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草莓结果期主要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草莓主要病害
 

[草莓结果期主要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草莓主要病害

发布时间:2019-02-15 03:47:42 影响了:

  摘要 介绍了草莓结果期主要病害灰霉病、蛇眼病和白粉病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以指导大田防治工作。   关键词 草莓;结果期;病害;识别;防治      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和田间调查,草莓结果期病害主要有灰霉病、蛇眼病和白粉病三种病害危害最为普遍,造成损失也较大。
  
  1病害识别
  
  1.1灰霉病
  1.1.1症状。该病一般以2月初开始发生直到采收结束为止,危害近成熟的果实、花器、花梗、叶片及叶柄。叶片受害以后形成褐色病斑,叶柄、果柄受侵染后,病斑环绕叶柄变褐色,最后萎蔫干枯。幼果受害开始形成单个褐斑,后果实腐烂,果肉组织变软,呈水渍状,失去香味和色泽,在潮湿条件下,受害部密生灰色霉状物。
  1.1.2病源菌和发生特点。属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病部灰霉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数根丛生,深褐色,分生孢子短椭圆形,单细胞、无色。病菌有时在后期形成黑色不规则形的菌核。
  病菌的腐生性强,寄主广泛。当气温20℃左右,阴雨连绵、光照不足、施氮过多、排水不良、种植过密、生长过旺、多年连作等条件下,容易导致灰霉病大发生。
  
  1.2蛇眼病
  蛇眼病又称白斑病、叶斑病,喜温暖高湿,以老叶先发病,逐渐延至全株,开花结果前发病较轻,开采后大量发生,主要影响叶面光合作用,阻碍植株生长,降低产量。
  1.2.1症状。主要危害叶片。感病初期,叶面发生红色或紫红色圆形小斑点,逐渐增大,中央变为灰白色,边缘紫红色似蛇眼,病斑直径为2~4mm,严重时病斑布满叶片,大部分变为褐色枯死,有时也能危害果柄、花萼与匍匐茎,病部枯死。
  1.2.2病原和发生规律。属子囊菌亚门球腔菌属。田间常见的是无性阶段草莓柱隔孢菌,属半知菌亚门柱格孢属。分生孢子梗从寄生气孔伸出,不分枝。分生孢子圆筒形或纺锤形,无色,单胞或有1~2个分隔。子囊腔黑色,球形或扁球形,子囊束生,长圆形或棍棒形。子囊孢子卵形,双胞无色。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叶上或病残组织上越冬。次年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侵染危害,引起发病;后病部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引起再侵染。
  
  1.3白粉病
  草莓白粉病是草莓产区的常见病害,不仅露地栽培发生普遍,温室、大棚栽培发病更重,造成死苗、叶片枯死、果实霉变,失去商品价值。
  1.3.1症状。草莓全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叶柄、花和果柄也有被害。叶片受害,叶面呈现暗色污斑,后期变为红褐色,叶背有白色粉状物,叶缘萎缩枯焦。果实发病早的幼果停止生长、干枯;发病迟的果实仍可着色,但果面覆盖一层白粉,严重时成毛绒球。
  1.3.2病原和发生特点。属子囊菌亚门单丝壳属。无性阶段属半知菌粉孢属。病部所见的白粉是分生孢子梗与分生孢子。
  白粉病流行与否取决于湿度和作物长势。据我站多年田间调查,春季高温多雨田间发病重(孢子活动适温20℃左右),3~4月份为发病高峰,危害极大。田间管理不良、土壤肥力不足、植株长势弱也容易发病,我们调查最严重的株发病率可达35%。
  
  2综合防治技术
  
  2.1合理轮作
  采取草莓―水稻、草莓―瓜类轮作,减少草莓连作病虫发生。
  
  2.2选用抗病品种
  根据调查,目前我区试种的“法兰帝”、“鬼怒甘”等品种较抗病。
  
  2.3加强田间管理及生态措施
  营造良好的园地环境,种植前清除田间周围杂草;合理密植,控制在12万株/hm2以内,以利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烂果、病叶和受感染的花序、幼果,减少病菌田间积累;雨后加速排水,减轻危害;增施有机肥,适施氮、磷、钾,控制氮肥用量,适量补充硼酸、硫酸铜、硫酸锰等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2.4药剂防治
  以上3种病害都属真菌性病害,使用下列某种药剂均可相互兼治。
  (1)发病前和发病初期,用1∶1∶200波尔多液喷洒,每隔15d喷施1次进行保护。
  (2)发病后有效药剂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速克灵)1 000倍液、10%宝利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这些药剂均为保护性杀菌性,喷药应细致周到。每隔7~10d喷1次,用药时间最好在上午9时以后,避免高温和雨天用药。在喷药时宜多种药剂交替使用,防止病害产生抗药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