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大学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融合]
 

大学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融合]

发布时间:2019-02-17 04:15:16 影响了:

  【摘要】本文讨论了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内涵,以及现代社会需要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相融合的人才,充分论述了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可相融性,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融合有利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文章还借助语文教学来探究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相互融合对完善学生人格、思维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科学素质人文素质 融合
  
  上世纪40年代,梁启超之子梁思成提出教育不能培养“半个人”,即只懂科学、不懂人文,或者只懂人文、不懂科学的人。在当今社会,只有既具备人文才能和人文精神,又有科技知识和科学精神的人,才能成为有用的人。但是,中学教育的种种弊端,尤其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离。造成学生不能全面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对过去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进行反思,并从中得出结论――在素质教育中。不但要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而且还要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并使其相互融合。因此。语文教学中也必须加强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培养兼有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健全人”。
  
  一、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内涵
  
  当今社会,人才除了要具备一定的科技知识和能力(如电脑、因特网等的使用能力)外,还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包括唯物主义精神、尊重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坚持真理等等。而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有辩证法、观察实验、逻辑思维(如归纳、演绎等)、构建模型(特别是数学模型)等,也就是做学问的方法。
  人文素质包括人文才能和人文精神。人文才能除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外,还有人际交往的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包括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才能:而人文精神除了包括前面已提到的科学精神之外,还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关心他人、法制观念、诚信意识、责任心、乐观主义、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等,也就是怎样做人。
  
  二、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融合及其意义
  
  1 时代呼唤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融合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2l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是“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整合型的人才。所以,时代呼唤科学与人文相融,科学与人文综合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知识经济的核心要素是知识。这里的知识应是包括科学知识、人文知识以及人文精神在内的全部知识。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经济,高新技术的研究要求多学科的综合。知识经济是基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经济,而培养创新能力需要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缺乏科技知识,社会无法前进;而仅有发达的科技知识,社会的发展也将是畸形、不健全和难以持久的。
  2 时代需要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同步发展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不断提高和提升了人类物质生活和物质文明,然而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精神文明却呈现出――战争、恐怖、暴力、犯罪、色情、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等等。这些单靠科学本身是无法解决的,需要科学与人文同步发展,两者缺一不可。我们既应重视科技。又应重视人文,不能厚此薄彼。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会落后,一打就垮,痛苦地受人宰割;而没有优秀传统,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愿为人奴隶。”
  3 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相融性
  (1)科学与人文并非彼此悬隔
  科学与人文有着共同的物质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人的大脑。无论科学还是人文,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脑思维活动的产物。只是科学是人脑对人与自然、人与物质世界,以及人对自身生物存在的反映;人文是人脑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对自身状态的反映。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这些反映的机理,人脑左右两半球有分工和侧重。左脑主管逻辑思维,和科技活动有关;右脑主管形象思维,和人文文艺有关。但是,同时也发现左右脑半球是相通相关、相互影响,这也从生理上说明了科学与人文在人脑中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可相融的。
  (2)科学与人文是同源共生的
  这个源就是实践。无论是科学还是人文。都是源于实践的,都承认客观实际。都提炼客观实际的本质,都追求客观实际的规律。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一个求真,探求客观世界的真理;一个求善,追求主观世界的完善人格。但是,二者追求的最高目标又是统一的。统一于真、善、美的完善结合。
  (3)科学与人文不仅相融且相互动
  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人文体现科学基础。人性的提升、心理的陶冶、精神的弘扬,不能脱离客观物质世界,不能淡漠社会的现实要求。科学内含人文精神,人在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时,无不具有一定的思想观念、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人文求善,需要科学奠基;科学求真,需要人文导向。正如著名作家王蒙所说:“科学与人文是反对愚昧的两翼,相互补充,相互攀升。”
  4 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融合有利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融合,有利于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
  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与规律的知识。科学知识是立世之基,是教人如何做事的。没有科学知识的发展,就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发展。人文知识是关于精神世界、价值追求的知识。人文知识是为人之本,是教人如何做人的。当今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但取决了物质文明的发展,也取决于精神文明的发展。没有人文的发展,将导致精神文明落后、人的道德水平低下、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经济发展必然受到制约,物质文明将很难继续发展和提高。
  (2)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融合,有利于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
  科学思维是严密的逻辑思维,它保证了思维前后的连贯性、一致性,无矛盾、无谬论;只有思维的前提正确,思维的结果才能正确。但是逻辑只能证明提出的问题,而不能用来发现和开拓崭新的领域、提出原创性的问题,只能跟踪,不能领先。人文思维是开放的形象思维,往往是直觉、灵感和顿悟,从而保证了思维的活力,是思维原创性的主要源泉。二者融合,才能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既有正确的基础,又有创新。
  总之,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融合有利于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对于个体而言,既会做人又会做事,全面发展;对于社会而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全面发展。这正是现代教育所期待和追求的。
  
