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浅谈主我和客我在自我构建中的特征和关系】 浅谈如何构建家校共育
 

【浅谈主我和客我在自我构建中的特征和关系】 浅谈如何构建家校共育

发布时间:2019-04-26 04:15:14 影响了:

  摘 要:米德以社会性为基础,吸收进化论、相对论和社会行为主义观点指出,自我从外部看是个体和他人之间的一种交互性影响的结果,从内部看是主我和客我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据此着重阐述了主我和客我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并借此揭示自我的塑造过程和特点。
  关键词:自我;主我;客我;社会
  《心灵、自我与社会》 所集中阐述的自我理论是米德最核心的理论之一, 它摒弃了单纯从心理学角度,从个体角度研究心灵如何产生的个人主义传统,而将个体的塑造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向我们展现了个体发展成为社会性个体,社会塑造个体的双向动态过程1。
  主我和客我在自我构建中的关系和作用
  米德认为,个体的自我是社会交往活动的产物。人类个体以语言符号为媒介,通过姿态的会话在社会性交往活动中获得思维能力,把个体自身作为自己的对象,能从他人的立场来看待自己,即获得了自我2。
  米德把自我发展过程划分成游戏阶段和竞赛阶段。游戏阶段,类似于儿童成长的最初阶段,个体模仿和扮演某个他人的角色;竞赛阶段,个体同时扮演社会活动过程所涉及的所有他人的角色,并能从这个共同体的所有成员的立场来看待和评判自己,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即泛化所有他人的角色。
  同时,米德把自我的内在结构划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客我是有机体自己采取的一组有组织的他人态度,主我是有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客我作为共同体所有成员对个体的要求,在个体要融入共同体时,客我的地位就上升;而当强调个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时,主我就更为重要了。总之,从社会交往角度看,自我发展的动力在于个体同他人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从个人内部来看,个人发展的动力在于主我和客我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
  主我的特点
  不确定性。主我针对客我做出的反应,是不确定的。他人的态度组成客我,这在具体情境中被具体化,也就是给定的,但主我做出的反应则是发生之后才转化成意象进入到经验中的,发生之前我们在经验领域无法搜索到完全一致的东西,这也就导致了主我的反应无法预料,不确定。
  创新性。主我因为具体环境的变化而每次均有不同,这也就注定了主我将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也就是主我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因此,主我是自我中具有创新和主动性的部分。正因为此,自我内部才始终具有不断变化的新生能力,同时不断改变所属环境和社会。米德认为,过去是依据某个现在作为背景的,这个过去依然会诞生新的东西,我们以新生的东西为立足点来看待过去,原来的过去就会成为一个不同的过去。即历史,就是人们的理解史,每个人自己解读的历史。没有固定的过去、经验、历史,现在蕴含着现实,阐发出过去和将来,新生性就来自于过去,来自于不同社会情境下,不同具体条件下,对过去历史的解读和理解,过去和现在都是由新生性决定。
  主我客我分离统一
  之所以先讲主我的特点,就是因为主我客我的关系与其息息相关,从主我的特点中即可窥见主我客我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主我和客我在自我构建的过程中,分离统一。
  客我和主我的形成具有时间跨度,主我是客我的主我。米德使用记忆这个意象来进行形象化的说明。他说,我对自己说话,我记得自己说过的话和情感,此刻的主我出现在下一刻的客我中。我记得自己说过的话,就此而言,我成为一个客我。但是可以把这种作用关系给予主我。由于主我,我们绝不可能充分理解我们的行为举止和思想,而主我不断进入经验,以致我们能回忆之前的经验,并通过记忆意象回想起其他经验3。简言之,就是米德认为主我是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进入到自己的经验中的,而主我本质上就是片刻之前的我,是客我的主我。“在记忆中,主我作为一秒钟、一分钟前的自我代言人而出现的。由于是给定的,它则是一个客我,但是这个客我是早些时候的主我”。
