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媒介奇观_媒介奇观下的电视相亲节目探析
 

媒介奇观_媒介奇观下的电视相亲节目探析

发布时间:2018-12-25 04:06:42 影响了:

  摘要:2010年,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新派电视相亲节目掀起新一轮收视热潮。这一电视制造的“相亲盛宴”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娱乐,也折射出在消费社会和商业文化的影响下,媒体文化急速向媒体奇观迈进的现象。本文将从道格拉斯的奇观理论出发,来解读这档红遍全国的相亲节目。
  关键词:媒介奇观;相亲节目;非诚勿扰
  中图分类号:G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076-02
  
  2010年的国内电视荧屏上,“相亲”成为最流行最热门的词语。这一媒介事件折射出在消费社会和商业文化的影响下,媒体文化急速向媒体奇观迈进的表征。《非诚勿扰》栏目是目前国内电视相亲节目最典型的代表,是江苏卫视推出的一档新派冲关交友类节目。据索福瑞71城市收视率统计,电视版《非诚勿扰》的收视率仅次于中央一套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并领先当周收视第二名将近180%。本文将以《非诚勿扰》为例,分析媒介奇观下的电视相亲节目。
  
  一、媒介奇观概述
  
  “媒介奇观”虽由美国著名学者、媒体文化研究专家道格拉斯•凯尔纳首次提出,但其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情境主义国际创始人德波尔,他在其代表作《景观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景观”(Spectacle)概念,原意是“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客观景色、景象,也意指一种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和做秀”。德波尔描述了一个围绕形象、商品和戏剧性事件而组织起来的传媒世界、消费社会,概括其眼中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新特质,即 “当代社会存在的主导性本质主要体现为一种被展现的图景性”[1],反映出当代社会生产方式“从占有向显现”的普遍转向。进入21世纪,道格拉斯•凯尔纳(Douglass Kellner)立足美国当代文化现象,在德波尔的基础上提出了“媒介奇观”概念。其含义是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它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凯尔纳在其“媒体文化三部曲”之一的《媒介奇观》一书中详细分析了以麦当劳、乔丹、耐克、辛普森案等为代表的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的各类奇观。[2]当代电视文化遵循了奇观逻辑,利用各种传播手段,生产出了一个又一个视象奇观和千奇百怪的节目样式。
  
  二、“相亲奇观”的符号表征
  
  (一)场景奇观
  场景奇观是媒体奇观的主要呈现形式,它为奇观生成提供空间背景与前提条件。打开电视机,进入《非诚勿扰》栏目,首先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其宏大炫目的节目场景。节目录制现场江苏广电城的电视演播剧场,这是目前国内舞台功能最全、舞台面积最大、声学设计最先进的剧院之一。
  首先在舞台设计上节目打破了传统设计中舞台与观众席的明显界限,观众席的前面是主持人和男嘉宾所在的舞台,后面是24位女嘉宾所在的舞台,24位女嘉宾在舞台上成半圆形分布,占据了舞台最耀眼的位置,而且如此的设计有很强的现场感。其次是灯光配置,《非诚勿扰》的舞台上有两个很抢眼的灯光设置,女嘉宾亮灯时的“绿灯”和灭灯时的“绿灯”。节目用亮灯的方式代替了以往相亲节目中选择时常用的举牌和按键,当主持人在台上说起那句熟悉的台词“请亮灯”时,台上24盏绿灯齐刷刷的亮起,“绿灯”或“红灯”会一直伴随节目的进行,红绿两个色泽对比度很强的灯光成为场景奇观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另外在音乐效果方面,无论是女嘉宾登台还是男嘉宾出场,富有节奏感韵律感的音乐就会响起,烘托现场的气氛。当男嘉宾以失败退场时,梁静茹那略带遗憾的歌声就会想起,“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恰如其分的诠释了多数男嘉宾当时的心情。如果男女嘉宾顺利牵手,蔡依林和陶�那首《今天你要嫁给我了》会一直伴随他们走下舞台,整个演播厅都洋溢在幸福的氛围中。
  (二)言语奇观
  《非诚勿扰》之所以火爆,一个最重要的砝码就是节目中展现的言语奇观。鲜明的话题性、凶狠的两性搏杀,以容纳那些困扰着人们的现实问题――金钱、房价、家庭关系、男女关系等,节目出现了许多引起大家热议的言语。比如“我的手只给我男朋友握,其他人握一次20万”、“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里笑”、“你的车可以送给我吗”之类直白“拜金”的语言,比如 “我不想要农村的女孩”、“你家有钱吗?”等很现实的语言,又如“看见你吧,我就觉得我来节目只是一场游戏一场梦,现在梦该醒了”、“ 戴眼镜的都很猥琐”、 “他的形象就像旧上海时候的小偷流氓”等有点伤人的语言。言语奇观的背后其实是价值观的呈现。无论是拜金,还是太现实、太刻薄,当没有被媒体曝光时,它只是作为一种心理预期或隐或现地影响、支配着人们的行动,而一旦被媒体播出后,媒介便依靠其强大的传播和渗透能力,将这些细微的价值观念或倾向加以无限的夸张和放大,使其充分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成为价值展现的奇观。
  (三)美女奇观
  在消费主义观念盛行的今天,女性身体已经变成了一种被观看被消费的商品。女性的外在形象取代内在特质而成为标准化的性别符号。《非诚勿扰》虽然不是纯粹的选美节目,但是美貌却是节目组挑选女嘉宾的重要标准之一。《非诚勿扰》中的女嘉宾们大多数都拥有漂亮的外表,婀娜的身材,比如模特出身的那笛 、校花马伊咪、宝马女马诺、爆出丑闻的闫凤娇,还有酷似胡静的张�宁等,都是男人们眼中标准的大美女,每一个形象都有各自的美丽与风情,更不用说还搭配了时尚的妆容服饰和发型了。24位女嘉宾的登场,就是一场关于美丽的盛会。不但总体上做到了有形象有气质,满足了观众的表层审美需求,同时也在差异性上下足功夫,让这些女性表现出不同的个性。为了解决二十多人个个形象鲜明的难题,节目还有意在一个阶段只突出少数人物,力求形象丰满,不求面面俱到。
  