  三、语文教学中如何使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相融合
  
  1 在言辞品味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
  科学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语言文字的学习。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语文学科的语言教学优势,从课文的语言形式人手,通过品味,分析课文语言形式诸要素,感受科学与人文之美,把科普类作品中蕴含的科学之美与其独特的语言形 式所散发的人文之美结合起来加以关照,唤起学生对祖国,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献身科学事业的热情。
  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语言教学的基本策略是“形式一内容一形式”。就一篇课文说。必须从形式人手把握内容,再就内容来领悟形式。这就把形式与内容,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联系在一起。文章语言形式的诸要素,包括大到篇章结构、语言风格,小到句式变化、词语特点的各个方面。就具体篇目来说,一般而言是抓住一篇课文最突出的语言形式要素,以此人手把握最具光彩的语言内容。譬如,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随笔,语言优美,层次分明,字里行间渗透出思想家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科学思想。爱因斯坦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引导学生阅读这样的文章,既可以激发他们努力向上,追求知识,热爱科学,还可以树立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使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同时得到培养和提升。
  2 在文本解读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
  马克思曾经把“怀疑一切”作为自己最喜爱的座右铭。崇尚理性思考,敢于怀疑与批判,是科学素质中的突出特点。在科学理性面前,不存在终极真理和绝对“权威”,人文学科更是如此。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这样一个信念――任何人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最伟大的人也无法摆脱个人和时代的局限,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伟大的创新离不开前人的成就,更离不开对前人的否定与超越,新思想是在对旧思想的否定中诞生的。
  语文教学是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它涉及人的精神领域,有着浓郁的主观色彩,对社会生活的评价,可以见仁见智。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激励学生发表与教师、教材、权威不同的见解。
  《恰到好处》一课的结构历来被认为是议论文的典范。另外。正反结合的论证方法也易于学生模仿和借鉴,但论证的严密性不够。文中结论是恰到好处的标准是“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按事物本身的规律办事,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而文章开头是从宋玉描写的“东家之子”的美说起的,文章的后面并没有回答“恰到好处的美”的标准是什么,实际上这个问题是不好回答的,因为审美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活动,因而用这个材料是不恰当的。本文否定了“中庸之道”和“折中主义”,但并没有阐述其内涵。批判过于简单,并带有很大的主观性。通过指出课本的瑕疵,师生讨论,学生尝到了发现的快乐。这些都是科学素质中科学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人文素质中审美情趣相互融合产生的结果。
  同时,教师还要要求学生将科学的批判精神与人文的主观思想用于一切观点,包括自己的观点,自我审视,自我批判,让我们远离偏见,避免故步自封,也使学生具有尊重他人观点,虚怀若谷,兼容并蓄的人文修养。
  3 在综合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
  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意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引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感受实践活动的人文美。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在综合性学习中。精心设计了一些与科技有关的活动,为教师开展科学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如《综合性学习――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 (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科海泛舟》 (八年级下册),等等。语文教师应该很好地驾驭好这些素材,创造条件,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激情,让他们充分体会到科学思维的严谨,科学创造的神奇以及科学发展前景的美妙,并加深对科学理论的理解,从中享受到无比丰富的科学人文美。
  而在实践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学生通过各类科学小品文的阅读甚至写作,最直接的感受科学现象的奥妙,科学思维的严谨,科学理论的和谐,科学创造的新奇,科学探索的激情,科学精神的崇高。教师应该训练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培养创新意识。学生在名篇佳作、名人权威面前最容易盲从,往往循规蹈矩,丧失独立思考的意识,这时候,教师可以提出具有思辨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的看待作品,学会扬弃。韩愈的《师说》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在教这一课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韩愈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句话还有多少真理性;你认为教师的作用应该是什么?这时,你会发现学生思想异常活跃,发表了许多新鲜的想法。具有思辨价值问题的提出,在学生中往往形成交锋式的讨论,也正是在思维实践活动中,学生磨亮了思维的利剑,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逐步的掌握了辩证思维的方法,这些都是对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全面考察和培养,学生也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着科学的新奇美,体验着人文的真善美。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