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关于某县宗教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关于某县宗教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9-06-04 14:38:41 影响了: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某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调研报告第二篇:关于我县宗教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第三篇:关于我县宗教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第四篇:关于我县宗教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第五篇:宗教工作调研报告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某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县是集“边、山、少、穷、战”为一体的全国首批重点扶持开发县,位于**省南部,与越南山水相连,国境线长153公里。全县国土面积3096.86平方公里,辖八乡一镇,81个村委会2个社区756个村民小组,世居哈尼、彝、瑶、傣、拉祜、汉六种民族,总人口215833人,少数民族人口212778人,占总人口的98.6%,其中,哈尼族人口占

总人口的88.2%,是全国哈尼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201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78177万元,同比增长20.8%,财政收入8355万元,增长36.5%,地方一般预算支出47499万元,增长35.4%,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618元,增长15.1%。

一、历年扶贫开发情况

(一)历年扶贫开发情况

1986年,**县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扶持县。全县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9281.2万元,建成153个温饱示范村,15个重点村、113个整村推进村、2个小康示范村,安居温饱农户3668户16510人,组织输出劳务85000人次,解决了8万多贫困人口的温饱,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86元增加到1406元,农民人均口粮从280公斤增加到310公斤。

截止2014年年底,共经实施项目的村有273个,其中,大兴镇36个,涉及10个村委会36个村民小组3931户17690人;牛孔乡31个,涉及10个村委会31个村民小组1624户7308人;大水沟乡26个,涉及7个村委会26个村民小组1828户8226人;大黑山32个,涉及8个村委会32个村民小组3101户13954人;半坡14个,涉及5个村委会14个村民小组685户3082人;戈奎32个,涉及8个村委会32个村民小组2964户13337人;平河28个,涉及10个村委会28个村民小组1783户8025人;三猛46个,涉及8个村委会46个村民小组2752户12386人;骑马坝28个,涉及7个村委会28个村民小组1523户6853人。

(二)取得的成效

1、群众解决温饱步伐加快。通过推广“两杂”,发展冬季农业,项目村群众粮食获得了丰收,通过推广科学养猪、种植蔬菜、改造低产茶园、发展经济林果,群众经济收入不断增加。

2、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为今后稳定解决温饱打下了基础。通过建设卫生路、架电、通路、猪厩、沼气、厕所、人畜饮水、安居工程、新开农田、新修水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养殖业、经济林、冬季农业等途径,各项目村实现了通路、通电、通水,科学养猪、科学种田,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等目标,为下一步稳定解决温饱和更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3、村容村貌,群众精神面貌改观,生态得到改善。通过文化活动室、卫生路、厕所、猪厩、沼气等项目建设,改变了昔日猪、鸡到处跑,遍地猪牛粪的不卫生状况和群众砍树烧火的习俗,村子的卫生面貌明显改观,森林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明显改善,通过村广电工程、学校、卫生室的建设,改善了教育文化设施,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通过科技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素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4、养殖业科技含量提高。各项目村建设前养猪大都采用放养,熟喂的老办法,出栏一头肥猪需一年半至两年,效益很低,户均仅有1-2头猪,通过扶持建盖猪厩,培训技术,更换品种,实行厩养和科学喂养等项目建设后,疾病得到控制,存活率明显提高,出栏周期缩短,效益显著提高。

5、起到了示范样板作用。项目村建设不但本村群众受益,也对周边村寨产生了辐射作用,起到示范样板作用,周边村寨纷纷效仿,全县两个文明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三)经验和做法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一是在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各项目乡镇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扶贫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以规划组织、落实资金管理、项目的建设及检查验收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二是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严格的扶贫工作责任制,落实责任人,做到了扶贫项目实施一项,巩固一片,带动一方。

2、突出重点,促进农民增收。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体两翼”战略,围绕整村推进、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易地扶贫开发等扶贫项目,突出工作重点稳步推进。二是以扶贫项目为载体,因地制宜,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收入。三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劳动力资源优势,切实加强培训和转移工作,不断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3、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发挥资金效益。在项目资金管理上,继续坚持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度、项目责任人制度和扶贫资金项目公示公告制度,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项存储,封闭运行,树立扶贫资金是“高压线、救命钱”的思想。

4、积极引导贫困人口,发扬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精神,解决温饱、消除贫困。转变“要我干”的被

第二篇:关于我县宗教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关于我县宗教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民族宗教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关系到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关系到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民族宗教无小事的思想,高度重

视民族宗教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信仰政策,把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作为宗教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了突出位置,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不断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积极探索新时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新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制度建设和宗教人士、宗教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巩固发展党同宗教界的统一战线,使全县的民族宗教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为全县的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保持全县的政治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宗教工作的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主要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四大宗教教派。共有依法批准的宗教活动场所12处,以堂带点5个。其中:佛教的法藏寺1座、伊斯兰教的清真寺1座、(敬请期待好范文网推出更好文章:Www.hAowoRd.COm)天主教会1处、伊拉哈镇五一村天主教会聚会点1处、基督教活动场所9处,活动点4处。分别是基督大教堂,双山基督教会、科洛基督教会、马铃薯农场基督教会、多宝山(兴化、矿山村、先富、**山)基督教会、前进联合教会、临江三所家庭聚会点、科洛双泉家庭活动点1处。全县信教群众6000多人,其中佛教1500人,天主教100人,基督教2500人,伊斯兰教2200人。

二、学习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的情况

国务院颁布的《宗教事务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宗教方面的综合性法规,是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的法制化、制度化,是宗教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标志着宗教方面的法制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为此,全县上下把学习贯彻《宗教事务条例》抓在手上,制定具体计划,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了学习贯彻活动。一是党政干部坐班学习。4月份,市、县两级统战部、宗教局领导参加了全省学习贯彻《宗教事务条例》培训;在全县开展的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把学习贯彻《宗教事务条例》纳入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内容。二是组织骨干培训。5月25日、26日,由县委统战部、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在全县13个乡镇和1个种畜场进行了巡回讲座,参加学习的有各乡镇的分管宗教的领导、宣传委员、妇女干部、共青团书记、派出所、司法所的全体干警、及中小学校长和各村的书记村长和治保主任共1000多人参加培训。这次培训对《宗教事务条例》及相应的宗教法规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同时还举些实例进行讲解,进一步强化了培训人员对《宗教事务条例》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认识和执法水平,为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打下了良好的思想理论基础。三是宗教界人士集中学习。我县组织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教职人员、骨干、执事会及宗教上层人士319人,集中3天时间进行了《宗教事务条例》的学习讨论。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6月份,县委统战部、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组织召开了全县宗教界代表人士和部分教徒骨干学习贯彻《宗教事务条例》座谈会,对《宗教事务条例》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和《条例》的有关内容进行了学习,宗教界代表人士就《宗教事务条例》进行了讨论发言,同时,对在全县宗教界开展《宗教事务条例》学习宣传教育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拉开了全县学习贯彻《宗教事务条例》的序幕。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和各乡镇普遍举行了在广场、街道、村屯的宣传教育活动,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并将《宗教事务条例》及相应的宗教法规印了1200册,分发给广大信教群众手中,宗教神教职人员利用在宗教活动场所讲经布道时向信教群众宣传《宗教事务条例》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条例》的主要内容及党和国家宗教方面的法律法规,扩大了《宗教事务条例》的宣传覆盖面、知名度和影响力,确保了《宗教事务条例》在全县顺利贯彻实施。

三、开展宗教工作的一些做法

民族宗教无小事。我县各级宗教界认真落实国家、省民族宗教工作会议精神,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加强对宗教场所的规范化管理为重点,全面推行"五薄、三册、一帐"的管理模式,完善了宗教工作"三级网络和两级责任制",为全县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是建立了民族宗教工作"三级网络和两级责任制"。县都成立了由县分管书记任组长,统战部长和民宗局长任副组长,宣传部、妇联、团委、民政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民族宗教工作协调领导组。各乡镇成立了由分管书记任组长,有妇联、民政、财政、团委、派出所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民族宗教工作领导

组。同时,在乡镇配备了专职统战员,在各行政村和街道居委会和宗教活动场所确定了信息员,使全县民族宗教工作建立起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是确保大型宗教活动有序进行。每年的"圣诞节",佛诞节教徒聚集宗教活动场所,活动呈现三个特点:一人数多,不仅有教徒,还有前来活动的群众,每个活动场所至少有几百余人,有的活动场

所超过千余人。二范围广,既有本县范围信徒,还有周边五个城市广大信徒。三情况复杂,管理难度大。为此,全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书记、县长带头抓,分管书记、分管县长亲自抓,统战、宗教具体抓,公安、交警协助抓,重点乡镇(街道)配合抓,教务管理小组自身抓,各级齐抓共管,活动之前对活动规模及人员结构等情况进行预测、分析提出预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上报,沟通联系,及时总结。近几年来,宗教活动有序进行,稳定安全,没有发生任何问题。同时,还注重做好"两节"期间的慰问工作,对宗教界的代表人士进行走访、慰问,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困难。

三是加大了对宗教工作的依法管理力度。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保护宗教团体的合法权益,既是广大信教群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政府取信于广大信教群众的重要体现。2014年,在土地及其紧张的条件下,为建设寺庙划拨5公顷土地,由法藏寺自己出资修建寺庙,能容纳三千多人,使信教群众有了一个正常的活动场所,满足了信教群众的需要,解决多年来我县无佛教活动场所的问题,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2014年6月,经县委、县政府协调,本着尊重大量的历史资料,又考虑到现实土地政策,在原有伊斯兰教墓地的基础上在往北划拨1、5公顷,财政拿出10万元补偿给农户,积极稳妥地解决了回族群众因墓地而发生的上访事件,维护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四、开展宗教工作以及在处理宗教纠纷中的做法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党中央有关宗教政策,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中,紧紧把握"三条原则"和"六个结合"。三条原则:一是政府实施行政管理,必须以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为依据;二是管理目的是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而不是片面地对宗教实行限制;三是管理的内容是要把宗教活动纳入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范围内,而不是干预宗教团体的内部事务。六个结合:一是依照政策行政和依法行政相结合,二是保护合法与制止非法、打击违法相结合,三是行政管理与群众工作、社会工作相结合,四是行政监督与监督行政相结合,五是政府实施管理与群众参与管理相结合,六是加强管理与改善管理相结合。

在处理宗教工作的矛盾和问题中,坚持政策教育和情感感化并重,达到积极稳妥、慎重解决的目的。2014年11月,桦木村出现了大量的外来基督教信徒非法聚会活动,严重干扰和影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得知情况后,县宗教局和有关部门领导,深入到该村对非法聚会信徒进行了党的宗教法律法规讲解,严肃取缔了这起非法宗教聚会活动。2014年2月,双山教会因路的问题同邻居一直没有达成协议,矛盾很大,经民宗局与镇党委和政府找当事人对此事进行面对面的作思想工作之后,通过多次协商与当事人谈心、沟通,最终取得共识,很好的解决问题,这一件事得到了广大教徒的好评。2014年3月,县委统战部、民族宗教局和各乡镇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组织有关部门,经过三个月的艰苦工作,对全县所有的宗教活动场所进行了公开换届选举。全部实行民主管理。同时,还确保了在罗马天主教皇去世和新教皇产生之前,天主教堂没有发生任何突发事件。在加强对教职人员队伍建设、信教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依法管理过程中加大打击力度,2014年是打击非法宗教关键一年,同时以贯彻《宗教事务条例》和《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共取缔了非法宗教活动场所5个,处理非法自封传道人7名,并对其进行了批评和政策法规教育,有力的维护了宗教领域的稳定。

五、当前宗教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思想认识存在误区。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致使一些基层干部看不到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认为宗教工作不是中心工作,抓与不抓、管与不管无妨大局。

2、信教群众发展过快。近几年来,信教群众几倍的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党的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对群众宗教信仰自由提供了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是在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转型期间,人民面对的各种挑战和竞争日趋激烈,来自各方的风险给人民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促使一些文化较低的群众信仰宗教去寻求安慰和寄托。

3、非法活动时有反弹。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宗教活动的旗号,背地搞非法活动。如家庭聚会,大仙等。有些农村信教群众由于不懂政策法规,分不清合法与非法的界限,参与非法活动。

4、信仰危机有所抬头。潜宗教意识现象过热。目前,供菩萨、财神,烧香祈求平安、发财、升学、升官等潜宗教意识浓厚。

5、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正确的世界观教育迫在眉睫、不容忽视。近几年的圣诞期间,狂欢夜、平安夜、圣诞夜,参与的中学生越来越多。

6、影响民族宗教关系的不稳定因素增多变杂,协调关系、化解纠纷的任务加重。

7、执法主体建设不适应形势的发展,人员、办公设备、办公条件不到位,经费紧张。

8、宗教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有的宗教工作人员,宗教法规意识淡薄,管理能力不强,难以引导信教群众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9、乱设活动点。有的乡镇已批准登记、暂缓登记的活动点不能满足信教群众活动的要求,致使信教群众自发乱设活动点。

10、宗教组织内部存在矛盾,造成宗教活动混乱现象。

六、民族宗教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能否保持民族宗教领域的和谐稳定,成为衡量新时期民族宗教工作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民族宗教工作上要高度重视和妥善处理因民族宗教因素引发的突发事件。随着信教群众的不断增多和各种矛盾的冲突,必然会出现民族宗教方面的矛盾纠纷,能否妥善处理这些问题是民族宗教干部和基层党政干部面临的新课题。同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努力消除宗教中负面的、消极的、不和谐的因素。如某些非信教群众歧视信教群众以及不同宗教之间不尊重的问题;有些乡村领导在对待宗教问题上存在极端化的问题,要么全力支持,奉若神明,要么不闻不问,事不关己;个别地方存在有些居士擅自邀请游僧讲经说法、基督教信徒非法聚会以及跨地区传教并由地下势力操纵改选的问题;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活动的问题,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问题。

七、做好新时期民族宗教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力度,要在全体党员干部、宗教工作人员、信教群众中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党的宗教政策的学习教育,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普法教育和正确的世界观教育,使广大信教群众遵纪守法,规范信教行为,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崇尚科学。

2、加强网络建设。要进一步健全责任机制,完善民族宗教管理的网络和责任制度。进一步完善三级网络和两级责任制。对非法活动场所,要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基层一线情况清、工作直接的优势,发现问题,及时制止。

3、加强人员管理。着力建设好两支队伍,一是抓好宗教干部队伍建设。确实提高宗教工作者的政策水平和依法管理水平,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宗教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建立起一支能征善战、敢管善管的队伍。二是抓好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和外出学习,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爱国感情、宗教学识、管理能力、个人修养;通过充实调整等办法合理配备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确实构建好宗教团体管理班子;通过经常性谈心谈话,引导宗教界知名人士提高自身素养,积极发挥骨干作用,树立良好社会形象。从而建立起一支遵守政策法规、信教群众基础较好、具有较高宗教学识和管理水平的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

