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对学生管理中的异化现象探析 异化现象
 

对学生管理中的异化现象探析 异化现象

发布时间:2019-07-04 04:12:28 影响了:

  摘要 笔者从学生管理的组织、学生管理的目标以及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结构等三个方面,分析学生管理异化现象的深层原因。并从组织建设、管理价值观、师生关系、素质教育等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对当前加强学生管理的实效性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关键词 学生管理 异化现象 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0076-02
  由于教育管理理论的人文主义运动的影响,学生管理的人文缺乏现象也日渐得到学者的重视,学生管理的异化现象作为学生管理人文缺乏的一个显著表现也受到关注,在厉爱民的学位论文《学生管理从科学取向到人文取向》和赵兴联、姚冠新《高校学生管理科层组织的异化及重新设计》中都有对学生管理异化的论点。学生管理的异化表现和原因是大家研究的重点。
  一、学生管理的异化解读
  在众多学者的研究中,都引用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来看待目前学生管理的问题。所谓异化主要是指原本是属于人的东西或人的活动的结果,现在取得了独立性,并反过来成为制约人、统治人的力量。最后表现为劳动由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活动蜕变为谋生的、异己的、被迫的活动。学生管理的异化,总体表现为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组织职能的异化、管理目的异化、师生关系的异化,失去了它在本义上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学生发展提供服务为中心的理念,其目的和手段相颠倒,导致为了管住而管理,工作用来管住学生而不是理解学生。
  二、学生管理异化现象的分析
  1.学生管理组织的异化
  从1997年教育扩招后,迫于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学生人数迅速攀升的教育压力,直接管理学生的传统方式使校级学生管理科层组织越来越感到吃力。因此高校学生管理职能部门开始进行校院二级管理改革,将大量的“权力”下放给院(系)的学生管理科层组织。大量繁琐的事务性工作被当作权力下放给院系直接的学生管理科层组织,而真正的职权却还掌握在上层的手中,只是徒然增加审批、汇报的手续。这些直接的学生管理组织为了完成任务,又苦于没有权力,只能机械地应付大量而且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导致工作积极性消退,出现应付心理。在这种心理下管理者和管理机构的活动,变成了目的本身。注重工作的形式,求近不求远,认为眼前的、能够表现政绩的、为主管领导看得见的管理工作才是应该做的,而关乎学校发展的、需要长时间努力才能实现的管理工作则少人问津,出现组织上的管理异化。
  2.学生管理的目标异化
  从2005年以来,高校学生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尤其是从法律层面上,各种制度更细致,对管理层的要求是事无巨细要有纪律、有汇报,大量的时间用来记录和量化;另一方面是各种对学生的管理制度面面俱到,从国家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到院学生管理规定,系学生管理办法,班规,校园手册,宿舍管理制度,就餐规定。在实践中,相当一部分高校把制度规章当成防止学生出现问题的电网,造成过于干涉学生生活的嫌疑。为了保证教学秩序、招生、就业,为了保障学生安全等这些被作为高校成绩的取得,学生管理成为“管住学生”,无微不至的规章制度,追求约束个体的行为,达到个体行为的作用的集合扩大化。在大部分的学生管理规定中,只是侧重对违纪学生的处分,直至开除学籍,为了管理方便,对学生违纪的处理倾向于简单化。由于所有的管理人员都是按照工作目标、根据管理制度进行工作,完成了工作责任,应该不会存在什么问题。但是假象是这个目标是上层为了管理制定的目标,对于现实教育管理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或特殊问题,这样以生硬的照章办事的方式解决,是否能真正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对制度及秩序的重视超过了对学生本身的重视,在管理过程中学生管理被异化。
  3.从学生管理的工作结构来分析
  学生管理工作可以分为事务性工作和思想工作两部分。随着学生工作的细化和专业化,学生管理事务性工作的增加,以辅导员的工作为例进行调查。院系的学生工作主要分党团建设工作、组织领导工作、思想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风建设工作、学生宿舍管理工作、贫困生工作、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等。其中,除了就业工作以外,其它各项工作是每一年、每个年级都要涉及到的具体工作。由于时间和精力的有限,管理工作的重心要放在对学生的控制和数据的量化上,放在学生事务管理上。我们绝大部分的精力陷入了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做了大量治表不治里的工作,就不可能再有精力放在思考学生的个人问题、差异性上去,对学生要求则越来越统一化、规章化、制度化,越来越脱离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和保护,越来越失去了耐心和细心,越来越无法理解学生。如何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潜能,增强学生自我管理,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一句空话、虚话。
