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从“意象”入手引导学生鉴赏并创作诗歌:诗歌需要通过意象创作出
 

从“意象”入手引导学生鉴赏并创作诗歌:诗歌需要通过意象创作出

发布时间:2019-07-04 04:18:47 影响了:

  摘 要 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诗歌含蓄、凝练的语言特点给诗歌阅读量有限、生活阅历不多的中学生带来了不少困难。“解读意象”是中学生诗歌鉴赏入门最好的一把钥匙,教学过程中应从“意象”入手引导学生鉴赏并创作诗歌。
  关键词 意象;鉴赏诗歌;创作诗歌
  所谓“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的一个术语,实际上它是一个复合词语。“意”,指艺术家的主观意识、趣旨及其在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具体到诗歌创作中指的是诗人对现实的审美感受的提炼与集中,蕴含着诗人的审美体验理想。“象”即物象,就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事物。对诗人来说,“象”是其审美对象,是与它的“意”互为所指的客观对象物。“意象”即是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结合。“意象”是诗歌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与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及其拟人、状物、象征、夸张等体现方式的作用,将意与象融合,所创造出来的单一或片段的可感可触的具象。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诗经》三百篇,虽草木鱼虫鸟兽毕收,而并无一句写景。”大学者王国维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诗歌中,诗人的情感是通过意象来抒发的。意象把诗人抽象的情感思绪形象化。所以,阅读赏析诗歌关键在于抓住具体可感的意象,从“象”入手,品出其中之“意”来。
  那么,究竟怎样从“象”入手,品出诗中之“意”来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三步入手。下面将结合九年级下册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的教学实践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步是找出诗歌中的“象”,看诗人为了表达内心的情感心志,选取了哪些具体的物象。《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中,诗人就选取了两组意象:一类是灰烬、血和泥、家乡湖中的荇藻和水、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水田的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南海的苦水,这一组意象选取了祖国广大的土地上从北到南各地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是当时被侵略者践踏下的沦陷区的形象表现;另一类是辽远的一角、恋人的头发、婴孩手中乳、太阳、春,这些是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的形象表现。
  第二步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借助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并找出修饰物象的词语,去分析这些词语所隐含的信息,以此体会这些意象的特点。《我用残损的手掌》中,家乡湖中的水和荇藻是“微凉”的,长白山的雪峰是“冷到彻骨”的,黄河的水是“夹泥沙”的,江南的水田是“只有蓬蒿”的,岭南的荔枝花是“寂寞地憔悴”的,南海的水是“没有渔船”和“苦”的,这些物象的修饰词语都是冷色调的、忧郁的,展现的正是阴暗的沦陷区。而“那辽远的一角”是“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的,“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带给诗人的感觉是“像恋人的头发,婴孩手中乳”。“太阳”和“春”象征的是温暖,是希望,这一系列的暖色调的词语修饰“那辽远的一角”,和前面一组意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了解了这些物象的特征,有助于理解诗歌中所寄托的情感思想。
  第三步是引导学生根据诗人在诗中描绘物象的那些词语及这些物象的具体特征,去揣摩体味诗人在物象中所寄托的情感、志向,即诗中之“意”。《我用残损的手掌》诗中,“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总领全诗的句子,“摸索”的结果是一种直接的触觉感受,随着“手掌”的移动,作者的感觉发生了变化,内心的情感也很自然地发生变化。当“手掌”“摸索”到的是阴暗、凄凉的被侵略者践踏的沦陷区时,诗人的内心是愁苦的,他想表达的也正是那种国土沦亡的切肤之痛。当诗人的“手掌”“摸索”到那温暖、明朗的“辽远的一角”时,愁苦的心获得了安慰,“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唤起的是人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太阳”和“春”象征的是祖国光明的未来,从中我们读出的是诗人那份深沉的爱国之情。
  这样一个过程下来,学生可以掌握具体解读诗歌的方法,减少学生对诗歌的那份陌生感,拉近与诗人心灵的距离。在教学完《我用残损的手掌》后,我还结合“探究与练习”三布置了这样一个课后练笔: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托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运用一些具体的意象来表达自己抽象的情感,如一学生(黄嘉恩)写了这样一首诗《寻找》:
  似光非光,
  虽是黑暗,但仍要走着
  寻找那微弱的光线,
  因在微弱的光线中带着一切的光。
  另一个世界出现了,
  总会是光明和色彩缤纷的
  可换来多姿多彩的生活。
  似路非路,
  虽是没有方向,但仍要走着
  寻找那路的指南针,
  因那路的指南针中带着一切的方向。
  那路出现
  将会是踏实和进取的
  可换来充实的生活。
  这首诗中小作者运用了两个意象“光”和“路”来表达她内心的彷徨与追求,她是一个后进生,对于自己的未来感到渺茫、彷徨,但她内心仍坚持着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我认为是一篇较成功的习作。
  教学实践表明,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品读诗歌是一种有成效的诗歌教学方法,只要学生抓住“意象”这一关键的诗歌要素,就等于拿到了一把开启诗歌之门的钥匙,只要拿着这把钥匙再去多开几道门,学生鉴赏诗歌和创作诗歌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