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我们的语言是美食】美食语言
 

【我们的语言是美食】美食语言

发布时间:2018-12-27 04:40:44 影响了:

  机场大巴抵达市府转运站大约晚上七点,下了车后就直奔饶河夜市,靠近妈祖庙入口处的胡椒饼摊,属于此地代表性的小吃。约莫巴掌大的胡椒饼,现做现烘烤,拿到手上还不觉得怎样,咬上一口,里面的热气一声不吭地直冲脑门,夹杂着牛肉汁与胡椒的浓郁香味,不知情的食客没准会被烫得够呛。
  同样是香味,闻起来一个味道,吃起来又一个味道,饱满多汁的牛肉,咬劲十足的面皮,胡椒配的似乎过分了点,但又觉得不过分嘴里的余味立刻就会逃走,总之三种食材层层相叠无休无止,口感和心情都满足得不得了。
  或许是生意太好的关系,周边还有不少其他的胡椒饼摊,相比之下那些胡椒饼个头一律大了不少,馅更饱满,很明显他们力求从外形视觉上吸引那些不愿意花时间排队的客人。
  试吃一个,有胡椒味,也多汁,可感觉就是不对,区别在于面粉,调料与牛肉之间的默契,称作胡椒味牛肉饼更恰当些,叫胡椒饼则不行。
  如果第一次以台北美食为目的来旅行,我想这里是适合入门的最佳地点,先掌握到“地点、场景和食物之间彼此微妙的契合度”,然后再逐渐朝更“台式”的地方移动。
  在台北(其实是整个台湾,不过台北最具有代表性),小食店的数量及种类几乎多到令人咋舌的地步,倒是正儿八经的餐厅并不多见,像大陆那些动辄几层楼,员工得以各班各排来编制的大型餐馆更是少之又少。
  除却新光三越等国际商业中心,在台北拐进任何一条小路,即能发现被各式各样的小食店包围,对外来的旅者来说这其中掺杂着极其浓烈的生活气息,待得越久,那种“台式”的气息越挥之不去。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哪天外星人来攻打地球,大致上只要小食店还在,台北人就能继续有信心地生活下去,便是这样无比依赖的样子。
  逛完夜市,去台大公馆附近的河岸留言音乐吧听了场小型音乐会,出来时已是深夜,但今天的美食之旅并没有结束。
  拦了辆出租车,目的地是几站路外的复兴南路。这条街上的每家店都以卖粥为主,并且通宵营业。找了其中规模较大的一家,选好座位后服务生端来一锅粥,告知这是送的,吃饱为止。
  然后去主厅点菜,咸蛋,榨菜,豆干到蟹脚,生鱼片,鹿肉,应有尽有。菜都很小份的摆在碟子上,精致得如Tiffany的展览品。选了臭豆腐,烫空心菜和卤味拼盘,端回座位,开始呼噜呼噜地喝粥。
  说不上为什么,觉得还是这免费的粥最好喝,无法言语的清爽,几乎停都停不下来,偶尔配一口青菜或卤味,米饭的香味包裹了所有的味蕾。
  其实粥虽好,但你若在家里认认真真地熬上一锅,也不见得比不上,然而这里就是所谓“不能仅仅用舌头去体验台湾美食”的精髓所在了,和饶河夜市的胡椒饼一样,是那种“所有零件都必须在场一起工作”才能心领神会的滋味。
  环顾四周,来吃宵夜的食客越来越多,其中以加完班的上班族和夜店疯玩了一整夜的青年居多,用清粥小菜来冲淡身上的疲惫感或者酒精浓度。我猜如果周立波来台北作秀,想必也会来这里清洗肠胃和嘴巴。
  接下来的六天,按照计划以台北车站为中心,品遍一小时路程内的所有知名美食,去北投泡温泉吃土鸡,去莺歌吹陶笛吃米苔目,去深坑爬山喝豆花等等。可是仅仅这半天的旅程,就能叫人清楚地明白所谓的台北美食之旅,其深度远远不是用一周的胡吃海塞能够知其一二的。事实上随着逐渐深入这些“台式”之中,其富含的生活气味,文化及真实感会一一浮现上来,慢慢的颠覆我原本对于美食的认知,以至于希望品味到更深层的东西,藉此欲罢不能。
  或者,在下一个旅程,应该花上一个月的时间,作一次台北牛肉面或者炸鸡排之旅,才勉强说得过去。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