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诗歌视觉听觉【试论程抱一诗歌语言中的视觉表意特征】
 

诗歌视觉听觉【试论程抱一诗歌语言中的视觉表意特征】

发布时间:2019-07-09 03:59:34 影响了:

  一、程抱一与诗歌创作  “他一生都被诗以及诗人的使命感所驱使,他不断对宇宙人生做本质的追问和探寻,他所信仰和依托的乃是中国古典思想艺术的精华与西方形而上的诗学传统。”①的确,程抱一先生从一个文艺理论家、批评家转变为文学创作者并非是一个偶然,而是由其本身的诗人气质所决定的。就是在他初到法国,还处于“失语”期时,程抱一也未放弃诗歌创作,用中文创作了许多诗歌,后来收录进了《和亚丁谈里尔克》(1972年由台北纯文学出版社出版)和《叁歌集》(1980年由香港华实印务出版社出版)两本作品中。由于是用中文创作,所以在法国的影响很小。真正达到其诗歌顶峰的是在熟练掌握了法语之后,诗人的才情才得以自由的表达。而“他用法语创作,却离不开母语的内在精神”②。因此,中国语言和文化在程抱一的诗歌中实现并非是与法国语言和文化的简单相遇,而是摆脱失语后的融合,是在异域的土壤中的再生。程抱一在法国的成就毋庸置疑,他的一生就是对中法文化交流与融合最重要的尝试,在其早期的汉学理论研究时期,他就尝试以西方的思想来阐释中国文化,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文化是失语的、是被动的,程抱一先生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一直拒绝承认是法国汉学家,他曾说:“我不是纯粹的学者,不是经院式的汉学家。”③在这样的境遇下,程抱一先生开始了法语诗歌创作,有意让中国文化在法国摆脱“失语”状态,主动与法国读者对话,与法国文化交融。
  至今,程抱一先生已陆续发表了《树与石》(1989)、《永恒的季节》(1993)、《三十六首情诗》(1997)、《托斯卡纳之咏》(1999)、《双歌集》(2000)、《谁来言说我们的夜晚》(2001)、《冲虚之书》(2002)等七本诗集。这些诗集都是用法语创作,也被视为当代法国诗歌不可多得的杰作。随着他的诗歌被选入《伽利马诗丛》,程抱一也就成为了法国当代诗歌大师。然而从表面上看,这些诗歌都是西方诗歌的一部分,但是从其外在的语言和内在的精神都能看到中国语言的影响。
  二、程抱一诗歌中的视觉表意
  任何诗歌必然是由文字组合而成,不同文化中的文字也是构成其诗歌不可分割的特性。中国语言文字与法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建立在一种非语音中心主义上的。中国语言文字本身的象形文字特点决定了其本身的表意性质。而表意性则是不同艺术符号(如诗歌、绘画和书法等)都必须拥有的一个目标,因为没有虚无的艺术。在这一层概念上,中国语言文字也就拥有了和其他艺术系统相同的意义。“一个这样的文字系统(以及支撑它的符号概念),在中国决定了整套表意实践,除了诗歌之外,还有书法、绘画、神话以及在某种限度上也包括音乐。这种语言被设想为并非‘描述’世界的指称系统,而是表现联系并引起表意行为的再现活动的语言观,其影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④在程抱一先生的《中国诗歌语言研究》的导论中,作者以王维《辛夷坞》中的“木末芙蓉花”为例,透过这些汉字的视觉特征看出了“一朵正在开放的鲜花“这一内在意义。的确,在中国诗歌语言中,文字的表意性是中国文字作为符号本身的一种独特气质。这一特质将文字的视觉特征与诗歌甚至是其他所有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表意而非指称系统。“这不仅因为文字被用来作为所有这些实践的载体,而更是因为它在这些形成体系的实践过程中积极的典范。”⑤诗人作为艺术家,是无法将这个表意系统分离开,或者正相反,中国诗歌的创作者们正是努力以其所有的想象来把这一切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各门艺术并未被分割开来;一位艺术家就像从事一门完整的艺术那样专心从事诗歌—书法—绘画三重实践。”⑥中国诗歌艺术便和中国语言文字一起构成一个表意整体,通过字形的特征和符号的组合来暗示诗歌乃至天地的秘密。
  臧克和先生认为,“视觉媒介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它用于再现的形状大都是二度的(平面的)和三度的(立体的),这要比一度的语言媒介(线性的)优越得多。”⑦因此,在程抱一的诗歌语言当中,时常受到中国汉字二维构型的影响,往往能超越法语本身的局限,使其诗歌具有更高的表意性。程抱一对法语以及诗歌艺术的认识也是深受母语文化的影响,因此,他常常能够超出其他法国诗人,发现法语中独特的表意性。“如A表示站立的‘人’,E表示‘梯子’,H表示‘高度’,M表示‘房子’,O表示‘眼睛’,S表示‘蛇’,T表示‘屋顶’,V表示‘山谷’,Z表示‘闪电’,等等。”⑧也许,这样把西方字母象形化的过程并不符合西方语言本身的历史,然而对于诗人或者诗歌而言,语言是诗性的。在这里,从程抱一诗歌的视觉表意性中体现的是中国文化(尤其是汉字和书法)在诗歌创作中的再生。
  我们来看看程抱一诗集《双歌集》中的一段。
  译文:
  雷击之树
  好似还在奔跑,
  是惊惶至极
  拼命逃跑后
  而骤停的大鹿,
  眼前
  敞开了白热
  眩目的空间;
  背后
  气喘猎犬群
  严阵以待,
  惊天动地之静默。⑨
  这一部分以一头被追捕而惊吓狂奔后突然停下的鹿为比喻,描述了一棵被雷电击倒的树。整个部分自左向右递进排列,每行句首各相差五个字符。以一种整齐划一的形态不断重复展现给读者这个被雷电击中的大树的形态在大地上倾斜倒下,同时又像一头努力向前逃跑的麋鹿,最终因筋疲力尽跪倒在大地上。而且,除了视觉效果外,这段诗歌的声音变化也是非常巧妙的。前两个诗节都以字母“A”开头,后两个诗节都以字母“D”开头,这样的安排显然不是一种无意的巧合。字母“A”作为法语中的元音字母发出一个响亮的“啊”音,仿佛雷电击中大树那一刹那,而之后的字母“D”作为辅音字母开口度及音量都要比“A”小得多,直至诗节末尾的诗句以“S”音开头,“S”音承接,“S”音结尾,整个部分回归到一种平静。语音的平静则是自然的平静,诗节从视觉效果乃至听觉效果上表达此部分的内在之意,同时也展现了中国文化中诗歌、绘画、音乐相互融合而成的艺术体系。
  又如《双歌集》第一部分,完美地发掘了法语字母的表意性。诗人以中国文化的表意性赋予了用法语写成的诗歌一种独特的美学效果,自然这一切应该归功于作者的中国艺术底蕴。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