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激发中学生阅读兴趣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激发中学生阅读兴趣

发布时间:2019-06-14 03:55:49 影响了:

  文坛巨匠郭沫若为情而造文,文学大师巴金靠感情动笔。曹禺在谈到创作《日出》时说:在情绪的爆发当中,我曾经摔碎了许多可纪念的东西。……那些取诸于名家名篇被选作语文教材的典范,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从而奠定了文学作品所特有的感情基调。语文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激发学生的情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开门见山,激活情感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影像、幻灯、录音、视频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发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
  如在朱自清《春》的教学中,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视频,使学生仿佛闻到桃花、杏花、梨花的香气,脑际映入那火焰的炽烈气氛,彩霞的轻柔艳丽,冬雪的高洁纯净,从而体悟春的一切。那么,不难想象,学生的情感一定会情不自禁的进入那风和日丽、百花争艳的春天。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进入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全身心地动用自己的视觉、嗅觉、听觉、想像,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以此来激活思维、激发情感。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古人云: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切中学生的疑惑之点,设置悬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和主动探索的欲望,为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创造机会,可让学生保持长久的浓厚学习兴趣。
  教师分析课文时,在关键处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背影》一课中,作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可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中,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窘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橘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如果还是囿于描绘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写背影那样更想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三、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用极短时间,以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
  如教学《甜甜的泥土》一课时,讲授故事《宝贝我爱你》,在汶川地震救援中,当队员发现一位女性的时候,她已停止呼吸。透过废墟的间隙,看到她双膝跪地,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救援队长好像意识到什么,费力地把手伸进她的下身摸索,有个孩子,还活着! 一番艰难的努力后,人们终于把孩子救了出来。他躺在小被子里,毫发未伤。 医生在做检查时发现一部手机,屏幕上有一条已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在《甜甜的泥土》中,主人公王小亮,他是通过什么感受到妈妈对他的爱。经过讨论让学生从中领悟到爱是一种博大无私的感情,她就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流淌在人们的心田……只要用心去体会才能在内心深处引起震撼。
  四、环环相扣,情感共鸣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发共鸣。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如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写了秋天悲凉的景色,抒发了游子孤寂苦闷的心情。但这是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好像早就摆好了等着我们去画。通过画面向我们展示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以此表达得淋漓尽致。正所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景因情而显,情因景而生。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