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溶液法测定偶极矩 稀溶液测定偶极矩
 

溶液法测定偶极矩 稀溶液测定偶极矩

发布时间:2019-07-31 09:34:29 影响了: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实 验 报 告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化学教育 年级、班级 2011级 课程名称 结构化学实验 实验项目 磁化率的测定 实验类型 验证 试验时间 2013年10月17日 实验指导老师 实验评分 【实验目的】

1. 掌握溶液法测定偶极矩的主要实验技术 2. 了解偶极矩与分子电性质的关系 3. 测定乙酸乙酯的偶极矩 【实验原理】

1.偶极矩与极化度

分子结构可以近似地看成是由电子云和分子骨架(原子核及内层电子)所构成。由于空间构型的不同,其正负电荷中心可能重合,也可能不重合。前者称为非极性分子,后者称为极性分子。

1912年,德拜提出“偶极矩”的概念来度量分子极性的大小,其定义是

μ qd ①

式中,q 是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的电量;d 为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μ是一个矢量,其方向规定为从正到负。因分子中原子间的距离的数量级为10-10m ,电荷的数量级为10-20C ,所以偶极矩的数量级是10-30C ·m 。

通过偶极矩的测定,可以了解分子结构中有关电子云的分布和分子的对称性,可以用来鉴别几何异构体和分子的立体结构等。

极性分子具有永久偶极矩,但由于分子的热运动,偶极矩指向某个方向的机会均等。所以偶极矩的统计值等于零。若将极性分子置于均匀的电场E 中,则偶极矩在电场的作用下,趋向电场方向排列。这时称这些分子被极化了。极化的程度可以用摩尔转向极化度P μ来衡量。P μ与永久偶极矩μ的平方成正比,与绝对温度T 成反比。

P μ=

4πNA μ

9kT ②

式中,k 为波兹曼常数;NA 为阿弗加德罗常数;T 为热力学温度;μ为分子的永久偶极矩。

在外电场作用下,不论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都会发生电子云对分子骨架的相对移动,分子骨架也会发生形变。这称为诱导极化或变形极化。用摩尔诱导极化度P 诱导来衡量。显然,P 诱导可分为两项,即电子极化度P e 和原子极化度P a ,因此

P 诱导=P e +P a ③

如果外电场是交变场,极性分子的极化情况则与交变场的频率有关。当处于频率小于1010H Z 的低频电场或静电场中,极性分子所产生的摩尔极化度P 是转向极化、电子极化和原子极化的总和。

P =P μ+P e +P a ④

如何从测得的摩尔极化度P 中分别出P μ的贡献呢?介电常数实际上是在107H Z 一下的频率测定的,测得的极化度为 P μ+ Pe +Pa 。若把频率提高到红外范围,分子已经来不及转向,此时测得的极化度只有P e 和P a 的贡献了。所以从按介电常数计算的P 中减去红外线频率范围测得的极化,就等于P μ,在实验上,若把频率提高到可见光范围,则原子极化也可以忽略,则在可见光范围:

P μ =P -( Pe +Pa ) ≈ P - Pe ⑤ 2. 摩尔极化度的计算

克劳休斯、莫索和德拜从电磁场理论得到了摩尔极化度P 与介电常数 ε 之间的关系式。

P =

ε-1M

ε+2ρ ⑥

式中,M 为被测物质的摩尔质量;ρ 为该物质的密度;ε 是介电常数。 但式⑥是假定分子与分子间没有相互作用而推导得到的。所以它只适用于温度不大低的气相体系,对某种物质甚至根本无法获得气相状态。因袭后来就提出了用一种溶液来解决这一困难。溶液法的基本想法是,在无限稀释的非极性溶剂

中,溶质分子所处的状态和气相时相近,于是无限稀释溶液中的溶质的摩尔极化度可以看作是式⑥中的P 。

在稀溶液中,若不考虑极性分子间相互作用和溶剂化现象,溶剂和溶质的摩尔极化度等物理量可以被认为是具有可加性。因此,式⑥可以写成:

