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穿越时空 火炬:穿越时空的光亮
 

穿越时空 火炬:穿越时空的光亮

发布时间:2018-12-28 04:02:47 影响了:

  火炬源自天神盗取的火种,经历硝烟、争斗、偏见,它始终保持着特立的燃烧姿态,奥林匹克亦因之炫亮。      神的火焰      2008年的奥运火炬接力穿越五大洲,结束了漫长的国际旅程。透过燃烧的奥运火焰,我们听到各种关于奥林匹克的声音。或许,火炬天生注定要经历历史的考验,才能保持自己特立的燃烧姿态。
  传说,火炬源自普罗米修斯从天神那里盗取的火种,英雄受到天神的惩罚,也得到了世人的尊敬。古希腊的奥林匹亚体育运动会,举行之前会点燃火炬。在女灶神祭坛前的城市公共会堂,火种通过半圆形的凹面镜采集而来,阳光聚焦时火焰燃起,天火之纯净仿如英雄的魂魄。这种采集的方式世代相传,几千年之后,成为现代体育向祖先问礼的途径。
  
  古希腊有著名的《神圣休战条约》,规定在运动会举行时,城邦之间不允许发动战争。于是当点燃的火炬被擎举着跑遍各个城邦时,仿如传谕兵周知各处暂时抛弃互相的恶怨和敌对,于是火在集结的力量上更加上一层和平的意义。这个意义流传下来,并且口耳相推,后人开始纷纷仰视火炬,并以此代表奥林匹克的独有精神。
  古希腊奥林匹亚山上的体育盛会在罗马帝国的手中仆倒,覆灭成一段烟尘,古希腊近千年的体育文化也就此隔断。后来虽然有法国、奥地利等地不断怀念此传统,举行“奥林匹克运动节”倡导体育精神,仍然不能成势。直到顾拜旦四方奔走,方在1896年将奥林匹克运动会复兴起来,而火炬传递这一标志性的活动更要稍晚才能重拾元气了。
  现代奥林匹克的火炬是在1936年正式恢复的。之前的1912年,顾拜旦也曾经提出“让奥运圣火在青年一代的手中相互传递,让全世界的青年都时刻准备着,将奥运圣火传遍全球”,但他的提议并没有实现。1920年的安特卫普奥运会上,人们为了悼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故去的人,在主会场点燃火炬;1928年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上,主体育场附近也燃起火焰,但是两次都没有举行传递活动。
  1934年,德国人卡尔・迪姆提出了火炬传递的观点,希望将此变成柏林奥运会的一大亮点。于是,国际奥委会雅典会议决定,恢复古奥运会旧制:运动会期间,从开幕式起到闭幕式止,在主体育场燃烧奥林匹克圣火;并规定,火种采集必须来自奥林匹亚。同时,通过经特别挑选的使者们采用接力的办法将火种传递到主运动场,这就是最早的火炬传递。当时的一些办法,也成为日后火炬传递的传统。比如,火炬应该于开幕前一天抵达主办城市,于开幕式当天引燃。火炬在旅途中,或是抵达主办城市的各项庆祝活动,必须遵守奥林匹克的礼制仪式。在奥林匹克火炬进入主会场的时候,最后一位火炬手要在观众前高举火炬,绕场一周后,跑上圣火台点燃圣火。圣火必须位于大会场的明显位置,并应具有良好的视野,最好在大会场外也能看到圣火。在奥运会期间,圣火不可熄灭;而当圣火熄灭时,奥运会即告正式结束。于是,现代奥林匹克第一次火炬接力诞生了,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火炬穿越了7个国家,有3075名各国运动员手持特制火炬跑了3075公里。火炬重拾往日的光芒,为在战争阴霾下的人们带去慰藉。而火炬接力也开始向更高、更强、更远方向迈进,成为不亚于运动会本身的盛事。
  
  
  百面火炬
  
  火炬虽然只是手中举起的约几十厘米的长棒,但自诞生之日起,它始终追求卓尔不群的外观,从敦实到修长,从沉重到轻灵,其中的设计更是充满科技内涵,保持火焰不绝燃烧。
  第一届的火炬整体看起来非常结实,火炬设计按部就班,一丝不苟,体现了德国人的风格。火炬体由抛光处理的钢材料制成,在手柄部分刻有“Fackelstaffel-Lauf Olympia Berlin 1936(奥林匹亚火炬接力-柏林1936)”字样。字体上方还有奥林匹克五环和德国的鹰徽标志,字体下方绘有本次火炬传递的路线,火炬体顶部的平台上则写有感谢火炬手的话语。1948年伦敦火炬接力中使用过三种火炬:除了标准的外,还有适用于海上传递的和为最后一名火炬手特制的火炬。本届奥运会的火炬以镁作为燃料,让火焰更为灼亮,即使阳光灿烂也能见其熠熠闪光。而由最后一名接力手带进开幕式会场的那把火炬,则是用不锈钢制成的奥运会历史上最重的手持火炬。随着技术发展,火炬越来越轻,由钢制逐渐转为铜铝合金、铝制,有时为了方便把持,火炬手柄部分还会辅以皮革、木料。29届北京奥运会更是采用炫亮的轻薄铝合金材料,既保持了相对轻的质量,又赋予了火炬现代感。
  燃料是火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际奥委会规定,火炬不能熄灭,故对于燃料的防风性、防雨性、燃烧时间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以前,火炬燃料均为固体燃料,时常会有危险情况发生。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时,开始引入液体燃料,首次使用了由24%丙烷、76%丁烷组成的混合液体燃料,但是由于金属罐中气体燃烧太快,多次出现死火,组织者只得临时抱佛脚,用一种可以调节气压的特殊火炬完成了希腊地区的剩余路程,其他如土耳其、保加利亚则等到适用的火炬出来后继续传递。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使用了经特殊处理的橄榄油,保证了10分钟的燃烧时间。此后火炬多延续气体燃料思路,目前的奥运火炬及多数常明火炬都用丙烷等混合气体做燃料。
  