4、加强依法管理。应本着"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工作原则,进一步帮助宗教场所建立健全议事决策、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并抓好制度的落实。另一方面要加大打击非法宗教活动的力度,进一步加强综合治理,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进一步强化检查督促力度,采取"回头看"等措施,确实防止"回潮";进一步加大依法治理力度,确保社会稳定。

《关于我县宗教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来源于好范文网,欢迎阅读关于我县宗教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三篇:关于我县宗教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关于我县宗教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民族宗教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关系到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关系到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民族宗教无小事的思想,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信仰政策,把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作为宗教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了突出位置,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不断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积极探索新时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新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制度建设和宗教人士、宗教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巩固发展党同宗教界的统一战线,使全县的民族宗教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为全县的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保持全县的政治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宗教工作的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主要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四大宗教教派。共有依法批准的宗教活动场所12处,以堂带点5个。其中:佛教的法藏寺1座、伊斯兰教的清真寺1座、天主教会1处、伊拉哈镇五一村天主教会聚会点1处、基督教活动场所9处,活动点4处。分别是基督大教堂,双山基督教会、科洛基督教会、马铃薯农场基督教会、多宝山(兴化、矿山村、先富、**山)基督教会、前进联合教会、临江三所家庭聚会点、科洛双泉家庭活动点1处。全县信教群众6000多人,其中佛教1500人,天主教100人,基督教2500人,伊斯兰教2200人。

二、学习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的情况

国务院颁布的《宗教事务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宗教方面的综合性法规,是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的法制化、制度化,是宗教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标志着宗教方面的法制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为此,全县上下把学习贯彻《宗教事务条例》抓在手上,制定具体计划,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了学习贯彻活动。一是党政干部坐班学习。4月份,市、县两级统战部、宗教局领导参加了全省学习贯彻《宗教事务条例》培训;在全县开展的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把学习贯彻《宗教事务条例》纳入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内容。二是组织骨干培训。5月25日、26日,由县委统战部、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在全县13个乡镇和1个种畜场进行了巡回讲座,参加学习的有各乡镇的分管宗教的领导、宣传委员、妇女干部、共青团书记、派出所、司法所的全体干警、及中小学校长和各村的书记村长和治保主任共1000多人参加培训。这次培训对《宗教事务条例》及相应的宗教法规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同时还举些实例进行讲解,进一步强化了培训人员对《宗教事务条例》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认识和执法水平,为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打下了良好的思想理论基础。三是宗教界人士集中学习。我县组织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教职人员、骨干、执事会及宗教上层人士319人,集中3天时间进行了《宗教事务条例》的学习讨论。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6月份,县委统战部、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组织召开了全县宗教界代表人士和部分教徒骨干学习贯彻《宗教事务条例》座谈会,对《宗教事务条例》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和《条例》的有关内容进行了学习,宗教界代表人士就《宗教事务条例》进行了讨论发言,同时,对在全县宗教界开展《宗教事务条例》学习宣传教育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拉开了全县学习贯彻《宗教事务条例》的序幕。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和各乡镇普遍举行了在广场、街道、村屯的宣传教育活动,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并将《宗教事务条例》及相应的宗教法规印了1200册,分发给广大信教群众手中,宗教神教职人员利用在宗教活动场所讲经布道时向信教群众宣传《宗教事务条例》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条例》的主要内容及党和国家宗教方面的法律法规,扩大了《宗教事务条例》的宣传覆盖面、知名度和影响力,确保了《宗教事务条例》在全县顺利贯彻实施。

三、开展宗教工作的一些做法

民族宗教无小事。我县各级宗教界认真落实国家、省民族宗教工作会议精神,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加强对宗教场所的规范化管理为重点,全面推行"五薄、三册、一帐"的管理模式,完善了宗教工作"三级网络和两级责任制",为全县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是建立了民族宗教工作"三级网络和两级责任制"。县都成立了由县分管书记任组长,统战部长和民宗局长任副组长,宣传部、妇联、团委、民政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民族宗教工作协调领导组。各乡镇成立了由分管书记任组长,有妇联、民政、财政、团委、派出所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民族宗教工作领

第四篇:关于我县宗教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关于我县宗教情况的调研报告

民族宗教是党和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做好民族宗教,关系到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关系到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民族宗教无小事的思想,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信仰政策,把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作为宗教的重中之重,放在了突出位置,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不断加强党对宗教的领导,积极探索新时期做好民族宗教的新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制度建设和宗教人士、宗教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机制,巩固发展党同宗教界的统一战线,使全县的民族宗教出现了新的局面,为全县的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保持全县的政治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宗教的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主要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四大宗教教派。共有依法批准的宗教活动场所12处,以堂带点5个。其中:佛教的法藏寺1座、伊斯兰教的清真寺1座、天主教会1处、伊拉哈镇五一村天主教会聚会点1处、基督教活动场所9处,活动点4处。分别是基督大教堂,双山基督教会、科洛基督教会、马铃薯农场基督教会、多宝山(兴化、矿山村、先富、**山)基督教会、前进联合教会、临江三所家庭聚会点、科洛双泉家庭活动点1处。全县信教群众6000多人,其中佛教1500人,天主教100人,基督教2500人,伊斯兰教2200人。

二、学习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的情况

国务院颁布的《宗教事务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宗教方面的综合性法规,是党的宗教方针政策的法制化、制度化,是宗教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标志着宗教方面的法制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为此,全县上下把学习贯彻《宗教事务条例》抓在手上,制定具体计划,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了学习贯彻活动。一是党政干部坐班学习。4月份,市、县两级统战部、宗教局领导参加了全省学习贯彻《宗教事务条例》培训;在全县开展的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把学习贯彻《宗教事务条例》纳入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内容。二是组织骨干培训。5月25日、26日,由县委统战部、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在全县13个乡镇和1个种畜场进行了巡回讲座,参加学习的有各乡镇的分管宗教的领导、宣传委员、妇女干部、共青团书记、派出所、司法所的全体干警、及中小学校长和各村的书记村长和治保主任共1000多人参加培训。这次培训对《宗教事务条例》及相应的宗教法规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同时还举些实例进行讲解,进一步强化了培训人员对《宗教事务条例》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认识和执法水平,为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打下了良好的思想理论基础。三是宗教界人士集中学习。我县组织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教职人员、骨干、执事会及宗教上层人士319人,集中3天时间进行了《宗教事务条例》的学习讨论。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6月份,县委统战部、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组织召开了全县宗教界代表人士和部分教徒骨干学习贯彻《宗教事务条例》座谈会,对《宗教事务条例》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和《条例》的有关内容进行了学习,宗教界代表人士就《宗教事务条例》进行了讨论发言,同时,对在全县宗教界开展《宗教事务条例》学习宣传教育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拉开了全县学习贯彻《宗教事务条例》的序幕。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和各乡镇普遍举行了在广场、街道、村屯的宣传教育活动,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并将《宗教事务条例》及相应的宗教法规印了1200册,分发给广大信教群众手中,宗教神教职人员利用在宗教活动场所讲经布道时向信教群众宣传《宗教事务条例》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条例》的主要内容及党和国家宗教方面的法律法规,扩大了《宗教事务条例》的宣传覆盖面、知名度和影响力,确保了《宗教事务条例》在全县顺利贯彻实施。

三、开展宗教的一些做法

民族宗教无小事。我县各级宗教界认真落实国家、省民族宗教会议精神,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加强对宗教场所的规范化管理为重点,全面推行"五薄、三册、一帐"的管理模式,完善了宗教"三级网络和两级责任制",为全县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是建立了民族宗教"三级网络和两级责任制"。县都成立了由县分管书记任组长,统战部长和民宗局长任副组长,宣传部、妇联、团委、民政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民族宗教协调领导组。各乡镇成立了由分管书记任组长,有妇联、民政、财政、团委、派出所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民族宗教领

导组。同时,在乡镇配备了专职统战员,在各行政村和街道居委会和宗教活动场所确定了信息员,使全县民族宗教建立起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格局。

二是确保大型宗教活动有序进行。每年的"圣诞节",佛诞节教徒聚集宗教活动场所,活动呈现三个特点:一人数多,不仅有教徒,还有前来活动的群众,每个活动场所至少有几百余人,有的活动场所超过千余人。二范围广,既有本县范围信徒,还有周边五个城市广大信徒。三情况复杂,管理难度大。为此,全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书记、县长带头抓,分管书记、分管县长亲自抓,统战、宗教具体抓,公安、交警协助抓,重点乡镇(街道)配合抓,教务管理小组自身抓,各级齐抓共管,活动之前对活动规模及人员结构等情况进行预测、分析提出预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上报,沟通联系,及时。近几年来,宗教活动有序进行,稳定安全,没有发生任何问题。同时,还注重做好"两节"期间的慰问,对宗教界的代表人士进行走访、慰问,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困难。

三是加大了对宗教的依法管理力度。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保护宗教团体的合法权益,既是广大信教群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政府取信于广大信教群众的重要体现。2014年,在土地及其紧张的条件下,为建设寺庙划拨5公顷土地,由法藏寺自己出资修建寺庙,能容纳三千多人,使信教群众有了一个正常的活动场所,满足了信教群众的需要,解决多年来我县无佛教活动场所的问题,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2014年6月,经县委、县政府协调,本着尊重大量的历史资料,又考虑到现实土地政策,在原有伊斯兰教墓地的基础上在往北划拨1、5公顷,财政拿出10万元补偿给农户,积极稳妥地解决了回族群众因墓地而发生的上访事件,维护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四、开展宗教以及在处理宗教纠纷中的做法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党中央有关宗教政策,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中,紧紧把握"三条原则"和"六个结合"。三条原则:一是政府实施行政管理,必须以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为依据;二是管理目的是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而不是片面地对宗教实行限制;三是管理的内容是要把宗教活动纳入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范围内,而不是干预宗教团体的内部事务。六个结合:一是依照政策行政和依法行政相结合,二是保护合法与制止非法、打击违法相结合,三是行政管理与群众、社会相结合,四是行政监督与监督行政相结合,五是政府实施管理与群众参与管理相结合,六是加强管理与改善管理相结合。

在处理宗教的矛盾和问题中,坚持政策教育和情感感化并重,达到积极稳妥、慎重解决的目的。2014年11月,桦木村出现了大量的外来基督教信徒非法聚会活动,严重干扰和影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得知情况后,县宗教局和有关部门领导,深入到该村对非法聚会信徒进行了党的宗教法律法规讲解,严肃取缔了这起非法宗教聚会活动。2014年2月,双山教会因路的问题同邻居一直没有达成协议,矛盾很大,经民宗局与镇党委和政府找当事人对此事进行面对面的作思想之后,通过多次协商与当事人谈心、沟通,最终取得共识,很好的解决问题,这一件事得到了广大教徒的好评。2014年3月,县委统战部、民族宗教局和各乡镇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组织有关部门,经过三个月的艰苦,对全县所有的宗教活动场所进行了公开换届选举。全部实行民主管理。同时,还确保了在罗马天主教皇去世和新教皇产生之前,天主教堂没有发生任何突发事件。在加强对教职人员队伍建设、信教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在依法管理过程中加大打击力度,2014年是打击非法宗教关键一年,同时以贯彻《宗教事务条例》和《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共取缔了非法宗教活动场所5个,处理非法自封传道人7名,并对其进行了批评和政策法规教育,有力的维护了宗教领域的稳定。

五、当前宗教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思想认识存在误区。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致使一些基层干部看不到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认为宗教不是中心,抓与不抓、管与不管无妨大局。

2、信教群众发展过快。近几年来,信教群众几倍的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党的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对群众宗教信仰自由提供了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是在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转型期间,人民面对的各种挑战和竞争日趋激烈,来自各方的风险给人民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促使一些文化较低的群众信仰宗教去寻求安慰和寄托。

3、非法活动时有反弹。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宗教活动的旗号,背地搞非法活动。如家庭聚会,大仙等。有些农村信教群众由于不懂政策法规,分不清合法与非法的界限,参与非法活动。

4、信仰危机有所抬头。潜宗教意识现象过热。目前,供菩萨、财神,烧香祈求平安、发财、升学、升官等潜宗教意识浓厚。

5、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正确的世界观教育迫在眉睫、不容忽视。近几年的圣诞期间,狂欢夜、平安夜、圣诞夜,参与的中学生越来越多。

6、影响民族宗教关系的不稳定因素增多变杂,协调关系、化解纠纷的任务加重。

7、执法主体建设不适应形势的发展,人员、办公设备、办公条件不到位,经费紧张。

8、宗教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有的宗教人员,宗教法规意识淡薄,管理能力不强,难以引导信教群众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9、乱设活动点。有的乡镇已批准登记、暂缓登记的活动点不能满足信教群众活动的要求,致使信教群众自发乱设活动点。

10、宗教组织内部存在矛盾,造成宗教活动混乱现象。

六、民族宗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能否保持民族宗教领域的和谐稳定,成为衡量新时期民族宗教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民族宗教上要高度重视和妥善处理因民族宗教因素引发的突发事件。随着信教群众的不断增多和各种矛盾的冲突,必然会出现民族宗教方面的矛盾纠纷,能否妥善处理这些问题是民族宗教干部和基层党政干部面临的新课题。同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努力消除宗教中负面的、消极的、不和谐的因素。如某些非信教群众歧视信教群众以及不同宗教之间不尊重的问题;有些乡村领导在对待宗教问题上存在极端化的问题,要么全力支持,奉若神明,要么不闻不问,事不关己;个别地方存在有些居士擅自邀请游僧讲经说法、基督教信徒非法聚会以及跨地区传教并由地下势力操纵改选的问题;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活动的问题,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问题。

七、做好新时期民族宗教的意见和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力度,要在全体党员干部、宗教人员、信教群众中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党的宗教政策的学习教育,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普法教育和正确的世界观教育,使广大信教群众遵纪守法,规范信教行为,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崇尚科学。

2、加强网络建设。要进一步健全责任机制,完善民族宗教管理的网络和责任制度。进一步完善三级网络和两级责任制。对非法活动场所,要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基层一线情况清、直接的优势,发现问题,及时制止。

3、加强人员管理。着力建设好两支队伍,一是抓好宗教干部队伍建设。确实提高宗教者的政策水平和依法管理水平,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宗教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建立起一支能征善战、敢管善管的队伍。二是抓好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和外出学习,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爱国感情、宗教学识、管理能力、个人修养;通过充实调整等办法合理配备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确实构建好宗教团体管理班子;通过经常性谈心谈话,引导宗教界知名人士提高自身素养,积极发挥骨干作用,树立良好社会形象。从而建立起一支遵守政策法规、信教群众基础较好、具有较高宗教学识和管理水平的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

4、加强依法管理。应本着"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进一步帮助宗教场所建立健全议事决策、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并抓好制度的落实。另一方面要加大打击非法宗教活动的力度,进一步加强综合治理,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进一步强化检查督促力度,采取"回头看"等措施,确实防止"回潮";进一步加大依法治理力度,确保社会稳定。