P 1,2=

ε1,M x +M 2x 22-111=x 11+x 22

ε1,+2ρ21, 2

式中,下标1表示溶剂;下标2表示溶质;x 1表示溶剂的摩尔分数;x 2表示

1表示溶剂的摩尔极化度;2表示溶质的摩尔极化度。 溶质的摩尔分数;对于稀溶液,可以假设溶液中溶剂的性质与纯溶剂相同,则

1=P 1=

ε1-1M 1

ε1+2ρ1 ⑧

P P 1,2-x 111,2-x 12==

x x 22 ⑨

Hedestrand 首先推导出经验公式,指出在稀溶液中溶液的介电常数和密度可以表示为

因此

ε1,2=ε1+ax 2 ⑩

ρ1, 2=ρ1+bx 2

ε1-1M 1⎡ε1+ax 2-1M 1x 1+M 2x 2

⨯-x ⨯1⎢ε+ax +2ρ+bx ε+2ρ1∞12121

⎢P 2=lim P 2=x lim →0x 2→0⎢2x 2⎢⎣

⎤⎥⎥⎥⎥⎦

=

3a ε1M 1ε1-1M 2-bM 1

⨯+⨯2

ρ1ε1+2ρ1ε1+2

做ε1,2-x 2图,根据式⑦由直线测得斜率a ,截距ε1;作ρ1,2 -x2图,并根据式

⑪由直线测得斜率b ,截距ρ1,代入式⑫得P 2

3. 由折光度计算电子极化度P e

电子极化度可以使用摩尔折光度R 代替,即

2

2

P =R

e

∞2

n -1M 2-bM 16n 1M 1c

=lim R 2=12⨯+22x 2→0ρ1n 1+2n 1+2ρ1 ⑬

根据测量的溶液折射率n 1,2作图n 1.2-x 2,由斜率求出c ,就可以按照式⑬计算出P e 。

4. 介电常数的测定

介电常数是通过测定电容计算而得的。如果在电容器的两个板间充以某种电解质,电容器的电容量就会增大。如果维持极板上的电荷量不变,那么充电解质的电容器两板间电势差就会减少。设C 0为极板间处于真空时的电容量,C 为充以电解质时的电容量,则C 与C 0的比值ε称为该电解质的介电常数:

ε=

C

⑭ C 0

法拉第在1837年就解释了这一现象,认为这是由于电解质在电场中极化而引起的。极化作用形成一个反向电场,因而抵消了一部分外加电场。

测定电容的方法一般有电桥法、拍频法和谐振法,后两者为测定介电常数所常用,抗干扰性能好,精度高,但仪器价格昂贵。本实验中采用电桥法。实际所测得的电容C" 样品包括了样品的电容C 样品和电容池的分布电容C x 两部分,即

"=C 样品+C x ⑮ C 样品

对于给定的电容池,必须先测出其分布电容 C x 。可以先测出以空气为介质的电容,记为C" 空 ,再用一种已知介电常数的标准物质,测得其电容C" 标 。

"=C 空+C x ⎧C 空 ⎨

"C =C +C x 标⎩标又因为

ε=可得

C x =C "空-

C 标C 标

C 0C 空

"-C "空C 标

ε标-1

"-C "空C 标

C 0= ⑰

ε标-1

计算出 C x 、C 0 之后,根据式⑥和式⑮可得样品的介电常数:

"-C "x C 溶

ε溶= ⑱

C 0

5. 偶极矩的计算

通过上述步骤分别计算出P 2 、R 2之后,根据式②可得:

9k P 2∞-R 2T ∞

μ==0. 12P 2∞-R 2T

4πNA

【仪器与试剂】 1. 仪器

电容测量仪、25mL 容量瓶,移液管、电子天平、阿贝折射仪、滴管、烧杯、洗耳球、干燥器等。 2. 试剂

乙酸乙酯 分析纯 环己烷 分析纯 丙酮 分析纯 【实验步骤】

1. 溶液配制

将四个干燥的25mL 容量瓶编号,称量并记录空瓶重量。在空瓶内分别加入0.5mL 、1.0mL 、1.5mL 和2.0mL 的乙酸乙酯再称重。然后加环己烷至刻度线,称重。操作时应注意防止溶质、溶剂的挥发以及吸收极性较大的水汽。为此,溶液配好以后应迅速盖上瓶塞,并置于干燥器中。