  当技术足以满足重量、燃烧的要求,设计感开始成为火炬引人注目的关键。1936年柏林奥运会火炬根据古希腊瓷器上的绘画来设计;最不动脑筋的设计是1960年罗马奥运会火炬,它基本模仿了古代火炬的样式,设计最为简单;同样简洁的,还有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火炬――由一束直管组成,外边套有金属环。这把火炬是历届夏季奥运会火炬中最长的一把,也是迄今唯一的一柄需要手握中间部位的火炬。近几届,奥运火炬设计从各方寻找灵感,2000年悉尼奥运会火炬的设计理念来自悉尼歌剧院的建筑轮廓、太平洋蔚蓝的海水以及“飞去来器”精妙的弧线,火炬体分为三层,分别象征着土、火和水;2004年雅典奥运会火炬的设计灵感则源于橄榄叶,火炬模仿了橄榄叶的线条和形状。北京奥运火炬设计理念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主题元素包括代表中国四大发明的纸,作为华夏文化符号象征的云纹,承载千年中国印象的漆红,借祥云之势,传播祥和文化,传递东方文明。
  
  百样传递
  
  火炬的传递过程是传达奥林匹克精神的过程,1936年的火炬只穿越了9个国家,之后奥运会规模的不断膨胀让火炬接力也出现了国际化的趋势。每个主办国都会费尽心思琢磨如何能让本国火炬更加引人注目,走向更多的国家,具有更深邃的意义。
  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火炬首次来到中国;墨西哥奥运会的火炬接力回忆了美洲与世界相遇的历史;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火炬接力,美国人在国内举行了“西部牛仔”之旅――通 过印第安人的独木舟、传送快递的驿马、密西西比河上的汽船、世界上第一条贯穿大陆的联合太平洋公司铁路进行火炬接力;而2004年雅典奥运火炬首次走遍了五大洲。奥运会各届火炬也接力般地全球化起来。
  
  在奥运会历史中,早期的火炬接力大多采用跑步的传递形式。随着奥运会的发展和逐步推广,举办地遍布全世界。各地特色不同,各主办国家和城市也创造了多种多样的传递方式。夏奥会的圣火传递之旅充满传奇色彩。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由于尚未从二战的创伤中完全恢复,奥运火炬的传递没有经过芬兰东部,主办方将火炬装入飞机由雅典经哥本哈根运送到赫尔辛基,这是奥运圣火首次飞上天空;而更别出心裁的传递是在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上,东道主“玩”起了高科技。奥运火种到达雅典后,只花了半秒钟时间,用激光发射至太空中的人造卫星,再直接反射到加拿大首都渥太华,通过对卫星传过来的脉冲信号进行解码复制了奥运圣火,然后,才进行了短距离的人工传递。这是至今为止奥运圣火的唯一一次太空之旅。
  迄今最夺人眼球的火炬接力可谓2000年悉尼奥运会火炬接力,在大堡礁,火炬经历了奥运会历史上的经典时刻――水下传递,奥运火炬燃烧于水面之下,引起众多惊叹之声。其实,之前的奥运火炬也曾经和水有过亲密的接触: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在贝拉克鲁斯,一名船员曾经划着一条小船把火炬传送到了对岸;在格雷诺布尔,一位潜水员也高举着火炬游过马赛港口,不过由于受到技术条件限制,当时火炬的火焰部分必须在水面以上。
  相比夏奥会,冬奥会采取过许多新颖的传递手段。1952年奥斯陆冬奥会中,擅长滑雪的挪威人用滑雪方式传递圣火;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则利用雪橇在北极圈内进行了圣火传递;1992年阿尔贝维尔冬奥会火炬接力从雅典到巴黎的圣火传递中使用了超音速协和飞机,这成为冬奥会历史上最为快速的火炬传递;而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火炬接力更采用了降落伞这种特异的传递方式。
  
  骆驼、独木舟、太阳能汽车、飞机、自行车、雪橇,多样的运输工具载着奥运火炬走遍世界各地,而火炬也在这之间历尽艰险。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曾因火炬爆炸导致火炬手受伤;1976年,在离蒙特利尔奥运会闭幕还有5天时,一场持续了20多分钟的大雨浇灭了圣火台上的圣火;1988年汉城奥运会火炬也曾因记者围堵而熄灭。根据国际奥委会规定,熄灭后的火炬不能用打火机或火柴点燃,而需用安全灯点燃――安全灯中保存着从希腊采集来的火种。但如果安全灯熄灭的话,就必须得回到希腊重新采集火种,所以各主办国都采取了极为严密的措施防止意外发生。不过,意外总是不能免除。2000年,奥运火炬抵达澳大利亚后曾多次历险:有人试图使用随身携带的灭火器喷射火炬;有人从接力者手中抢下火炬,自己持火炬跑了一小段距离,直到被警察制止;有人试图从火炬接力者手中抢下火炬扔进海里;此外,奥运火炬还遭到过一次抢夺和一次“水弹”射击,好在出色的安全设计和严密的安全措施使火炬有惊无险。火炬即使历经各种意外,始终不曾止步,奥林匹克卓然的号召力也依然强大。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