《关于我县宗教情况的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关于我县宗教情况的调研报告。nra

导组。同时,在乡镇配备了专职统战员,在各行政村和街道居委会和宗教活动场所确定了信息员,使全县民族宗教建立起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格局。

二是确保大型宗教活动有序进行。每年的"圣诞节",佛诞节教徒聚集宗教活动场所,活动呈现三个特点:一人数多,不仅有教徒,还有前来活动的群众,每个活动场所至少有几百余人,有的活动场所超过千余人。二范围广,既有本县范围信徒,还有周边五个城市广大信徒。三情况复杂,管理难度大。为此,全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书记、县长带头抓,分管书记、分管县长亲自抓,统战、宗教具体抓,公安、交警协助抓,重点乡镇(街道)配合抓,教务管理小组自身抓,各级齐抓共管,活动之前对活动规模及人员结构等情况进行预测、分析提出预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上

报,沟通联系,及时。近几年来,宗教活动有序进行,稳定安全,没有发生任何问题。同时,还注重做好"两节"期间的慰问,对宗教界的代表人士进行走访、慰问,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困难。

三是加大了对宗教的依法管理力度。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保护宗教团体的合法权益,既是广大信教群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政府取信于广大信教群众的重要体现。2014年,在土地及其紧张的条件下,为建设寺庙划拨5公顷土地,由法藏寺自己出资修建寺庙,能容纳三千多人,使信教群众有了一个正常的活动场所,满足了信教群众的需要,解决多年来我县无佛教活动场所的问题,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2014年6月,经县委、县政府协调,本着尊重大量的历史资料,又考虑到现实土地政策,在原有伊斯兰教墓地的基础上在往北划拨1、5公顷,财政拿出10万元补偿给农户,积极稳妥地解决了回族群众因墓地而发生的上访事件,维护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四、开展宗教以及在处理宗教纠纷中的做法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党中央有关宗教政策,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中,紧紧把握"三条原则"和"六个结合"。三条原则:一是政府实施行政管理,必须以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为依据;二是管理目的是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而不是片面地对宗教实行限制;三是管理的内容是要把宗教活动纳入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范围内,而不是干预宗教团体的内部事务。六个结合:一是依照政策行政和依法行政相结合,二是保护合法与制止非法、打击违法相结合,三是行政管理与群众、社会相结合,四是行政监督与监督行政相结合,五是政府实施管理与群众参与管理相结合,六是加强管理与改善管理相结合。

在处理宗教的矛盾和问题中,坚持政策教育和情感感化并重,达到积极稳妥、慎重解决的目的。2014年11月,桦木村出现了大量的外来基督教信徒非法聚会活动,严重干扰和影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得知情况后,县宗教局和有关部门领导,深入到该村对非法聚会信徒进行了党的宗教法律法规讲解,严肃取缔了这起非法宗教聚会活动。2014年2月,双山教会因路的问题同邻居一直没有达成协议,矛盾很大,经民宗局与镇党委和政府找当事人对此事进行面对面的作思想之后,通过多次协商与当事人谈心、沟通,最终取得共识,很好的解决问题,这一件事得到了广大教徒的好评。2014年3月,县委统战部、民族宗教局和各乡镇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组织有关部门,经过三个月的艰苦,对全县所有的宗教活动场所进行了公开换届选举。全部实行民主管理。同时,还确保了在罗马天主教皇去世和新教皇产生之前,天主教堂没有发生任何突发事件。在加强对教职人员队伍建设、信教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在依法管理过程中加大打击力度,2014年是打击非法宗教关键一年,同时以贯彻《宗教事务条例》和《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共取缔了非法宗教活动场所5个,处理非法自封传道人7名,并对其进行了批评和政策法规教育,有力的维护了宗教领域的稳定。

五、当前宗教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思想认识存在误区。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致使一些基层干部看不到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认为宗教不是中心,抓与不抓、管与不管无妨大局。

2、信教群众发展过快。近几年来,信教群众几倍的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党的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对群众宗教信仰自由提供了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是在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转型期间,人民面对的各种挑战和竞争日趋激烈,来自各方的风险给人民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促使一些文化较低的群众信仰宗教去寻求安慰和寄托。

3、非法活动时有反弹。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宗教活动的旗号,背地搞非法活动。如家庭聚会,大仙等。有些农村信教群众由于不懂政策法规,分不清合法与非法的界限,参与非法活动。

4、信仰危机有所抬头。潜宗教意识现象过热。目前,供菩萨、财神,烧香祈求平安、发财、升学、升官等潜宗教意识浓厚。

5、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正确的世界观教育迫在眉睫、不容忽视。近几年的圣诞期间,狂欢夜、平安夜、圣诞夜,参与的中学生越来越多。

6、影响民族宗教关系的不稳定因素增多变杂,协调关系、化解纠纷的任务加重。

7、执法主体建设不适应形势的发展,人员、办公设备、办公条件不到位,经费紧张。

8、宗教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有的宗教人员,宗教法规意识淡薄,管理能力不强,难以引导信教群众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9、乱设活动点。有的乡镇已批准登记、暂缓登记的活动点不能满足信教群众活动的要求,致使信教群众自发乱设活动点。

10、宗教组织内部存在矛盾,造成宗教活动混乱现象。

六、民族宗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能否保持民族宗教领域的和谐稳定,成为衡量新时期民族宗教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民族宗教上要高度重视和妥善处理因民族宗教因素引发的突发事件。随着信教群众的不断增多和各种矛盾的冲突,必然会出现民族宗教方面的矛盾纠纷,能否妥善处理这些问题是民族宗教干部和基层党政干部面临的新课题。同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努力消除宗教中负面的、消极的、不和谐的因素。如某些非信教群众歧视信教群众以及不同宗教之间不尊重的问题;有些乡村领导在对待宗教问题上存在极端化的问题,要么全力支持,奉若神明,要么不闻不问,事不关己;个别地方存在有些居士擅自邀请游僧讲经说法、基督教信徒非法聚会以及跨地区传教并由地下势力操纵改选的问题;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活动的问题,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问题。

七、做好新时期民族宗教的意见和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力度,要在全体党员干部、宗教人员、信教群众中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党的宗教政策的学习教育,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普法教育和正确的世界观教育,使广大信教群众遵纪守法,规范信教行为,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崇尚科学。

2、加强网络建设。要进一步健全责任机制,完善民族宗教管理的网络和责任制度。进一步完善三级网络和两级责任制。对非法活动场所,要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基层一线情况清、直接的优势,发现问题,及时制止。

3、加强人员管理。着力建设好两支队伍,一是抓好宗教干部队伍建设。确实提高宗教者的政策水平和依法管理水平,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宗教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建立起一支能征善战、敢管善管的队伍。二是抓好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和外出学习,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爱国感情、宗教学识、管理能力、个人修养;通过充实调整等办法合理配备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确实构建好宗教团体管理班子;通过经常性谈心谈话,引导宗教界知名人士提高自身素养,积极发挥骨干作用,树立良好社会形象。从而建立起一支遵守政策法规、信教群众基础较好、具有较高宗教学识和管理水平的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

4、加强依法管理。应本着"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进一步帮助宗教场所建立健全议事决策、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并抓好制度的落实。另一方面要加大打击非法宗教活动的力度,进一步加强综合治理,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进一步强化检查督促力度,采取"回头看"等措施,确实防止"回潮";进一步加大依法治理力度,确保社会稳定。

《关于我县宗教情况的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关于我县宗教情况的调研报告。nra

第五篇:宗教工作调研报告

宗教工作调研报告

宗教工作调研报告

今年五月份,我乡针对宗教活动场所混乱,非法聚会点呈漫延趋势,影响国家安全和我乡社会治安,进行专题调研和整治活动,取得了较好成效,规范了宗教活动,维护了社会稳定,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措施得力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会议,研究下发了zz乡关于集中开展治理

非法宗教聚会点的实施方案,召开村、组干部会议,组织发动群众参与整治工作,乡成立了集中整治领导小组,乡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历时一个月,经过组织宣传发动、集中治理、巩固成果三个阶段,自行取消合并6个非法聚点,打击取缔2个点,使宗教活动按法运行,为维护我乡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二、整治力度大,效果明显

自集中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我乡积极加强宣传,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检举揭发非法宗教聚点,通过摸排线索,政法机关采取宣传教育为主,打击取缔为辅的方法,全乡主动解散聚点6个,对耿武、何圩2个聚会点进行了依法取缔,并给予治安处罚,彻底铲除了我乡非法宗教活动。

在调研整治过程中,我们对批准点进行了建章立制,保护公民信仰自由,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由于整治得力,目前,我乡宗教活动正常,减少了社会矛盾,消除了不安定因素,促进了我乡社会稳定。

zz乡综治委

好范文版权所有

我们整理了以下相关范文:

某县妇联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某县粮食生产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某县大蒜、辣椒滞销情况的调研报告

某县农村养老保险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某县女性成长成才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智慧旅游建设调研报告第二篇:关于发展生态旅游村建设的调研报告第三篇:纪念园抢抓红色旅游建设调研报告第四篇:关于文化旅游建设情况调研报告第五篇:风景旅游城市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智慧旅游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太原智慧旅游建设、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的调研报告

**年12月,太原市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智慧旅游第二批试点城市,这既为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迎来新的挑战。为此,市政协把“加快我市智慧旅游建设、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列为今年常委会

的重点调研课题。8月上旬,由市政协张政副主席带队,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市智慧旅游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视察调研。调研组吸纳长期从事旅游行业的专家学者和委员,组织他们认真学习智慧旅游的理论知识和方针政策,全面了解我市智慧旅游建设进展情况,并深入到新晋商联盟国际旅行社、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西公司太原分公司等单位视察,观看我市智慧旅游软件系统研发成果,深入探讨运营商如何在太原智慧旅游建设中发挥优势作用。通过广泛交流、集思广益、充分酝酿、总结提炼,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智慧旅游”的概念及其重大战略意义

智慧旅游是一种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形态。它是推进旅游消费便利化、旅游管理精细化、旅游经营科学化的主要手段,是实现建设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

进入“十二五”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和旅游信息化建设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推动传统旅游业向现化服务业转型,建设“智慧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

(一)发展“智慧旅游”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基本途径。2014年国家旅游局制定发布了《中国旅游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将旅游信息化纳入区域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资源投放力度,加大对具有应用实效的旅游新技术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开展智慧旅游创建工程,对各类旅游信息化的新应用、新服务、新模式开展试点示范。2014年5月,国家旅游局批准北京、武汉、成都、南京等18个城市为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12月,又批准天津、广州、杭州和太原等15个城市为第二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各试点城市解放思想,大胆试验,改革创新,摸索经验,取得了积极成果。

(二)发展“智慧旅游”是旅游市场的重要需求

从全球看,在线旅游因其方便快捷的优势,已在旅游市场交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越是发达国家在线旅游市场所占的比例越大。2014年全球旅游市场交易额为9100亿美元,其中线下交易额为6260亿美元,线上交易额为2840亿美元,已占到全球旅游市场交易额的31.4%,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在我国随着人们旅游出行需求频次的增加,在线旅游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今后对智慧旅游的需求空间巨大。可以说,智慧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发展“智慧旅游”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目前看,传统的旅游产业经营方式、管理手段和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和市场的需要。只有借助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便携式上网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才能做强做大旅游产业,提升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首批开展“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实践证明,通过开展“智慧旅游”建设,进一步提升了旅游信息化水平,完善了旅游服务功能,提升了在线旅游人数,改进了旅游经营模式和管理手段,增加了旅游收入,凸显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

二、太原市“智慧旅游”建设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去年经国家批准我市为第二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以来,更加激发了我市旅游管理者和广大旅游从业人员创新发展的动力和责任,迈出了积极的探索步伐。先后建立了太原旅游信息网、整合了旅行社、星级酒店、旅游景区等资源,使旅游信息得到有效链接和充分延伸;自主研发了旅游电子合同,已在全市旅行社推广使用,得到国家旅游局和省旅游局的肯定和赞同;在48家星级酒店安装了旅游触摸屏,将全市所有旅游信息延伸到酒店,向游客提供了方便;策划拍摄了以反映太原市文化特色的微电影《太原印象》。与此同时,市旅游局还组织专人赴杭州、武汉、南京等地学习考察,结合我市实际起草了《太原市智慧旅游建设行动计划》,总体目标是通过三年努力建成具有一个中心、五大平台、四大功能的智慧旅游信息化系统,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智慧旅游服务,实现“尝并州美食,住清凉圣境,行汾河两岸,游锦绣龙城,购三晋特色,享唐风晋韵”的美好愿望。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我市作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与其他试点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宣传不够深入,思想认识有差距

我市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这既是一项光荣的任务,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应当唤起各级领导、相关业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然而

调研中我们感到,有部分领导、旅游行业职工和群众,对智慧旅游的基本内涵,对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的重大意义以及实现路径等问题,认识还不够统一,在领导层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摆上重要位置,在企业层面、社会组织与个体的认知上,还没有实现很好的普及,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思想观念比较陈旧。

(二)管理体制不顺,资源共享有差距

多年来我市的旅游景区、景点存在着多头管理、职权交叉等现象,虽然在旅游景区的条块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面对旅游产业做强做大和智慧旅游的新要求,原有的体制壁垒和障碍逐渐显现出来,不仅影响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旅游产业的科学管理,更不利于旅游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三)资金投入不足,基础条件有差距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每年用于旅游事业的预算经费仅400万元。相对于郑州市每年6000万、武汉市每年5000万,长沙市每年3500万和南昌市每年2500万元旅游经费,差距比较大。因此,我市的旅游信息化建设历史欠帐较多,基础条件比较薄弱。到目前为止,信息化建设仍没有专用机房,没有防火墙和安保认定,不具备软件研发的条件。与同为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南京、武汉、杭州等相比,基础条件相差甚远。

(四)启动相对缓慢,整体推进有差距

我市既是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同时也是全国“智慧城市”建设试点。作为“智慧太原”重要组成部分的“智慧旅游”,已滞后于“智慧太原”的规划与建设。目前“智慧太原”的规划方案已通过专家论证,核心项目已启动,特别是“数字太原”建设已取得可喜成果,在电子政务、智慧城管、智慧公交、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方面有了实质性进展,而“智慧旅游”的规划方案目前仍未经专家评审和政府批准,核心项目也未启动,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短板。

三、加快太原“智慧旅游”建设的建议

我市作为国家第二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机遇难得,必须紧跟全国试点城市的步伐,学习兄弟城市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提升我市智慧旅游建设速度和质量。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思想共识

发展“智慧旅游”在当下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建设“智慧旅游”城市也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目前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理解也比较肤浅,行动还不够自觉。因此,我市应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单位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要宣传“智慧旅游”的基本内涵,使人们明确“智慧旅游”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服务智慧,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实现管理智慧,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政策依据,提高办事效率;实现营销智慧,为旅游企业的市场营销和线路设计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要宣传全国“智慧旅游”建设的发展形势,明确国家推动智慧旅游的方针政策和基本原则、各试点城市的发展态势及经验成果,增强我市完成试点任务的光荣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宣传创建“智慧旅游”城市的重要意义,明确“智慧旅游”是我市做强做大旅游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是提升我市对外形象,扩大我市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是打造“智慧太原”的重要组织部分。从而在全市形成人人关心“智慧旅游”,积极支持“智慧旅游”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组织领导