  三、“相亲奇观”透视与批判
  
  (一)传播的狂喜与娱乐至死
  “传播的狂喜”是鲍德里亚提出的。他宣称,在后现代媒介图景中,家庭的场景――或本质上的私人领域――及其规则、仪式和隐私都被外表化了,或变得可见和透明了,私人空间消失了。日常生活中最私密的东西被暴露在媒体的聚光灯下,当代社会出现了公共领域和私人空间的“内爆”。
  在传统观念下,在现实生活中以婚恋为目的的交友是一件严肃的事情,相亲行为属于男女双方的私人空间,私密度较高。但电视相亲节目却打破这种私密性的限制,将相亲双方的各种心理、行为通过电视荧屏展现在众人面前。观众通过消费这种借由节目参与嘉宾表现出的种种行为,来达到自己窥私心理的满足,在媒介社会,一个内在性、主体性、意义、隐私和内在生活的时代结束了;一个新的诲淫、诱惑、眩晕、同步、透明和过分暴露的时代开始了,这体现了“传播的狂喜”。美国社会学者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对电视文化给予了批判,他担心,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以娱乐节目的方式来进行相亲这种本来很私人的事情,这种性质决定了节目娱乐化的整体特色。有争议性的话题人物不断涌现,对时下流行元素“杂糅”,火爆“出位”,“娱乐化精神”已成为《非诚勿扰》的标志性特征。
  (二)收视率统治下社会责任的缺位
  给广大受众提供娱乐、提供休闲是电视娱乐节目的功能之一,但在突出娱乐功能的同时,也应遵循道德价值观,兼顾节目的社会效益。不能为了追求高收视率,而放弃基本的社会责任。《非诚勿扰》作为一档讨论80、90后剩男剩女问题的新派交友节目,本质上是一档娱乐真人秀。我们不能要求节目像新闻、像纪录片那样内容完全真实,没有一点虚构或夸张,但是这必须得有个限度。为了拉升收视率,节目选择了让嘉宾自由表达“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言论,“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里笑”拜金主义语言,“我们第一次的时候,你不会还需要我来教你吧”等低俗的涉性内容,以及造假问题等。《非诚勿扰》嘉宾身份神秘莫测,言语新锐刺激,戏剧冲突效果强烈,借助诸如拜金女、富二代等等社会热点话题撩拨观众情绪,从而制造出一场场娱乐盛宴,但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特别是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大量青少年的价值观。为此,广电总局两度发文整治相亲节目,两大国家级媒体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分别发文批评电视相亲节目。[3]
  娱乐性、休闲性是娱乐节目之本,也是收视率的有效保证。但也要体现其应有的社会责任,整改后的《非诚勿扰》少了拜金主义,少了低俗内容,收视率依然很不错。这也证明了娱乐节目注重社会责任,赢得观众的信任与支持,这才是娱乐节目生存发展的长久之道。
  (三)商业利益诱导下人文关怀的缺失
  在市场化的竞争中,商业利益是各大媒体竞相追逐的焦点。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为新闻场是一个被经济场通过收视率控制的场,新闻场自身难以控制。大众媒体在追逐商业利益的过程中,很容易淹没人文内涵。
  在《非常勿扰》的节目中,不止一次出现对嘉宾进行言语侮辱或人身攻击的情况。节目中不断出现的这些人身攻击言词,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争夺观众的注意力,以此来拉高节目的收视率,进而获得更多的广告投入,增加节目的收益。在《非诚勿扰》开播时,除步步高音乐手机独家冠名外,仅有世纪佳缘与“特步”支持、赞助,随着节目 “亮点”的不断涌现,收视率的逐步提升,伊利、美的等一大批商家的名字开始出现在节目中。对当年青年人婚恋观的正确倡导似乎被商业利益所掩盖。
  婚恋以娱乐真人秀的方式出现在电视屏幕上,通过绚丽的舞台设计、尖锐的话题设置、神秘的嘉宾选择等为我们打造了一台电视“相亲奇观”。不可否认,媒介娱乐化已成为当今时代不可遏止的趋势,更多的媒介景观也必会在这一大的背景下不断产生,因为媒介娱乐化为景观的产生提供了可滋孕育的温床。但是电视在为观众打造奇观盛宴的同时,应把自己置于所处的社会法律和伦理之下,在收获经济效益的同时,引领观众融入到主流价值取向中。
  
  参考文献:
  [1] 居伊•德.王昭凤译.景观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道格拉斯•凯尔纳.史安斌.媒介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 项仲平,刘静晨.对当今电视娱乐节目功能缺位的思考[J].当代传播,2009(2).
  [4] 钱梅.刍议电视相亲节目的“卷土重来”[J].新闻界,2010(4).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