叫嚷?
  五、肯献身
  讲到献身,大家不要以为在唱高调。如果献身教育事业只是吆喝一下那么简单,中国的教育舞台上也就看不到名师的身影了。众所周知的新教育实验的发起者朱永新,如果没有对教育的热情,如果没有对教育的献身精神,哪来呕心沥血而不知疲倦的执着?
  还可以看看我们身边,是不是有这样的老师:心里第一位置是工作?三句话离不开学生?为了一个教学问题四处请教?不辞辛苦地搞课题研究?放弃休息写教学反思?这就是为教育事业献身!因为他们做的总比我们多,想的总比我们远,走的总比我们踏实,所以,他们才会有超过我们的成绩!
  学习名师,不要仅崇拜名师气场,还要学习名师的内涵和精神。放弃自身条件一味简单地模仿名师,更是要不得,那样势必成为邯郸学步之人。
  (作者单位 山东省无棣县第二实验学校)

猜你想看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