建设“智慧旅游”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旅游、交通、金融、气象、通信等多个部门,因此,工作中必须强化大局意识,建立(好范文网:WWW.haOwORD.cOM)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调查研究,对我市多年来形成的旅游产业管理体制进行重新审势,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符合科学发展,有利于做强做大旅游产业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市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智慧旅游建设的组织领导,明确一名分管副市长负责,由旅游部门牵头,吸纳有关县区、市直部门等组成智慧旅游建设领导组。明确工作任务,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推进太原智慧旅游建设顺利实施。

(三)拓宽融资渠道,强化资金保障

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科技含量高,构建智慧旅游数据中心等服务平台,资金需求量大。因此,要广开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首先,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用于智慧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其次,要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优惠政策,积极申请项目扶持经费。三要重点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向旅游业集聚。以“三网整合”、云计算和应用系统开发为依托,组建太原市信息发展投资公司及智慧应用专业运营公司,构建起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投融资平台。要积极推进金融机构与旅游企业的广泛合作,探索开发新型的旅游金融产品,增强银行的旅游服务功能。四要建立政策性专项扶持资金,以奖代补,鼓励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应用。给予智慧旅游建设企业相关优惠政策,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旅游信息化建设,激活企业的创新活力和竞争意识。

(四)纳入整体规划,把握建设原则

要把“智慧旅游”建设纳入“智慧太原”建设的总体规划,通盘考虑,同步推进。这样可以有效整合利用资源,降低建设成本。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协作共赢”的理念,指导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工作。实践中要把握四个原则: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形成合力的原则。要针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整合各类资源,对旅游信息化建设进行顶层设计规划。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对《太原市智慧旅游建设行动方案》进行论证评估,提出修改意见,力求做到起点高、实用性强。二是坚持准确定位、突出特色的原则。要深入分析我市旅游资源的优劣势,先重组资源,再定位市场群体,以大手笔、强分贝打响我市“唐风晋韵、锦绣龙城、清凉胜境”的旅游品牌形象,着眼于建设华夏文明看山西的旅游中心,充分发挥黄河中游经济区中心城市的优势,彰显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三晋文化特色,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旅游产业信息化,当好全省旅游产业的排头兵和先行者。三是坚持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原则。要不断探索总结,智慧旅游发展的内在规律,减少盲目性,提高试点的科学有效性。坚持试点先行、分类指导、有序推进。要把服务游客、服务企业、服务管理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着力推进智慧景区、智慧企业和智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起我市特有的智慧旅游发展模式,这就是建设“一个中心”,即智慧旅游数据中心(旅游云),打造“五大平台”,即“游客服务平台、宣传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管理服务平台和统计服务平台。”四是坚持融合服务,提升体验的原则。要贯彻以人为本,以游客为中心的理念,打造整合服务体系,提升游客友好体验,着力满足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中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五)发挥技术优势,促进合作共赢

我市不但拥有众多网络技术公司,也拥有强大的高校科研资源,云计算、物联网、地理信息技术、人机交互等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都处于领先水平。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技术优势,加强与运营商和科研院所的密切协作,积极争取他们的参与和支持,培训业务骨干,攻克技术难关,推动我市旅游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第二篇:关于发展生态旅游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了加快**区旅游村建设进度,我们围绕**区建设旅游村基础条件和发展前景、存在问题,以及如何整体推进全区旅游村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旅游村建设的现状

(一)农家乐迅速发展成为旅游村建设“重要支撑”。**区“农家乐”自2014年“十一”旅游黄金周在瀛湖镇湖心村兴起以来,先后辐射到玉岚乡、南溪乡、流水镇、吉河镇、新城办、江北办、迎风乡、县河乡、五里镇、恒口镇等乡镇、办事处,基本形成了瀛湖周边“湖畔农家乐”,黄洋河、吉河沿岸“田园农家乐”,香溪洞周边“近郊农家乐”,月河川道“庭院式农家乐”等发展模式,为旅游村建设创造了基础。旅游村建设也为整合和提升农家乐发展开辟了新路子。

(二)景区周边环境日趋优化为旅游村建设创造发展空间。随着瀛湖、香溪洞、毛坝田园农业旅游示范点等主要景区的道路、绿化、景点建设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有效地拓展了以景区自然景观为依托的农家乐的发展空间,为提升农家乐档次、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村,营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三)统筹城乡一体化促进旅游村建设。围绕“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扶贫、农业、水利、交通、环卫等部门投入项目资金,加快了旅游村水、电、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7.18洪灾后,各涉旅乡镇、办事处结合灾后重建工作,采取建设旅游社区、打造农家乐集群等措施,将旅游村建设纳入乡镇统筹发展规划,着力改变村容村貌,使建设旅游村基础条件得到根本改变。

(四)立体交通网络建设为旅游村开辟新的客源市场。自西康高速公路通车后,**旅游交通大格局优势凸显。随着西康、襄渝、阳安三条铁路复线,十堰至天水(陕西安康段)、包头至茂名(陕西安康段)、北京至**(陕西安康段)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安康机场迁建,构建快捷高效的安康交通枢纽,西安、武汉、**、成都等大中型城市进入安康三小时生态旅游经济圈。届时,以陕南风情特色为主体的**乡村旅游独具魅力,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乡村旅游客源仅以城区居民为一线消费群体的局面。

二、旅游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三个认识误区”。调研中发现,大多数乡镇认为旅游村就是以一个行政村为单位;认为旅游村建设就是农家乐经营户的档次提升;认为旅游村规划就是“建成一条路、房子两边盖”的发展模式。产生这“三个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全面地理解旅游村建设“环境生态化、居住文明化、餐饮风味化、服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五化)标准,对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规模发展效应认识不足,尚未系统的、全方位的考虑旅游村建设中的具体事宜。

(二)缺乏观赏性景观和参与性旅游消费支撑。当前,全区旅游村建设仅以农家乐为主体。由于农家乐自身发展缺乏观赏性景观和参与性旅游消费项目支撑,导致旅游村以“吃”(农家饭)、“麻”(打麻将)为主要消费内容,表现出旅游档次低、消费单一性、抗市场风险能力差、发展后劲不足。

(三)人力资源不足。突出表现在,乡镇机构改革后,原有的旅游办撤销,乡镇现有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员均为兼职人员,旅游村建设工作人力明显不足。此外,缺少懂旅游、爱旅游、有见解的旅游管理人才,旅游村建设工作中缺乏创意性的建设思路。

(四)资金缺乏依然是“瓶颈”。当前,仅仅依靠扶贫、农业、水利、交通、环卫等部门投入项目资金建设旅游村水、电、路、环卫等基础设施,投资渠道单一,投资额度有限,投入资金明显不足。

(五)工作考核机制尚未建立。旅游村建设工作未纳入年度专项考核,旅游工作质量竞争机制还没有建立。

三、几点建议

(一)政府主导、打造景观

借鉴成都“五朵金花”等外地旅游村建设的成功经验,政府按照城市建设标准,对旅游村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绿化、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公共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规划、统一建设,力求达到城市化、现代化、集约化。按照“农户出资、政府补贴”的办法,实施民居景观化,突出规模发展的整体形象。特别是要依托自然资源,实施景观打造,建设观赏性和参与性较强的环境元素,营造良好的外部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入驻经营,走“政府搭台、业主唱戏”的路子。

(二)调整规划、打造主题

按照“规模发展”、“不同区域打造不同主题”和“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适当调整旅游村布点规划。具体地说,以黄洋河为纽带,整合迎风乡、县河乡乡村旅游资源,融合已建成的毛坝田园、牛蹄岭解放战争遗址、迎风袁台清代古建筑等基本元素,以“走进田园·品位乡村”为主题,建设新“毛坝田园”;以新城办木竹桥村为核心,沿袭首届东药王殿寿文化节的影响力,将东药王殿旅游开发纳入其中,着力打造“乡村长寿文化”;整合瀛湖镇湖心村、洞桥村和玉岚乡桥兴村、清泉村等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较好的行政村,打造“湖畔渔家”主题;流水镇窑头村以打造“古镇人家”为主题,展现陕南古镇特色。四个板块打造的四大主题,均以“亲近自然·放飞心情”为主线,实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有机统一。

(三)产业联动、健全要素

以旅游村为核心,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发挥建设区域内,运输业、种植业、产品零售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旅馆业等相关产业优势,完善服务,丰富产品,最大限度的延长游客消费链条。比如,瀛湖周边有果树、有茶叶、有渔业资源,除了推出摘果子、看采茶、垂钓等参与性旅游活动外,可以深加工果品、茶叶、鱼产品等,满足游客购物需求。还可利用瀛湖山青水美的资源优势,开辟农家写生基地,增添地域性文化氛围;黄洋河沿岸群众擅长制作盆景和根雕,可以将其发展壮大成为传统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赋予其艺术内涵,为游客增强旅游文化气息,增加其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实现以旅富农。

(四)创新模式、科学发展

鼓励成立蔬菜种植协会、林果种植协会、畜禽养殖协会、农家乐旅游协会等与旅游行业密切相关的群众性协作组织,村委会以专业协会为载体,协会带动经营户,经营户相互协作,建立经营户+专业协会+村委会的管理模式,汇集专业协会优势因素服务于旅游,实现行业准入、服务质量、收费标准等方面自我规范,共同促进乡村旅游良性发展。

(五)储备土地、规模开发

用活土地流转配套政策,储备一批乡村旅游规模开发用地;采用适度土地补偿或土地入股方式,将土地资源集约化经营,专门用于大型旅游项目建设;避免农家乐小规模、低档次、零星式经营。一方面要从旅游村建设规划入手,严格限定土地用途。另一方面要把好入口关,对于投资额度小、规模小、缺少特色的乡村旅游建设项目予以限制。

(六)企业运作、联手促销

采用股份制形式,整合旅游村经营优势,适时组建旅游公司;围绕主题特色,准确定位客源,创新宣传渠道,统一对旅游村进行整体形象策划和包装;积极参与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评选,打造对外整体形象“名片”;着力构建旅游公司与旅行社利益共同体,健全科学的利益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旅行社主动宣传推介旅游村的能动性,建立稳定的乡村旅游客源市场,逐步走出一条乡村旅游品牌化的路子。

第三篇:纪念园抢抓红色旅游建设调研报告

**县**纪念园位于**县城容美镇的**,原名“****烈士陵园”,1978年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更名为“湘鄂边苏区**革命烈士陵园”,1988年12月,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年4月,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目前,纪念园建有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网游小说网 主墓、烈士纪念祠、烈士纪念馆、贺龙铜像、主大门牌楼、贺龙元帅题词和廖汉生副委员长题词屏风、烈士纪念亭等纪念建筑物,安埋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号革命烈士红九师师长段德昌、红九师参谋长王炳南、湘鄂边苏区创始人之一贺英、湘鄂边特科队队长蹇先为等4位烈士的遗骨。陵园占地107300㎡,青松翠柏,森林覆盖面积达60%以上。

2014年,**县**纪念园景区被国家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名录,将**县纳入红色旅游发展规划进行开发建设,为**县红色旅游开发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县红色旅游资源主要特点

**县有着光辉的革命斗争史,是国家一类革命老区县,拥有极为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1、红色旅游资源承载着厚重历史。**这块红色的土地,是湘鄂西武装割据斗争策源地和战略后方,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湘鄂西)的摇篮,是湘鄂西军民四次反围剿战争的主要战场,是湘鄂西苏区革命斗争的活画卷,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红二方面军的孕育地,是贺龙元帅的第二故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在**带领群众坚持斗争长达8年之久,创建了湘鄂西第一个县苏维埃政权。当时仅6万人口的小县,有24000多人加入各种革命组织,占全县成年人总数80%以上;全县11个区,每个区都建立了苏维埃,93个乡,有87个乡建立了红色政权。从1928年4月到1935年12月的革命斗争中,有3000多**儿女为中国革命英勇献身。**苏区是贺龙元帅领导创建的湘鄂边苏区的中心和战略后方,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贺龙元帅的胞姐贺英就牺牲在**县太平乡洞长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号烈士、红九师师长段德昌,红九师参谋长王炳南,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重要军事干部贺英等红军烈士的遗骸就安葬在**革命烈士纪念园,**也因此闻名遐迩,成为全国30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之一,全国100个精品景点之一。**的红色革命史真实记录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全面真实地反映了**人民为中国革命付出的巨大牺牲。

2、革命文物等级高、分布广。一是现存革命旧(遗)址数量多。**境内革命旧址、纪念建筑物众多,至今还留存着中共湘鄂西前委、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诞生地、中共湘鄂边特委、湘鄂边苏维埃联县政府、红二军团总指挥部、红三军军部、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贺龙旧居、贺英烈士殉难处、走马收编旧址、三十二烈士殉难处、中共**中心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湘鄂边独立团团部、湘鄂西苏维埃政府、湘鄂边军医院、玉天井红军医院等革命旧址,遗址遗迹多达100余处。二是现存革命旧(遗)址保护等级高。全县经国务院、省、州、县各级政府明令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共计5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处。三是革命旧(遗)址分布范围广。全县101处革命旧(遗)址在各乡镇均有分布,其中容美19处、太平14处,燕子4处、下坪3处、邬阳6处、中营17处、五里18处、走马19处、铁炉1处。全县革命旧(遗)址基本以**为中心,呈两条带状陈列,即邬阳至中营、太平至铁炉。四是**县的革命纪念人物在中国革命史上影响大。除了我党我军第一代重要领导人贺龙、关向应等在这里留下了坚实的脚印,中央军委审议确定的33位军事家之一、共和国第一号

烈士段德昌,叱咤风云的红军指挥员王炳南,贺龙元帅胞姐、湘鄂西第一位红军女司令员贺英等一批英烈的忠骨长眠在**烈士陵园,他们对中国革命写下了浓默重彩的一笔。

3、红色旅游资源与自然生态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交融并存。**县不仅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同时还有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以燕子坡立谷、屏山、木林子、董家河、走马生态园、江坪河、溇水河、潼泉五龙山等为代表的自然景区景点形成的绿色生态旅游资源;以屏山土司爵府遗址、细柳城遗址、万人洞、情田洞、九峰读书台、跑马场、地牢等遗迹,以及地域色彩浓厚的山歌民歌,民族风格鲜明的民间舞蹈等构成的土司文化旅游资源;以世界珍品葛仙米、山野菜、茶叶、竹木制品、氨基酸系列产品、精美的民族织品“西兰卡普”等组成的特色旅游商品资源。这些资源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使**县的红色旅游资源底蕴更加深厚,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活泼。