2. 折射率的测定

用阿贝折射仪测定环己烷及配制溶液的折射率,注意测定时各样品需加样两次,读取数据,计算时取平均值。

3. 介电常数的测定

本实验采用环己烷作为标准物质,其介电常数的温度公式为:

ε环=2. 023-0. 0016(t -20)

式中,t 为温度,℃。

打开电容测量仪,待读数稳定后,记录空气的电容值。分别测量纯环己烷和配制的4个样品溶液的电容,记录测量的数据。每个样品测量两次,计算时取平均值。测量一个样品后,需用滤纸把残留样品吸干,才能继续性测量。 【数据处理】 1. 数据记录表 表一:溶液配制

表二:折射率测定实验数据:

表三:电容测定

温度: 28.4℃ 空气电容: 0.02 pF

2. 数据处理

① 溶液摩尔分数x 的计算

② 绘制折射率n 1,2和溶液摩尔分数x 2的工作曲线,并求出斜率c 。 ③ 计算环己烷的介电常数ε,求出电容池的分布电容C x 。 ④ 计算溶液的介电常数ε。

⑤ 绘制ε-x 2 工作曲线,由直线测得斜率a ,截距ε1。 ⑥ 绘制作ρ1,2 -x2 工作曲线,由直线测得斜率b ,截距ρ1 。 ⑦ 计算P 2,计算P e 。 ⑧ 计算P μ,计算偶极矩。

②绘制折射率n 1,2和溶液摩尔分数x 2的工作曲线,并求出斜率c 。

斜率为 -0.0601 截距:1.4203 相关系数:0.9982

③计算环己烷的介电常数ε,求出电容池的分布电容C x 。

ε(t -20) =2. 00956环己烷介电常数: 环=2. 023-0. 0016

C x =C "空-

"-C "空C 标

=-5. 30

ε标-1

C 0=

"-C "空C 标

=5. 32

ε标-1

" C 溶-C x

ε溶=

④根据 求得各溶液的介电常数

根据最小二乘法求得斜率和截距:斜率:1.0023,截距:2.0208,相关系数:0.9963

⑤绘制ε-x 2 工作曲线,由直线测得斜率a ,截距ε1

斜率 a=1.0023 截距 ε1=2.0208

⑥绘制作ρ1,2 -x2 工作曲线,由直线测得斜率b ,截距ρ1 。

相关系数:0.7702

由上图可知相关系数不佳,在老师建议下剔除第三组数据如下:

相关系数:0.9522

⑦ 计算P 2,计算P e 。

3a ε1M 1ε1-1M 2-bM 1P 2∞=⨯+⨯=68. 09332

(ε1+2) ρ1ε1+2ρ1

2

n 1-1M 2-bM 16n 12M 1c

P e =R =lim R 2=2⨯+2=21. 95792x 2→0ρ1(n 1+2) ρ1n 1+2

2

⑧计算P μ,计算偶极矩。

【提问与思考】

试分析本实验中误差的来源,如何改进?

答:1、因本次实验的同业极易挥发,因此在配置溶液时称量不准确,使得浓度梯度线性不佳;2、电容测定时,测量值与倒入样品池中的样品量相关,难以控制每次的样品量一样。改进方案:1、在配置溶液时,往容量瓶中加入液体后立即盖上瓶塞,并以最快的速度称量完毕;2、在测量电容时由同一个人操作,同时以样品线为界,恰好到样品线即可。

【参考文献】

[1] 何广平等编著. 物理化学实验.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 傅献霞,沈文霞等编. 物理化学. 第4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 清华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实验编写组编. 物理化学实验.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4] 赵莉,薛方渝编. 物理化学学习指导.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 [5] 复旦大学等编. 物理化学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6] Washburn E W. International Critical tabbies of Namerical Data Physics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Lr,1928.

9k (P 2∞-R 2) T ∞

μ==0. 0128(P 2∞-R 2) T =1. 5

4πN A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