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寻根溯源,找回民间传统表演艺术的根系形态|根系形态
 

寻根溯源,找回民间传统表演艺术的根系形态|根系形态

发布时间:2019-06-23 04:13:00 影响了:

  【摘要】非物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当前非物保护工作的第一要务。本文以四川传统歌舞《蜀风古韵》为例,对表演艺术的“树状形态”展演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对其传承方式的科学性及合理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表演艺术;表演艺术;树状形态
  【中图分类号】J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2)01-0106-3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关于“原真性”保护的种种争议。從理论上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诞生与延续是基于特定的社会秩序与文化生态之上,一旦与之脱离,其外在表征与内在规律必然会发生质变。然而,物质形态的典籍与文物可以放置在博物馆里,只要能够提供适合其保存的环境介质,便能够静态地长久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产物,人类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及社群关系是其存在的唯一载体,活态的载体如何能够得以“类似静态”地长久保存,这本身便是一个难题。毋庸置疑,鼓励文化原生地的社会群体找回在外来文化日益渗透的时代大背景下逐渐缺失的文化自觉,從而主观能动地将凝结着先祖智慧的、底蕴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传承下去,是当前保护工作的第一要务。
  一
  表演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分类之一,在我国申报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当中,表演艺术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许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也是從传统的表演艺术开始的。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视野逐渐從表演艺术本身的性质与特征拓展至整个文化背景及社会结构,并试图在原生地的文化生态没有完全异变之前,努力巩固和维护其传统的文化空间和传承纽带。比如,让從仪式中脱离的表演艺术回归至初始的仪式流程之中,恢复其原本承载的表意功能,或恢复传统的观演场所及观演模式,让传统表演艺术拥有扎根孕育、生长繁衍的土壤环境……当然,在我国政府及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空前重视的今日,也有许多的传统表演艺术走出了山野田间,登上了五光十色的舞台与屏幕,呈现在更多观者的视线之中,也成为了各地旅游文化宣传的主流,诸如“大型原生态歌舞表演”一类词组一时间成为了火热的噱头。这不禁令人反思,究竟这样的现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而言是一种现代语境下的发扬?抑或是破坏?究竟怎样的舞台呈现方式才能在原真性的保护与可持续性的发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是传统表演艺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2008年,四川省文化厅曾组织排练了一台名为《蜀风古韵》的四川民族传统歌舞赴京展演,整台节目以板块式的结构形式,将四川省以汉、藏、羌、彝四个民族为代表的民间传统歌舞集中整合组构展示于60分钟的舞台之上,且作为“文化遗产日”的主题表演专场。《蜀风古韵》的表演完全由列入省级、国家级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组成,没有任何新创编的节目内容,表演者也由其本土文化的传承族群担纲,充分保留着“古蜀文化”的源头气息以及“民族文化走廊”的交融特质,不失为一个“可圈可点”的案例。笔者便以此为文本,浅要地探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类)舞台呈现的可行性模式。
  二
  《蜀风古韵》整台晚会由《川韵古调》、《古羌乐舞》、《凉山彝风》及《康巴舞韵》四个板块构成,各板块所呈现的内容一目了然。
  《川韵古调》板块囊括了分布在四川西北、南部地区的四类传统民歌形式,其中“金江号子”(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四川汉族民歌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它广泛吸收了四川其他民间音乐元素,如在领唱的慢板中常出现类似川剧高腔音乐的悠扬、抒情、富有韵味的曲调,表演者激情的演唱,跌宕起伏的旋律,在舞台上复现了战激流、过险滩时紧张拼搏的情景,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其实,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纤夫”的身影如今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没有了“纤夫”,也就没有了“号子”,传统的劳动歌曲在劳作方式发生改变之后将如何得以传承,这是一个严峻的课题,当然我们不可能为了民歌的传承而令劳动者回到相对落后的劳作环境之中,这与科学的发展观是相悖的,但是,有这样一群人,劳动号子已经成为了身体的符号,即便他们现在不再拉纤为生,这样的符号不会断然消逝,他们依然可以在群体集结之时,默契地和着熟悉的节拍,“一领众和”地唱出铭刻在记忆里的歌,指导老师没有对演唱内容进行艺术化的改编,甚至没有刻意地安排队形的调度,一群江边汉子就在舞台上那样随意的唱着,和着,呐喊着,仿佛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也许正是这样的真实才会给人深深的震撼。
  《古羌乐舞》是整台表演中风格最为古朴的板块,岷江上游聚居的游牧民族后裔——羌,本身便具有古老的文化基因,千年传承至今的宇宙观、时空观、价值观、神话传说、历史记忆、信仰传统……成就了其独特的歌舞艺术魅力。指导老师走近田野,对羌族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调研之后,在遵從舞台表演规律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歌舞艺术的仪式载体,如羌族传统的“瓦日俄足”,是唯一专属于妇女的节日,节日以女性歌舞活动为主,《古羌乐舞》中保留了民间歌舞的原态,舞台用追光区隔的空间内,在没有任何伴奏的佐助下,羌族妇女们围坐一圈,随性地唱起歌来,歌曲旋律粗犷奔放,节奏散漫自由,山歌风味浓郁,交替反复的歌唱形式,体现了节日“传歌”“习歌”的原貌,歌至高潮段落,妇女们在年长者的带领下,跳起了以“胯部往复转动”为主要动律的传统舞蹈,舞蹈的体态符号,即体现了羌族女性含蓄柔和的美,又折射出羌族原始母系社会的女性生殖崇拜的痕迹,和一味追求艺术形式美感的创作节目相比,更能显现出厚重的文化质感。另一个节目“羊皮鼓舞”,祭司“释比”一出场便虔诚地诵唱经文,并带领由羌族成年男性组成的队伍,敲响手中的法器“羊皮鼓”与神灵对话,这是羌族民间传统祭祀活动的仪式片段,祭司的表演没有经过任何他者的干预,完全还原了其在高山峡谷之间,对天地祈福还愿的真实情景,羊皮鼓队的表演也没有经历雕琢,观众甚至能够听出鼓点节奏的参差,然而这样的返璞归真,会化作一股来自神灵的力量,激荡在观者心间。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