二、**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近年来,为缅怀先烈,促进老区建设,**县

美女学院的禁书 异体——我的绯色天空 理工大风流往事 我的老婆是杀手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旅游产业。一是编制完成了《**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确定了**县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目标。二是进一步加强项目申报。**县有关部门抢抓机遇,项目申报工作取得进展。2014年,**县**烈士纪念园被国务院确立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主要景点之一,2014年被评定为2a级旅游区;2014年,五里坪革命旧址群被国务院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网游小说网 确立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推进**县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打好基础。三是建成了一系列红色旅游景点。在县级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多方筹措,先后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修缮、兴建了一系列红色旅游景点,对一批革命旧遗址进行了挂牌保护和修缮。**烈士纪念园、太平盛联钧烈士纪念园、中营叶光吉烈士纪念园、走马鼓锣山烈士纪念碑等一批红色旅游景点相继建成,基本形成以**纪念园为中心辐射全县的红色旅游景区布局。红色旅游起步良好。去年,全县各红色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约13万人次。四是加强了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对我县重点革命纪念物、革命旧(遗)址,采取措施,加强保护,避免遭到大面积损坏,为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保存了资源。

三、制约**县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县丰富的红色资源为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长期以来,受财政困难、投入不足、交通瓶颈制约等因素影响,红色旅游产业起步较晚,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滞后,没有真正形成红色旅游产业。

一是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不够,产业发展滞后。**县红色旅游资源有型的木质结构建筑35处,属国有或集体所有产权的9处,属私有产权的26处。只有少数重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必要保护,大部分资源没有落实保护措施,一些不可再现的革命历史文物遭到破坏、毁损;大批珍贵革命文物散落民间,给收集整理红色旅游资源带来了一定难度。同时,“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配套设施量小质差,红色旅游业发展缓慢,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低。

二是交通瓶颈制约,景点进入性差。**县是交通“五无”地区,境内无铁路、无航空、无水运、无高速、无国道,交通劣势十分明显。县内红色旅游景点多,但景点分散,部分地方公路通而不畅,行车难度大。由于景区景点交通不畅,配套设施不完善,未形成畅通、便捷的旅游大环线,致使外地游客流入量小。

三是资金投入不足,景点打造不精。**县红色景点自建设初期就定位不高,普遍存在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除**纪念园外,大部分乡村红色旅游景点零散,规模小,客容量不大;开展红色旅游活动内容不多,对红色旅游资源深度挖掘不够,展示内容单调,形式单一,表现技术和手段落后,游客参与富

美女学院的禁书 异体——我的绯色天空 理工大风流往事 我的老婆是杀手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第四篇:关于文化旅游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振兴旅游产业,使我区文化与旅游更加深度结合,发挥产业最大效益,营造更加和谐的发展环境。根据区政协年度工作计划,于2014年9月区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常委、委员和有关人士对我区文化旅游建设情况进行了为时一个月的调研。调研组先后赴岩寺、西溪南、潜口、呈坎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村庄进行了实地调查,召开了文化界、旅游界、各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有关专家学者参加的8次座谈会,并到××考察学习。通过调研,全面了解了××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和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认真地分析了当前我区文化旅游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我区文化、旅游、生态等方面资源优势和当今旅游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文化旅游资源及发展情况

建区以来,××区委、区政府利用我区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本着保护与开发并重、政府主导和市场开发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文化文物资源初步得到利用,旅游业取得了明显的发展。

(一)文物资源较为丰富

××区已有4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单位面积所占的比例位居全省前列。××区古民居品味高、数量多、分布广,受到业内人士普遍称赞。其中历史文化保护区“一村两国保”的呈坎村有21处国保建筑,是名符其实的“国保”村;唐模村以水口、水街、孝子湖、古银杏树彰显特色,被国家园林界视为××水口的经典村落。另外西溪南、灵山、洪坑、蜀源等14个古村落也别具特色。除此之外,岩寺还有“桐子山”和中科院命名的“岩寺皖南龙”遗址,又有小岩元代古岩寺摩崖石刻等文化遗址。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现存明清各个时期××古民居、古遗址1100余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点多面广

近年来,黄山毛峰手工技艺、唐模××水口文化分别获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还推陈出新了《舞和合》、《柳翠娘》、《花棍舞》等民俗节目,受到了各界的欢迎和好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还有岩寺的上九庙会、世间流传的烂肚宝故事、潜口腊八庙会、灵山灯会等,其风格各异,闻名遐迩。

(三)××藉历史名人灿如星河

古老的××,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文风昌盛,××区历史上共有进士219人,每百人出0.22个进士,高于全国平均数27.5倍。新安画派、新安医学、新安理学名扬四海,科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政治家更是不甚枚举。卓有影响的有:南宋朱熹就盛赞“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的兄弟“双贤”罗愿、罗颂。罗愿于1175年撰成《新安志》10卷,是本省第一部地方志书;被誉为明代“文坛五子”之一的西溪南人汪道昆,著有《太函集》、《太函副墨》;明代著名戏剧评论家岩寺人潘之恒,著有《黄海》;清代洪坑人洪亮吉(1746—1809)直言敢谏,率先提出人口问题,写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的人口问题专论《治平篇》,比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人口论》还早5年,并著有《洪北江全集》;民国时期唐模人许承尧是著名教育家、收藏家、诗人,著有《疑庵诗集》、《歙故》(又称《歙事闲谭》),并主纂《歙县志》;此外还有明代制墨四大家中的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扬州八怪占其二的汪士慎、罗聘,著名画家、台湾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岩寺人江兆申,当代著名教育家、徽学泰斗潜口的汪世清等等。

(四)文化旅游商品逐步走向市场

以竹雕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成为后起之秀,并涌现出了曹篁生、洪建华、朱伟等领军人物,他们多次在一些大型展览会、博览会上摘金夺银,展示了我区竹雕行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同时黄山毛峰、徽墨、徽派盆景、蜂蜜、××苗木等传统工艺不断得到挖掘,有的初具规模,逐步走向工业化生产,为今后旅游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五)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大量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众多的历史名人,注定了××区旅游项目的品味高。其中有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唐模、“江南第一村”中国易经·八卦古村落-呈坎、千年古镇-西溪南、华东第一原生态高山湖-丰乐湖,还有潜口明清民居博物馆、呈坎贞靖罗东舒先生祠、新四军军部旧址等一大批旅游景点景区,并拥有“××文物古迹游”、“名山秀水古××”、“××乡村体验游”、“红色圣地足迹游”等旅游线路和项目,是旅游理想的目的地。

(六)怡人的优美生态环境

××的青山碧水,森林覆盖率为71.39%,空气清新,环境宜人,号称“天然氧吧”。特别是古民居、古村落与自然天人合一、高度和谐,宛若一幅幅山水画,是发展文化旅游的亮点和优势。

建区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工业立区、开放强区、农业稳区、民营兴区、旅游活区”的发展战略,始终把旅游业的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在文化、旅游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以及社会各界的全力配合下,先后启动了潜口明清园,呈坎古村落,唐模

第五篇:风景旅游城市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多年来,我们依托天柱山,紧扣撤县建市目标,始终坚持把县城作为城市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县城已不仅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引擎,集中展现出xx风景区、开发区、度假区“三区并举”和工业、旅游“两翼齐飞”的跨越发展新形象,而且正向着皖西南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和xx次中心城市加速迈进。在当前工业化、城市化提速推进的大趋势下,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中,在全县开展“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之际,如何更好、更快地推进xx高标准风景旅游城市建设,这是牵动xx县和xx市乃至更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课题。为此,我们带着课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考。

一、近年来我县城市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县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迅速发展,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20xx年全县城镇化率达38%,城市规模逐渐扩张、功能日益完善,对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各类资源的聚集能力也在稳步提升。

(一)城市规划体系逐步完善。我县县城总体规划始编于1982年,1994-1995年进行了第一轮修编,20xx-20xx年聘请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天柱山风景名胜区与县城的总体规划进行了统一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日趋完善,城市发展的定位更加明确:县城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所在地”,是“工商贸协调发展的皖西南风景旅游城市”,这是充分考虑我县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现状而作出的定位,切合xx依托旅游发展的特色路径。第二轮规划修编,充分体现了“山城一体、山城相融”的发展理念,将天柱山风景区120.72km2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县城规划区总面积达169km2,形成了“山城一体”、“一主两翼(主城商贸区、开发区、度假区)”的空间发展格局。各项控制性详规和专项规划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先后编制了经济开发区、旅游产业园区、县城中心区以及皖潜大道两旁、雪湖公园等控制性详规,编制了县城绿化、燃气、防洪、给水、排水、环保等专项规划。

(二)城市建设力度明显加大。近年来,通过多渠道融资扩大投入,20xx-20xx年间,县城市政建设资金投入达8172万元,城市建设的力度逐年加大。一是城市规模逐步扩张,城区道路总长度达57km,形成了“五纵四横”的城市主干道路网络,城市主体框架逐步拉开。20xx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6km2,城市人口16万。二是城市功能得到完善,扩建5万吨水厂、新建35km燃气管网、新引进营运公交大巴,电力、电信等设施随城市建设同步推进;目前全县星级宾馆饭店达11家,其中4星级1家、3星级5家,风景旅游城市的接待功能日趋强化。三是城市品位稳步提升,先后完成舒州大道中段、南岳路中段、天柱山大道景观综合整治,建成火车站、老城区、东门大桥、山门等城市广场2.7万m2,清淤城区河道16km,完成引水入城工程,整治小街小巷道路,全力阳光城、滨河御花园、幸福佳苑、水岸江南等一批住宅小区成为体现城市整体改造的新亮点。四是城市商业网络逐步形成,建成了姚冲建材、金源菜市、旺业、财富购物等一批大市场和天柱第一城旅游购物大市场,城市商业网络日趋完善。

(三)城市管理水平正在提高。近年来城市管理的领域在拓宽,力度在加大,成效也非常明显。一是严格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加大了城乡规划法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一书两证”制度,加大对违法建设的查处力度,特别是对城区房地产开发市场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有效规范了全县房地产市场。二是加大了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力度。成立了县投资公司,城市建设投融资渠道更宽,方式更加灵活;改革县环卫体制,实现了环卫作业“管”、“办”分离;城区河道由县建设部门统一管理,避免了多头管理的弊端;推进城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积极组建城市执法局,规范了城市执法,强化了管理力度;城区综合交通整治常态化运作,有效规范了城区交通秩序,培养了城市居民的文明习惯,推动了文明创建。

同时,我们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乃至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规划仍然比较滞后,突出表现在城市发展的目标上。随着开发区(11.9km2)、度假区(16km2)的开发建设,一城三区总面积将迅速达到40km2的规模,当前的城市规划(20xx年规划)提出到2014年建成“双二十”城市的目标明显滞后于城市发展步伐。同时也还存在规划管理相对滞后、规划执法力度不够问题。二是城市建设管理体制亟待进一步理顺,目前开发区、天柱山风景区、旅游度假区均有(或将有)自身的建设管理机构,在山城一体的城市框架下,缺乏统一的城市建设协调机制,不利于城市的整体开发建设和协调发展。三是建设品位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心商贸区整体开发仍然不够,风景旅游城市特色没有得到有效而统一的彰显。四是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仍然不够均衡,供水、供电、道路仍是部分城区发展的瓶颈制约,影响了城市功能的整体发挥。五是城市道路与105、318国道功能上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心商贸区交通拥挤现象长期以来未能得到有效改善。

二、推进风景旅游城市建设当前需要做好的重点工作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着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原则,我们结合实际经过深入调研后认为,推进宜商、宜业、宜居、宜游的风景旅游城市建设,当前要着力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拓展城市规模。一个城市没有一定的规模就不能成其为城市。随着人口和产业向城市的加速集聚,拓展城市规模是必然的要求,这也符合国家发展中心小城市的政策。我们目前的城市建成区规模距现有规划中“双二十”的规模尚有相当大的差距,距眼下需要达到的40km2规模相比差距更大。因此,我们必须也完全能够扩张城市规模,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今年起,我们要结合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进一步完善并放大主城区、开发区、度假区、风景区“一城四区”的空间布局,推进城市东扩、西进、南延、北展。一是东扩,在按现有11.9km2规划,加速建成东部开发区的基础上,推进开发区的扩模增容,提升开发区的产业承载力。二是西进,一方面,按照新批准设立的度假区规划,拉开西部度假区16km2框架,加速“山城一体、山城相融”进程;另一方面,着眼长远,结合105、318两国道改线和贯通沪蓉、东香两高速的出口,逐步构筑城市大外环线,推进城市跨潜河发展,努力建设滨河新区,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三是南延,主要是结合开发区的扩模,推进城市向南边毗邻的沪蓉高速延伸,形成沪蓉高速沿线新的发展亮点。四是北展,科学利用城市北部山丘地,推进城市综合开发。

(二)着力完善城市功能。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对城市建设的投入,市政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但欠账仍然很多,城市的保障服务功能亟待提高。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老城区道路改造和新城区主干道建设,加强城市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防洪以及停车场、广场、公厕等公用设施建设,改善电力、电信、有线电视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购物休闲等条件,不断配套完善城市功能。正是基于这方面的重点考虑,在今年的“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中,县委、县政府提出要抓好“十大建设工程”,其中,城市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城市路网及公共交通场站建设、开发区和度假区基础设施建设、城区供水管网改造等工程的大力实施,无疑会对完善城市功能起到重大作用。同时,这些工程对于拉动投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意义重大,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我们要千方百计狠抓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使其顺利建成并早日发挥效益。

(三)着力提升城市品位。城市品位体现的是一个城市的档次和形象,这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城市景观建设。一要大力实施城市“增绿”、“添亮”、“活水”工程,继续推进城市主干道和河道景观整治,全面实现城区道路包括背街小巷的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建好潜河、梅河、皖河等重点景观带。二要大力建设城市精品建筑和标志性建筑,注重适度开发高层建筑,兴建高档小区,积极推进建筑设计和建筑风格的创新,全力促进城市在长大、长高、扮靓中彰显现代气息。三要大力开展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加速推进财富广场、嘉宜广场、秀狮商业步行街等一批城市综合开发项目,稳步实施原种场、农科所和桃园南路、公安局等地块的综合开发与改造,努力使城市面貌有大的改善,形象有大的提升。