  三、如何应对学生管理组织的异化现象
  1.目的性管理的价值观取代手段性管理的价值观
  在理性模型的引导下,我们所关心的是达到既定目的之手段,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忽略了对于目的本身的关注。单纯地以效率为中心,将无法充分履行我们的民主责任。而另一方面,工具性下的行动将使我们很难去促成社会价值的表达,而只考虑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完成我们所追求的既定目标。因此,纵然运作地十分有效率,但是,我们或许会发现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如果能够适当地加以了解的话)竟然和社会价值——也就是我们的价值——大相径庭。因为毕竟教育的管理总归是在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所针对的对象不仅是未来社会的生产力,更重要是他们的创造决定了未来社会的走向。管理应该是开放、灵活、注重于学生的差异性,不应该以现在短期需要给未来的人的发展做出界定,那样只会限制人的发展,造就固步自封,缺少创造力和道德感、幸福感的人。手段只是一种工具,我们最终是要促使学生人生综合价值的实现,使学生管理充分体现他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学生管理工作就必须能够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不是被动的改造,而是拥有个性,能够不断突破自我,努力并有能力改造周围世界。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管理的权力,以及参与管理的权利,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投入到他们自身的发展之中,成为具有独特性的个体。而不是总跟在政治或者经济后面跑,最终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政治或者经济欲望下的奴隶,感受不到自我的幸福。
  3.重视素质教育
  当前我们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所以素质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中国由于教育体制的原因,大多数素质教育缺失的批评针对的是高中,原因是成绩和升学率,误认为高校的严进宽出政策下没有升学的压力,实际上当前大学就业率不比中学升学率的压力小。为了适应就业的提高,专业、课程设计都要进行快速的改进。素质教育就沦落为为了就业单位的需要而特别提高学生的能力的课程。素质教育可以抓住选修课、社团活动两类,比如人文类课程、科学类课程、艺术体育类课程、影像类课程、素质教育系列讲座类课程,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素质。可以通过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能力、实践能力。最近知名高校开设的“重读经典”深受学生追捧,就是很好的例子。另外,要开辟新的途径,要突破以前仅仅是课堂传授的方法,结合名家进校园、课堂集中学习,校园文化建构、学生实践活动等进行。
  4.建立学生参与、基层决策、个性化的工作机制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富含人文价值的学生管理工作不能把管理学生作为重头戏,应更多的激发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发挥。首先是重视学生代表的选拔,把真正具有为学生服务、敢于正面问题、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生干部选拔出来,真正做好师生联系的桥梁。其次注重学生的参与,切入点是学生有时间、有能力、有意愿的事务,在一些影响他们生活、学习的领域和一些他们有能力提出建设性意见的领域发挥作用。比如参与教学环节,如教材的选定,课程的设置、对教学效果、教师评估以及教学基础设施方面的改进和管理,参与课外学生活动的举办,尤其是针对学生开展的活动。还有学校为学生提供服务,如宿舍管理、餐厅运营等等,教学管理中的课程设置、教材选择、评教活动等等,后勤管理中的宿舍管理、食堂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等。
  参考文献:
  [1]孙大廷.大学内部管理官僚化探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6,(1).
  [2]罗伯特·丹哈特.公共组织理论教程[M].华夏出版社,2002.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