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藏文学校里的创业人生 苦才是人生的 好句好段
 

藏文学校里的创业人生 苦才是人生的 好句好段

发布时间:2018-12-28 04:38:34 影响了:

  据当地地名志载,竹庆,位于雀儿山北麓,距甘孜州德格县城东北166公里处。竹庆 ,因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五世达赖之弟子白马仁真兴建被誉为康区三大宁玛派寺庙之一的竹庆寺而得名。300多年后的1981年金秋,这里已是冰雪的世界,就在这片曾被莲花生大师屐临过的“红教圣地”,几十顶大大小小的帐篷像朵朵雪莲,静静地盛开了,这块用白色帐房围起来的地方就是四川省藏文学校最初的校址。
  
  历艰辛宏扬传统文化
  
  80年代的第一个初春,当时担任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的扎西泽仁找来了齐呷等一些热心教育的同志,商量筹建一所旨在抢救、继承和发展藏族传统文化的藏文学校的事。那年,齐呷刚过27岁,但办藏文学校的念头强烈地吸引着他,他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州府康定,来到了偏远寒寂的德格竹庆,开始了他20年的创业人生。
  筹建时间只有4个月,缺乏师资是最迫切的问题。筹建组的齐呷和土登尼玛(杨洪忠),白玛呷绒先生,怀着对藏族文化发展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翻山越岭,风餐露宿,不辞辛苦;坐货车,搭拖拉机,渡木船,骑马,徒步……,深入偏僻农牧区,走村串户,四处登门求贤,跑遍了整个甘孜藏族自治州。星光可以作证,他们的脚步和诚意足可打开任何一扇难以开启的门。几个月的颠沛奔波,恶劣的生活环境侵蚀了他们的身体,健壮的白玛呷绒数天鼻血不止,土登尼玛吐血病倒了,而齐呷,当他站在妻子面前时,年轻的妻子几乎不敢相信:眼前这位又黑又瘦的“小老头”竟是自己新婚不久的丈夫。分散在各地,埋名于深山大川的藏族知识分子、专家、学者被感动了。十年动乱留给他们的余悸并未影响他们为传授藏族文化做贡献的坚定信心,他们毅然作出了选择,投身到这场抢救和继承藏民族文化的大事业中。一位德格俄南的老学者在被抬出竹庆的路上,溘然长逝 ;接着又有几位年迈的老学者相继去世……齐呷和他的同事们深深感到,抢救和继承藏族传统文化刻不容缓,建立藏文学校不能再等了。
  1981年10月5日,在资金尚未到位,在没有校舍和教学设备的情况下,四川省藏文学校的前身:“四川省德格藏文学校”,在帐篷里成立了。
  
  帐篷撑起一片蓝天
  
  从农牧区招收的第一批学员以及20余名自愿献身教育事业的教职员工走进了这所帐篷学校。他们以膝盖为桌,大地为凳。没有食堂,自起炉灶;没有电,用煤油灯驱散黑暗;在奇寒而漫长的冬季,用体温防止墨汁冻结……为保证师生的教学和生活,齐呷和同事们除了担任教学外,还常随生活车到牧场购买牛粪作燃料, 并千方百计从500多公里外的康定等地购回蔬菜及生活必需品。齐呷和他的同事们至今也难以忘怀:多少次为进城办事,在路边等车,一等就是几天;多少次,跋涉在没膝的积雪中,拉回被大风吹翻的帐篷……但他们没有怨言,内心崇高的敬业精神和学员不舍昼夜的刻苦学风深深地激励着他们,学校就是他们的事业、他们的家。
  1982年1月,齐呷的妻子何康华到竹庆探亲,这一去,便与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看着丈夫在艰难中的奋斗和乐观,看着师生们为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超乎寻常的努力,她再也忍不住了,含泪对丈夫说:你在哪儿我就在哪儿,藏校才是我们真正的家。就这样她主动要求从甘孜州州委宣传部调到藏校工作。这一年,齐呷担任藏校办公室主任。
  共同的理想,驱使他们夫妻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妻子临产前一天还在坚持工作,产后尚未满月又开始为藏校忙里忙外。条件的限制和工作的忙碌,使他们顾不上自己的孩子,1986年,当他们一家随学校迁至甘孜州道孚县时,两个孩子连一句汉话都不会说。
  在道孚,办学条件稍有改善,学校的办学质量和规模也迅速提高,毕业生供不应求。学校开设的藏族美术、藏医、藏语文等专业进一步发展,吸引了大批渴望了解藏族传统文化的各阶层人士。为此,学校专门为他们开办了旁听班,以满足需要。学校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1986年亲临该校视察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班禅大师的高度评价。此时,身为副校长的齐呷和妻子工作更忙了。他们年仅4岁的儿子整天带着妹妹,饿了就自己去学生食堂打饭;困了,就依偎在办公室门口等待迟迟未下班的爸爸、妈妈。
  直到现在齐呷夫妇俩都觉得对孩子亏欠太多,而说起为藏校所付出的一切,他们坚信那是他们人生中最有意义、最辉煌的一笔。
  
  藏文学校的明天会更好
  
  1991年底,齐呷担任学校党支部书记,为根本上解决学校的“落户”问题,不停地奔波在道孚与成都之间,数次向四川省民委及四川省委、省政府反映情况,不懈的努力得到了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心和省民委的高度重视,并在甘孜州及驻军的鼎力支持下,1994年,四川省藏文学校洗去几次易址的风尘,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在康定城内“定居”下来。
  校址确定后,齐呷又马不停蹄地组织学校搬迁、维修及新建工作。学校先后建起了融现代建筑与民族特色为一体的具有独特藏文化风格的教学办公大楼和教职工宿舍,从而,极大改善了省藏校的教学办公条件和师生生活环境。
  四川省藏文学校,从雪山草地走来,成为培养康区藏族干部的基地。如今,学校在校生达623人,在原传统文化学科的基础上,增设了藏汉翻译、藏汉文秘翻译两个专业。传统藏医、藏画教学在整个藏区都颇具影响,已为社会输送了上千名优秀人才。他们当中,有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出版社、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高级佛学院等国家一级单位从事藏文教学、藏学研究工作的,有在基层从事藏文教学及行政工作的,可谓桃李满天下。从1981年建校到现在,作为创建者和建设者的齐呷,一步都不曾离开过这个学校,他的事业、爱情和家庭随着他生命的历程,已与藏校血脉相连。作为藏校发展历史见证人的齐呷和他的妻子,跟随着学校南征北战,在谈到他们的生活时,他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提及藏校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学校是他们最宠爱的“孩子”,从它的第一声啼哭开始,到每一次欢笑,每一次苦恼,都让他们魂牵梦绕。
  藏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以藏文教学为主的中等专业学校,在抢救、继承和发展藏族传统文化方面,作出的贡献是青史可鉴的。齐呷和他的妻子,以及为藏文化事业奉献一生的人们仍将怀着无限的痴情,在这条路上跋涉。雪山草地的沉默无法掩饰他们内心的炽热,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挚爱,那种超乎功利、超乎个人、超乎民族的大情怀,就像长在高原冰山上的雪莲,任凭风吹霜打,依然根须紧系,开得冰清玉洁。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