(四)着力彰显城市特色。特色是城市的灵魂和魅力所在。作为风景旅游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在彰显特色、提高吸引力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一要建好“3座公园”,即皖园、雪湖公园和二乔公园。皖园主要是围绕“皖”字做文章,建成以古皖文化展示为主体的旅游休闲区。雪湖公园主要是围绕“三湖一寨”,恢复历史文化遗址,供市民休闲娱乐。二乔公园主要是以三国大乔、小乔为主题,建成以胭脂井为重点的民俗游览区。二要完善城市旅游配套设施。加快城区旅游景点的开发,加强休闲娱乐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宾馆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确保城市能够满足游客多方面的消费需求,进而留住游客。三要强化城市品牌创建工作。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和旅游软硬件建设,努力使城市的每一幢建筑、每一条道路、每一个空间都能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和风景旅游城市的特点,积极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五)着力加强城市管理。城市发展要坚持建管并重。随着城市建成区范围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长,城市管理的任务越来越重,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城市管理工作。一要加强规划管理。切实吸取以往规划管理中的教训,在全面强调规划的完整性、超前性、科学性的基础上,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加大对违反规划建筑和建设行为的规划执法力度,真正发挥规划的龙头引领作用。二要加强综合交通管理。巩固城市公共交通整治成果,加快建立以公交、出租车为主体的公共交通体系。城市公交车已经投入运营,要进一步探索建立覆盖城乡的大公交运营网络体系。三要加强环卫管理。建立健全环卫管理、清扫保洁分离制度,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四要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加快成立行政执法局,将市容市貌、综合交通、环境卫生、违法建设等纳入统一管理,全面提升文明县城创建水平。五要加强建筑市场和行业管理。严格建筑市场准入清出制度,规范物业管理,促进城市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六)着力发展城市产业。城市是产业的载体,产业是城市的支撑。我们要把城市发展与产业壮大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推进风景旅游城市建设与强化城市产业支撑的互促互动。一要结合开发区的建设发展工业,做大做强机械机电制造、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农产品及旅游工艺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加快工业强县进程。二要结合度假区的建设,高标准建成国家网球训练基地、皖镇等旅游服务大项目,跟踪推进皖园、温泉度假村和乡村坡地运动中心等项目,放大旅游产业效益。三要结合主城区的改造提升,引进、建设大型商贸设施和专业市场,实现城市商业的大繁荣。四要结合城市综合开发,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推进城市成片开发,促进房地产业大发展。五要结合挖掘“古皖之源、禅宗之地、京剧之祖、黄梅之乡”等文化底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休闲娱乐业,进一步打响休闲、养生、健身等品牌,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三、推进风景旅游城市建设亟须突破的瓶颈制约

调研中,我们也感到,当前推进风景旅游城市建设,亟需突破以下五大瓶颈制约。

一是土地瓶颈制约。突出表现在开发区和度假区建设用地指标日益紧张,以致项目的落地和实施面临困难。当务之急一要抓紧修编城市新一轮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用地调整;二要大力开展“双挂钩”、“双置换”工作,积极对上申报争取用地指标;三要大力推行集约节约用地,搞好闲置用地清理。

二是资金瓶颈制约。目前我县城市建设负债达2014多万元,资金缺口制约十分严重,同时城市建设靠政府投入的“单打一”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多元化投资的格局尚未形成。对此,我们必须强化经营城市、经营项目的理念,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城市建设提供保障。要有计划地对老城区的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等单位进行布局调整,实施搬迁,带动新区开发。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重要机遇,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发挥县投资公司等融资平台作用,通过经营城市土地、城市资产和适度举债等多种形式筹措建设资金。

三是拆迁安置瓶颈制约。拆迁安置一直是城市建设的难点问题,随着开发区和度假区建设的提速,迫切要求在拆迁安置上加大力度,加快进度。要切实做好拆迁安置的宣传动员工作,使群众真正理解和支持拆迁安置,对极少数无理取闹者,必须依法强制执行。要切实加强拆迁政策实施的统一管理,维护拆迁政策的统一性和严肃性,做到公平拆迁、阳光操作。同时要善于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有效推进拆迁工作。

四是体制瓶颈制约。突出表现在“一城四区”之间在规划、建设、管理上存在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现象,协调配合不够,致使工作出现漏洞,在环卫、路灯等管理上也由于职责不明形成了盲区。下一步我们将成立县规划委员会,进一步强化县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理顺环卫、路灯等管理体制,全面加强对城市建设土地供给、资金筹措和规划管理等工作的统筹协调。

五是人才瓶颈制约。目前我县城市建设明显紧缺规划人才和经营城市人才,必须加大专门人才的外引内培力度,注重配强专门人才队伍,为推进高标准风景旅游城市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调研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推动工作。我们将以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创新工作举措,解决突出问题,更好更快地推进风景旅游城市建设,促进xx科学发展、加速崛起。

推荐其他文章:

旅游局机关效能建设的调研报告

旅游局机关效能建设的调研报告

风景旅游城市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旅游局机关效能建设的调研报告

旅游局机关效能建设的调研报告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关于*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调研报告第二篇:关于*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调研报告第三篇: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自查报告第四篇:关于余湾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调研报告第五篇:关于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调查与研究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关于*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调研报告

关于**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调研报告

我县林业生产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及省委、市委对林业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林业生产做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来抓,按照依靠全民造林,深化改革活林,推广科技育林,严格执法管林的发展路子,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护,重点实施了绿色通道、城镇村庄绿化、河道绿化、特色经济林建设、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珠江防护林工程和长江防护林工程等八大工程。几年来,经过全县人民不懈的努力,全县林业生产呈现出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发展速度之快,发展规模之大,史无前例,为新世纪经济建设和实现生态林业的宏伟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县及林业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江西省南部边陲,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山区县,俗称“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家园”。全县辖7个镇,119个行政村,1806个村民小组,52444户(镇村38320户)。据2014年“二调”资料结果显示:(1) 林地情况。全县土地面积197万亩,其中林地面积166万亩(国有林地20万亩,集体林地146万亩)。公益林面积12.2万亩,果业面积5万亩。(2) 林地权属结构。全县自留山138万亩,集体统一经营山8万亩,国有林地面积20万亩。全县林地已流转13万亩,其中集体统一经营山流转6.8万亩。(3) 森林资源情况。全县活立木蓄积量为437.24万立方米,活立竹1622.27万根。全县森林覆盖率78.1%。

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前我县的基本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林业虽然已经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环境,但是与我县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很多不适应的问题,主要有以下:

1、森林分布不均,林分质量不高;

2、林业产业化建设滞后;全县林业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结构不合理,特色林业经营没有做到集约化,加工只是初加工,林业经济效益还较低、生产力水平低。特别是山区农村,农村经济还较落后,农民靠山吃山,山不致富,希望在林,林无产业的现象还存在,林业产业化建设滞后;

3、林业生态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矛盾突出;政府行为和农民合法利益的矛盾如何协调,生态建设的资金来源如何解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体现,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如何分配,一直制约着全县林业事业的发展;

4、林业森工企事业单位债务包袱沉重、各项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5、垄断性生产、经营成份大,林农负担重,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6、林地、林木的产权不明晰,林农自主权不高,难以发挥林地、林木的作用。

三、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内容和主要做法

林改是进一步明晰产权,明确责、权、利,保护林农合法权益,减轻林农负担的重要举措,是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实现“希望在山”的关键所在,是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山区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省、市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县紧紧抓住这一契机,高度重视,及时传达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全县在林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并对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全面开展进行了周密安排。

(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细致开展各项工作

1、召开了县四套班子会议;

今年3月9日,我县召开了县四套班子会议,传达省、市林改文件精神,同月24日下发了对全县林政秩序全面清理整顿的抄告单,并下发了《林政秩序整治方案》,拉开了我县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序幕。

2、制定出台了《**县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我县在充分调查林业现状,特别是林业产权状况的基础上,制定了《**县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经市政府批复,7月20日已下发各镇和县属各单位遵照执行。

3、成立了领导小组;

为了加强我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领导,切实落实林改各项工作,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李桂生书记为组长的“**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并组建了林改办公室,从县委办、县政府办、宣传部、司法局、财政局、档案局、国土局、果业局、林业局等单位共抽调了32人为林改办成员,由林业局局长袁化仁任林改办主任。

4、落实了办公场所和资料设备;

为了解决林改办公场所,要求林业局腾出了两间办公室作为林改办公室。另外,已督促林业局准备好了所需图、表、卡等资料和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

5、筹措了林改经费,落实了资料设备和办公场所;

我县林改经费筹措实行县、镇、村三级负担的办法,层层落实。县财政已拔付了县林改办工作经费50万元,林业局自筹20万,各镇自筹20万,购置了所需图、表、卡等资料和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为了解决林改办公场所,林业局腾出了两间办公室作为林改办公室,确保了我县林改工作的正常运转。

6、狠抓组织领导,摆正林改位置;

县委、县政府将继续高度重视林政工作,真正把林改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摆在同等重要位置,当作当前农村工作的大事来抓,并做到统筹兼顾,有机结合。同时学习借鉴试点县和先进县的林改经验,结合实际,稳步推进我县林改各项工作。

(二)严格要求,规范操作

1、试点先行。按照县委、县政府 “积极探索、试点先行、规范运作、依法办事、稳中求进”的思路和“有利于森林资源总量增长和质量提高,有利于增加林农收入,有利于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总体要求,根据省、市林改工作的实施意见,结合本县实际,为了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我县在林政秩序整治的同时确定岿美山镇寨头村先行试点工作,组建股份制林场。该林场由15个股东出资注册,采取农户出山入股,由有经济实力的农户统一经营,实行山林权属与经营权分离的形式管理。现已有320户农户签约,股份林场面积已达28400亩。林场明确利益分配,坚持集约经营,加强护林管理,生产经营形势明显看好,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他各镇也先后以个别村组先行试点,集中突破,积极探索符合本镇实际的操作方法,然后全面铺开。

2、明晰产权。一是制定林改实施方案。全县7个镇的119个村和1806个组的村组林改方案严格按照“两上两下”、“两个三分之二”和“四签两不准”的程序操作,保证了林农的参与权,体现了广大群众的真实意愿,落实了林改还权让利的惠民政策。二是认真做好林权登记。严格按照省林改办《确权发证操作规范》操作,做到了权属明晰,登记准确,程序合法,申请材料齐全,证明材料合法有效,并对林权登记进行了一、二榜公示和发证前公示。三是签定和完善了各种经营形式的林地承包合同,做到了产权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四是国集联营签定和完善了合同,调整了利益分配,落实了政策性让利要求。五是建立了“三室”。建立了林权登记发证室、林权证打印室、林权档案室,配备了施配备了专职林权登记、打印和档案管理人员及必要的安全保护设施,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制度,做到确保林权资料和档案完整、规范、准确、安全和有效利用。

3、减轻税费。一是实行“两取消、两调整、一规范”。按照赣发[2014]19号和赣财综[2014]80号文件精神,对涉林收费项目及标准进行了全面清理,取消了木竹农业特产税和县、镇、村出台的所有木竹不合理收费项目;出台文件调整了育林基金平均计费价格和集体林育林基金分成比例;规范了增值税、所得税征收范围。二是建立健全制度。建立健全了林农负担检测、信访举报、案件查处等各项制度,对各种乱收费和加重林农负担的行为进行了严肃查处;公布了清理后的涉林税费项目及标准,并定期向林农发布了木竹收购指导价。

4、放活经营。我县严格按省林业厅文件要求,下达了2014年木材生产计划,并落实到农户;木竹采伐指标实行公示制度,林木采伐许可证由林木所有者直接申请,对符合条件的做到即审即批;对垄断经营和地区封锁规定进行了全面清理和废止,制定了允许林木所有者自主经营的政策;向社会公布了举报电话:4291611、4294509,畅通了基层反映问题的渠道;制定了木竹采伐证、运输证、检疫证审批的便民措施。

5、规范流转。集体山林流转坚持严格遵循有利于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坚持有利于保持水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坚持自愿、平等、合法;坚持不改变林地的性质;坚持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做到流转规范,落实山林流转的协商让利政策,充分尊重了承包经营者的主体地位,确保无强迫或阻碍流转,无擅自截留和扣缴承包者流转收益现象,做到了林改其间国有、集体林地暂停流转。

6、确保稳定。一是对群众来信来电来访安排了专门机构、人员接待。二是山林权属争议调处实行分级负责制,按照组内纠纷不出组、村内纠纷不出村、镇里纠纷不出镇的原则处理,及时把矛盾、纠纷消除在基层,确保林区稳定。自开展林改以来,全县未发生乱砍滥伐、森林火灾、纠纷械斗重大案件,林政资源保护管理秩序明显好转。

7、群众满意。群众对林改操作反映良好,参与林业建设、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明显提高,造林数量增加,来自林业收入占人均收入比重增加;群众无对林木被侵占、偷盗的反映,产权保护得到保障。

8、做法经验。总结提炼出了一套完整可供学习借鉴的林改材料,涌现出一批先进人物和事迹;形成了具有参观学习价值的示范点。

(三)、镇村积极配合

各镇村充分认识到林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配合,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掀起了林改热潮。

1、成立了由镇村书记为组长的镇、村林改领导小组,并及时召开了动员大会,会议已开展到了村组长、农户。

2、落实了林改办公场所,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

3、加大了宣传,张贴、悬挂了林改宣传标语。

(四)、狠抓宣传发动,营造浓厚氛围。

在充分认识到这次林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到群众是林改基础的

前提下,我们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林改宣传,使广大林农真正了解林改、支持林改、参与林改,确保林改顺利进行。在形式上,采取印发信件和问答手册、悬挂横幅、电视专题、巡回宣传咨询等多种宣传形式:一是印发《致全县林农朋友的一封信》4万封和《林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问答》3.5万册。二是县广电局对林改工作进行了电视专题报导。三是在赣南日报上发表了《**林改惠民众》和《**林业实现生态与产业双赢》等有关林改成效的报道。四是全县悬挂宣传横幅120条。五是县里组织宣传车在各镇村巡回宣传,县、镇两级组织了林改咨询队到各镇、村开展咨询活动。六是各镇、村、组采取了标语、固定宣传牌、专栏等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各镇村张贴了宣传标语1万多条,编写专栏2千多期。七是编排了文艺节目,县林业局和爱乐客家艺术团协商组建了林改巡回演出宣传队,深入镇村演出宣传林改政策。八是编印了林改简报共12期,下发至各镇林改办,及时反映林改动态,交流做法经验;使林改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全县上下关心林改、支持林改、 参与林改的良好氛围。

(五)、狠抓林权改制资金的管理。

建立好各级林权改制资金的回收、使用和监督管理制度,防止国有、集体资产流失,确保足额回收,合理使用,有偿投入,滚动发展。

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配套情况

1、切实减轻税费,不折不扣地落实了省委19号文件精神;

2、县林业局机关、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和森林消防大队等林业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全部纳入了县财政预算,并妥善解决了人员编制,保证了林业部门的正常运转。目前林业行政事业单位核定编制数行政编19人,事业编99人,共118人(其中林业工作站31人,木材检查站24人)。

3、规范了林业行政审批行为,制定并印发了《**县林政资源管理规定》;

4、以林改为契机,继续推进政企事分开,减人减事减开支,林业局已清理了超编和借用人员18人,节减费用开支20万元;

5、规范流转,鼓励个人、企业及社会各界投资造林绿化,加快了森林资源培育步伐;

6、建立了林农负担、信访、检查监督、案件查处等各项工作制度,严肃查处各种乱收费和加重林农负担的不良行为;