  他人的态度构成了有组织的客我,有机体作为主我对其作出反应。个体在自身唤起他人的态度之后,便会出现一组有组织的反应。如果个体有能力采取他人的态度,也就获得了自我意识。在合唱团等共同体中,组织成员彼此知道他人的要求,并依照这种规范来进行行动,也就产生了当时的自我。虽然他人的态度,即有组织的态度是基本确定的,但主我的反应却是不确定的,经验中出现的对情境的反应其实是无法完全理解和预知的,这是因为主我是实时针对那一社会情境做出的动作,只有做出了举动,才升级成经验,如果我知道我做了什么,产生了相关的记忆,主我就会转变成一个客我。
  主我和客我的作用及影响不同。客我循规蹈矩,维稳求同,主我个性不定,寻求独立。在自我的产生,个体主动融入共同体的过程中,个体要依据他人的反应调整自己的行动,也就是库利的“镜中 我”。这种行动上的反射活动要求个体具备识别和认知的能力,有自我意识,有依据他人的态度来调适自身的意愿和能力。当个体能顺利识别并采纳他人的态度和要求时,客我也就出现在了自我的经验中,客我代表社会规范和要求,满足群体意愿,有利于顺利融入群体中,受到承认;主我反应在群体意愿出现时,个体比对此种意愿和个体经验,并做出相应的不确定的反应,在影响自身的同时也影响着群体的环境。正如前文提到,米德认为主我是变化的,灵活的,而客我是循规蹈矩的,客我存在的目的就是识别群体规范并遵循以加入群体。在自我构建的活动中,主我和自我既是一种承接关系,也蕴含着矛盾冲突的影子。客我要求一致,要求同化,而主我会因为个体的要求,而在希望满足客我要求的同时,努力寻找新的方式,有自己烙印的方式,保持一定的独特性,既在社会群体中得到接纳,又保持自己本色。主我和客我之间的这种分歧和矛盾保持了群体内部的多元化,如果这种多元和新生性能够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可以促进群体的发展。在此举出合唱团的例子,合唱团成员必须要遵循合唱规则,在和声部分寻求声音的和谐一致,但他也可以尝试展现自身的独特性,比如在某些合适的段落,展现自己出色的音域或者唱功,既不影响整体的发挥,又加入新意。在今天,顶尖的合唱团一定是既保持合唱本色,又不断尝试加入时尚元素,进行混搭和变化的,一定是能够把握各种唱法,成员既有共同基础,又各有所长的,单一的唱诗班式的合唱团早已经淘汰了。
  一般来说,在不同情境下,主我和客我追求的相对价值不完全一致。客我追求承认,追求个体能顺利融入群体,并带来身份和相应的权力;而主我则是希望保持自身的独立和自尊,当群体规定和要求脱离实际时,能够跳出局限,遵从于更高级的群体。虽然主我和客我的追求并不一致,但不妨碍它们构建自我的过程,主我客我遵循不同的价值拉锯和搭建,为了融入,自我主动迎合他人,建立与他人之间和谐的关系,寻求进入和生存的突破口;为了依据自己量身打造行事规范,自我改变着所属共同体,试探着底线。自我表现着主我客我两个方面的特点,在与共同体遵循和抵抗的拉锯中博弈,不断塑造自我。
  客我主张顺从,追求符合,要求一致,在有组织的采取他人态度的行动中,存在着自觉性。因此,客我为主我规定和提供着形式框架,是整个过程中稳定的结构性因素,而主我在行动中反应变化,新生的同时,依附客我提供的结构而实现。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客我其实是一种压抑自身的东西,一种潜意识自我同化、束缚个性的东西,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是社会控制的贯彻者。当然,客我在不同群体,不同社会情境、不同个体差异下表现力不同,个体在坚持自我的时候,一旦超越可以把握和容忍的度,或者所受到的压抑超过所能承受的范围,就会导致激烈的冲突和表现方式。在冲突中,客我作为社会控制的贯彻者,无法提供相应的机制限制冲突,主我就占据了上风,如果个体性格偏执,行为就会粗暴。比如,在商业竞争中,一方虽想遵循规范,但却受到压抑或不公平的对待,或者一方试图索求更多利益,如果双方针锋相对,无节制的扩张,就会造成激烈的冲突,两者的关系将面临灾难性的破坏。
  客我力量的大小影响到个体行为以及主我的大小。如果客我力量大,占据上风,个体的行为就易于掌控,并自觉遵循客我的要求塑造自己。但一直循规蹈矩与人的本性相悖,因此,当人的行动受阻或不适应时,就会自动寻找新的环境,产生作为主我的反应,这种反应使人有别于机器,有别于工业时代将人流水线化的做法,人高于机器,这时,主我的作用就超越了客我。
