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语文课堂教学 浅探小学课堂教学的“语文味儿”
 

语文课堂教学 浅探小学课堂教学的“语文味儿”

发布时间:2019-06-14 04:13:11 影响了:

  每每听特级教师上课,总是不由自主地被吸引。那别开生面的导入,那训练有素的朗读,那机智巧妙的设疑,那循循善诱的点拨,那水到渠成的内容总结。以及教师所展现出来的独特教学个性,游刃有余的课堂驾驭能力等等,都会让人沉浸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而有如坐春风之感。啧啧赞叹之后细细咀嚼,觉得这里面似乎有一种味儿——种萦绕心头而又妙不可言的味儿。其实,这就是“语文味儿”。语文课究竟怎样才能教出“语文味儿”?
  一、抓住本味
  “本”是课本,即抓住课本自身因素体会“语文味儿”。一个教学过程要取得最佳效果,除学习的主体学生努力配合外,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非常关键的,而这种主导作用,又主要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
  1、选准切口,理解思路:选好切口,是教学中直奔主题,克服“少慢差费”的最佳途径。万事开头难,切口选准了,整个文章的思路和教学思路就基本理清了。如:《精彩的马戏》,可以抓住“精彩”这个关键词语来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作者先用一个精彩让我们认识了一场马戏,接着从猴子爬竿、黑熊踩球、山羊走钢丝等几个方面来分别评述;最后以马戏团的叔叔阿姨真有办法,能让动物听从人的指挥,既说明了马戏的精彩也说明了人们的能干。这样的“切口”选入,肯定会带活课堂教学。
  2、抓住特色,提挈全篇:一篇文章的写作特色,应当是作者为了突出主旨所采用的有效手段,抓住这个特色来提挈全文的教学,会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比如,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37课《狼和小羊》,这是一篇寓言,本文只要抓住“狼找的借口→小羊的反驳”,找出课文中相应的语句,安排学生进行据理力争式的小小辩论,全篇的内容就带动起来了。学生学得饶有趣味。由此可见,重视了教材处理这一战略环节,“语文味儿”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点拨体味
  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有好的开篇,更不能忽视了课堂中的提问与点拨,设问的重要原则必须是:问题间要相互勾联,层层递进,趋向教学目标,产生水到渠成之妙。以充分体会语文课堂中的“语文味儿”。
  文章有的巧在题目,有的巧在开头,有的巧在文中,有的巧在结尾,有的巧在结构,有的巧在手法(如悬念、映衬、象征等等),一句话,哪里巧哪里就是设问点拨的“引爆点”。
  1、结构点拨:如教学第8课《一粒种子》,其清晰的结构就是设问置疑的引爆点。据此提问:1、课文中写了种子挺了几次?(讨论:分别在哪一段中写到了?)提问2:每次种子因为什么条件而去挺一挺的?(划一划,读一读有关的语句)提问3:最后,种子挺出了地面了吗?(想象:种子挺出地面后,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至此,一篇课文便由三个引爆点便解决了,岂不是“多快好省”?
  2、体验点拨:如:《蜜蜂引路》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直接进入人物的内心进行思维,即把自己当成列宁,当列宁碰到一些事物的时候,他会怎么想呢?用这样的问题去启发学生,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地想列宁所想,这样学生就可以真正融如人物心灵深处,感受人物的思维过程。而事实上,这就是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了。
  3、质疑点拨:如:《孙悟空借芭蕉扇》,可以让学生自己提问。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很高,提出了很多问题,有的能够扣住课文的重点,但有的根本不着边际,老师在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时采用的态度首先应该保护,利用一定的时间把学生提的问题都写出来,再进行保护性的评价,将重点的问题保留下来,这样一来,学生就会知道在读一篇课文时,什么样的问题提出来是有利于自己的学习的。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4、赏析点拨:《我真希望》,教会学生欣赏好词好句成了本课的一大重点,如我真希望的“真”,你认为有什么词语可以代替?(非常、很、特别等)。“清澈晶莹”这个词语好吗?好在哪里?描绘出清澈晶莹的泉水的样子。让学生通过想象来体现一个词语或句子的美丽,对于学生来说很有效果。然后再通过读将自己领会到的这种美妙表达出来,这样教给学生欣赏好词好句的党风,对于学生自己阅读文章就会有很大的帮助。
  5、情感点拨:《七颗钻石》是一则表现关于善良的美好的童话故事,在引导学生通过读、说、感悟,理解了人物内心真正的内心世界后,让学生来分析人物的性格,性情,通过学生的说,得出善良的真理,从而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
  三、揣摩寻味
  1、形式美朗读。即根据文章内在要求,准确安排停顿、重音,调控速度,把握语调,把文章(段、句)朗读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感悟语言的意蕴、情感、韵味,以培养语感。如:读李清照《一剪梅》。通过美读揣摩,我们除了感受到词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之外,还感受到女主人公的形象美。一个独居寂寞而饱含相思之苦的李清照便活生生地再现在读者眼前。
  2、个性化朗读,即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对课文不同的理解,用不同的读书方式表达出自己内心不同的感受。如:《最后一片树叶》,读到小鸟的话“你发什么愁?告诉我,我是一只快乐的鸟儿。”时,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小鸟的话里有关切,有的说是安慰,有的说是话里充满善良的意味等等。学生们互不服气,老师就引导学生不断地读课文中的句子,学生又读出了新的见解,讨论才算结束。最后学生一起用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读句子。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利用问题展开讨论,有理有据,从读中读出学生自己个人不同的感受,个性的丰富内含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3、比较揣摩朗读。即对语言的标点、字词、构词方式等,采用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的妙处。如: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我是一条明亮的小河》中“我是一条明亮的小河……”中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试着把“明亮、晴朗”这几个词语换一换,或是把整个句子换个方式读一读,体会出小河在蓝天下的优美身姿,感受语言美。正是通过这种将构词方式换一换的语言揣摩方法,学生才体会到了语文味儿。
  4、语境创设朗读。即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特定的言语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参与言语活动;从动态语言中获得语感,体会“语文味儿”。如:教学第四册17课《下雨》,通过读,创设出一个情境:那是一个下雨天,奶奶正着急地等待放学回家的孙子小宝和孙女小玲。课文中的三个人物“小玲、奶奶、小宝”分别让学生自己来扮演,演绎下雨天,雨虽无情人却多情的真实的一幕。实践证明,学生在这种情境创设的语言揣摩中感受到了课文中主人公的形象,领悟了课文的主旨,欣赏到了课文中的“语文味儿”。
  5、专注“文字”朗读。即抓住句子中的一个或几个用得最妙的词语进行朗读,突出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词语,读好课文。如:《荷花》,当学生理解到了“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中,“活”这个字的时候(有的理解成是荷花太美丽了,他们是现实的美景,美到可以与画相比;有的理解为荷花太美了,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也比不上它等)就要求学生来读,他们有的用轻轻的声音读,有的很大声地读,但听得出来,那就是他们内心里最想表达的情感!最后齐读时,每个人都是那么投入,那么有感情!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