7、改进了工作作风,提高了林业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

8、森林公安纳入了公安专项编制,并落实了森林公安局局长由林业局党组成员担任,森林派出所定为副科级单位的要求。

9、开展了森工企业改制工作。我县于2014年开始森工企业改制工作,在这次林改中,我县将采取职工参股,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进一步对森工企业进行改制。

10、全县七个镇成立了林业产业协会,切实履行行业自律、行业协调职能,提供林业产业社会化服务。

11、计划建立了森林资源产权交易市场,落实了森林资源产权交易等配套改革工作,为产权交易提供了社会化服务。

12、是通过鼓励个人、企业及社会各界投资造林绿化,加快了森林资源培育步伐。九是公开了林权登记档案,接受公众查询。十是镇村转移支付严格按规定落实到位,并能正常运转。

五、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通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握还权让利的精神实质和认真落实林改“十六字”内容要求,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激活林业经营机制,群众对林改操作反映普遍良好,我县镇村林改工作成效也逐步显现。

1、增强了林农发展林业的信心。通过落实自留山政策和“谁造谁有”政策,明晰产权,签定合同,换发林权证,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让群众吃下了“定心丸”,保障了林农的合法权益,增强了林农发展林业的信心,提高了林农造林的积极性。林改以来,我县个人承包承租荒山、疏林地,流转造林明显增多,形成了一股造林热潮,甚至出现了多年罕见的造林苗木脱销现象。到2014年3月底止,个体提出荒山造林和疏林地改造,竹林抚育改造申请的林农达100多户,总面积2万多亩,营造林形势一片大好。预计今冬明春个体造林可达5000多亩,竹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将突破15000亩。

2、促进了村集体和林农增收。通过实施林改,全县3.8万农户明晰了产权,减免税费210万元;竹木价格明显上涨,林木每方涨了近200元,尺竹每根上涨近2元,林农来自林业收入也明显增加,如历市镇杨梅村村民廖威自留山上23.5亩竹林,每年可增收2014多元。同时,通过落实集体山林承包、租赁和转让,盘活了集体山林资产,实现了村财和林农两增收。

3、强化了林农爱林护林意识。通过实施林改,明晰山林产权归属,保障经营者合法权益,进一步强化了山区群众护林意识,促进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4、转变了林农经营山林理念。通过实施林改,落实山林承包经营,引导开展竹木深加工和跨村经营,林农扩展了经营林业的利润空间,经营理念发生了转变,由过去单纯造林护林,逐步转入营林、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经营。

5、推动了社会办林业进程。通过林改确权和产业引导,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参与集体山林承包经营,社会办林业的氛围日益浓厚。一方面,通过加大投入提高现有林分质量;另一方面,通过改变传统的营造林只局限于用材的观念,大力推广种植桉树,建立工业原料林基地。

6、解决了部份历史遗留问题。通过大力宣传林改法

规政策,耐心向群众做过细的思想工作,解疑释惑,化解矛盾,调处纠纷,有效解决部份历史遗留问题。

7、维护了林区的社会安定稳定。各镇村在实施林改过程中,严格按照《**县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求,严管生态公益林,稳定落实自留山和责任山,放活用材林。特别是对集体山林的转让、租赁和承包行为,严格按照 “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操作,坚决杜绝暗箱操作、低价转让承包等损害集体经济利益的行为,让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明白放心,有效避免了矛盾纠纷的发生。自林改后,各镇村都能按程序办事,依法操作,到目前为止未收到一封(含上级)批转的林改告状信。

8、为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山区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9、加强了党和政府在林农心中的地位,使林农充分认识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

六、继续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林业生产的长效机制

完善和落实林业政策,是调动农民群众植树造林积极性的重要保证。我县于2014年在全市率先开展了林地、林木拍卖工作的探索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如原“九曲度假村”林地的拍卖,就是一个很成功的典范)。几年来,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按照宜卖则卖,宜租则租、宜包则包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起了林业生产的长效机制,真正调动起了广大群众造林、管林、护林的积极性。

1、建立林地流转机制,促进健康发展

我们把速生丰产林、农林间作、经济林做为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来对待,根据群众意愿,按照“树随地走,谁造林谁所有”的原则,允许采取调换土地、自由结合等形式,实现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并明确规定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可依法继承、抵押、担保、入股,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与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保护了林业生产成果。

以全县林业发展规划为依据,把绿色通道、村镇四旁、河道、荒碱地等宜林地依法划为永久性林地,全部实行公开拍卖。在林地拍卖工作中,我们坚持典型引路,因村而宜,一是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民主的原则,保证所有购买者平等竞争;二是坚持“四宜四不宜”的标准:即坚持拍卖面积宜大不宜小,提倡大户承包,禁止平均到户;拍卖年限宜长不宜短,一般不低于30年;拍卖价格宜低不宜高;拍卖合同条款宜细不宜粗。拍卖前丈量土地,明确四至,由群众代表评出底价,并张榜公布,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逐户登记是否参与竞标,并签名盖章。竞标者先交足底价款和保险抵押金。竞标时,公证人员到场监督,竞标后,当场交足购买金,当场公证,当场签订拍卖合同。总之,一个目的就是让群众吃上“定心丸”,种上“放心树”。对林地拍卖资金,我们在预留出同等年限的农业税、水费等法定税收外,其余全部用于林业生产和公益事业。

2、健全林业管理体制

真正做到为减轻林农负担,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实现“希望在山”,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山区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作保证。

七、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一些问题

1、宗地数多且复杂。我县有的镇村当年分山到户时村组交错,分得过于复杂,过于细,而且面积分得过小,影响勾图速度和工作开展。

2、农户到场率较低。林改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每个宗地都要以农户签字为准,而我县外出务工林农较多又没有委托他人签字,有的难以联系,无法到达现场,造成勾图指界签字困难。

3、短时间内林改宣传面不广,深度不够,部分群众对林改工作存在疑心和误会,参与积极性不高。

4、插花山过多。我县与广东、安远、龙南、寻乌、信丰交界,插花山较多,地形复杂,影响进度,而且多年引起的山林纠纷原因复杂,调处困难。

5、短时间内全面展开和完成林改工作,感到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

6、林改工作经费投入大,资金严重短缺。

总之,通过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土地、劳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使购买者真正拥有了林地使用权、经营权和收益权,调动了广大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通过林权制度改革,激活了投入机制,拓宽了投资渠道,变过去由国家、集体投入为主,为群众个人投入为主,形成了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解决了绿化资金不足的矛盾。通过林权制度改革,拓宽了集体和群众增收的渠道,使闲置多年的沟渠路边荒地变废为宝,不仅盘活了集体资产,而且增加了集体收入,林地拍卖为全县的林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县林业局

二oo六年九月十六日

第二篇:关于*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调研报告

关于**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调研报告

我县林业生产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及省委、市委对林业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林业生产做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来抓,按照依靠全民造

林,深化改革活林,推广科技育林,严格执法管林的发展路子,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护,重点实施了绿色通道、城镇村庄绿化、河道绿化、特色经济林建设、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珠江防护林工程和长江防护林工程等八大工程。几年来,经过全县人民不懈的努力,全县林业生产呈现出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发展速度之快,发展规模之大,史无前例,为新世纪经济建设和实现生态林业的宏伟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县及林业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江西省南部边陲,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山区县,俗称“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家园”。全县辖7个镇,119个行政村,1806个村民小组,52444户(镇村38320户)。据2014年“二调”资料结果显示:(1)林地情况。全县土地面积197万亩,其中林地面积166万亩(国有林地20万亩,集体林地146万亩)。公益林面积12.2万亩,果业面积5万亩。(2)林地权属结构。全县自留山138万亩,集体统一经营山8万亩,国有林地面积20万亩。全县林地已流转13万亩,其中集体统一经营山流转6.8万亩。(3)森林资源情况。全县活立木蓄积量为437.24万立方米,活立竹1622.27万根。全县森林覆盖率78.1。

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前我县的基本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林业虽然已经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环境,但是与我县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很多不适应的问题,主要有以下:

1、森林分布不均,林分质量不高;

2、林业产业化建设滞后;全县林业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结构不合理,特色林业经营没有做到集约化,加工只是初加工,林业经济效益还较低、生产力水平低。特别是山区农村,农村经济还较落后,农民靠山吃山,山不致富,希望在林,林无产业的现象还存在,林业产业化建设滞后;

3、林业生态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矛盾突出;政府行为和农民合法利益的矛盾如何协调,生态建设的资金来源如何解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体现,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如何分配,一直制约着全县林业事业的发展;

4、林业森工企事业单位债务包袱沉重、各项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5、垄断性生产、经营成份大,林农负担重,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6、林地、林木的产权不明晰,林农自主权不高,难以发挥林地、林木的作用。

三、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内容和主要做法

林改是进一步明晰产权,明确责、权、利,保护林农合法权益,减轻林农负担的重要举措,是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实现“希望在山”的关键所在,是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山区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省、市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县紧紧抓住这一契机,高度重视,及时传达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全县在林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并对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全面开展进行了周密安排。

(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细致开展各项工作

1、召开了县四套班子会议;

今年3月9日,我县召开了县四套班子会议,传达省、市林改文件精神,同月24日下发了对全县林政秩序全面清理整顿的抄告单,并下发了《林政秩序整治方案》,拉开了我县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序幕。

2、制定出台了《**县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我县在充分调查林业现状,特别是林业产权状况的基础上,制定了《**县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经市政府批复,7月20日已下发各镇和县属各单位遵照执行。

3、成立了领导小组;

为了加强我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领导,切实落实林改各项工作,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李桂生书记为组长的“**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并组建了林改办公室,从县委办、县政府办、宣传部、司法局、财政局、档案局、国土局、果业局、林业局等单位共抽调了32人为林改办成员,由林业局局长袁化仁任林改办主任。

4、落实了办公场所和资料设备;

为了解决林改办公场所,要求林业局腾出了两间办公室作为林改办公室。另外,已督促林业局准备好了所需图、表、卡等资料和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

5、筹措了林改经费,落实了资料设备和办公场所;

我县林改经费筹措实行县、镇、村三级负担的办法,层层落实。县财政已拔付了县林改办工作经费50万元,林业局自

第三篇: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自查报告

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自查报告

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自查报告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按照《××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检查验收方案》(*林改办[2014]5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开展林改工作实际情况,我们认真开展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林改开展情况

××县地处江西省南部,全县有18个乡镇,159个行政村,183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4.08万人,总户数6.78万户。全县国土总面积356.2万亩,林业用地面积299.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4.1;国家重点公益林区划面积66.74万亩,占林地面积的22.3,果业山地面积25.6万亩,占林地面积的8.5,森林活立木蓄积535.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3.6。

林改前,全县林地中,国有林地面积75.7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25.3;集体统一经营面积102.5万亩(已流转集体山林面积43.4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34.1;自留山面积68.6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22.9;责任山面积52.9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17.7。

2014年7月以来,我县根据省、市统一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印发××县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开展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规范流转、放活经营”为主要内容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至2014年3月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县完成深化改革面积288万亩,占应改革面积的96;已明晰产权面积288万亩,占应明晰产权面积的96;完成区划面积298.2万亩,占应登记面积的99.5;完成林权登记面积288万亩,占应登记面积的96;经自查评定,分山到户率达到81.6;分户登记率达到88.1;纠纷调处率达到80.2;群众满意率达到95。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开展得到了广大林农群众的衷心拥护,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实现了“还权于民、还利于民、聚力于民”和“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社会增效”的良好局面,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为促进林农受益、税费减轻、权属明晰、经营放活、流转规范、林区稳定的大好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自查分析评价

从自查情况来看,我县村组林改操作规范,全县不合理收费项目全面取消,木竹采伐指标公示制度得到落实,垄断经营和区域封锁已经打破,林业部门行政经费已纳入财政预算,未发生森林资源重大案件,林区秩序良好,综合评价定为合格。

具体分析评价如下:

(一)组织领导

建立机制,形成合力,坚持把“县、乡、村三级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贯穿于林改全过程,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全民配合抓林改的局面。县一级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总督查,县长××为组长,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副县长××为副组长的林改领导小组,从县林业、财政、信访、档案、法制办、国土、监察、政法等单位抽调12名同志成立林改办,下设信访接待、政策宣传、业务指导、维护稳定等四个工作组;并于2014年7月4日召开了全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动员大会,建立了各项制度,层层落实责任,由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了责任状;乡镇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和挂点干部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到底”的工作责任制,并召开了相应的动员大会,成立了机构、落实了专职人员,村、组及时召开了干部大会、党员会、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组建了驻村工作组,并制定了改革方案,经县人民政府批复实施。

林改工作开展以来,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林改工作,多次实地进行调研,发现和解决林改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2014年6月21日-23日县委书记××分别到××、××*、××等乡镇,深入农户和山头对集体山林流转开发果业如何确权发证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县长××经常听取林改工作汇报,重大问题亲自决策。2014年9月5日,省林业厅厅长××*在我县调研林改工作时,对我县在林改工作中正确处理好与果业发展、矿业资源开发、国有林场和招商引资等“四大关系”的工作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二)宣传发动

我县林改宣传主要采取发放公开信、组织宣传小分队、张贴宣传标语、制作宣传条幅、书写固定宣传牌、编印林改简报、编制林改资料汇编、开办林改电视专栏、出动宣传车等形式。各乡镇、村、组按照要求书写、张贴标语5695条,制作宣传条幅80余幅,发放林改公开信6.8万份,确保了发放到每户林农家中,县电视台开办了林改专栏,每周播出1期,县林改办编印了林改简报12期,组建林改文艺演出小分队深入乡、村巡回宣传18次。

(三)明晰产权

针对我县林业“三定”时期确权情况,我县以明晰产权为重点,稳定山林权属。一是做到“

第四篇:关于余湾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调研报告

关于余湾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调研报告

刘文俊

根据区委工作安排,3月7日,我和区政法委的同志在东沟镇党委副书记易国胜的陪同下到东沟镇余湾村调研村级产权制度改革相关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余湾村现有人口3040人,17个村民小组,23个自然湾。国土面积697公顷,耕地5400亩,其中水产2300亩,山地300亩。共有80名党员,村“两委”干部6名,村支部书记余广华。该村外出打工800余人,长期外出的200余人,2014年人均纯收入5800元。农民主要经济收入一是外出打工,占60%,以外出打桩为主;二是在家承包鱼池。2014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7万余元。

二、产权制度改革情况

余湾村最后一轮土地延包在1998年—1999年,在土地延包中,将5000多亩耕地全部承包到679户农户。前些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农民外出打工,耕地出现严重抛荒;有一部分农民利用紧临梁子湖边的优势将田地做成鱼池发展水产业,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收益。村级就把一部分耕地收回,重新将耕地进行整合,并发包到部分农户手中,能养鱼的就做成鱼池,不能养鱼的就种水稻。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村或组首先与发包的农户签订合同,然后与承租户签订承租合同。承租合同一般是5-6年重签一次,这样有利于合同的变更,使承租合同更有时效性,农民能得到更实在的股份红利。至目前,该村将大部分耕地承租到100多户大户手中,主要发展水产业和种植水稻。余湾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的做法得到了该村农民的普遍认同。