  在现在看来,米德将一切优秀的词汇都赋予了主我,比如主动、新生、独立,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客我的贬低和轻视,相反的,米德认为,例行公事、规章程式是少不了的,健全的人不是只能表现自己特点的人,而是能承担一定重复的、常规的事情的人,只有这样,共同体才能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比如,职场中,HR常问的两个问题就是“你和其他人有什么不一样”以及“说出一次团队合作的经历”,前者考察的是个人的创造力、独特性,后者就是看看你是否有融入团体的能力,创造和平庸,多元和顺从都具备才能为公司,不管是人事还是产业创造财富,实现价值。在现代社会,更需要一种能够将自己和共同体联系在一起,在遵循共同体规范的同时,善用慎用群体资源来表现自身特点,满足自我需求,追寻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人。这实际上是把客我的结构变成了自我实现的结构,将客我和主我更有效地统一了起来,可谓是更高层次的价值凸显。比如,在团体合作时,如果大家的价值观相符,目标一致,劲往一处使,团体就能获得很高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客我虽然是他人的要求,但却可以内化成自己的要求,为主我的表现扫清了障碍,造成巨大的影响力。
  在个体寻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主我和客我的地位不尽相同。自我从外部看是个体和他人之间的一种交互性影响的结果,从内部看是主我客我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客我,个体就是社会群体的成员,是符合群体价值观,得到群体认可的自我;作为自我,个体就是飘忽不定的,变化中占据主动的自我。主我一般影响和灵活性都比较大,主我的反应和变化推动客我的建构,也推动群体乃至社会的变化。在环境与个体的博弈中,个体并非完全被动的,个体虽然一直在做适应性变化,但这种变化也带动着群体的变化,个体融入的过程是群体与个体双向选择的过程,个体和所属共同体之间始终是相互影响的,时势造英雄,英雄也在改变时势。
  虽然客我、主我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但某些情况下,两者依旧有相似或者融合的可能。当个体的反应在自身和他人身上一致时,主我和客我以共情为基础,就有可能相互融合,主我和客我的融合会加强情感。主我和客我一旦融合,即代表作为社会规范的背景条件与个体融为一体,例如笔者观察过的大学生团契,成员都认同自己从属于团契,并把个体的利益视作大家的利益,团契内认同度很高,自我中的主我和客我也就因此融合得非常紧密。这也就是为什么,团体中,个体的事情就是大家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有需要,所有人都会来帮助他,因为主我那种助人,视他人为弟兄姊妹的情感已经泛化了。此时的客我并不控制主我,而是意图在他人身上唤起其加入团体,做出同样行为的刺激因素。但这种情况并不能持续很久,就比如大学生团契,虽然他们的感情很好,但仍然在任务分配时,在查经解读圣经时,产生分歧,或言行依旧要以他人的反应为基准调整自我。
  无论主我客我,都不可能脱离社会情境而单独存在。主我的不确定性反应将会导致群体,甚至社会的分化或整合。社会寻求发展的时候,应该为自我的表现提供空间和方式,减少或控制约束力。当今,信息化时代,压抑和束缚已经逐步减少,个体得到了更多的自由和空间,社会对多样性的包容程度也越来越高,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自我完善和健康塑造的良好环境所在,当然,无论是多么独特的个体,总是建立在与共同体关系的基础上的,没有个体能游离于社会过程之外而独立塑造自我。自我产生于社会情境,塑造与社会过程,主我和客我的关系在与社会以及与共同体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培养和发展出来。
  总结
  米德的自我观总结了前人对自我理论的探寻,进行了内涵深刻的理论创新,是自我理论发展中的重要部分。当然,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作为学生整理的讲稿,在论述上难免有冗繁不清之处,也缺乏系统的经验根据,因此,米德的理论还需要有更多兼具科学性和形象性的论据加以证明。
  参考文献:
  [1][美] 詹姆斯《心理学原理》[M].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10年3月.
  [2]李美辉.《米德的自我理论述评》[J].哲学研究 2005年第3期.
  [3][美] 乔治·H·米德. 心灵、自我与社会[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6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