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牙体牙髓病龋病试题【龋病和牙髓病的诊治要点】
 

牙体牙髓病龋病试题【龋病和牙髓病的诊治要点】

发布时间:2019-07-08 03:48:41 影响了:

  摘 要 龋病及牙髓病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四联因素是龋病的原因,不同程度损害的龋病其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应根据不同损害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做好龋病的三级预防和及时治疗,可降低牙髓病的发病率。
  关键词 龋病 牙髓病 治疗 预防
  中图分类号:R781.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4-0010-04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oints of caries and edodontics
  CHEN Dong
  (Shanghai Oral Pathology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Hospital, Shanghai, 200001)
  Abstract Caries and edodontics are the common diseases. The cause of the caries is the quadruple factors. The varying degrees of caries damages show the different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ccording to which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he tertiary prevention and timely treatment should be well done so a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s of endodontics.
  Key words caries; endodontics; treatment; prevention
  龋病是在口腔内外环境中多种因素影响下,牙齿硬组织发生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细菌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各个国家各地区的龋病发病率均有所不同,近年来,发达国家的龋病发病率普遍有所下降,我国各地区农村和城市的调查资料反映的龋病发病率高低不一。
  根据2005年第三次全国口腔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城市恒牙患龋率为40.50%,乳牙患龋率为79.55%;农村恒牙患龋率为29.70%,乳牙为58.48%。上海市人群龋病的监测数据显示,4岁、5岁、6岁乳牙无龋率分别为44.64%、35.97%、26.71%,9岁乳恒牙混合牙列患龋率为72.00%,12岁恒牙龋均0.75只。
  1 龋病的病因
  龋病的致病因素包括致龋细菌、附着于牙面的牙菌斑、致龋的食物、牙齿自身的结构以及所处的环境状况等。当前,龋病病因的四联因素论,被人们所广泛接受。
  1.1 微生物因素
  黏附于牙面的细菌代谢产生和分泌一些有害物质,如有机酸、多糖、螯合剂和蛋白水解酶等,这些物质是引起牙的无机物溶解和随后有机物分解的直接毒力因子。细菌在龋病的发生中是一种攻击因素,没有细菌的参与,龋病就不会发生。
  1.2 食物因素
  食物作为牙菌斑内细菌代谢的底物,为牙面细菌提供营养和能量,使它们得以在牙面定植、生长、繁殖。同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被消化吸收后通过全身作用影响牙的发育和唾液成分。
  1.3 宿主因素
  宿主因素的含义是宿主对龋病的易感性或与抗龋力有关的因素。与所有其他疾病的发生一样,机体本身的抵抗力是发病与否的关键。当宿主抗龋力低时,加上致龋菌和适宜食物的作用,就可能发生龋病。与机体对其他疾病的抵抗力不同的是,机体抗龋力主要表现在口腔局部,即牙齿的抗龋力和唾液的抗龋力。
  1.4 时间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含有时间因素,但在龋病中尤具特殊意义,因龋病的发生需要很长的时间。从初期龋到临床可查出龋洞,一般需2~3年。所以,尽管有以上3个主要因素,即致龋细菌、代谢产酸的底物和易感牙齿构成了龋病的高度危险性和可能性,但龋病不会立即发生。要产生龋,以上三个因素构成的致龋性必须持续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然而,在牙面的局部环境中,3个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3个因素中,任何1个因素的作用减弱或消失,都会导致它们构成的高度致龋性降低,从而使龋损不发生,或龋损过程变慢,甚至停止。
  以上四联因素归纳起来讲就是:致龋细菌;细菌进行代谢活动和形成牙菌斑的物质基础--糖类;细菌在牙面代谢和致病的生态环境--牙菌斑,牙菌斑使细菌发酵产生的酸在牙面达到一定的浓度,并且维持相当长的时间;易感牙齿;以上因素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2 龋病的临床特征
  随着病程的发展,龋病最终致使牙齿硬组织在色、质、形3方面发生实质性的损害:
  2.1 牙齿颜色的变化
  龋病的初期,由于细菌产酸造成釉质的脱矿化,肉眼可见釉质表面病变区失去透明感而成为无光泽的白垩色;随着色素在破坏区的附着可呈现棕色、褐色斑。龋损区暴露时间越长,外来的色素、细菌代谢产物、蛋白分解产物共同造成龋损区的变色就越严重。
  2.2 牙齿硬度的变化
  牙齿一旦受到龋的损害侵蚀,牙齿脱矿,就会导致釉质或牙本质的硬度下降,失去其光泽度,龋损区呈质地软化的坏死组织。
  2.3 牙齿的形态变化
  随着牙齿龋病病变区的脱矿溶解,牙齿逐渐失去原有的形态,出现由表及里的组织缺损,形成临床上可见的龋洞。在早期龋所形成的龋洞随着釉柱排列方向而形态不同。在光滑牙面圆锥形龋损的顶部位于深层,而在窝沟区圆锥形龋损的顶部位于表层。当病变侵入牙本质层后,病变沿釉牙本质界扩展,形成顶部朝向深层的圆锥形病变区。
  2.4 牙齿缺损的无自愈性
  牙齿龋损是由浅入深,由小而大,逐渐被破坏。牙体硬组织甚至可被腐蚀成为残冠、残根。同时,牙髓组织也受到侵犯,引起牙髓炎,甚至牙髓坏死,进而造成尖周组织病变。因此,牙体组织一旦出现缺损,若不及时治疗,龋病病变过程即不断发展,很难自行停止,所缺失的牙体组织不能自行修复愈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