该村集体有500亩鱼池、300亩山地,全部发包到农户手中,每年可收益2万多元。2组承租户余胜华包70多亩水面,用于养鱼、珍珠,同时还包20多亩种湘莲,每年纯收益4万多元。11组承租户余启福,包100多亩田地,主要种稻谷,采用机械耕作,每到繁忙季节,就在临近雇请劳力,按每人每天80-100元给薪金。该户除每年每亩享受国家政策补贴70元外,每年纯收益在3万元以上。2组承租户董才将,除从该小组中承租70多亩田地,还从临近的徐山村承租70多亩田地,用于种植水稻和养鱼,每年纯收益5万多元。从以上大户中可以看到,承租户通过成片承租山地或水田,只要年成好,不出现大的水灾或旱灾,群众均可得利,一方面外出打工的农民可得到土地租金(股金),另一方面承租户可得到收益,同时村或组也可提取一定的管理费,用于弥补村组干部的工资,群众也普遍能够认可。由此可见,在农村中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是切实可行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存在的问题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给农民带来一定实惠。但由于土地收益低,回报少,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不高,农村土地仍然出现大面积抛荒,一些农民受土地私有化影响,宁愿抛荒,也不愿把土地转让出去;还有一些耕地由于地理位置不好,抛荒现象到处可见,这些大大浪费了土地资源,探索农村土地改革迫在眉睫。

四、建议

一是在农村中积极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搞活农村经济,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

二是积极推广家庭农场,让部分农民规模化经营,帮助农民选准种养业的切入点,确保农民创收。

三是强化农民技术培训,各镇、区相关部门要切实搞好农民

培训工作,让农民懂得经营,善经营。

四是成立农民产品经营公司,农民生产的产品全部由公司回收,保证农民既得利益不受损失。如余湾村承租户董才将养的鱼,去年底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买家,全部由小畈子低价运走,实在可惜。

第五篇:关于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调查与研究

关于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调查与研究

孙彪

近几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政府制定了鼓励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促进了我市集体林产权制度的改革。一些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好的经验和做法。

一、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现状

1998年以来,尤其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及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商品林和非公有制林业的通知》下发以后,我市集体林产权和经营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商品林建设的多元化投入、多形式经营、多层次发展的形势已见雏形。至2014年底,全市集体林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经营权已经明晰到户的面积为340.98万亩,占全市集体林业用地总面积665.96万亩的51.2%,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其中,近几年通过改革分权到户的集体林面积为268.58万亩,具体是:管护承包面积96.1万亩,经营承包面积72.76万亩,招标、拍卖、协商出让面积99.72万亩;1983年林业"三定"工作中分包到户的自留山和责任山面积72.4万亩。

二、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评价

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解决的是制约林业快速发展的生产关系问题,改革后的利与弊,是显而易见的。

(一)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突出成效

通过改革,将山林所有权明晰到户,调动了林权所有者投资营造林和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推动了林业发展。

1、改革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投资营林生产的积极性

过去山林归集体所有,在村民谁都有谁都没有的情况下,营林生产与群众利益结合不紧密,造林靠政府发动,村民则是出工不出力,致使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普遍偏低,年年造林不见林,林地资源利用率、收益率极低。通过林权改革,将集体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经营权明晰到户,建立起合法稳定的承包、租赁关系,增强了村民及社会各界投资林业生产的信心。

在造林绿化方面,我市近三年来完成造林96.27万亩中,非公有制投资造林就达45.8万亩,占全市完成造林面积的47.6%。仅2014年度,我市非公有制造林就达20145户,完成造林面积27.28万亩,占我市年度造林面积的88%,超百亩的有141户,超500亩的有5户,超千亩的有2户。昌图县林业局职工韩庆华,通过林地承包方式在朝阳、大兴乡承包宜林荒沟1100亩,投资155万元,营造新品种杨树80万株,现平均胸径已达12cm;铁岭县造林大户刘德信,在完成自有自留山、责任山造林的基础上,于1998年起,又通过承包或转包的方式承包林地550亩,营造杨树10万株,目前平均胸径已达18cm,价值500万元以上。宽松的林业政策,调动了群众造林的积极性,造林大户的涌现又带动了周边的群众。通过林权改革,非公有制造林已逐步成为造林的主体。

2、林业产业长足发展,地方经济又增新亮点

首先,非公有制造林进程的加快,为苗木花卉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市以靠山乡为核心的苗木花卉基地面积已增至9.5万亩,年产商品苗3.7亿株,人均增加收入2200元,占人均收入的60%。其次是逐年递增的森林资源为木材精深加工业提供了原材料保障。继香港独资浩远木业落户铁岭后,沈阳文成木业也看准铁岭的原材料优势,来铁岭落户。目前,全市650家木材经营加工企业,年产值达3.5亿立方米。三是闲弃的经济林资源再现生机,为铁岭创造出了独特的经济发展优势。自明清以来,铁岭榛子一直被视为榛子中的精品,但由于过去体制上的制约,野生榛林呈弃管状态。通过承包、拍卖改革,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看准了野生榛林开发的潜力和经济优势,积极通过承包经营等方式投资野生榛林复垦,使野生榛林再度发挥了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优势。我市榛林垦复目前已达到18.7万亩,年产成品榛子280万公斤,并已成功地申报了榛子原产地保护标识,铁岭榛子被列入国家原产地保护,创出了"春园"、"铁榛"等名牌榛子产品。铁岭县榛园垦复大户佟宝华,承包榛林0.7万亩,年产榛2万公斤,年收益达到50万元。四是林业立体开发成效显著,林地利用率明显提高。山林处处有黄金,沟塘处处都是宝。沟塘养林蛙,林下育山参在我市已蔚然成风。我市人工、半人工养殖林蛙户已达500多户,开发林蛙养殖沟1100条,林蛙储量达1.9亿只,年产商品蛙1000万只;我市以开原市黄旗寨乡和铁岭县白旗寨乡为代表的林下参开发面积猛增,目前已开发林下参、细辛3万亩,香菇、木耳等食用菌1万亩,刺龙芽,大叶芹等山野菜12万亩,年产值6600万元。

3、林业两滥案件明显减少,森林资源管理得到加强

山林改革实现了产权明晰,权责分明,山林权属和群众利益紧密结合,保护森林资源的安全已经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森林资产成为公民的自有财产。目前,我市凡是已经开展林权改革、分包到户的森林资源,都形成了山山有人管,林林有人护,人人都是护林员的可喜局面。盗砍滥伐林木、滥征乱占林地案件明显减少,幼林地内砍柴、放牧现象也有所收敛。

4、科技兴林有了新进展,林分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通过二次渐伐、林下更新红松等耐荫树种,尤其对于油松等天然更新效果较好的树种,通过二次渐伐实现天然更新更是理想的经营模式,这样不仅不影响林地的经济产出,而且还可以缩短林业的生产周期,对实现森林资源面积、蓄积的"双增长"起到积极作用。但多年来,这种经营方式始终得不到广泛推广,集体林经营单位从少投入多产出的目的出发,一直看中剔光头的皆伐方式,原因就是产权不明晰,林木资产与群众利益结合不紧密。通过改革,密切了群众与森林资源资产的关系,林权所有者从真正意义上将森林资源当作自己的长远利益来谋划,不仅在营林采伐中杜绝了"拔大毛"现象,而且二次渐伐、冠下更新的有利于森林资源长期利用的经营模式也得到推广。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客观地讲,也存在许多不容乐观的问题。

1、个别地区存在无序转让、假招标的现象,低价出售集体山林,造成集体资产的流失。

2、个别地方未经村民代表大会集体讨论,少数人将山林低价出售;还有个别村民委员会未经小组同意,擅自将小组的山林转让出售,导致村民不满。

3、个别地区转让没有经过评估,程序不规范。

4、林木采伐制度不配套,林权所有者收益权落不实,导致个别地方对林权制度改革不感兴趣。

5、个别村民存在短期行为,急功近利,重眼前轻长远。

三、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坚定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正确发展方向

林权制度是林业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规范、保护严格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是林权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内在要求,是林业发展的制度保障,对加快全市林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市土地利用现状是"四山一水四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林地与耕地面积持平。但对国民经济贡献率,林业产值不足农业的十分之一,其原由就是林业所有制关系成为制约林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消除制约林业发展的瓶颈,加快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一)推进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条件业已成熟

国家、省政府为全面开展集体林产权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林地是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承包、拍卖等方式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要对"两权合一、统一经营"的林业产权制度实施改革为承包经营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对目前仍由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山林,要区别对待,积极探索有效的经营形式,将产权逐步明晰到个人。今年初省政府《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4〕13号)对深化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也提出明确要求。最近省政府又下发了《关于深化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省内、外及我市既往的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实践证明:一是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有较好的群众基础,群众热情高。二是改革后尽管个别地区由于操作不当而出现了不利于林业快速发展的问题,但如果考虑细致、组织周密、阳光操作,对盘活林业资产、加快林业发展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三是福建、江西两省和我省的本溪市开展的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已经说明,通过改革,明晰林业产权关系,落实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解放了林业生产力,调动了群众营林生产积极性,不仅林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明显提升,而且也加快了森林资源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加快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已经成为快速推进林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周密安排,将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切实抓出成效

1、将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纳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事关千家万户利益的大事,社会牵扯面广、利益关系复杂、工作难度大。为保证此项工作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我们将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对此项工作的支持和重视,建立起以市委牵头、市政府操作、各部门参与的领导机制,以切实加强对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奖惩并重的责任监督机制,由各级纪检、监察和林业部门组成巡回监督组,随时掌握林权改革的动态。各级党委、政府要正确面对和处理好改革中的"两大"关系,第一,正确处理好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要从切实保护好资源和环境,充分发挥我省森林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的实际出发,以这次"林改"为契机,继续搞好森林分类经营管理。一是严格保护公益林,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公益林承担着维护生态的重要功能,在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公益林的保护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更不允许遭到破坏。二是放活商品林,加快林业产业发展。要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政策。今后对于自留山的林木、定向培育的工业原料用材林、速生丰产林、新造商品林的采伐,在执行国家相关政策和标准的同时,要给林木所有者更多的自主权。第二,正确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直接关系到广大林农的切身利益,总体上有利于社会稳定。始终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坚持把稳定放在第一位,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认真处理好山林纠纷,严格执行改革方案,充分尊重多数群众的意愿。对借改革之名,进行乱砍滥伐、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要认真查处,严厉打击。对改革的程序、方法、内容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改革方案的制定必须坚持民主原则,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要把林改政策和决策权交给群众。

2、方案先行,分区施策,依法操作

在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上,我们定位为: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以实现林业快速发展、有利于森林资源总量递增为目标,坚持"明晰所有权,放活使用权和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原则,在保持集体林地所有权的前提下,明确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落实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集体林经营体制;将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经营权落实到户,落实到联户或其他经营实体,鼓励森林资源依法合理流转,保护非公有林权所有者的合法财产权,真正实现"林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利"。改革中,我们要谨防"四种倾向"。一是防止简单化倾向。就是把林改简单地理解为"一分了之"、"一卖了之"、"一包了之",这种做法是对改革的一种误解、甚至是一种损害。二是防止绝对化倾向。"绝对化"就是思维上的一种僵化,表现在工作上"千篇一律",方法上"一刀切"、"一种模式"或照抄照搬。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地区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做到"改而有序,分而有为"。三是防止浅表化倾向。"浅表化&q(请继续关注WWw.HAOwOrD.COM)uot;就是经验化,经验是珍贵的、有价值的,但只凭经验,不讲理性和科学就可能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四是防止短期化倾向。就是既要全力抓好当前的改革,注重针对性、突破性、操作性,又要有战略眼光和思维,突出前瞻性、战略性、政策性。不搞急功近利,不留任何改革的"后遗症"。

在分区施策、方案制定上,我们要充分考虑到村民意愿和森林资源自然条件两大因素,宜分则分、宜管则管、宜包则包,不搞"一刀切"。首先要尊重当地群众意愿,充分听取群众对改革的呼声,改革方式可以因村而异,多种多样,如分林到户,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拔等,只要改革后有利于发展森林资源,不造成森林资源的破坏,群众满意(三分之二以上村民同意)哪种方式,就采取哪种方式。其次为避免在改革中造成集体林资产的流失,要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作为改革中森林资源资产流转的必备环节,凡未经评估而作价流转的一律无效。第三要充分考虑到森林资源自然条件的差异和改革后林业的发展前景,严格依法依规操作。一是对在以往林权改革成果重新把关,凡是公平、合理、符合政策规定、经过村民或村民代表表决、合同齐全的,均予以维护;凡程序不健全、合同不完备的,要经村民或村民代表大会重新表决,予以补正或废止。废止的要列入本次改革。二是分区施策,依法守规。从林业区划上看,我市现有公益林347.7万亩,商品林429.6万亩,这次改革中,对公益林主要采伐管护承包的方式,经营者依法享有公益林补偿,并可以在不破坏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开展林下资源开发,如林蛙养殖和种植林下参;商品林则力求分权到户。从森林资源分布区位上看,我市分为东部山区和中西部平原区,东部山区以用材林和水源涵养林为主,中西部以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为主。东部山区采取均山、均利的方式分片到户、分包到人;因中西部农田林网无法分条、分段,则采取整带、整网眼地公开招标拍卖等方式落实到人。三是保证改革后实现森林资源的面积和蓄积的"双增长"。从今年起,今后农田防护林更新采伐均签订限期更新责任状,预收造林更新保证金(按每亩700元收取,其中:整地保证金每亩500元,造林保证金每亩200元),造林更新保证金建立专户,统一支付。

3、未雨绸缪,与时俱进,创建适应森林资源资产流转的交易平台

这次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是实现林业由传统的集体所有的封闭经营模式向社会化办林业的开放式经营模式转变的开端。改革后,在社会多主体的普遍参与下,森林资源资产的转让、转包、继承、抵押、担保、入股、信贷等业务将大量增加,林业生产经营模式、理念也将发生重大变革,林业管理的任务将更为繁重。为适应这一重大变革,我们要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强化宣传,让林业的社会参与者普遍知晓林业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切实提高林业生产各主体的法律意识和政策意识,做到严格依法经营、依法办事。二是建立起完善的与集体林改革相适应的森林资源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森林资源资产的流转程序、流转范围,严格森林经营中林木的采伐设计、审批、林木采伐许可证的核发、伐中监督、伐后验收、运输证的发放、迹地更新等环节的行政管理,以保证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永续利用。第三为满足社会涉林各主体的服务需求,林业主管部门要建立起以有利于森林资源资产流转的林权登记发证、资产评估、林业投资咨询、营造林技术服务等在内的森林资源资产交易平台,采取"一条龙"的服务方式,进一步盘活森林资源资产。

铁岭市林业局

希望以下其他精彩范文能帮到你:

在全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调度会上的讲话

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先进经验

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现状、问题和对策

村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