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知觉动作联合【语言理解中的动作知觉:基于具身认知的视角】
 

知觉动作联合【语言理解中的动作知觉:基于具身认知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9-06-27 04:10:10 影响了:

  摘要具身认知理论是目前认知科学领域中最新的研究范式和取向,它认为人的认知过程依赖于感知和动-作系统,强调身体在认知中发挥重要作用。具身语言理解则认为,身体、动作和知觉系统在语言认知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在简要回顾具身语言理解的相关理论如索引假设、浸入式经历者框架、语言神经理论的基础上,重点从语言理解的四个层面的实证研究,即音位、单词、句子、语篇,证实具身语言理解的观点。未来的研究应该着眼于用具身认知观点来解释更高级的抽象语言表征,具身单词、句子、语篇的具体表征形式,并利用具身语言认知的观点进行认知的本土化研究。
  关键词
  具身认知;语言理解;动作知觉;心理模拟
  分类号
  B842
  1
  引言
  语言理解是当前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什么是语言理解?当我们说我们理解了一个单词,一句话,一段文字时,我们是指什么?在第一代认知科学的框架下,语言理解是建立在抽象规则和表征的基础之上,认为人们通过对独立于大脑和世界的抽象规则和表征的理解来进行语言理解。然而这种观点无法回答符号接地问题(symbolgrounding problem),
  即如何使一个形式符号系统的语义解释具有系统的内在性,而不仅仅是寄生于我们头脑中的意义?抽象符号和规则并不能完全的解释现实世界,因此在解释语言理解机制的过程中存在缺陷。
  针对这种语言理解理论遇到的问题,一些研究者从具身认知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具身认知的语言观(embodied language of cognition)。这种观点认为,语言概念是植根于动作和知觉系统中的(Glenberg,1997;Barsalou,1999;Barsalou,Simmons,Barbey,&Wilson,2003),单词的意义植根于身体的知觉与运动,而并非通过抽象的非模态符号来进行表征。具体的说,语言理解植根于我们身体的感知系统和行为计划之中,并且与我们的感知系统与计划交互作用。一个例子可以更形象的理解这一观点,“地瓜”这一事物,因为其不同的属性有不同的名称:从出处和产地可分别叫做:地瓜(长在地下),山芋(长在山地),番薯(来自国外);从外表的颜色可分别叫做:红薯,白薯,红苕;从味觉和触觉可分别叫做甘薯(味甜),凉薯(触觉);从外在的形状可叫做豆薯(王寅,2004)。由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具身语言理解的观点,人类对于事物概念的理解并非来自于抽象的命题表征,而是来自具体的身体的感知系统,来自我们认知的各个角度。本文首先对具身语言理解的理论进行讨论和阐述,之后回顾了一些重要的相关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从不同层面论证了语言理解植根于感知和动作之中。最后,对具身语言理解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看法。
  2 具身认知与具身语言理解
  2.1具身认知的提出与发展
  从上世纪认知心理学兴起代替行为主义成为主流之后,心理学中依次出现了两种认知观:以计算机隐喻为核心的信息加工模型和联结主义的神经元网状结构模型,二者被统称为第一代认知科学。但是,“尽管符号计算主义和联结主义在加工的结构上不同,但两者的基本假设相同,即心智完全是由脑的相关过程实现的,而这些过程的关键性质可以在独立于大脑神经细节的水平上进行研究……”(Bickhard,2009)。也就是说,对心智的研究可以等同于对大脑的研究。然而,“当前的认知科学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信息加工模型的认知观点……”(Obeck,2009)一具身认知观,即:身体的状态直接影响认知过程的进行,大脑与身体的特殊感觉一运动通道在认知的形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叶浩生,2011)。在具身认知的观点看来,认知不仅仅依赖于大脑的神经细节,也依赖于我们的感知和动作系统,依赖于我们的身体与环境。身体的物理性质(形态动作)以及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塑造了我们的认知。认知始终与具(体)身(体)结构和活动图式内在关联(李恒威,盛晓明,2006)。由于具身认知理论对传统认知主义发起了强烈挑战,提出了崭新纲领,因而被称为“第二代认知科学”。
  2.2
  具身语言理解相关理论
  随着具身认知研究的不断扩展,在情绪、态度、知觉等研究领域都涌现出一股“具身思潮”。而在语言认知方面,有研究者提出了具身语言认知理论,这种观点认为人的语言理解植根于我们的感知和动作系统,它注重语言理解的感觉运动基础,并强调经验作用(Glenberg,1997;Barsalou,1999;Barsalou et al,2003)。这种关于语言研究的新视角将具身认知、心理语言学与语言理解相结合,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具身语言理解观。典型的具身语言理解观包括Glenberg的索引假设、Zwaan的浸入式经历者框架、Feldman和Lakoff的语言神经理论,这些语言理解的具身观虽然因着眼点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在基本观点上却是相似的(鲁忠义,高志华,段晓义,刘学华,2007),下面对这几种理论进行简单介绍。
  2.2.1 Glenberg的索引假设
  Glenberg提出了句子理解的索引假设,又称指称假说(The Indexical Hyphothesis,IH)(Glenberg&Robertson,1999,),认为语言理解像理解环境一样,是连续的概念化的变化,而概念化指的是可能的动作方式,心理模型是用功能承受性(affordances)来建构的,强调经验成分对理解的重要作用。他将语言理解分为索引、提取功能承受性和整合三个加工过程,强调这三个过程是动态交互的,而不是系列进行的。索引(indexing)是指在句子理解中,人们会把句中的词汇和短语索引到现实环境中的指代物上,也就是通过现实事物来表征句子中的词汇或短语。提取功能承受性,是指在索引到现实事物之后,将现实事物与句子中的词或短语进行功能上的联系,也可理解为联觉,比如,我们听到香蕉,就知道它是黄色的,剥皮之后能放进口里吃的甜甜的东西,而不是用来穿的东西,由此激活关于香蕉的视觉、味觉、嗅觉等诸多体验和感觉。当提取了事物的功能承受性(或者功能)之后,接着就要在句法结构的指导下对其进行整合,并且受内在限制和句法提供的限制引导。Glenberg曾举过这样的例子: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